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钢企业绩冰火两重天,谁在闷声发大财?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钢企业绩冰火两重天,谁在闷声发大财?

有企业净利增长超90倍!

图片来源:界面图库

文|万联易达产业资讯 时楠

编辑|小峰

钢铁行业正在呈现冰火两重天的行业图景。

四月底,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发布最新统计数据,2025年一季度重点统计会员企业累计营业收入为14360亿元,同比下降6.61%,但利润总额却达到215.83亿元,同比激增108%。

与此同时,国内36家上市钢企先后发布了一季度业绩,有企业在闷声发大财,由企业深陷亏损的泥潭。钢铁行业深层的结构性变革,正在上演。

本文中,万联万象将深度解析上述数据,告诉你财报背后钢铁行业的“隐藏密码”。

01  特钢业务成“利润救星”

尽管行业整体营收下滑,但多家钢企的净利润却实现逆势增长。这一现象的核心驱动力在于特钢业务的高附加值属性。

特钢产品因其技术门槛高、定制化需求强、利润率显著高于普通钢材,正在成为钢铁企业摆脱低端竞争的关键抓手。

以中信特钢为例,其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达到13.84亿元,稳居行业第二。中信特钢的主营业务聚焦于高端轴承钢、汽车用钢和能源装备用钢,这些产品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风电设备和精密机械制造领域。由于下游行业对材料性能要求严苛,特钢产品的定价权更强,毛利率普遍超过20%,远超普通建筑用钢的5%-8%。

类似的企业还包括久立特材和方大特钢,前者凭借核电用不锈钢管、油气输送管等高端产品,净利润同比增长18.59%,营收逆势增长20.67%;后者通过优化生产工艺和扩大特种合金钢产能,净利润同比飙升167.99%。

特钢的崛起并非偶然,而是行业需求结构性变化的必然结果。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新能源汽车、风电、氢能等新兴产业对高强度、轻量化、耐腐蚀钢材的需求激增,而传统建筑用钢市场因房地产调控持续萎缩。这种需求分化倒逼钢企加速转型。

部分传统钢企通过“断臂求生”策略实现了盈利逆转。

例如,首钢股份在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达到3.28亿元,同比扭亏为盈。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大幅压缩低效产能,并将资源倾斜至高端汽车板领域。目前,首钢的高端汽车板产量占比已提升至35%,客户涵盖多家头部新能源车企。

华菱钢铁则通过布局风电用钢和海洋工程钢,净利润同比增长43.55%。这些案例表明,传统钢企的转型并非简单跟风,而是基于对自身技术积累和市场定位的深度研判。

然而,特钢赛道并非一片坦途。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涌入,高端产品的竞争日趋激烈,部分领域已出现产能过剩苗头。例如,风电用钢的毛利率从2023年的25%降至2025年一季度的18%,价格战风险隐现。

如何在扩大规模的同时保持技术领先,将成为特钢企业下一阶段的核心课题。

02  净利暴增90倍的“友发奇迹”

在一众钢企中,友发集团的抢眼表现堪称“魔幻”:

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1.33亿元,同比飙升9680.17%,而其营收仅增长6.06%。这种“利润增速远超营收”的现象,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从财务数据看,友发集团的营业成本在营收微增的情况下显著下降,初步推测其通过供应链优化、能耗降低和成材率提升实现了成本管控。例如,其主营的焊管产品主要应用于市政工程和基建领域,2025年一季度基建投资回暖带动需求增长,而企业通过集中采购原材料、引入自动化生产线,将单位成本压缩了约8%。

此外,友发集团在2024年底完成了一项低效厂房的资产处置,获得约1.2亿元的一次性收益,这直接反映在2025年一季度的净利润中。

政府补贴也可能贡献了部分利润——近年来多地出台政策鼓励钢企进行环保改造,友发集团因投资建设废气处理系统,获得了超过5000万元的专项补助。

然而,业内人士向万联万象表示,这种爆发式增长可能不具有可持续性。

首先,资产处置和政府补贴属于非经常性收益,无法长期支撑利润增长。其次,焊管市场的竞争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若友发集团无法在核心技术或市场份额上取得突破,其业绩可能迅速回落。

03  欢喜过后的产业隐忧

尽管行业利润整体回暖,但钢铁企业仍面临多重压力。

2025年一季度,鞍钢股份、本钢板材等企业亏损进一步扩大,亏损额分别达到5.54亿元和7.66亿元。这些企业的困境警示,行业复苏的基础并不牢固,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首要挑战来自原材料价格的剧烈波动。铁矿石、焦炭等原材料成本占钢企总成本的70%以上。2025年一季度,尽管国际铁矿石价格因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阶段性回落,但长期来看,地缘政治冲突和供应链扰动仍是悬在钢企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例如,澳大利亚铁矿石出口若因政策变动受限,将直接推高国内钢企的生产成本。此外,焦炭价格受环保限产影响波动频繁,企业缺乏有效的成本对冲工具。

