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台湾阿嬷说,阮的作品有在国际上展览喔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台湾阿嬷说,阮的作品有在国际上展览喔

一压、一折,不仅满溢着苑里人对蔺草编织的依赖和骄傲,更道尽了人们对生活、自然、文化的人文情怀。

在我国台湾省

大安溪以北,苑里溪水以南

种着一大片正三角形的蔺草

郁郁葱葱

散发着一种特殊的香气

在阿嬷那一代

女人不学针线刺绣

但必须会用蔺草编织草席

一把剪刀,一瓶喷水器

能让阿嬷在草席上织上一整天

她们之间还流传着一首草席歌

一枝两枝罔来拎,牙通加阿母嫌无钱。

一枝两枝罔来揪,毋通加阿母伸长手。

一行做了又一行,做到佟时才会快活。

一顶做了又一顶,做到佟时才会清闲。

一行二行罔来做,毋通哄哄想迄逃。

人做草笠金当当,阮做草笠破三空。

人做草席一级棒,阮做草席仔盖屎仔桶。

苑里镇,蔺草之乡

蔺草

一种非常强韧的草本植物

极佳的天然绿色植物纤维之一

只有在我国台湾苑里

种植的蔺草是正三角形的

被称为“三角蔺”

而在日本被称为“七岛蔺”

通常作为榻榻米的编织原料

两者最大的区别是

日本的蔺草只有普通的草香

来自苑里镇的,散发着特殊的香气

这种香气不被蚊子、螨虫喜欢

使用蔺草做的席子

具有吸热性和放湿性

在夏凉冬暖的基础上

它还能驱虫

戴蔺草帽上学,是苑里人儿时的回忆

传承蔺编技艺,是苑里人当今的使命

蔺草编织是苑里的百年传统产业,从清朝末年开始流传,日治时期开始大量出口外销至日本,甚至一度成为台湾地区五大产业的第三名,仅次于糖和米。

在当时

一人会编织席帽

可以养活六口人

小孩子在一旁看着长辈编织

耳濡目染之下

不用怎么教

就能像模像样地编织起来

蔺草,这是晒出来的光泽

一年三期的蔺草

如果不仔细观察

蔺草水稻傻傻分不清

第一期是农历三四月收成

称为春草或早草

粗长易断不利编织

用久易变色

是被嫌弃的一期...

第二期在农历七八月份收成

称为秋草或允草

纤维短、硬、富弹性、品质好

是一位颜值高的三好青年

上得了台面

撑起了一片天

第三期在农历十月收成

称为三冬草或慢草

茎短又细

只能拿在手上把玩

成不了“大器”

收割后的蔺草

需在日光下晒五天到七天

从翠绿色到金黄色的蜕变

愈发坚韧耐用

吸湿效果显著

光靠日晒后的颜色

很难辨别出这是新草还是老草

每一根蔺草

都是大自然的馈赠

带着一身原野气息,来到我们身边

日晒,是对待蔺草最温柔的方式了

金黄色的它还要被人们剥、分、捶打、搓...

各种蹂躏后

才能进入最重要的环节--编织

1. 剥草膜:先将蔺草草头约15公分长的草膜剥掉。

2. 析草:将蔺草析成细条。

3. 槌草:将蔺草捆成一束后用重物锤打,使其柔软易编织。

4.搓草:用双手搓揉析开蔺草,使其圆润美观。

编织法分为「一压一」与「一压二」两种

「一压一」是最基础的编织

「一压二」才是最扎实的作法

但是无论哪一种方式

开始都是最难

耗费时间最长的

一旦开了不好的头

后面的作品就容易长歪

不过你如果问阿嬷怎么编

她会一边编织头也不抬起来

“看着看着你就学会了”

蔺草,在现代工业化的魔爪下日渐衰落

即使苑里妇人天天与蔺草打交道

她们却从未睡过一张蔺草席

经过数天编织而成的草席

卖出一张

可以为家里带来不少收入

实在是舍不得拿来自用

曾经

家家户户编织蔺草的荣景

是苑里一道温情又靓丽的风景线

随着塑胶产业的兴起

原来编织蔺草的巧手一一转进工厂

苑里的蔺草产业一落千丈

加上年轻人不想学

村里会编织蔺草的妇女也越来越少

这门手工艺再没有人传承

就真的没了...

阿嬷的坚持,蔺编织重返青春

为复兴蔺草本土传统手工艺

将赋闲在家的阿嬷们重新聚集起来

六十多岁高龄的阿嬷

在这个团队里是最年轻的

很多人,太久没有接触这门技艺

手法都生疏了...

于是她们从最简单的席帽开始编织

找回以前的岁月时光

“以前是生产

商人们要什么货就编织什么货物

现在是创作

必须跟上时代潮流

年轻人喜欢了才有市场”

--很难想象

这出自一个阿嬷口中

当看到电视里舒淇穿着蔺草编织的衣服时

阿嬷竖起了大拇指,赞叹道:

“这么多年,我都不知道原来蔺草可以穿在身上。她身上这种织法我还没尝试过...”

