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崔宇
【编者按】 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政策背景下,2025年界面智库将启动“新质生产力产业地图”系列研究。该研究聚焦新质生产力相关产业,横向比对各地产业布局、政策规划、治理体系及发展现状,全景解析各地新质生产力产业链,为地方政府产业政策制定及企业、投资者决策提供参考。“低空经济”将作为系列研究首期主题,本文为《中国低空经济产业链研究报告》“全景篇”,后续“产业篇”“政策篇”“区域篇”也将陆续推出,敬请关注。
随着“低空经济”连续两年被纳入《政府工作报告》,作为融合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绿色能源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其正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和城市竞争的新赛道。技术层面,无人机技术迭代、5G 通信普及与人工智能的突破,为产业链各环节提供了技术支撑;政策层面,空域管理改革深化与法规体系完善,释放制度红利;需求层面,物流、应急、交通等领域需求井喷,据中国民航局预测,到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
目前,各地在低空经济领域的政策创新与产业竞争日趋激烈,不同区域在政策体系完善程度、资源投入力度和实践路径选择上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既源于区域经济基础、产业禀赋和治理能力的不同,也将重塑各地低空经济产业链的差异化竞争力,最终影响低空经济的发展速度与质量。鉴于此,全面剖析各地低空经济的产业链与产业政策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探索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
针对产业链分析,界面智库借助桌面研究与专家访谈,搭建起低空经济“结构化产业分解框架(Structured Industry Decomposition Framework)”,试图打开低空经济产业链“盲盒”。在数据获取环节,界面智库与天眼查合作,构建了涵盖产业链企业初筛、多维数据清洗及精准特征匹配的三级数据挖掘体系。尤其是依据企业「经营范围」进行双因子复合匹配,可以准确地锁定低空经济各产业链企业(研究方法详见文末附录)。搜索范围限定在中国大陆地区登记注册的企业,数据获取截止时间为2025年3月15日。
为比较各地低空经济产业链的总体与结构特征,界面智库在《中国低空经济产业链研究报告》中还构建了产业竞争度、产业完备度、产业集聚度、产业融合度等指标,从强链、补链、延链等维度剖析各地低空经济产业链的长板和短板,为产业和招商政策优化提供明确的着力点。
针对政策体系,界面智库对全国44个低空经济重要试点城市的低空经济政策内容进行编码分析,从超过200份政策文件以及公开信息中提取出50余个指标,涵盖政策规划、治理体系、基础设施和场景案例等维度。政策文件和公开信息查询的截止时间为2025年3月15日。
本文是《中国低空经济产业链研究报告》的“全景篇”,界面智库将概述中国低空经济产业链的总体情况,包括区域分布、产业分布、规模分布、类型分布和融资分布等,为读者呈现一幅完整立体的中国低空经济产业链全景图。
1.低空经济企业区域分布
1.1 从萌芽到勃兴:中国低空经济演进“四部曲”
自2010年我国正式提出“低空经济”概念以来,相关部委结合管理职责,逐步构建起从监管体系到产业发展的系统性政策框架,为低空行业规范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界面智库研究显示,截至2025年3月15日,我国处于在业、存续状态的低空经济企业超8.91万家。
2010-2013年是行业萌芽期,低空经济企业数量复合年均增长率达19.87%。其中,2013年新设立企业数量增至1497家,同比增长32.95%,出现首个增长高峰。在此阶段,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推进,相关政策不断出台,吸引部分企业率先布局。
2014-2019年,行业步入快速成长期,复合年均增长率达38.41%。其中,2014年同比增速高达70.74%,当年新设立企业数量增至2556家;2019年新设立企业数量突破1万家,达到10524家。期间,缘于产业科技革新与政策持续激励,大量企业涌入低空经济领域,覆盖航空器研发制造、运营服务、技术支持等环节。
2020-2022年,行业进入调整期。受疫情冲击、行业规范政策落地和市场自然出清等因素影响,新设立企业数量出现下滑。2020 年首次出现负增长;2021年同比大幅下降35.93%,新设立企业数量降至6739家;2022年继续减少至5008家。