第二重压力来自环保与碳中和目标。中国承诺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钢铁行业作为碳排放“大户”,需在技术路线上做出根本性变革。

氢能炼钢、电炉短流程等低碳技术虽前景广阔,但投资规模动辄数十亿元,且回报周期长达十年以上。中小型钢企普遍面临资金短缺问题,可能因无法承担改造成本而被淘汰。例如,某中型钢厂因未达到超低排放标准,2025年一季度被勒令限产50%,直接导致亏损扩大。

第三大隐患是产能过剩与需求分化的矛盾。建筑用钢需求持续疲软,2025年一季度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12%,而特钢赛道因涌入过多企业,部分高端产品已出现供大于求的迹象。

若企业盲目跟风转型,可能导致新一轮产能过剩,重蹈低端钢“价格战”的覆辙。例如,某特钢企业投资20亿元新建的高端轴承钢产线,因市场需求不及预期,产能利用率不足60%,成为沉重的财务负担。

最后,国际贸易壁垒升级对出口依赖型企业构成威胁。欧盟自2026年起全面实施“碳关税”,要求进口钢材缴纳碳排放差价。中国钢企因长流程炼钢占比高,单位产品碳排放显著高于欧洲电炉钢,出口成本可能上升30%以上。此外,美国、印度等国频繁发起反倾销调查,进一步挤压了国内钢企的海外市场空间。

04  结语

2025年一季度,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钢铁行业硬气的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数据不仅代表着整个行业的努力,更揭示从“以量取胜”转向“以质求生”的行业方向。

特钢业务的崛起与友发集团为代表的利润先锋,既是行业活力的体现,也暗含着行业的机遇和挑战。未来,钢企需在技术创新、绿色转型、全球化布局中构建核心竞争力。

可以预见,唯有具备技术、资金和战略视野的企业,才能在“冰与火”的淬炼中锻造真正的韧性。钢铁行业的未来,属于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的变革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友发集团

  • 友发集团(601686.SH):2025年一季报净利润为1.33亿元
  • 钢铁板块多股走强!钢铁LOF(502023)午后强势翻红涨超2%,冲击4连涨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钢企业绩冰火两重天,谁在闷声发大财?

有企业净利增长超90倍!

图片来源:界面图库

文|万联易达产业资讯 时楠

编辑|小峰

钢铁行业正在呈现冰火两重天的行业图景。

四月底,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发布最新统计数据,2025年一季度重点统计会员企业累计营业收入为14360亿元,同比下降6.61%,但利润总额却达到215.83亿元,同比激增108%。

与此同时,国内36家上市钢企先后发布了一季度业绩,有企业在闷声发大财,由企业深陷亏损的泥潭。钢铁行业深层的结构性变革,正在上演。

本文中,万联万象将深度解析上述数据,告诉你财报背后钢铁行业的“隐藏密码”。

01  特钢业务成“利润救星”

尽管行业整体营收下滑,但多家钢企的净利润却实现逆势增长。这一现象的核心驱动力在于特钢业务的高附加值属性。

特钢产品因其技术门槛高、定制化需求强、利润率显著高于普通钢材,正在成为钢铁企业摆脱低端竞争的关键抓手。

以中信特钢为例,其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达到13.84亿元,稳居行业第二。中信特钢的主营业务聚焦于高端轴承钢、汽车用钢和能源装备用钢,这些产品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风电设备和精密机械制造领域。由于下游行业对材料性能要求严苛,特钢产品的定价权更强,毛利率普遍超过20%,远超普通建筑用钢的5%-8%。

类似的企业还包括久立特材和方大特钢,前者凭借核电用不锈钢管、油气输送管等高端产品,净利润同比增长18.59%,营收逆势增长20.67%;后者通过优化生产工艺和扩大特种合金钢产能,净利润同比飙升167.99%。

特钢的崛起并非偶然,而是行业需求结构性变化的必然结果。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新能源汽车、风电、氢能等新兴产业对高强度、轻量化、耐腐蚀钢材的需求激增,而传统建筑用钢市场因房地产调控持续萎缩。这种需求分化倒逼钢企加速转型。

部分传统钢企通过“断臂求生”策略实现了盈利逆转。

例如,首钢股份在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达到3.28亿元,同比扭亏为盈。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大幅压缩低效产能,并将资源倾斜至高端汽车板领域。目前,首钢的高端汽车板产量占比已提升至35%,客户涵盖多家头部新能源车企。

