作 者:刘 恒
先插些题外话,我是被多位朋友“怂恿”做的这个公众号,其实当时内心很矛盾,现在武术搏击类公众号很多,大多数都是以视频、新闻、赛事点评、热点八卦为主,虽然我也具备些独家消息一类的,但是这几种内容我和其他公众号运营方相比,并不具备优势。(因为人家是一个团队在做这些内容,而我,则是孤军奋战。)但是,有关武术搏击产业发展分析研究的信息平台,基本还属于一块无人开垦的处女地,于是把方向定到了这块区域。经过这几个月的观察与总结,发现这块区域之所以少有人染指,我感觉除了武术搏击领域缺乏具备这种眼界与格局的人以外,还有一些业内的明白人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而不愿与人分享。现在看来,那些当初“怂恿”我的家伙们都是另有企图啊。
战略分析内容的吸粉能力远比不了新闻资讯与八卦、视频内容,我这现在做的可以说就是个出力不讨好的活儿,说不定还会得罪一些人。唯一可以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我的公众号关注群体中,藏着三十多位做赛事运营的老总级人物,还有二十几位做文体产业基金投资的财神,以及十几位体育娱乐记者朋友。从粉丝质量来看,我这儿是大咖云集啊。鸡冻!
虽然我之前也看过他人写的类似文章,但是大多数同行给我的感觉是过于热爱武术搏击,被情怀遮蔽了长远的眼光与冷静的思维,从而进入了一种“偏执”的思维模式;写的分析研究类文章过于专,却不够深远;有刺挠,却没有刺痛。所以我决定自己赶鸭子上架,尝试开拓一下这方土地,我在这里抛砖引玉,浅谈自己几点薄见,希望能给各位从业者带来一些值得参考的意见或建议。更期望能为这个行业的发展起到正面积极的推动作用。
或许会有人要说我:你不就是策划了一个《武林风》的“百姓擂台”吗?有什么值得你牛B的?对这个圈子指手画脚。是的,我出身方面确实没有什么值得自己去炫耀的地方,既不是专业运动员出身,也不是中国传媒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但是,我一个与这两个身份毫不搭边的人,设计出了一个推动中国武术运动发展的小平台。这个小平台上走出了“武僧”一龙、“中华英雄”王洪祥、“小虎”铁英华、“神腿”洪光、郭强等一众搏击明星,这是我人生经历中,迄今为止,最让我感到有成就感的事情之一。这个作品不仅对中国武术运动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也激活并塑造了大众武术的新生态。
更重要的是:“百姓擂台”还帮助河南电视台、《武林风》捧回了一大堆金灿灿的奖杯!
2005年,
“百姓擂台”是被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命名的“栏目类创新创优节目”;
播出当年,即荣获:
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中国电视体育奖”栏目类一等奖;
2006年,
荣获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中国电视体育奖栏目类二等奖;
2007年,
获得2006年度中国原创电视栏目20佳称号;
获得中国教育网、中国财富网共同评选的“最具投资价值的电视栏目”第三名;
2008年,
荣获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体育栏目奖一等奖;
2009年,
国家广电总局向全国重点推荐的12个栏目之一;
年度典型节目推介优秀个案。
.........等等一大串奖项!
我国停办、在办、预办的八十多档搏击赛事中,仅有《武林风》、“百姓擂台”获得过这些荣誉。
能够做到被广大武术爱好者喜爱,被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等专业权威机构认可,
我知足了。
而各位搏击领域权威、专家们策划运营的赛事,
还有哪家也获得过如此荣誉?
还有哪家可以产生如此大的受众群体拓展威力?
还有哪家有如此广泛的影响力?
还有哪家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
还有哪家有如此亲民的感染力?
我觉得有成功案例,才配有发言权。您说呢?
再说的傲骄点:对我说三道四的人,您何来勇气?
哦,再提醒您一下,
您所策划或参与运营的赛事,已经消失了几档?有几档还存活着?
不客气的说,如果不是短时间内进来一群盲目跟风的投资人,
可以让您东一家西一家的打秋风,您值什么牛逼呐?
好了,玩笑不开了,情绪也不宣泄了,该和各位聊些大家所期待的内容了,我得对得起这篇文章的标题!