2023-2025年,低空经济行业进入全面复苏阶段,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2023年,在市场需求逐步回暖、技术创新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新设立企业数量恢复至6607家,同比增长31.93%。2024 年,随着“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行业发展迎来新动能,新设立企业数量进一步增至9209家,同比增速提升至39.38%。2025年前3月表现更是亮眼,新设立企业数量达到4112家,占2024年新设立企业数量的44.65%。如果保持当前增速,预计2025年新设立企业数量或达1.6-1.8万家,年底低空经济企业累计数量有望突破10万家。
1.2 低空经济区域版图:东部引领、中部跃升、西部筑基
从省级层面来看,我国低空经济形成“东部引领、中部跃升、西部筑基”的三维梯度格局。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地区划分标准,东部10个省份低空经济企业总量达44433家,在全国占比接近半数(49.86%),在企业数量排名前十的省份中,东部地区占据五席(广东、江苏、山东、北京、河北),其中,广东、江苏、山东组成“黄金三角”,合计占比29.21%;安徽、湖南、湖北三个中部省份分列第6、9和第10位,共同打造中部地区低空经济增长极。
此外,海南省凭借自贸港政策优势,企业数量超过浙江等传统经济强省。不过,区域差距依然巨大,贵州、西藏、青海等西部省份仍处于筑基阶段,未来通过政策引导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的潜力巨大。
1.3 低空经济城市布局:五城引领、集群联动
从城市层面来看,我国低空经济呈现“五城引领、集群联动”格局。深圳、广州、北京占据前三,低空经济企业数量分别为5597家、4445家、3881家,产业集聚能力强劲。西安、成都两大西部中心城市异军突起,企业数量分别达3656家、3553家,分列第4、5位。这五个城市的合计占比为23.71%,其余城市企业数量均不足2000家。
从城市集群来看,粤港澳大湾区以深圳、广州为双核,集聚了全国11.27%的低空经济企业,构建了从技术研发到场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展现出强大的创新引领能力。长三角中心区以上海和南京为核心,合肥、苏州、杭州和宁波为支撑,形成多点联动的发展格局,上述六个城市合计占比8.57%。成渝双城经济圈作为西部增长极,合计占比5.59%,依托成都的创新能力与重庆的山地特色场景,正在打造独具特色的内陆低空经济示范区。这三大城市群通过差异化定位,共同推动我国低空经济形成"沿海引领、内陆突破"的空间发展格局,其集聚效应正加速向周边城市扩散,强力带动区域协同发展。
2.低空经济企业产业分布
对低空经济企业在产业链各环节的分布状况、增长趋势、经营模式以及行业分布特征展开深入剖析,不仅能够精准洞察低空经济当下的发展格局与态势,也可为中央和地方政府精准把握产业未来演进走向、制定科学合理且行之有效的产业政策提供参考。
2.1低空经济企业在产业链七大环节的分布特征
据界面智库统计,在全国超8.91万家低空经济企业中,低空应用服务环节企业数量独占鳌头,覆盖率高达 42.41%。其中,超六成企业涉及物流配送,成为该环节的主导力量;与公共服务、农林牧渔、文旅娱乐相关企业共同构成了低空应用服务的多元生态。低空产业支持环节企业数量也较为可观,覆盖率达 35.07%。在这一环节中,涉及培训推广相关企业超过半数,涉及维修检测企业接近一半,涉及咨询认证企业超四分之一。此外,低空飞行器制造环节企业覆盖率 34.02%,物理基础设施环节覆盖率 27.39%,信息基础设施环节覆盖率 6.22%。覆盖率是指业务涉及产业链特定环节的企业数量占全部低空经济企业数量的比重。由于企业可能涉及多个产业链环节,各环节覆盖率之和可能超过100%。
2.2 近年新设立企业数量集中在三大产业链环节
对于低空产业支持、低空飞行器制造、低空应用服务三个环节,除 2022 年新设立企业数量较上年有所减少外 ,2023 年和 2024 年都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其中,低空产业支持环节在 2024 年同比增速高达 91.40%,低空飞行器制造环节同比增速达到72.66% ,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活力。
从新设立企业覆盖的产业链环节来看,低空产业支持环节的覆盖率从2022年的29.21%持续攀升至2024年的42.77%,2025年前三个月更是达到62.52%,显示出该环节已成为投资的热点领域。与此同时,在新设立企业中,低空应用服务环节的覆盖率近年稳定维持在50%左右,在产业生态中发挥着基础性支撑作用。此外,飞行器制造环节在2024年之后覆盖率显著提升,由41%增至53%左右,反映出创新驱动对制造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2.3 低空企业经营模式呈现专业化与多元化并存的特征
