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年63岁的英国前首相布莱尔(Tony Blair)表示,为了对抗脱欧,决定回归英国政坛。
曾在1994至2007年领导工党的布莱尔在接受《每日镜报》专访时表示,自己已下定决心在英国展开脱离欧盟的谈判前,更多地投入到政治运动中,促成政策辩论,因为脱欧会对英国经济造成伤害。他还警告,部分保守派政客不惜一切代价带领英国脱欧。
5月2日对布莱尔来说有特殊的意义。20年前的这一天,44岁的他出任政府首相,成为20世纪以来英国最年轻的首相。当时,工党在英国大选中以压倒多数的选票击败连续执政达18年之久的保守党。
随后布莱尔当了10年首相,任内最为人所知的就是带领英国投入伊拉克战争。2016年7月,调查报告《齐尔考特报告》公布于众。该报告称,“伊拉克存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这种说法站不住脚”,时任英国首相布莱尔对伊战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布莱尔支持建设开放、革新和强大的欧洲。在其任期内,布莱尔带领英国融入欧盟,并积极推动欧洲一体化建设。
他表示,尽管知道宣告重回政坛,所有人必定会极力批评,是脱欧直接刺激着自己更加投入到政治中的热情。
他说,尽管最终退出谈判还没达成,但“硬脱欧”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执政的保守党主张“硬脱欧”,让英国彻底从欧盟独立出来,重新与欧盟通过谈判建立各种关系,包括在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下建立贸易关系。
而英国的反对派工党、经济界和金融界人士则希望英国能够“软脱欧”,即通过在移民等问题上的让步,换取英国留在欧盟单一市场。
此时距离6月8日的大选还有一个多月,布莱尔此番表态显得颇为微妙。但他否认自己的回归是为了巩固党内遗产,或者给工党造势。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布莱尔称不想因为对此无动于衷而被载入史册,这会意味着自己并不关心这个国家。但他不谋求议会席位,或放弃正在从事的慈善基金活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