近期武术搏击圈内有关搏击赛事“狼来了”、“即将进入冰河期”的论调不断,个人认为这种思维是一种入戏太深、又缺乏相应对策的“杯弓蛇影”思维。 表象上来看,武术搏击产业中的赛事环节,确实已经进入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拥堵阶段,人体血管拥堵的话,就会形成血栓,不及时医治的话,甚至危及生命。这说明武术搏击赛事运营这块,也确实到了必须疏导调理的节点。关于赛事运营方面,我说几个值得大家去思考的问题。仅供参考:
一、你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下面这几点,才是你所运营的赛事能否正常开展的关键!
1、优良广阔的平台
2、优质雄厚的资本
3、优秀的创新创造能力
4、优秀的资源整合能力
5、优秀的战略规划能力
如果你的综合能力低于上面的三项,那么我劝您,不要轻易去碰赛事运营这个看似美好的东西。自己拥有上面起码三项基本条件之后,才算是具备了赛事运营的一个基础。
二、是否做过市场分析与调研?以及制作人做赛事的初衷是什么?
大家都知道,当前武术搏击产业的赛事运营环节,已经拥堵,规模严重超出了当前的市场需求。且基本都是散打、自由搏击、综合格斗三种形式的赛事,同质化严重。
你的介入,是看到了别人还没看到的东西?如果是这个原因的话,您一定要慎重,您看到了别人未必没有看见,会不会是因为可操作性不强,别人才没有去做?当然,我始终坚信有人具备这种独到的眼光,只是,这样的人实属凤毛麟角。(咳咳,比如我这样的)
你介入后,会对当前这个生态,起到什么样的改变或者推动作用?这种改变和推动不管是概念形式,还是商业模式,您必须要实现二者之一,且要大家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果。否则,就是失败。
你介入后,是否可以在原有受众数量基础上,继续拓展扩大受众规模?拓展的受众目标群体主要是什么社会阶层?只有你自己拓展出来的受众群体,才是真正的拥趸,不要轻易幻想,可以把现有拳迷群体的注意力吸引过来,那些可以轻易吸引过来的,基本可以确定,不是你作品商业化后的潜在消费者。
制作人做赛事的初衷,决定了赛事的形式与内容,甚至一开始就注定了赛事生命力的强弱。可以说:制作人的初衷就是赛事的灵魂!切不可随波逐流的随意改变目标与方向。只有形成了独特、并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发展路径,才有资格去谈做赛事的最终目的:商业盈利模式。
赛事制作人,只有先认清了核心驱动力,然后才可以围绕初衷做规划,去逐步丰富内容形式。
三、目前来说,怎样的赛事制作形式才是正确的?
我先做个简单对比,我国从1999年到现在,出现过的搏击赛事已超过80档,大家印象最深的是哪些赛事品牌?我认为是《武林风》、曾经的《散打王》、《昆仑决》这三个。最知名的搏击拳手都是谁?这点我想大家的意见应该是统一的:一龙、王洪祥、柳海龙、宝力高、苑玉宝、邱建良、铁英华、魏锐、洪光等人,而这些搏击明星基本都是出自于《武林风》、《散打王》两个赛事品牌。其他的赛事平台,目前还没有出现知名度可以超越这两个品牌的搏击运动员。
《武林风》的定位是“大型武术娱乐节目”,《散打王》的定位是“娱乐武术散打商业赛事”。两者一个共同的基因就是“娱乐”,娱乐精神是宽泛、多元、包容、吸纳、无排他的。只有具备这样的土壤,才有可能制造出明星出来。
另外一个知名赛事品牌《昆仑决》,《昆仑决》最初的定位,也就是姜华的初衷:减少娱乐化、突出专业化、规范化。《昆仑决》到目前为止也没有造出来武术搏击领域的超级明星,虽然经常请一些业内认可的一线搏击明星来参赛,但是,这个“一线”在我国的普通受众看来,并不具备太大的吸引力。正因为《昆仑决》专业的定位,使它拥有自己的铁杆受众的,但是,同时这个受众群体的范围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它的拥趸基本都是接触武术搏击运动较深的群体,如武校毕业生、武术搏击相关从业人员等;没有《武林风》与曾经的《散打王》那般的广泛影响力,更不具备这两个品牌的受众拓展能力,所以导致姜华的全IP发展战略进行的不那么顺畅。
《昆仑决》的相对成功,是因为姜华的初衷,而刺激他初衷产生的主要原因,则是时代背景的影响,前些年各大小赛事运营方滥用“民族主义、英雄主义”的概念,因此产生很多参赛运动员水平差距较大的现象,甚至人为操纵拳赛判罚结果的案例。导致很多具备武术搏击“专业认知能力”拳迷群体的不满,在这种“人心所向”的背景力量影响下,《昆仑决》应势而出,所以可以短时间内聚拢一批“志同道合”的支持者。
