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贾跃亭甘薇离婚:比资本更冷酷的算计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贾跃亭甘薇离婚:比资本更冷酷的算计

甘薇走了,车没量产,债没还完。

文|万棱镜 沐风

编辑|小峰

近日,甘薇在微博发文,宣布与贾跃亭离婚。同时,她还回应了“离婚索赔40亿”、“离婚是为了资产转移”等话题,话题度直接拉满:

“贾总从来没给过我40亿。我19岁认识贾总,大学毕业结婚,我很少过问公司的事,公司出事后,所有公司资产以及我们个人名下的资产都被冻结了。退一万步来说,贾总想给,他也给不出来。”

甘薇一席话,终结了这段横跨乐视帝国、横扫娱乐圈、再跌入百亿债务泥潭的夫妻关系。而这不仅是一段感情的落幕,更是一场资本关系的终局。

离婚,不过是贾跃亭个人资产结构调整的最后一环。这不仅是情感新闻,更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资本腾挪战,起点,是贾跃亭2017年赴美的那一刻。

01  贾总的美式资本漂流记

2017年7月,乐视资金链断裂,贾跃亭飞往洛杉矶,留下“下周回国”四个字,从此音讯全无。

那年他44岁,曾是胡润富豪榜前50的大佬,手握乐视网、乐视控股、乐视体育、乐视影业等几十家公司的实际控制权,是把电视、手机、体育、内容、电商、金融甚至汽车搅成一锅“生态化反”的超级野心家。

也是那年,乐视彻底崩盘,市值蒸发上千亿,债务高达200多亿人民币,他本人被多地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限制高消费、冻结资产,国内资金链一夜崩塌。

而他却在彼岸启动了新故事:Faraday Future,也就是后来的“FF”。

这家公司原本早就成立,起初是贾跃亭在美注册的一个造车壳子项目。但自从赴美之后,它就成了贾跃亭新的舞台,也是他讲给资本市场听的“续命故事”。

FF的宣传语一度是“颠覆特斯拉”。

他说自己不是跑路,而是为了还债,“下一个奇点在美国。”

可现实比PPT残酷太多。

在美国的这七年,FF先后经历了:

多轮裁员、欠薪、管理层内讧、与恒大集团的纠纷破裂、超过十次“即将量产”的承诺跳票、至今仍未完成规模交付。

FF的“首款量产车型”FF91,从发布到量产,用了接近6年时间;而截至目前,公开数据显示交付总量尚不足百台,且多数为展示用途。 

换句话说,这是一家“存在感极高,产能极低”的造车公司。

但奇妙的是,尽管经营混乱、交付遥遥无期,FF却在2021年实现了成功上市,借壳纳斯达克,代码为“FFIE”。

靠的是SPAC模式——一种“先上市、后讲故事”的美股融资捷径。

贾跃亭又一次,把“融资想象力”推到极致。

上市之后,FF一度市值超50亿美元,贾跃亭在投资者关系中保持极高活跃度,还组建了一套庞大的“中美双总部”体系,在国内成立未来出行科技公司,用于FF的中国落地。

但财报写得再漂亮,工厂终究还是空的。

2023年全年财报显示,FF全年营收不到500万美元,净亏损高达4.3亿美元。换句话说,连年亏损且造不出车,贾跃亭要面对的,是又一轮“生存危机”。

02  债务断链,贾会计懂算计

贾跃亭是会计出身,去美国后用尽一切美国法律工具,为自己打造“资产防火墙”。

第一步,他干脆申请个人破产重组。

2019年10月,他向美国特拉华法院递交了个人破产保护申请,主动承认自己已经无法偿还约36亿美元(约合250亿人民币)的债务。

但他并不是想赖账,而是想通过“债权人信托”这种方式,完成法律上的隔离操作。简单说:

把自己在FF的所有股权转让给一个债权人信托,由受托人管理,未来如果FF上市或变现,可以拿这笔钱偿还债务,但他本人从此不再对旧债负责。

这就像是说:“我现在啥都没了,但你们可以等我的股票涨,如果运气好还能拿回来点。”

2020年,法院批准了这个方案。从法律意义上说,他正式成为“负债归零”的人。

表面破产,实则卸包袱。

他的FF股权通过信托运作,而FF的控制权通过VIE协议(协议控制)实现,这意味着他虽然表面上放弃了资产,但仍牢牢掌控着公司。

第二步,他将FF的公司架构,彻底“空心化”。

FF母公司注册在开曼群岛,主体控股在美国,通过层层SPV(特殊目的公司)隔断,个人资产与法人资产剥离。

同时,在中国,他设立了“FF中国”分支,公司法人另有其人,并筹划中国落地项目。

这样一来,不管美国项目亏不亏,中国投资者也无法直接撬动美国母公司的资产。

第三步,他把自己打造成“无产者创业家”。

截至目前,贾跃亭个人在FF的股权早已不直接持有,他的收入来自薪酬、期权,而非净资产。

公司上市了,他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股东。很多股东看到财报,发现他的名字压根没排在前十。

但在公司治理结构里,他是董事长兼首席产品官,是战略层的“灵魂人物”。这个设计,既满足了控制权,也规避了个人资产被执行的风险。

这种玩法并不是他首创,但他玩得最极致。国内许多企业家在债务危机时,会考虑离岸信托、资产切割等方法。但贾跃亭做得干净、彻底,还合法合规地通过美股上市,给自己的信托盘了一波价值预期。

更绝的是,这套结构不仅隔离了国内债主,也制造出新的融资空间。2021年,FF通过SPAC模式,在纳斯达克上市,市值一度超过50亿美元,账面上融资上亿美金。

这是他真正的“重生”。

哪怕交付遥遥无期,哪怕连续亏损,哪怕被投资人质疑到爆,他依然是FF的“精神核心”。公司一天没垮,他这局就一天没死。

当然,整场游戏的前提,是债主不来境外起诉,是市场还相信他讲的新故事,是美国SEC,还愿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他赌赢了一步又一步。

从生态化反到结构切割,贾跃亭的造梦能力,不只在PPT上,更在资本结构里。

这不是简单的“债主追债”或“失信人跑路”,而是一场资本工具的极限博弈。

他用七年时间,打了一场“在合法边缘疯狂试探”的资本生存战。而这场战役,还没结束。

03  离婚,是最后温柔一刀

如今,甘薇在微博上宣布离婚,两人没有争吵,没有指责,没有财产撕扯。看起来像是一次文明收场,实则是一场“结构性撤退”。

这场离婚的时机并不意外,却非常关键。

在过去七年里,甘薇并不是贾跃亭身边“安静的另一半”。相反,她一直在国内扮演“第一清算人”的角色。

2017年贾跃亭赴美后,甘薇留在北京。法院执行公告显示,大量与贾跃亭有关的资产——包括房产、公司股权、投资平台、信托账户,挂在甘薇或其亲属名下。

她几乎成了乐视债务清理的“前台代表”。

她多次出面安抚债权人,协调资产腾挪,还主动发布所谓“债务处理方案”,试图为贾跃亭赢得缓冲时间。彼时很多人质疑她“隐匿财产”,她选择正面应对。

这本质上,是一种“家庭配合型资产隔离”。

通过“男主在美、女主守国”的组合结构,把资产责任拆开,把舆论压力稀释。

从操作逻辑上看,贾跃亭在美讲新故事,甘薇在国内做债务中介,这是一种极具目的性的风险隔离模型。

但这种结构,有一个致命问题:家庭关系必须持续“绑定”。

只要还是夫妻,婚内财产共同承担义务,债主依然有可能从甘薇这里追责。

而随着FF上市、信托方案生效、结构彻底搭好,甘薇的“防火墙功能”也接近耗尽。

此时离婚,是彻底切断链接的最好方式。

一方面,可以明确切割家庭共同财产责任。按照中国婚姻法,离婚后形成的个人资产,原则上不承担对方债务。

另一方面,也释放了信号:双方个人身份、资产、法律义务,从此清晰划界,不再混同。

有人问:为什么现在离?

