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广州AI产业竞逐差异化路线:瞄准垂类应用和落地场景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广州AI产业竞逐差异化路线:瞄准垂类应用和落地场景

用开放场景吸引企业,是广州错位发展的路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张熹珑

人工智能浪潮正重塑产业版图,一线城市中相对落后的广州要在应用端寻找错位竞争优势。

527日,广州首个大模型孵化空间——清智孵化器琶洲模方正式开业。该孵化器位于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琶洲,由清智孵化器与海珠城发集团共同筹建。

根据规划,该孵化器主要有6大孵化方向:AIGC、工业智能、具身智能、AGI、医疗智能和类脑智能,周期为6个月技术孵化和6个月产品孵化。

清智孵化器是在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支持下成立的创新孵化器,聚焦人工智能领域,并设立自有创投基金。百川智能、松延动力、智平方等企业均在其孵化及投资版图中。目前,孵化器已完成孵化超过40AI企业,超过一半企业完成新一轮融资,累计金额近百亿元。

清智资本及孵化器创始合伙人张煜告诉界面新闻,之所以落地于此,一方面在于琶洲是国内首个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示范区,具备政策先行优势;另一方面,在一线城市里,广州引进的意愿最强烈,“相较于北上深,广州的AI代表性企业相对要少,技术也滞后一些。但是这边具备场景和产业,能很好地互补。”

该孵化器的特点在于“两地双核”运营,采用北京海淀、广州海珠两地合作模式。张煜提及,北京主要是人才和科研,广州主要是应用和落地,会强化场景落地和产业数据方面的支持,借此将各地占优势的要素结合起来,促进整个生态的建设。

“广州孵化器主要面向产业,北京是科研和人才载体,我们会把过去所投的一些优秀项目双向融合,例如动易科技、极佳科技、光影焕像,跨维智能,智平方等,帮助企业在本土找到场景。”张煜提及。

目前,孵化器首批入孵企业超20家,包括动易科技、极佳科技、迈璟科、恺望数据等,覆盖空间世界模型、人形机器人、模型服务、AI Agent等人工智能前沿领域。

清智孵化器・琶洲模方 拍摄:张熹珑

张煜认为,人工智能行业具有特殊性,过去某个产业可能只需要一个方面的专家,而AI行业需要六边形战士,每个方面很强才能生存下去。

对比之下,北京、上海的基础科研水平占据优势,深圳见长于软件和硬件实力,这都是广州短期内难以追赶的领域。张煜提出,广州最大的强项是应用场景的丰富性和综合性,如何把场景开放出来、跟外地企业相结合使其在广州落地应用,是这个城市错位发展的路径。随着大模型发展到应用落地阶段,技术需要跟产业紧密结合,具备应用优势的地方也有了用武之地。

目前,广州已经诞生大量大模型垂类应用场景,极飞科技、科大讯飞、佳都科技、云蝶科技等企业已覆盖智能制造、智慧医疗、城市治理、智慧交通、现代农业等领域。以琶洲所在的海珠区为例,其大模型备案数达13个(占广州市50%),数量跻身全国前列;算法备案数达126个(占广州市37%);已落地行业大模型项目120个。

527日,琶洲模方与产业生态伙伴蚂蚁集团、唯品会、三七互娱、树根互联等企业进行产业生态伙伴签约,这些合作方将为琶洲模方入驻企业开放涵盖医疗、电商、交通、工业、游戏、金融等应用场景。此外,海珠区建设的总算力1418P的本地智算中心琶洲算谷,将为琶洲模方入驻企业提供小于10ms的低时延智能算力服务。

清智孵化器背靠清华大学的科研资源和产业生态,并设立市场化的运营机制,拥有全阶段的创投基金,除了清智资本外,也有大量合作伙伴,其中包括了广州的创投基金。

张煜透露,今年会启动新一轮融资,接下来会跟政府背景的基金展开合作,双方预计成立一支更大规模的基金,从而拓宽投资范围,规模可能是5-10亿元。

“目前国有资本还是社会资本的主要部分,这也要求我们跟其打交道。加上国资做了调整后,更开放、更接近市场化,双方有方向上的一致性。”张煜说。在他看来,AI编程(AI Coding)、AI智能体(AI Agent)和AI硬件有望成为今年三个爆发的投资热点。