《昆仑决》之前的赛事,基本都在模仿《武林风》、《散打王》的娱乐制作概念与手法。《昆仑决》之后出现的各大赛事,则是在看到《昆仑决》短时间成名后,在没有做深入分析背景原因的情况下,盲目出击,竞相模仿《昆仑决》的“专业化模式”,而这些模仿者中十之八九都曾是《昆仑决》的“铁杆拥趸”,就是那些深入接触过武术搏击运动的那些人。这些人或许觉得自己也够专业,完全有能力可以超越《昆仑决》,可惜的是,这些人没有看到自身既不具备《武林风》的平台,又少有人具备姜华的资源整合能力,多数人还不具备自我造血能力,加上自己的思路过窄,缺乏跨界思维。所以,等真正进入后,他们都茫然了,甚至慌乱了。绝大多数都在尴尬的硬撑着,甚至正在前往关门大吉的路上。
我想表达的意思是:
我国的现象级商业搏击赛事才出现不到20年的时间,现有与潜在受众群体对武术搏击的认知能力与欣赏水平,还达不到欧美、日泰等格斗强国的受众的水平。所以,搏击赛事制作还没有到走专业化线路的时候,在体育产业风口不减,武术搏击运动参与群体不断增加的基础上,起码还需要十年左右的铺垫期。步子太大,操之过急,就会扯着蛋。
四、如何进行赛事包装与推广?
前后八十多档武术搏击赛事运营团队中,目前只有《散打王》、《武林风》、《昆仑决》、《勇士的荣耀》,重视导演团队的建设。可以说《昆仑决》与《勇士的荣耀》两大品牌短时间内崛起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们都挖来或带走了《武林风》培养出来的核心策划、导演、制作人才。这个群体深知观众的视觉与心理需求,并会相应传达出观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吸粉能力不强大才怪!
而其他的赛事运营团队,只会在“运动员知名度”、“赛事惨烈度”、“滥用概念”、“赛事专业化设计”等方面下功夫。乐不思蜀的做着自娱自乐的事情,早把观众的渴求抛到了九霄云外。
给大家几点建议:
1、坚持娱乐化包装,娱乐不是愚乐。考验你对武术的理解深度,综合文化知识储备厚度的时候到了。
2、创新探索赛事规则,记着,没有什么是可以一成不变的。这个社会所有的规则,都是人制定出来的。当规则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所需时,就要去对以往规则做以创新改变,但是,前提是你必须对所从事的行业,做过认真分析,并具备独特的理解。否则,有可能变成“削足适履”或者“画蛇添足”的结果。
3、深入开拓跨界思维。智者,无需我讲的太深。
五、是不是我请的明星越大牌,我赛事的知名度就会越高?
我需要重点提醒大家的是,千万不要进入这个观点误区。它不仅会让你愈发的陷入“自娱自乐”的怪圈而无法自拔,还会大量消耗你的资金,更重要的是战略方向会受影响。
赛事平台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是造血能力与造星能力,而不是拼你能请来哪个明星。即便能把帕奎奥、梅威瑟喊来为你助阵,或者能把泰森请来为你作秀,都说明不了什么,不要把这当成是你人脉广泛的表现,资讯时代,商业社会,你可以做到的,别人也一定可以做到。
等你把赛事做到国家体育总局局长亲临现场视察指导工作时,或者副国级及以上国家领导人为你写封表扬信时。再或外国元首来中国看你的赛事,才算你本事大,才算你的作品够牛B。把赛事策划运营好,才是你要主攻的方向。
另外,奉劝资深人士们一句:不要过度的透支概念与资源。靓汤是文火煲出来的,搏击赛事运营也需要用平缓讲故事的态度去策划,能够做到让受众可以在“润物细无声中”完成对概念的理解与接受,才是高手。如果像“熊瞎子掰棒子”一样粗暴的去透支概念与资源,那么你们不仅不会推动这个产业的发展,反而会伤害破坏这个行业的发展节奏,糟蹋这个圈子的生态。要我说,这是文化涵养不够高不够深厚的人才能做出的事,燕鲍翅让你们做出胡辣汤的感觉来,只能说明你们不是合格的赛事策划或制作人。
在这里批评下《XX传说》与《XX战》,请来的搏击圈的巨星甚至传奇人物够多了吧,但是,然并卵,告诉我你们的品牌知名度在哪里?你们的铁杆受众群体在哪里?能力不够可以慢慢学习,但是,千万不要在自己无法消化时,却狼吞虎咽的把公共资源给抢走、一下全吞进去,这样你是吸收不走什么营养的,还影响破坏了别人的计划,自己啃一口再扔给别人去吃,你自己不感觉恶心吗?
