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无现金社会的潜在挑战,央妈准备好了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无现金社会的潜在挑战,央妈准备好了吗

随着现金使用比例的下降,社会的货币供应结构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对央行的货币政策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对普通人而言,除了支付手段的便捷化和多样化以外,无现金社会还有其他的显著影响吗?

今天与时代财经的一位朋友讨论无现金社会的问题,谈到欧洲政府部门也在力推无现金社会的到来,看来,在全球范围内,无现金社会已经成为一种共识。这里就自然衍生出一些问题,随着现金使用比例的下降,社会的货币供应结构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对央行的货币政策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对普通人而言,除了支付手段的便捷化和多样化以外,无现金社会还有其他的显著影响吗?

不妨逐一来看一下。

1、无现金社会,可能会是央行货币统计口径失效

谈到货币供应,一般有三个概念,分别为M0、M1和M2,三者的关系如下:

M0=流通中的现金,

M1=M0+单位活期存款,

M2=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住房公积金存款。

一般认为,M0是狭义的货币供应;M1是现实的货币供应,可直接用于支付;M2是潜在的货币供应,因为其中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不能进行即时的购买力。

在无现金社会中,M0的占比会越来越低,该指标也就越来越不重要。那谁的占比会增加呢?M1还是M2?

关键是替代性的支付工具是谁?如果银行卡成为主流的电子支付手段,对应的应该是M1;如果第三方支付账户中的货币基金,如余额宝、零钱宝等成为主流的支付工具,则对应的是M2中的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如果信用卡和蚂蚁花呗、苏宁任性付等消费金融产品成为主流的支付工具,则并不在央行的货币统计口径之中。

基于目前的趋势来看,包括信用卡在内的消费金融产品成为主流支付工具的概率更大,而此类工具并未被统计到央行货币口径之中,会使货币统计口径与社会中的真实购买力脱节,统计口径小于真实购买力。

举个例子,央行统计的即时购买力M1有50万亿元,而考虑到大量的消费金融产品(尤其是其分期功能)的存在,社会真实的购买力可能在60万亿元左右,这种真实货币供应的增大可能会带来潜在的通胀风险。

2、央行数量型货币政策的挑战

央行的货币政策,大致分为调整利率的价格政策和调整货币供应量的数量政策类。央行调整货币供应量,一般通过调整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两个手段进行,其主要媒介是存款性金融机构,影响的主要是银行存款。而在无现金社会中,真实的购买力隐藏在消费金融产品而非银行存款中,便会导致央行的数量型工具在特定情境下失去效果。

3、对普通人还有哪些影响?

对普通人而言,无现金社会的直接影响在于支付的便捷性和多样性。但也有潜在风险,那便是若央行不能正确应对无现金社会对于货币供应统计和货币政策传导的挑战,那么这种挑战便会传导至普通民众身上,不仅带来通胀问题,还会因货币政策的失调影响资产价格,届时,你的股票或房产价格也许会坐过山车。

综上,无现金社会的到来,不仅仅是支付工具的普及和安全性本身的问题,还涉及到央行货币政策的基础性调整和变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全盘推进的过程,很难一蹴而就的。

关于无现金社会对于货币政策的影响,你有什么想法或不同意见,欢迎留言(订阅号:洪言微语)分享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无现金社会的潜在挑战,央妈准备好了吗

随着现金使用比例的下降,社会的货币供应结构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对央行的货币政策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对普通人而言,除了支付手段的便捷化和多样化以外,无现金社会还有其他的显著影响吗?

今天与时代财经的一位朋友讨论无现金社会的问题,谈到欧洲政府部门也在力推无现金社会的到来,看来,在全球范围内,无现金社会已经成为一种共识。这里就自然衍生出一些问题,随着现金使用比例的下降,社会的货币供应结构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对央行的货币政策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对普通人而言,除了支付手段的便捷化和多样化以外,无现金社会还有其他的显著影响吗?

不妨逐一来看一下。

1、无现金社会,可能会是央行货币统计口径失效

谈到货币供应,一般有三个概念,分别为M0、M1和M2,三者的关系如下:

M0=流通中的现金,

M1=M0+单位活期存款,

M2=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住房公积金存款。

一般认为,M0是狭义的货币供应;M1是现实的货币供应,可直接用于支付;M2是潜在的货币供应,因为其中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不能进行即时的购买力。

在无现金社会中,M0的占比会越来越低,该指标也就越来越不重要。那谁的占比会增加呢?M1还是M2?

关键是替代性的支付工具是谁?如果银行卡成为主流的电子支付手段,对应的应该是M1;如果第三方支付账户中的货币基金,如余额宝、零钱宝等成为主流的支付工具,则对应的是M2中的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如果信用卡和蚂蚁花呗、苏宁任性付等消费金融产品成为主流的支付工具,则并不在央行的货币统计口径之中。

基于目前的趋势来看,包括信用卡在内的消费金融产品成为主流支付工具的概率更大,而此类工具并未被统计到央行货币口径之中,会使货币统计口径与社会中的真实购买力脱节,统计口径小于真实购买力。

举个例子,央行统计的即时购买力M1有50万亿元,而考虑到大量的消费金融产品(尤其是其分期功能)的存在,社会真实的购买力可能在60万亿元左右,这种真实货币供应的增大可能会带来潜在的通胀风险。

2、央行数量型货币政策的挑战

央行的货币政策,大致分为调整利率的价格政策和调整货币供应量的数量政策类。央行调整货币供应量,一般通过调整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两个手段进行,其主要媒介是存款性金融机构,影响的主要是银行存款。而在无现金社会中,真实的购买力隐藏在消费金融产品而非银行存款中,便会导致央行的数量型工具在特定情境下失去效果。

3、对普通人还有哪些影响?

对普通人而言,无现金社会的直接影响在于支付的便捷性和多样性。但也有潜在风险,那便是若央行不能正确应对无现金社会对于货币供应统计和货币政策传导的挑战,那么这种挑战便会传导至普通民众身上,不仅带来通胀问题,还会因货币政策的失调影响资产价格,届时,你的股票或房产价格也许会坐过山车。

综上,无现金社会的到来,不仅仅是支付工具的普及和安全性本身的问题,还涉及到央行货币政策的基础性调整和变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全盘推进的过程,很难一蹴而就的。

关于无现金社会对于货币政策的影响,你有什么想法或不同意见,欢迎留言(订阅号:洪言微语)分享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