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腾讯、头条都在挖人搞AI Lab,人工智能已成互联网标配了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腾讯、头条都在挖人搞AI Lab,人工智能已成互联网标配了吗?

伴随着AI浪潮,AI Lab开始在中国遍地开花。

昨天,又一则消息震动了技术圈——腾讯宣布任命语音识别技术专家俞栋博士为AI Lab(人工智能实验室)副主任,并成立美国西雅图AI实验室。这是今年马维英加盟今日头条AI Lab任主任后,国内互联网公司又一次在AI领域发力。

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成立了贝尔实验室。作为当时世界最先进的通信技术实验室,从晶体管到激光,从数字通信到蜂窝电话,一批科学家在这里改变了世界。

如今,伴随着AI浪潮,AI Lab开始在中国遍地开花。回过头来看,2016年可以说是中国的AI Lab元年——2016年4月,后起之秀今日头条和“老巨头”腾讯分别成立了AI Lab,滴滴也在同期,升级成立了专注机器学习的滴滴研究院,国内互联网公司开始将人工智能实验室作为标配。

腾讯AI Lab:不落人后,也不在人前

一直是互联网先行者的腾讯在人工智能实验室的建立上不算快。2016年4月腾讯才宣布成立AI lab,最早由副总裁姚星负责。AI Lab并不是腾讯第一个投入AI的团队。此前,过去腾讯各个事业部门下都设有AI团队。

变化发生在2016年,在当年的财报上,腾讯第一次写到:“发展在新兴技术领域的能力,如机器学习和云服务。”随后就宣布任命人工智能领域科学家张潼博士担任腾讯AI Lab(腾讯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

这意味着上半场依靠微信遥遥领先的腾讯已经开始看到人工智能是未来发展趋势,所以成立单独的实验室准备角逐全球火热的人工智能领域。

腾讯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改变,一方面可能受alpha go在全球的巨大影响,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在内容分发市场上感受到今日头条带来的竞争压力。 

腾讯AI Lab挂出的是三块招牌:张潼担任的AI Lab主任,负责机器学习和大数据领域;俞栋则担任AI Lab副主任,带领西雅图AI Lab研究语音识别和NLP相关前沿研究工作;刘威担任AI Lab计算机视觉中心总监,负责图像视频数据相关的AI研究。

加入腾讯AI Lab前,负责人张潼曾是百度研究院副院长和大数据实验室负责人,期间参与和领导开发过多项机器学习算法和应用系统。腾讯AI lab另一位领军人物,今天宣布加入并担任副主任的俞栋博士此前曾是美国微软研究院语音和对话组(Speech and Dialog Group)的首席研究员。 

目前腾讯AI Lab比较出色的成绩是今年3月,围棋AI“绝艺”11连胜夺冠UEC杯。UEC杯是世界权威的电脑围棋大赛。“绝艺”是腾讯AI Lab一个13人团队近一年的研发成果。

现在,腾讯AI Lab由50余位AI科学家及200多位AI应用工程师组成,将还会在内容、社交、游戏和平台工具型AI四个方向进行研发与应用合作。

阿里DT:慢了半步又积累深厚

阿里一直没有对外宣布单独的人工智能实验室。他将人工智能归在阿里DT体系(DT是数据处理技术(Data Technology)的英文缩写)下,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在整个电商网络下共生。

在2017年中国IT领袖峰会上马云对围棋AI的评价是so what,他认为对于AI这个词语,未来要思考的不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而是Machine intelligence(机器智能),让机器去做人类做不到的事情。因此近些年阿里的人工智能更多在云服务解决方案中落地,而没有更多思考基础层面的技术研究。

不过到2016年,人工智能在阿里也被提升到新高度。8月云栖大会,曾经成功预测我是歌手冠军而名声大噪的机器人小AI改名为ET机器人,直接定位为人工智能产品,号称是“20年后马云的接班人”。

今年2月,美国科学杂志《麻省理工科技评论》(MIT Technology Review)发布2017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榜单,阿里巴巴的强化学习和刷脸支付两大突破性人工智能技术成功入选。

尽管一直没有官宣成立人工智能实验室,但是在阿里集团的招聘页面上,还是可以看到所属部门为人工智能实验室的招聘信息。并且岗位基本覆盖了人工智能所涉及的全部技术领域。

3 月,阿里宣布启动一项代号为“NASA”的计划,面向未来 20年组建强大的独立研发部门,建立新的机制体制,为服务20亿人的新经济体储备核心科技。阿里巴巴首席技术官张建锋是“NASA”计划的掌舵者,这个计划或许意味着阿里也可能独立人工智能实验室,倾斜更多资源进行相关研究。