一个合理的推断是,贾跃亭已完成所有“家族资产腾挪”的动作,该断的断,该划的划,甘薇所持资源也几乎清空。此时离婚,最少牵连、最大隔离。

而对甘薇来说,这也是一次“身份复位”。她长期背负“老赖夫人”标签,个人事业停滞,舆论压力巨大。离婚后,她可以以“母亲、制片人、公益践行者”的新身份重启,切割掉乐视的历史包袱。

这场离婚并没有争产、撕逼、互撕,而是极其克制、干净。因为它确实就是——一场结构重组的收官步骤。

你可以把它看作是“夫妻情断”,也可以理解为“法人清算”。从债务隔离到股权信托,再到家庭剥离,他用七年时间,把自己从一个欠债累累的企业家,洗成一个身无分文、精神富足的创业者。

这场重组里,没有浪漫,没有戏剧,只有冷静、算计和彻底。

而这最后一刀,划下的不只是婚姻,还有贾跃亭身后的那座旧山河。

04  结语

贾跃亭从千亿帝国走到债务黑洞,从国内舆论口诛笔伐到赴美重启,再到今天,完成了最后一块拼图——家庭资产的剥离。

他失去了名声、资本、婚姻,但他还保留了FF,还在写邮件、发公告,还在用“明年交付”告诉市场,这个故事还没完。

他是那个不认输的人。问题在于:故事还能讲多久?FF还能撑多久?而市场,还会听吗?

如今,甘薇已经走了,FF还能走多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贾跃亭

  • 界面晚报 | 中美相互调整关税正式实施;甘薇宣布和贾跃亭离婚
  • 甘薇宣布和贾跃亭离婚,否认资产转移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贾跃亭甘薇离婚:比资本更冷酷的算计

甘薇走了,车没量产,债没还完。

文|万棱镜 沐风

编辑|小峰

近日,甘薇在微博发文,宣布与贾跃亭离婚。同时,她还回应了“离婚索赔40亿”、“离婚是为了资产转移”等话题,话题度直接拉满:

“贾总从来没给过我40亿。我19岁认识贾总,大学毕业结婚,我很少过问公司的事,公司出事后,所有公司资产以及我们个人名下的资产都被冻结了。退一万步来说,贾总想给,他也给不出来。”

甘薇一席话,终结了这段横跨乐视帝国、横扫娱乐圈、再跌入百亿债务泥潭的夫妻关系。而这不仅是一段感情的落幕,更是一场资本关系的终局。

离婚,不过是贾跃亭个人资产结构调整的最后一环。这不仅是情感新闻,更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资本腾挪战,起点,是贾跃亭2017年赴美的那一刻。

01  贾总的美式资本漂流记

2017年7月,乐视资金链断裂,贾跃亭飞往洛杉矶,留下“下周回国”四个字,从此音讯全无。

那年他44岁,曾是胡润富豪榜前50的大佬,手握乐视网、乐视控股、乐视体育、乐视影业等几十家公司的实际控制权,是把电视、手机、体育、内容、电商、金融甚至汽车搅成一锅“生态化反”的超级野心家。

也是那年,乐视彻底崩盘,市值蒸发上千亿,债务高达200多亿人民币,他本人被多地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限制高消费、冻结资产,国内资金链一夜崩塌。

而他却在彼岸启动了新故事:Faraday Future,也就是后来的“FF”。

这家公司原本早就成立,起初是贾跃亭在美注册的一个造车壳子项目。但自从赴美之后,它就成了贾跃亭新的舞台,也是他讲给资本市场听的“续命故事”。

FF的宣传语一度是“颠覆特斯拉”。

他说自己不是跑路,而是为了还债,“下一个奇点在美国。”

