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忍”的四月就要过去了,最后的时光里,让我们读读命途多舛的俄罗斯女诗人阿赫玛托娃,从“胃癌”误诊里领悟人生的旅美作家张辛欣,与徐志摩有一段短暂姻缘、后来成长为银行家的张幼仪,从贫民窟里成长起来的黑人爵士女乐手比莉·哈乐戴。此外,还有《教养之托付:日本文库本渊源》讲述日本岩波文库的历史,《春之祭》以文艺的角度再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与氛围,值得关注。
《阿赫玛托娃诗全集》
阿赫玛托娃 著 晴朗李寒 译
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年4月
内容简介:安娜·阿赫玛托娃是俄罗斯最著名的女诗人之一,被誉为“俄罗斯诗歌的月亮”。1911年在阿克梅派杂志上首次发表诗作,与第一任丈夫古米廖夫、曼德里施塔姆等人组建了俄罗斯“白银时代”的著名诗歌流派“阿克梅派”。她的一生命运多舛,先后经历了第一任丈夫被枪决、儿子被捕、政治迫害等等,而她的创作从未停止,出版的诗集有《黄昏》、《念珠》、《白色的云朵》、《车前草》、《耶稣纪元》以及长诗《没有主人公的长诗》、组诗《安魂曲》等。这套三卷本收录了作者从1904年到1965年创作的所有诗作。
推荐理由:
1. 布罗茨基称:“阿赫玛托娃的诗歌将留存下去,因为语言比国家更古老,因为诗律总能比历史更久地留存。 ”
2. 本书译者晴朗李寒从1996年就开始翻译阿赫玛托娃的第一首诗,至今已经20年,提及“译事之难”,他说“让人有时悲痛欲绝,肝肠寸断”,“有时一首8行小诗一天都无法译成,觉得非常失败。原诗明明白白在那里,可译成汉语,词句无论怎样替换,排列组合,都不能满意,感觉还是与原意相去甚远。”
《恋情的终结》
[英] 格雷厄姆·格林 著 柯平 译
版本: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7年4月
内容简介:格雷厄姆·格林被评为20世纪最伟大的英语作家,一生创作25部小说,创作量惊人。这本小说讲述的故事发生于二战期间的英国伦敦,作家莫里斯爱上了公务员亨利的妻子萨拉。一次意外事件导致萨拉不辞而别, 莫里斯在恨和嫉妒中度过了两年。两年后 ,他们再次相遇。书中记录下了爱情开始以及结束的时刻。
推荐理由:
1. 这本书曾经在2000年和2008年由译林出版社出版过,此次出版隔了近十年的时间。
2. 这本小说被誉为格林最具自传性质的小说,据说格林也曾经认识过一个贵族的妻子,并与之相恋,最终无果而终。
3. 马尔克斯曾说,“虽然把诺贝尔奖授给了我,但也是间接授给了格林,倘若我不曾读过格林,我不可能写出任何东西。 ”
《我的伪造生涯》
作者:张辛欣
版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7年4月
内容简介:张辛欣是“文坛老人”,如今却“流落他乡”。上世纪80年代,她的小说《在同一地平线上》《我们这个年纪的梦》《疯狂的君子兰》等曾引领时代浪潮;1985年,她独自骑行“走读”大运河,并以作家身份出镜主持了大型纪录片《运河人》;她还凭借口述实录《“北京人”:一百个中国人的自述》,成为了最早的非虚构文学作者之一。继2016年的《选择流落》之后,她从医院里被错误诊断为“胃癌”的“假警报”说起, 以“创作”为线索,记录了她在各种媒体前沿工作的细节,在不停问询“生存之空洞”的过程中, 自由呈现出她三十多年间的思考。
推荐理由:
1. 张辛欣的写作不是为了奖项、殿堂乃至庙堂,而是为了此时此刻,面对自己的青年和更年轻的人们,也为了让她本人成为年轻的人。
2. 回望过去,我们或许会发现,张辛欣的散文是世纪之交的技术浪潮及人类早期互联网时代的一个标本。
3. 她以写作为生活做减法:“我自己把访问学者的教职掐掉了,好埋头写长篇,写长篇的时候把跑车卖掉了(省下保险费),把医疗保险也免了(回国时候用别人名字检查)。为什么活着的哲学命题,用减法做到零。”
《小脚与西服》