还有,快餐基本都是垃圾食品,这个道理,我想你们应该懂的。
六、优秀赛事制作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什么?
我先说一句当下大多数赛事运营总监不喜欢听的话:运动员出身的人,不适合操盘运营赛事,因为这样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只具备专业深度而缺乏思维宽度。很多专业人士一定很不服气我上面说的这句话,不急,事实胜于雄辩。
从《散打王》说起,散打王的制作公司国武公司,是20年前的资本界巨无霸“德隆集团”的子公司,资本雄厚。国武公司的制作团队,是以徐睿这位胸怀根深蒂固武侠情结的书生为首的,集娱乐界、媒体界优秀人才为一体的优质团队,与之合作的中国武术协会,够专业了吧?但是中国武术协会主要做的事都是偏执行层面的。后来的《功夫王》、《真功夫》等与中国武术协会合作,拥有顶级运动员资源的赛事,却先后停办,原因是什么?策划与制作团队太弱。撑不起那么大的场面阵势。
再说《武林风》,自从开播到现在的创作团队,只有一位武术科班出身的工作人员,他就是原竞技组长周桥。2004年的“馆校团体对抗赛”,就是他的作品,这种赛制当时是怎么一个情况,我想我就不必多说了吧!而《武林风》的掌舵人吴立新,则是一位搞音乐创作出身的导演,有着较为丰富的文艺节目制作经验。可以说《武林风》的发展壮大,他功不可没。
《昆仑决》的BOSS姜华,广告传媒出身,只是业余喜欢游泳、搏击等多项体育运动。
《勇士的荣耀》主要制作人郭晨冬,电视主持人出身,来《武林风》做当家主持之前,没有接触过武术搏击运动。
对了,还有我。正如前面所言,我既不是专业运动员出身,也不是中国传媒大学的高材生,反正我的贡献是有成果的,这个应该可以把很多专业人士甩几条街吧?起码,我自认为思路还是比较广的。这一点给与了我更多的联想空间,也激发了我更强的创新创造能力。
综上所述,迄今为止,能为武术搏击的发展带来积极改变的赛事制作人,基本没有看到武术搏击专业出身的业内专家与权威,反而都是具备跨界思维,懂推广传播之道的人在为这个武术搏击的推广做着贡献,驱动着武术搏击产业的向前发展!
武术搏击与其他体育项目的赛事运营这块,最需要的人才是“+型人才”,比如:武术+传媒、武术+经济、武术+文化、武术+金融等复合型人才,拿姚明来说,他不仅是位优秀的篮球运动员,他还具备体育+金融的跨界思维,所以,他现在退役后,又进入了另一个空间的春天,(姚明向武术搏击的跨界,显然准备有些仓促,投资荣耀格斗算是一个小失误,我想,姚明应该是被他咨询过的一些搏击圈内的专家、权威所提供的分析报告与投资策略给误导了,,哈哈)而与姚明同时期的著名田径运动员刘翔,此时,则江河日下,只能吃老本剩余的那点价值。我想,这个典型的事例,足以说明一切。
其实武术搏击产业甚至整个体育当前的现状,都如同一片混沌。需要具备跨界思维的人进来,勇敢探索创造,开辟崭新天地!环境混沌不可怕,因为混沌的同时,里面也孕藏着各种不可预测的惊喜。就看你是否具备火眼金睛,是否可以摸索得到了。目标迷茫才可惧,因为,做事业方向要清晰明确。否则,自己辛苦所做的事,都将是无用功。
今天的话说的有些重,但是,我希望这些重话可以让各位扔掉迷茫,擦亮眼睛,以一片匠心,踏实认真的去雕刻自己的作品,争取早日为这个市场,整个社会,奉献出自己的精品!
武术搏击大产业的美好未来,一定是我们所创造!
微信公众号:武术搏击大产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