可现实比PPT残酷太多。

在美国的这七年,FF先后经历了:

多轮裁员、欠薪、管理层内讧、与恒大集团的纠纷破裂、超过十次“即将量产”的承诺跳票、至今仍未完成规模交付。

FF的“首款量产车型”FF91,从发布到量产,用了接近6年时间;而截至目前,公开数据显示交付总量尚不足百台,且多数为展示用途。 

换句话说,这是一家“存在感极高,产能极低”的造车公司。

但奇妙的是,尽管经营混乱、交付遥遥无期,FF却在2021年实现了成功上市,借壳纳斯达克,代码为“FFIE”。

靠的是SPAC模式——一种“先上市、后讲故事”的美股融资捷径。

贾跃亭又一次,把“融资想象力”推到极致。

上市之后,FF一度市值超50亿美元,贾跃亭在投资者关系中保持极高活跃度,还组建了一套庞大的“中美双总部”体系,在国内成立未来出行科技公司,用于FF的中国落地。

但财报写得再漂亮,工厂终究还是空的。

2023年全年财报显示,FF全年营收不到500万美元,净亏损高达4.3亿美元。换句话说,连年亏损且造不出车,贾跃亭要面对的,是又一轮“生存危机”。

02  债务断链,贾会计懂算计

贾跃亭是会计出身,去美国后用尽一切美国法律工具,为自己打造“资产防火墙”。

第一步,他干脆申请个人破产重组。

2019年10月,他向美国特拉华法院递交了个人破产保护申请,主动承认自己已经无法偿还约36亿美元(约合250亿人民币)的债务。

但他并不是想赖账,而是想通过“债权人信托”这种方式,完成法律上的隔离操作。简单说:

把自己在FF的所有股权转让给一个债权人信托,由受托人管理,未来如果FF上市或变现,可以拿这笔钱偿还债务,但他本人从此不再对旧债负责。

这就像是说:“我现在啥都没了,但你们可以等我的股票涨,如果运气好还能拿回来点。”

2020年,法院批准了这个方案。从法律意义上说,他正式成为“负债归零”的人。

表面破产,实则卸包袱。

他的FF股权通过信托运作,而FF的控制权通过VIE协议(协议控制)实现,这意味着他虽然表面上放弃了资产,但仍牢牢掌控着公司。

第二步,他将FF的公司架构,彻底“空心化”。

FF母公司注册在开曼群岛,主体控股在美国,通过层层SPV(特殊目的公司)隔断,个人资产与法人资产剥离。

同时,在中国,他设立了“FF中国”分支,公司法人另有其人,并筹划中国落地项目。

这样一来,不管美国项目亏不亏,中国投资者也无法直接撬动美国母公司的资产。

第三步,他把自己打造成“无产者创业家”。

截至目前,贾跃亭个人在FF的股权早已不直接持有,他的收入来自薪酬、期权,而非净资产。

公司上市了,他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股东。很多股东看到财报,发现他的名字压根没排在前十。

但在公司治理结构里,他是董事长兼首席产品官,是战略层的“灵魂人物”。这个设计,既满足了控制权,也规避了个人资产被执行的风险。

这种玩法并不是他首创,但他玩得最极致。国内许多企业家在债务危机时,会考虑离岸信托、资产切割等方法。但贾跃亭做得干净、彻底,还合法合规地通过美股上市,给自己的信托盘了一波价值预期。