从企业经营模式选择偏好来看,在全部低空经济企业中,65.8%的企业选择聚焦单一产业链环节,采取专业化经营策略,34.2%的企业则实施跨产业链经营的多元化发展路径。
在采用多元化经营战略的企业群体中,产业链延伸与融合程度展现出了显著的结构性差异:其一,跨两个产业链环节的企业占比达 20.33%,该类企业中,68.42% 涉及低空产业支持领域,56.16%涉足低空应用服务领域,48.02%布局低空飞行器制造领域;其二,跨三个产业链环节的企业占比为10.26%,该类企业中,所有企业均覆盖低空产业支持领域,87.1%涉及低空应用服务领域,55.58%涉及低空飞行器制造领域;其三,跨四个产业链环节的企业占比为 3.28%,而跨五个及六个产业链环节的企业数量则呈现急剧减少的态势,二者合计占比不足0.4%。这一分布结构表明,低空企业倾向于选择延伸 2-3 个产业链环节的适度多元化发展策略,其中低空产业支持与应用服务环节成为企业在产业链延伸和融合时的优先选择方向。
3.低空经济企业规模分布
企业规模分布是产业发展的“透视镜”与“导航仪”,不仅直观呈现产业当前的发展层级与竞争态势,更能为产业未来的战略规划、资源配置以及施策方向提供关键指引。据界面智库统计,在我国低空经济企业中,小微型企业占主导地位。其中,微型企业数量达到25660家,占比40.37%;小型企业数量次之,达到22121家,占比34.8%;中型企业有11005家,占比17.32%;大型企业仅有4771家,占比7.51%。
低空经济涵盖的产业领域繁多复杂,市场需求呈现多样化、碎片化的特点,小微企业凭借其灵活的经营模式和快速响应能力,能够更好地满足特定客户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在细分市场中找到生存空间。不过,这种产业结构也反映出行业内的资源整合和产业升级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此外,低空经济产业链尚未完全成熟,产业协同发展水平不高,也是限制企业规模化发展的原因之一。
从基于注册资本的规模分布看,低空经济企业的注册资本呈现显著的关键整数倍集中现象。注册资本在0-100万元(含)区间的企业数量最多,占比30.96%,其中,注册资本为100万元的企业数量最多,达到13187家;在100万-500万元(含)区间的企业数量占比26.8%,其中,注册资本为500万元的企业数量为9,712家;在500-1000万元(含)区间的企业数量占比16.97%,其中,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的企业达到11003家;注册资本大于5000万元的企业数量占比不足10%。
从基于参保人数的规模分布看,参保人数为0的企业数量占比高达70.4%。由于企业新设立、使用外包员工、数据更新延迟以及企业年报信息公开程度有限等原因,参保人数为0并不必然意味着企业是空壳公司或未为员工缴纳社保。参保人数在1-9人区间的企业数量占比19%;10-19人区间的企业数量占比3.8%;20-49人区间的企业数量占比3.1%;1000人以上的企业数量最少,占比仅为0.4%。
可以看出,各区间企业数量差距明显,不考虑参保人数为0的企业,参保人数在1-9人区间的企业数量占比遥遥领先。中小规模企业在进入低空经济行业初期,资金投入和运营成本有限,在业务发展尚未成熟、市场前景仍需探索时,倾向于保持较小的人员规模以降低风险,灵活调整经营策略。
4.低空经济企业类型分布
从企业类型分布看,界面智库将低空经济企业划分为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其他)、个人独资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伙企业、其他等七大类。其中有限责任公司的数量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合计占比高达96.63%。
总体来看,有限责任公司凭借灵活性与低门槛成为绝对主流,国有资本通过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其他)两类形式参与关键环节,外资及港澳台资本则多借助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模式初步涉足。
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以39355家的数量稳居榜首,占比达44.16%,成为低空产业市场主体的核心构成。从企业形态看,该类主体中独立法人企业达36457家,同时包含2898家分支机构,这一数据表明部分企业已突破初创阶段,形成规模化扩张能力。