作者:张邦梅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2017年4月
内容简介:张邦梅是张幼仪的侄孙女,她从张幼仪的童年时光开始叙述,娓娓道出了“中国第一桩西式离婚案”——徐志摩与张幼仪的离异过程,其间穿插着张邦梅自己对于张幼仪的印象和观察描写,一直写到徐志摩逝世为止。《小脚与西服》讲述了张幼仪这位与徐志摩的“西服”不匹配的“小脚”女性,在离婚之后是如何力争上游,成为上海的银行家、服装公司的总经理,从而蜕变为真正的“新女性”的故事。
推荐理由:
1.才华洋溢的现代诗人徐志摩、林徽因、陆小曼的恋情惹人热议,经久不衰,而徐志摩元配张幼仪经历离婚家变,却始终保持沉默,这本书为我们揭开了民国文人八卦的面纱。
2.“小脚”女人如何因一场婚变,而讽刺般地走向解放,阅读本书对于研究中国女性解放历程或有所裨益。
3.2011年黄山书社曾出版此书,此次为再版。
《教养之托付:日本文库本渊源》
作者:徐辰/余智勍 (绘)
版本:新星出版社 2017年1月
内容简介:日本书籍市场中的“文库本”专指小开本、平装、价格略低于单行本的一种装帧形式,却承载了“大众教育”“学艺普及”的历史重任。直至今日,每本岩波文库本封底,都能看到一段最早见于1927年的发刊词,这便是岩波文库的宗旨,将“不朽之书从少数人的书斋和研究室中解放出来,与街头大众相伴”。这本书回顾了日本近代知识传播及印刷出版的发端,明治维新直至二十世纪初“新潮文库”的日本出版人普及小型本的种种努力,重点着墨于“岩波文库”,真正塑造日本文库本面貌的“平装本革命”。
推荐理由:
1. 岩波文库以及日本文库的兴起历史,也是一部日本民众的阅读史,岩波文库一经推出,甚至有民众发电,“将自己教养之一切托付于岩波文库”。
2. 该书作者徐辰曾于2002年至2006年间在日本留学,留学时发现了文库本,在收集文库本的过程中,产生了研究文库本的兴趣。
《春之祭: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现代的开端》
作者:[加蓬] 莫德里斯·埃克斯坦斯
版本: 社科文献出版社 2017年4月
内容简介:莫德里斯·埃克斯坦斯是多伦多大学历史学荣休教授,这本《春之祭》曾在九个国家出版,还被《环球邮报》和《纽约时报》列为当年的优秀图书之一,从1913年斯特拉文斯基和尼任斯基的芭蕾舞剧《春之祭》的首演,讲到1945年希特勒的死亡,借助于普通人的生活和言论、文学作品以及诸如林德伯格越洋飞行和现代第一部畅销书《西线无战事》的出版,记述了一战所造成的人们观念的急剧转变。在这本书中,你会看到20世纪初期所有的精英人物,有蓄着精致的小胡子的佳吉列夫,驾驶飞机直接穿越大西洋的林德伯格、导演着战争大戏的二流文艺青年希特勒,当然,还有无数的士兵。
推荐理由:
1.《春之祭》是美籍俄罗斯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创作的一部芭蕾舞剧,原本是作为一部交响曲来构思的,后来季亚吉列夫说服了斯特拉文斯基,把它写成了一部芭蕾舞剧。
2. 作者认为,正是以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为代表的这种人们看待生与死、自由与生存的意识及其在当时的资产阶级中的蔓延和得到认可,确立了现代观念和意识。
3. 现代艺术究竟有没有这样的影响力?《春之祭》甫一出版,便引发了巨大争议。
《什么是批判?自我的文化:福柯的两次演讲及问答录》
作者:[法] 米歇尔·福柯
版本: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年4月
内容简介:作为法国后结构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福柯提出的权力、知识考古学等观念影响深远。这本书首次完整收录福柯晚期所作的两次演讲《什么是批判?》和《自我的文化》,以及演讲后问答和讨论环节。第一篇的演讲的时间是1978年5月27日,在法国哲学学会上,福柯把批判定义为一种伦理—政治态度。 第二次演讲作于1983年4月12日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福柯在其中把自己的研究定义为一种关于我们自己的历史本体论,指出他对启蒙的看法和他对古希腊-罗马的分析有关。