为了让阿嬷们跟上时代的步伐

蔺草学会时不时会邀请设计师

来蔺草文化中心给阿嬷们上课

被小看这群白发苍苍的阿嬷们

每一副老花镜后面

都有一双求知欲旺盛的眼睛

她们学习新时代的设计

和设计师讨论哪种织法更好

有时候下课了还不让老师们离开

直至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

在蔺草学会

共同的兴趣爱好成功地跨越了

年龄、性别的鸿沟

交织成一幅其乐融融的画面

在古稀之年还能和儿时的玩伴一起坐在草席上

一起聊天

织着动人又精致的作品

每每有人来蔺草文化中心参观

阿嬷都会指着墙上挂着的工艺品

告知游人

“这件作品,是我编织的呢。”

如果有人称赞她手艺好

阿嬷会像初长成的少女般

满意又害羞的走开...

新鲜活力的注入,蔺草的时尚文化之路

循着对蔺草编织工艺的好奇,A.M IDEAS的两位设计师林宛珊与陈韵如,认识了一群可爱的阿嬷,阿嬷们虽然已七十多岁,但俐落的编织技法透露出他们各是身怀绝技的工艺大师。「其实许多长辈到现在还在睡蔺草编的草席,睡了好几十年,草蓆虽然硬挺,但摸起来十分舒服,又带有自然香气,非常迷人。」设计师陈韵如认为,好的物件不需多言,当你触摸感受,其中的价值自然显现。

蔺草做的灯,

运用传统的蔺编工艺

在光线的透射下更显天然材质的温暖

也散发无可取代的淡淡草香

下图这盏灯具,灵感来自蔺草三角型的横断面。取其三角形的轮廓,搭配多层次的编织手法,再结合光,赋予蔺编工艺全新的生命。

简约张力的线条

细腻编织产生的强韧

佐以温和的情境灯光

带来全新的空间氛围

也寄托了设计师对蔺草工艺的敬意

从阿嬷手中传承下来的蔺编工艺

多姿多态

表现出旺盛强劲的生命力

一压、一折

不仅满溢着苑里人对蔺草编织的依赖和骄傲

更道尽了人们对生活、自然、文化的人文情怀

其实大陆的大部分传统手工艺

都经历着蔺编工艺的前半部分

从崛起到鼎盛到没落

如何救活它们

是手艺人的一块心病

仅靠一个人的想法

并没有什么卵用

集思广益,才能拥有更好的发展

拾方(ID:shifangwh)

这里是拾方,我们关注传统手工艺,希望能为它们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台湾阿嬷说,阮的作品有在国际上展览喔

一压、一折,不仅满溢着苑里人对蔺草编织的依赖和骄傲,更道尽了人们对生活、自然、文化的人文情怀。

在我国台湾省

大安溪以北,苑里溪水以南

种着一大片正三角形的蔺草

郁郁葱葱

散发着一种特殊的香气

在阿嬷那一代

女人不学针线刺绣

但必须会用蔺草编织草席

一把剪刀,一瓶喷水器

能让阿嬷在草席上织上一整天

她们之间还流传着一首草席歌

一枝两枝罔来拎,牙通加阿母嫌无钱。

一枝两枝罔来揪,毋通加阿母伸长手。

一行做了又一行,做到佟时才会快活。

一顶做了又一顶,做到佟时才会清闲。

一行二行罔来做,毋通哄哄想迄逃。

人做草笠金当当,阮做草笠破三空。

人做草席一级棒,阮做草席仔盖屎仔桶。

苑里镇,蔺草之乡

蔺草

一种非常强韧的草本植物

极佳的天然绿色植物纤维之一

只有在我国台湾苑里

种植的蔺草是正三角形的

被称为“三角蔺”

而在日本被称为“七岛蔺”

通常作为榻榻米的编织原料

两者最大的区别是

日本的蔺草只有普通的草香

来自苑里镇的,散发着特殊的香气

这种香气不被蚊子、螨虫喜欢

使用蔺草做的席子

具有吸热性和放湿性

在夏凉冬暖的基础上

它还能驱虫

戴蔺草帽上学,是苑里人儿时的回忆

传承蔺编技艺,是苑里人当今的使命

蔺草编织是苑里的百年传统产业,从清朝末年开始流传,日治时期开始大量出口外销至日本,甚至一度成为台湾地区五大产业的第三名,仅次于糖和米。

在当时

一人会编织席帽

可以养活六口人

小孩子在一旁看着长辈编织

耳濡目染之下

不用怎么教

就能像模像样地编织起来

蔺草,这是晒出来的光泽

一年三期的蔺草

如果不仔细观察

蔺草水稻傻傻分不清

第一期是农历三四月收成

称为春草或早草

粗长易断不利编织

用久易变色

是被嫌弃的一期...