广州竞逐人工智能赛道,除了对新技术和新市场的关注,也由于这座城市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极。

2022年,广州首次将“制造业当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眼下,都市工业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在广州中心城区中,海珠区在2021年底率先提出发展都市工业。

都市工业的核心在于高附加值、低能耗、强创新,通过与城市资源深度融合,解决传统工业退二进三后的产业空心化问题。国内城市中,成都、上海、宁波等均通过政策创新、空间优化和产业升级发展都市工业。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导徐维军在2024年牵头,从市级层面就推进广州都市工业高质量发展展开了专项研究。他在526日的海珠区2025年都市工业高质量发展暨后航道招商大会上指出,广州海珠区都市工业的发展模式对全国一些具备中心城区功能但面临产业外溢的一二线城市来讲,具有参考价值。

“如数字融合路径,依托致景科技、树根互联、百度飞桨等平台,赋能服装、医药等传统行业,验证了数字技术+轻量制造的可行性;此外,通过垂直载体破解土地瓶颈,工业上楼使单位土地产值提升35倍,并通过高密度工业载体与商业居住功能混合布局,减少工作单位与居住分离等问题,类似于新加坡的裕廊工业区。”徐维军提及。

此外是“研发+制造”、“品牌+代工”的模式。徐维军表示,一个突破在于以轻型生产保留产业链的微笑曲线两端,比如磐玉科技的精密电子元器件组装,避开重资产环节,与郊区形成分工,以及美尚股份“品牌+代工”模式,将制造环节产值归结至总部。

526日,海珠区落地签约首批都市工业项目,包括零越信息、飞牛私有云、小荷机器人、技象制造、天联智能、汇铭智能6家企业。一季度,海珠区以广州1.2%的土地面积,撬动17.3%的全市工业增速王冠,工业投资高达205.3%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广州AI产业竞逐差异化路线:瞄准垂类应用和落地场景

用开放场景吸引企业,是广州错位发展的路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张熹珑

人工智能浪潮正重塑产业版图,一线城市中相对落后的广州要在应用端寻找错位竞争优势。

527日,广州首个大模型孵化空间——清智孵化器琶洲模方正式开业。该孵化器位于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琶洲,由清智孵化器与海珠城发集团共同筹建。

根据规划,该孵化器主要有6大孵化方向:AIGC、工业智能、具身智能、AGI、医疗智能和类脑智能,周期为6个月技术孵化和6个月产品孵化。

清智孵化器是在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支持下成立的创新孵化器,聚焦人工智能领域,并设立自有创投基金。百川智能、松延动力、智平方等企业均在其孵化及投资版图中。目前,孵化器已完成孵化超过40AI企业,超过一半企业完成新一轮融资,累计金额近百亿元。

清智资本及孵化器创始合伙人张煜告诉界面新闻,之所以落地于此,一方面在于琶洲是国内首个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示范区,具备政策先行优势;另一方面,在一线城市里,广州引进的意愿最强烈,“相较于北上深,广州的AI代表性企业相对要少,技术也滞后一些。但是这边具备场景和产业,能很好地互补。”

该孵化器的特点在于“两地双核”运营,采用北京海淀、广州海珠两地合作模式。张煜提及,北京主要是人才和科研,广州主要是应用和落地,会强化场景落地和产业数据方面的支持,借此将各地占优势的要素结合起来,促进整个生态的建设。

“广州孵化器主要面向产业,北京是科研和人才载体,我们会把过去所投的一些优秀项目双向融合,例如动易科技、极佳科技、光影焕像,跨维智能,智平方等,帮助企业在本土找到场景。”张煜提及。