推荐理由:
1. 两次讲座相隔五年,期间福柯的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此可以考察福柯之间的思想演变。
2. 本书参照福柯演讲手稿对两次演讲的文本进行了悉心校订,以期使福柯思想的面貌臻于完整。
《女士唱起布鲁斯》
作者:[美]比莉·哈乐戴 / [美]威廉·达夫蒂
版本: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7年5月
内容简介:这本爵士乐传奇比莉·哈乐戴的自传,最初出版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写出了哈乐戴在巴尔的摩混乱而不幸的童年生活,她曾在妓院帮人跑腿,换取聆听路易斯·阿姆斯特朗和贝西·史密斯唱片的机会。还折射出社会中种族歧视的普遍存在,正是种族歧视让比莉的生活陷入黑暗,让她加重了对海洛因的依赖,甚至让她的生命过早地逝去。
推荐理由:
1. 一开始书名为《苦果》,但出版商认为太过消极,经过一番协商,书名最终改为《女士唱起布鲁斯》。在出版的第一年,这本书就惊人地销售了一万两千册。
2. 哈乐戴的音乐有时清晰有时模糊,有时痛苦有时甜蜜,有时积极有时消沉,有时自信有时矛盾。这本自传也是如此。
3. 哈乐戴只活到1959年,也就是这本自传出版的3年后,她便去世了,她短暂的一生让人们看到早期黑人爵士乐手尤其还是女性爵士乐手生活的艰辛。
《手艺的思想》
作者:杭间
版本: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7年3月
内容简介:作者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他自认是手艺人的后代,虽然后来成为了读书人,研究工艺美术史,但从未离开过祖辈赖以谋生的手工艺,本书收录了作者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发表于各大报纸和专业刊物、探讨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多篇文章,分别讨论了艺术生活的艰难,艺术如何传承,还有工匠传说的意义,读者可以结合发表的年代来整体思索手艺思想与时代变迁的关系。
推荐理由:
1.这本书曾于2000年出版,当年这本新书上架不久,即在北京三联韬奋书店学术畅销书排行榜连续三周位居前几名。
2.在如今匠人情怀大行其道、已经成为流行话题的背景下,是一本真正严肃讨论手工艺的书籍。
3.有评论称,从普通生活场景着手,将百年来传统工艺的遭遇与中国人生存艰难联系起来,以重要历史时期为转折点,从而具有了更加深沉的寓意。
《种树的人》
作者:[法] 让·吉奥诺 / 绘者 [德] 昆特·布霍茨
版本: 四川文艺出版社2017年3月
内容简介:法国作家让·吉奥诺,曾获得法国荣誉勋章、摩纳哥王子奖,并于1954年当选龚古尔学院院士。这本书讲述了普罗旺斯荒地上一位孤独的牧羊人,将内心深处对死去家人的思念,转化成对大自然的关怀与大爱,一生投入造林的故事,四十年来,从不间断,每日种下一百颗橡实,终于让这片不毛之地重焕生机。这本书由曾获得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插画奖、布拉迪斯国际插画双年展大奖等多项殊荣的德国绘本大师昆特·布霍茨绘制了插画,绿意盎然的色调和细腻的笔法,生动呈现了牧羊人平静的生活和他培育起的广袤森林。
推荐理由:
1. 这本书改编的同名动画片获得第60届奥斯卡奖。
2. 这本书还有另外一个版本是人民文学出的由维利·格拉索尔、捷克著名插画家绘图版本,强调动态写实,两个版本风格不同。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