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视听圈
根据Omdia最新数据,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电视出货量达4748.32万台,同比增长2.4%,实现自2021年以来的首次季度增长,这一积极信号对彩电行业意义重大。
首先,这标志消费电子市场开始回暖,消费者信心逐步恢复。更重要的是,在经历连续四年的市场萎缩后,这一增长为行业注入了新的发展动能,尤其是增添彩电品牌进一步深耕市场的信心。
在一季度全球彩电市场回暖的局面下,头部TOP5品牌格局相对去年(2024年)并没有出现大的“变数”。其中,从出货维度来看,三星电子以19.2%份额同样位居第一,TCL(13.7%)、海信(11.9%)、LG电子(10.7%)、小米(5.4%)紧随其后。
不过以销售额为准,TOP5名单有了一些“微妙”的变数。排名第一者依然是三星,其一季度销售额市占率为30%,同比略增0.7个百分点;LG电子市占率由16.6%略降至15%,排名第二。中国TCL(13.3%)、海信(10.9%)、创维电视(3.7%)分列其后。
小米份额第五,创维进全球销售额前五
一位行业人士向《视听圈》分析表示,在整体出货量同比增长的背景下,头部品牌竞争格局呈现出"四强稳固、第五名争夺激烈"的态势。从数据来看,三星、LG、TCL、海信四大品牌继续主导市场,但在第五名的排名上却出现了耐人寻味的"量额倒挂"现象。
尤其是本季度最值得关注的变化出现在第五名的“较量”上。出货量排名第五的小米(5.4%)未能进入销售额前五,而创维则以3.7%的销售额占比首次跻身销售额前五。这一现象折射出两家中国品牌截然不同的发展策略。
小米依然坚持“性价比为王”的路线,其特别依赖线上渠道,2000-2500元价位段的产品贡献了主要销量。这种策略虽然带来了可观的出货量,但也导致产品均价偏低,难以在销售额上取得突破。如此市场现象意味着小米电视虽然近年来在出货量上持续增长,但是其“定价”策略相对亲民,在销售额维度上始终很难“上位”。这也是预示着下一步小米电视还需要“高端品质化”的突破。
相比之下,创维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实现了质的飞跃。其重点发力Mini LED+超大屏技术路线,例如今年主打A5F系列产品以"接近OLED的画质表现,但价格低30%"的策略成功打开了中高端市场。2025年,创维继续依靠百吋大屏和艺术电视这两个细分高端品类不断夯实自己品质优势。此外,创维通过"酷开"子品牌守住低端市场基本盘,形成了完整的产品矩阵。
小米以5.4%的份额位居第五,却在销售额维度意外落榜;而创维则以3.7%的销售额占比首次跻身销售额前五。这一"量额倒挂"现象为行业提供了深刻启示:在存量竞争时代,单纯依靠规模效应已难以为继。技术溢价能力正成为竞争分水岭,"高端突破+全价位覆盖"的立体化战略才是制胜之道。随着彩电市场进入精耕细作阶段,品牌价值的重塑将比规模扩张更具战略意义。
中韩“双极格局”对峙更直接
从一季度全球市场份额TOP5的名次和市场占比来看,TOP5品牌排名与2024年年度相比没有任何变化。这说明头部TOP5的品牌格局趋于稳定。此外,中国三强(TCL、海信、小米)以31%的合计份额,继2024年度后,今年一季度再度超越三星和LG(29.9%),中韩主导的"双极格局"进一步巩固。
在TOP5阵营中,中韩品牌的竞争也呈现出新的特点。TCL和海信通过不同的路径实现了快速增长:TCL依托面板产业链优势和华星光电的产能支持,在海外市场持续扩张;海信则通过收购东芝电视获得了日本市场的主导权,并在欧洲高端市场取得突破,开始呈现向上态势。
而LG虽然仍保持着OLED技术的领先优势,但过度依赖高端产品导致其整体出货量出现下滑。面对中国品牌的崛起,LG需要在产品结构和价格策略上做出调整。
一位行业媒体人士告诉《视听圈》,从当下的态势来看,随着中国品牌在显示技术、智能生态等领域的持续突破,全球彩电产业正迎来从"韩国主导"到"中韩共舞"的时代转折。未来竞争焦点将转向画质更硬,分区更高、超大屏等前沿技术去渗透。
展望未来,全球彩电市场的竞争将围绕两大主线展开:一是Mini LED与OLED的技术路线之争,二是不同区域市场的差异化需求。对中国彩电品牌而言,如何突破高端市场、提升品牌溢价能力,将是决定未来竞争地位的关键因素。
后记点评:从2025年一季度的市场数据表明,全球彩电行业正在经历深刻变革。三星的领先地位依然稳固,但中国品牌的集体崛起正在改变市场格局。在这个技术驱动、品牌制胜的时代,唯有持续创新、精准定位的品牌才能赢得长远发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