华菱钢铁则通过布局风电用钢和海洋工程钢,净利润同比增长43.55%。这些案例表明,传统钢企的转型并非简单跟风,而是基于对自身技术积累和市场定位的深度研判。

然而,特钢赛道并非一片坦途。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涌入,高端产品的竞争日趋激烈,部分领域已出现产能过剩苗头。例如,风电用钢的毛利率从2023年的25%降至2025年一季度的18%,价格战风险隐现。

如何在扩大规模的同时保持技术领先,将成为特钢企业下一阶段的核心课题。

02  净利暴增90倍的“友发奇迹”

在一众钢企中,友发集团的抢眼表现堪称“魔幻”:

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1.33亿元,同比飙升9680.17%,而其营收仅增长6.06%。这种“利润增速远超营收”的现象,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从财务数据看,友发集团的营业成本在营收微增的情况下显著下降,初步推测其通过供应链优化、能耗降低和成材率提升实现了成本管控。例如,其主营的焊管产品主要应用于市政工程和基建领域,2025年一季度基建投资回暖带动需求增长,而企业通过集中采购原材料、引入自动化生产线,将单位成本压缩了约8%。

此外,友发集团在2024年底完成了一项低效厂房的资产处置,获得约1.2亿元的一次性收益,这直接反映在2025年一季度的净利润中。

政府补贴也可能贡献了部分利润——近年来多地出台政策鼓励钢企进行环保改造,友发集团因投资建设废气处理系统,获得了超过5000万元的专项补助。

然而,业内人士向万联万象表示,这种爆发式增长可能不具有可持续性。

首先,资产处置和政府补贴属于非经常性收益,无法长期支撑利润增长。其次,焊管市场的竞争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若友发集团无法在核心技术或市场份额上取得突破,其业绩可能迅速回落。

03  欢喜过后的产业隐忧

尽管行业利润整体回暖,但钢铁企业仍面临多重压力。

2025年一季度,鞍钢股份、本钢板材等企业亏损进一步扩大,亏损额分别达到5.54亿元和7.66亿元。这些企业的困境警示,行业复苏的基础并不牢固,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首要挑战来自原材料价格的剧烈波动。铁矿石、焦炭等原材料成本占钢企总成本的70%以上。2025年一季度,尽管国际铁矿石价格因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阶段性回落,但长期来看,地缘政治冲突和供应链扰动仍是悬在钢企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例如,澳大利亚铁矿石出口若因政策变动受限,将直接推高国内钢企的生产成本。此外,焦炭价格受环保限产影响波动频繁,企业缺乏有效的成本对冲工具。

第二重压力来自环保与碳中和目标。中国承诺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钢铁行业作为碳排放“大户”,需在技术路线上做出根本性变革。

氢能炼钢、电炉短流程等低碳技术虽前景广阔,但投资规模动辄数十亿元,且回报周期长达十年以上。中小型钢企普遍面临资金短缺问题,可能因无法承担改造成本而被淘汰。例如,某中型钢厂因未达到超低排放标准,2025年一季度被勒令限产50%,直接导致亏损扩大。

第三大隐患是产能过剩与需求分化的矛盾。建筑用钢需求持续疲软,2025年一季度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12%,而特钢赛道因涌入过多企业,部分高端产品已出现供大于求的迹象。

若企业盲目跟风转型,可能导致新一轮产能过剩,重蹈低端钢“价格战”的覆辙。例如,某特钢企业投资20亿元新建的高端轴承钢产线,因市场需求不及预期,产能利用率不足60%,成为沉重的财务负担。

最后,国际贸易壁垒升级对出口依赖型企业构成威胁。欧盟自2026年起全面实施“碳关税”,要求进口钢材缴纳碳排放差价。中国钢企因长流程炼钢占比高,单位产品碳排放显著高于欧洲电炉钢,出口成本可能上升30%以上。此外,美国、印度等国频繁发起反倾销调查,进一步挤压了国内钢企的海外市场空间。

04  结语

2025年一季度,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钢铁行业硬气的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数据不仅代表着整个行业的努力,更揭示从“以量取胜”转向“以质求生”的行业方向。

特钢业务的崛起与友发集团为代表的利润先锋,既是行业活力的体现,也暗含着行业的机遇和挑战。未来,钢企需在技术创新、绿色转型、全球化布局中构建核心竞争力。

可以预见,唯有具备技术、资金和战略视野的企业,才能在“冰与火”的淬炼中锻造真正的韧性。钢铁行业的未来,属于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的变革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