更绝的是,这套结构不仅隔离了国内债主,也制造出新的融资空间。2021年,FF通过SPAC模式,在纳斯达克上市,市值一度超过50亿美元,账面上融资上亿美金。

这是他真正的“重生”。

哪怕交付遥遥无期,哪怕连续亏损,哪怕被投资人质疑到爆,他依然是FF的“精神核心”。公司一天没垮,他这局就一天没死。

当然,整场游戏的前提,是债主不来境外起诉,是市场还相信他讲的新故事,是美国SEC,还愿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他赌赢了一步又一步。

从生态化反到结构切割,贾跃亭的造梦能力,不只在PPT上,更在资本结构里。

这不是简单的“债主追债”或“失信人跑路”,而是一场资本工具的极限博弈。

他用七年时间,打了一场“在合法边缘疯狂试探”的资本生存战。而这场战役,还没结束。

03  离婚,是最后温柔一刀

如今,甘薇在微博上宣布离婚,两人没有争吵,没有指责,没有财产撕扯。看起来像是一次文明收场,实则是一场“结构性撤退”。

这场离婚的时机并不意外,却非常关键。

在过去七年里,甘薇并不是贾跃亭身边“安静的另一半”。相反,她一直在国内扮演“第一清算人”的角色。

2017年贾跃亭赴美后,甘薇留在北京。法院执行公告显示,大量与贾跃亭有关的资产——包括房产、公司股权、投资平台、信托账户,挂在甘薇或其亲属名下。

她几乎成了乐视债务清理的“前台代表”。

她多次出面安抚债权人,协调资产腾挪,还主动发布所谓“债务处理方案”,试图为贾跃亭赢得缓冲时间。彼时很多人质疑她“隐匿财产”,她选择正面应对。

这本质上,是一种“家庭配合型资产隔离”。

通过“男主在美、女主守国”的组合结构,把资产责任拆开,把舆论压力稀释。

从操作逻辑上看,贾跃亭在美讲新故事,甘薇在国内做债务中介,这是一种极具目的性的风险隔离模型。

但这种结构,有一个致命问题:家庭关系必须持续“绑定”。

只要还是夫妻,婚内财产共同承担义务,债主依然有可能从甘薇这里追责。

而随着FF上市、信托方案生效、结构彻底搭好,甘薇的“防火墙功能”也接近耗尽。

此时离婚,是彻底切断链接的最好方式。

一方面,可以明确切割家庭共同财产责任。按照中国婚姻法,离婚后形成的个人资产,原则上不承担对方债务。

另一方面,也释放了信号:双方个人身份、资产、法律义务,从此清晰划界,不再混同。

有人问:为什么现在离?

一个合理的推断是,贾跃亭已完成所有“家族资产腾挪”的动作,该断的断,该划的划,甘薇所持资源也几乎清空。此时离婚,最少牵连、最大隔离。

而对甘薇来说,这也是一次“身份复位”。她长期背负“老赖夫人”标签,个人事业停滞,舆论压力巨大。离婚后,她可以以“母亲、制片人、公益践行者”的新身份重启,切割掉乐视的历史包袱。

这场离婚并没有争产、撕逼、互撕,而是极其克制、干净。因为它确实就是——一场结构重组的收官步骤。

你可以把它看作是“夫妻情断”,也可以理解为“法人清算”。从债务隔离到股权信托,再到家庭剥离,他用七年时间,把自己从一个欠债累累的企业家,洗成一个身无分文、精神富足的创业者。

这场重组里,没有浪漫,没有戏剧,只有冷静、算计和彻底。

而这最后一刀,划下的不只是婚姻,还有贾跃亭身后的那座旧山河。

04  结语

贾跃亭从千亿帝国走到债务黑洞,从国内舆论口诛笔伐到赴美重启,再到今天,完成了最后一块拼图——家庭资产的剥离。

他失去了名声、资本、婚姻,但他还保留了FF,还在写邮件、发公告,还在用“明年交付”告诉市场,这个故事还没完。

他是那个不认输的人。问题在于:故事还能讲多久?FF还能撑多久?而市场,还会听吗?

如今,甘薇已经走了,FF还能走多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