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以33706家的规模占据行业总量的37.82%,位列企业类型次席,该类主体呈现显著国际化特征,其中外商独资企业达278家,港澳台独资企业213家,二者合计占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总数的42.96%。在空间布局层面,1630家分公司的设立显示出部分企业已具备跨区域经营能力,进行技术合作或市场拓展的初步尝试。
有限责任公司(其他)以13054家的规模占行业总量的14.65%。其中,国有资本参与度显著,共有国有企业678家,占比5.19%。此外,该类型还包含外商投资及港澳台企业543家。
股份有限公司占比为1.73%。其中,220家为上市企业,占该类型的14.3%,表明资本市场对低空产业高成长性企业较为关注。个人独资企业及合伙企业合计占比不足1.5%,两类企业普遍规模较小,业务范围多集中在低空应用服务、产业支持等领域。
其他类型企业仅184家,其中涵盖82家国有、27家外商及8家港澳台企业。具体来看,“其他”这一类别集中了多种非主流或特殊组织形式的主体,比如传统所有制企业如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及股份合作制,多为计划经济时代延续下来的组织形式,通常由国有或集体资产主导,目前存量较少。特殊组织形式企业则包括联营、股份制、内资非法人企业及非公司私营企业等,这类主体通常未按现代公司制注册,或采用合作经营等非标准化架构,业务模式相对灵活但规模有限。
5.低空经济企业融资分布
资本作为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其流向与分布深刻影响着低空经济的区域格局与产业演进方向。由于企业融资信息存在选择性披露特征,只有1,596家企业(占比1.79%)披露了公开融资记录,尽管如此,基于现有融资记录的企业样本,仍可从侧面反映投资者在低空经济领域的投资倾向。总体来看,我国低空经济领域投融资呈现“区域集聚+制造主导”特征。
5.1 低空企业融资区域分布集中且梯度分化明显
在有融资记录的低空经济企业中,广东以14.85%的占比成为最受投资者青睐的地区,北京(13.66%)和江苏(13.60%)紧随其后,形成明显的"第一梯队",凸显了投资者对产业链成熟、政策配套完善、应用场景丰富地区的偏好。
第二梯队由四川(8.02%)、陕西(7.33%)、上海(5.76%)、浙江(5.76%)、山东(4.26%)以及中部地区的安徽、湖北、湖南组成。值得注意的是,西部地区的四川和陕西表现突出,进入前五名,反映出这两个省份在低空经济领域的发展活力。
第三梯队(占比在1.0%-2.0%之间)和第四梯队(占比不足1.0%)包含18个省份,与第一、第二梯队之间的差距显著,部分地区如宁夏、西藏等融资活跃度极低,显示出低空经济发展在区域间的不平衡性。
5.2 飞行器制造环节成为低空经济的核心投资领域
低空飞行器制造环节最受投资者青睐,在有融资记录的低空经济企业中覆盖率高达62.53%,反映出行业仍处硬件驱动阶段,资本对整机制造和核心技术研发的高度重视,与新兴产业在发展初期着重于技术突破的特征相契合。
低空产业支持环节以39.3%的覆盖率为第二大投资领域,其中, 超过半数的企业涉及维修检测服务,四成企业涉及咨询认证服务,三成企业涉及培训推广服务,这表明随着产业规模扩大,配套服务需求增长,投资者开始关注产业链的支撑体系。
低空应用服务环节覆盖率为30.01%,其中,近七成企业涉及物流配送,文旅娱乐、公共服务、农林牧渔虽然也受到资本关注,但尚未形成规模。
5.3 低空经济领域融资呈现明显的行业偏好
从企业所属一级行业来看,在有融资记录的低空经济企业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32.33%)和制造业(30.89%)占据主导地位,合计占比超63%,这一分布与产业链环节的“制造主导”特征形成呼应,表明投资者高度关注技术研发与高端制造,符合低空经济创新驱动的发展特点。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4.29%)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3.47%)合计占比近28%,反映资本对低空物流与信息化的关注。
6.附录:研究方法
低空经济产业研究的核心在于构建完整的低空经济产业图谱。界面智库借助桌面研究与专家访谈,搭建起低空经济“结构化产业分解框架(Structured Industry Decomposition Framework)”。在数据获取方面,界面智库与商业查询平台天眼查合作,构建了涵盖产业链企业初筛、多维数据清洗及精准特征匹配的三级数据挖掘体系,搜索范围限定在中国大陆地区登记注册的企业,数据获取截止时间为2025年3月15日。具体实施路径如下。
6.1产业链企业初筛