目前,孵化器首批入孵企业超20家,包括动易科技、极佳科技、迈璟科、恺望数据等,覆盖空间世界模型、人形机器人、模型服务、AI Agent等人工智能前沿领域。

清智孵化器・琶洲模方 拍摄:张熹珑

张煜认为,人工智能行业具有特殊性,过去某个产业可能只需要一个方面的专家,而AI行业需要六边形战士,每个方面很强才能生存下去。

对比之下,北京、上海的基础科研水平占据优势,深圳见长于软件和硬件实力,这都是广州短期内难以追赶的领域。张煜提出,广州最大的强项是应用场景的丰富性和综合性,如何把场景开放出来、跟外地企业相结合使其在广州落地应用,是这个城市错位发展的路径。随着大模型发展到应用落地阶段,技术需要跟产业紧密结合,具备应用优势的地方也有了用武之地。

目前,广州已经诞生大量大模型垂类应用场景,极飞科技、科大讯飞、佳都科技、云蝶科技等企业已覆盖智能制造、智慧医疗、城市治理、智慧交通、现代农业等领域。以琶洲所在的海珠区为例,其大模型备案数达13个(占广州市50%),数量跻身全国前列;算法备案数达126个(占广州市37%);已落地行业大模型项目120个。

527日,琶洲模方与产业生态伙伴蚂蚁集团、唯品会、三七互娱、树根互联等企业进行产业生态伙伴签约,这些合作方将为琶洲模方入驻企业开放涵盖医疗、电商、交通、工业、游戏、金融等应用场景。此外,海珠区建设的总算力1418P的本地智算中心琶洲算谷,将为琶洲模方入驻企业提供小于10ms的低时延智能算力服务。

清智孵化器背靠清华大学的科研资源和产业生态,并设立市场化的运营机制,拥有全阶段的创投基金,除了清智资本外,也有大量合作伙伴,其中包括了广州的创投基金。

张煜透露,今年会启动新一轮融资,接下来会跟政府背景的基金展开合作,双方预计成立一支更大规模的基金,从而拓宽投资范围,规模可能是5-10亿元。

“目前国有资本还是社会资本的主要部分,这也要求我们跟其打交道。加上国资做了调整后,更开放、更接近市场化,双方有方向上的一致性。”张煜说。在他看来,AI编程(AI Coding)、AI智能体(AI Agent)和AI硬件有望成为今年三个爆发的投资热点。

广州竞逐人工智能赛道,除了对新技术和新市场的关注,也由于这座城市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极。

2022年,广州首次将“制造业当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眼下,都市工业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在广州中心城区中,海珠区在2021年底率先提出发展都市工业。

都市工业的核心在于高附加值、低能耗、强创新,通过与城市资源深度融合,解决传统工业退二进三后的产业空心化问题。国内城市中,成都、上海、宁波等均通过政策创新、空间优化和产业升级发展都市工业。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导徐维军在2024年牵头,从市级层面就推进广州都市工业高质量发展展开了专项研究。他在526日的海珠区2025年都市工业高质量发展暨后航道招商大会上指出,广州海珠区都市工业的发展模式对全国一些具备中心城区功能但面临产业外溢的一二线城市来讲,具有参考价值。

“如数字融合路径,依托致景科技、树根互联、百度飞桨等平台,赋能服装、医药等传统行业,验证了数字技术+轻量制造的可行性;此外,通过垂直载体破解土地瓶颈,工业上楼使单位土地产值提升35倍,并通过高密度工业载体与商业居住功能混合布局,减少工作单位与居住分离等问题,类似于新加坡的裕廊工业区。”徐维军提及。

此外是“研发+制造”、“品牌+代工”的模式。徐维军表示,一个突破在于以轻型生产保留产业链的微笑曲线两端,比如磐玉科技的精密电子元器件组装,避开重资产环节,与郊区形成分工,以及美尚股份“品牌+代工”模式,将制造环节产值归结至总部。

526日,海珠区落地签约首批都市工业项目,包括零越信息、飞牛私有云、小荷机器人、技象制造、天联智能、汇铭智能6家企业。一季度,海珠区以广州1.2%的土地面积,撬动17.3%的全市工业增速王冠,工业投资高达205.3%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