第二期在农历七八月份收成

称为秋草或允草

纤维短、硬、富弹性、品质好

是一位颜值高的三好青年

上得了台面

撑起了一片天

第三期在农历十月收成

称为三冬草或慢草

茎短又细

只能拿在手上把玩

成不了“大器”

收割后的蔺草

需在日光下晒五天到七天

从翠绿色到金黄色的蜕变

愈发坚韧耐用

吸湿效果显著

光靠日晒后的颜色

很难辨别出这是新草还是老草

每一根蔺草

都是大自然的馈赠

带着一身原野气息,来到我们身边

日晒,是对待蔺草最温柔的方式了

金黄色的它还要被人们剥、分、捶打、搓...

各种蹂躏后

才能进入最重要的环节--编织

1. 剥草膜:先将蔺草草头约15公分长的草膜剥掉。

2. 析草:将蔺草析成细条。

3. 槌草:将蔺草捆成一束后用重物锤打,使其柔软易编织。

4.搓草:用双手搓揉析开蔺草,使其圆润美观。

编织法分为「一压一」与「一压二」两种

「一压一」是最基础的编织

「一压二」才是最扎实的作法

但是无论哪一种方式

开始都是最难

耗费时间最长的

一旦开了不好的头

后面的作品就容易长歪

不过你如果问阿嬷怎么编

她会一边编织头也不抬起来

“看着看着你就学会了”

蔺草,在现代工业化的魔爪下日渐衰落

即使苑里妇人天天与蔺草打交道

她们却从未睡过一张蔺草席

经过数天编织而成的草席

卖出一张

可以为家里带来不少收入

实在是舍不得拿来自用

曾经

家家户户编织蔺草的荣景

是苑里一道温情又靓丽的风景线

随着塑胶产业的兴起

原来编织蔺草的巧手一一转进工厂

苑里的蔺草产业一落千丈

加上年轻人不想学

村里会编织蔺草的妇女也越来越少

这门手工艺再没有人传承

就真的没了...

阿嬷的坚持,蔺编织重返青春

为复兴蔺草本土传统手工艺

将赋闲在家的阿嬷们重新聚集起来

六十多岁高龄的阿嬷

在这个团队里是最年轻的

很多人,太久没有接触这门技艺

手法都生疏了...

于是她们从最简单的席帽开始编织

找回以前的岁月时光

“以前是生产

商人们要什么货就编织什么货物

现在是创作

必须跟上时代潮流

年轻人喜欢了才有市场”

--很难想象

这出自一个阿嬷口中

当看到电视里舒淇穿着蔺草编织的衣服时

阿嬷竖起了大拇指,赞叹道:

“这么多年,我都不知道原来蔺草可以穿在身上。她身上这种织法我还没尝试过...”

为了让阿嬷们跟上时代的步伐

蔺草学会时不时会邀请设计师

来蔺草文化中心给阿嬷们上课

被小看这群白发苍苍的阿嬷们

每一副老花镜后面

都有一双求知欲旺盛的眼睛

她们学习新时代的设计

和设计师讨论哪种织法更好

有时候下课了还不让老师们离开

直至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

在蔺草学会

共同的兴趣爱好成功地跨越了

年龄、性别的鸿沟

交织成一幅其乐融融的画面

在古稀之年还能和儿时的玩伴一起坐在草席上

一起聊天

织着动人又精致的作品

每每有人来蔺草文化中心参观

阿嬷都会指着墙上挂着的工艺品

告知游人

“这件作品,是我编织的呢。”

如果有人称赞她手艺好

阿嬷会像初长成的少女般

满意又害羞的走开...

新鲜活力的注入,蔺草的时尚文化之路

循着对蔺草编织工艺的好奇,A.M IDEAS的两位设计师林宛珊与陈韵如,认识了一群可爱的阿嬷,阿嬷们虽然已七十多岁,但俐落的编织技法透露出他们各是身怀绝技的工艺大师。「其实许多长辈到现在还在睡蔺草编的草席,睡了好几十年,草蓆虽然硬挺,但摸起来十分舒服,又带有自然香气,非常迷人。」设计师陈韵如认为,好的物件不需多言,当你触摸感受,其中的价值自然显现。

蔺草做的灯,

运用传统的蔺编工艺

在光线的透射下更显天然材质的温暖

也散发无可取代的淡淡草香

下图这盏灯具,灵感来自蔺草三角型的横断面。取其三角形的轮廓,搭配多层次的编织手法,再结合光,赋予蔺编工艺全新的生命。

简约张力的线条

细腻编织产生的强韧

佐以温和的情境灯光

带来全新的空间氛围

也寄托了设计师对蔺草工艺的敬意

从阿嬷手中传承下来的蔺编工艺

多姿多态

表现出旺盛强劲的生命力

一压、一折

不仅满溢着苑里人对蔺草编织的依赖和骄傲

更道尽了人们对生活、自然、文化的人文情怀

其实大陆的大部分传统手工艺

都经历着蔺编工艺的前半部分

从崛起到鼎盛到没落

如何救活它们

是手艺人的一块心病

仅靠一个人的想法

并没有什么卵用

集思广益,才能拥有更好的发展

拾方(ID:shifangwh)

这里是拾方,我们关注传统手工艺,希望能为它们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