界面智库采用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对低空经济产业链二级环节典型企业的经营范围和专利信息等文本进行聚类分析,构建了包含335个关键词的行业识别词典(Industry Identification Dictionary),然后通过天眼查数据库中的企业名称、经营范围、品牌信息、产品信息、专利信息及舆情信息等数据模块实施首轮单一匹配(Single-Match),获取基础企业样本2841644家。
6.2多维数据清洗
在获取基础企业样本后,界面智库建立多维清洗矩阵。通过企业类型过滤掉机关、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等;通过机构类型过滤掉律所、基金会等;通过登记信息过滤掉撤销/吊销/废止/歇业/注销等非运营实体;通过数据完整性筛查过滤掉关键字段缺失率超过15%的企业。经过以上数据清洗步骤,得到1859109家有效企业样本。
6.3精准特征匹配
为了更精准地识别低空经济企业,界面智库以企业「经营范围」文本作为核心筛选维度进行二次深度筛选。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九条约束,公司的经营范围由公司章程规定,并依法登记。在实际经营场景中,经营范围的确定并非随意为之,需依据企业实际经营活动确定,应与企业的主要业务和经营方向相符。因此,「经营范围」与企业实际经营活动呈高度关联性和一致性。
随意填写经营范围可能导致企业实际经营与登记不符,引发工商部门的监管和处罚。超出经营范围以外的经营活动属于非法经营活动,可能会面临合同无效、行政处罚等法律后果。超出经营范围参与政府采购可能面临法律处罚和合同履行问题,影响企业的商业信誉和市场形象。填写清晰、准确且适当的经营范围,有助于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进行税务申报、合同签订等活动,避免因经营范围不清晰而引发的税务纠纷或合同履行问题。因此,使用「经营范围」锁定低空经济企业是行之有效且切实可行的方法。
当然,基于「经营范围」筛选一定程度上会收窄数据范围,但这一筛选方式使本研究更加聚焦于低空经济的核心产业环节和典型企业。此外,因筛选规则统一,对区域比较结果的影响较为有限。
在具体数据筛选操作中,面对匹配失真和数据干扰等挑战,界面智库开发了合适的解决方案(见图表),详细过程如下:
6.3.1 单一匹配失真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当某公司的「经营范围」的部分描述为“船用雷达、单边带、卫导、对讲机等通讯导航设备,自动舵、电罗经、磁罗经等航海设备的销售、安装、维修”时,以单组关键词“导航”或者“雷达”筛选就可以命中二级环节——导航,但实际却将航海设备企业误判为低空导航企业。由此,界面智库引入双因子复合匹配机制(Dual-Factor Compound Match)(见图表)。当然,双因子复合匹配机制在运作过程中,也可能会使材料、电子设备、导航、通讯等行业特征属性不显著的企业入围数量显著降低。不过,鉴于这些企业的产品大多应用于通用行业领域,将其排除在低空经济企业范畴之外,并不会对低空经济核心产业链的分析产生实质性影响。
6.3.2 经营范围补充说明干扰匹配结果及其解决方案
当某企业的「经营范围」中存在“建设工程施工(除核电站建设经营、民用机场建设)”这样的描述时,依据复合匹配规则,其匹配到了“机场”和“建设”关键词,从而命中了二级环节——设计规划,然而这实际上是一种误判。按照相关规定,工商营业执照经营范围后面括号内的内容,主要用于对经营范围中的特定事项进行标注或说明,且通常采用“除……”的排除式表述形式。鉴于此,界面智库运用正则表达式技术,将类似注释或说明性质的内容予以剥离来解决此类误判问题。
6.3.3语义边界模糊引发干扰及其解决方案
当某企业的「经营范围」部分描述为“计算机软件开发销售及技术服务,软件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智能无人飞行器销售,碳纤维再生利用技术研发,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销售,新材料技术研发”时,按照复合匹配规则,该企业同时匹配到了“无人机”和“研发”两个关键词,进而命中了二级环节——无人机制造。然而,这实际上是由于语义边界模糊所导致的误判情况。鉴于此,界面智库对企业的「经营范围」采取分割解析的处理方式,构建了业务单元独立评估模型。只有当某个独立切片内同时复合命中时,才会被判定为匹配成功。
通过上述操作,界面智库完成了低空经济产业链各二级环节企业数据集的确定工作。在此基础上,对二级环节企业数据集进行合并与去重处理,得到各产业链一级环节的企业数据集。之后,将产业链一级环节企业数据集进行合并与去重,最终形成了低空经济全产业链企业数据集,共计收录 89119 家企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