今日头条人工智能实验室:产品应用的自然延伸

相比腾讯和阿里,从出生起,今日头条就和AI绑到了一起:个性化的资讯分发,是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应用层面的体现,而2012年上线的头条是国内最早一批把人工智能结合到移动应用场景上的产品。

过亿日活带来的海量数据、基于信息流的丰富应用场景、系统闭环、大规模分布式机器学习系统这些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在今日头条这个产品上都已具备。可以说它是目前人工智能在实际应用层面算法、产品工程结合最好,应用最广泛的一款科技产品。因此头条在一些人工智能研究方向上甚至丝毫不弱于BAT,尤其是与内容和信息相关性最强的自然语言理解。

与国内其他人工智能实验室相比,成立于2016年的今日头条人工智能实验室目前的工作更多是将研究成果应用到产品中,帮助内容创作及分发。不过头条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今日头条副总裁马维英博士也表示实验室也将针对领域内长期性问题和前沿技术进行研究。

马维英博士于今年年初加入今日头条。他曾是微软亚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带领团队开发许多关键核心技术并用于微软必应搜索引擎Bing、在线广告Ads Center以及微软认知服务Cognitive Services。马维英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多媒体分析和理解, 互联网搜索技术, 知识图谱和数据挖掘。

在此之前,原百度美国深度学习实验室少帅科学家加入头条人工智能实验室,任今日头条科学家,实验室总监,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机器学习、自然语言理解以及数据挖掘。

李磊与其实习生吴翼在2016年IJCAI发表论文中所开发出的Swift 编译系统将机器逻辑处理运算速度提升 60-100 倍。在时间与有效性的对比中,Swift 完胜微软、MIT、哥伦比亚大学等其他各家开发的系统。此外,李磊在头条实验室期间研发了基于深度学习的问答系统,可以在大规模知识库上自动回答事实类的问题,在第三方公布的10万问答数据集上,取得世界领先的正确率。 

百度研究院:先行者也是落寞者

与国内其他公司相比,百度最早布局人工智能,然而尴尬的是,如今的百度研究院,更多的是与“被挖角”和“人事动荡”相关。

2013年1月,李彦宏提出百度将成立专注于Deep Learning(深度学习)的研究院,正式对外宣布成立深度学习研究院(IDL)。李彦宏亲自出任院长,专家余凯任副院长。余凯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深度学习、图像识别、文本挖掘,多媒体检索、视频监控,以及人机交互。

李彦宏的构想是让IDL成为AT&T-Bell labs、Xerox PARC这样的一流的研究机构。三个月后,2013年4月百度设立硅谷人工智能实验室。由于人才储备不足,研究中心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仅是名义上的成立。随后IDL启动“少帅计划”,年薪百万起步,吸引更多年轻的技术天才。顾唯嘉、李沐、李磊都是这一计划的成员。这一年百度在人工智能领域大胆试水,推出小度机器人、百度墨镜等多款消费级产品,不过市场效果不尽如人意。

2014年5月,吴恩达出任百度首席科学家,全面领导百度研究院。(百度研究院包括三大实验室:硅谷人工智能实验室、北京深度学习实验室(原IDL研究院)和北京大数据实验室。)同时宣布硅谷人工智能实验室正式成立。这是百度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实验室组建完成。

2015年12月,百度无人车首次完成混合道路全自动驾驶上路测试。自动驾驶单独成立事业部,百度高级副总裁王劲担任事业部总经理。

就在同年,百度IDL研究院迎来了第一次较大的人员变动,不少技术骨干相继离职,包括创始人、常务副院长余凯、百度IDL杰出科学家吴韧、百度IDL首席架构师黄畅、IDL主任研发构架师顾嘉唯以及无人驾驶汽车团队前负责人倪凯等。

2017年3月,吴恩达离职。

几乎所有对国内人工智能技术有一些了解的人都清楚,这五年间百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和技术储备绝对是国内互联网公司里的超一线选手。然而在过去的几年中,百度却并没有很好地将人工智能技术优势转化为可见的产品。

甚至在各家都将人工智能作为重点发展战略,单独成立实验室时刻,百度研究院反而被“收编”。曾经的研究院变成了AI技术平台体系(AIG)的一个组成部分,王海峰被任命为(AIG)总负责人,向陆奇汇报。而原百度研究院的不少优秀人才在这几年间都已流动到国内其他互联网公司人工智能实验室承担主要工作。

目前国内企业人工智能实验室已经拥有世界顶尖的人才,也有一定的技术积累,但与国外最优秀的人工智能公司Google、Facebook相比,国内实验室目前更多的还是为产品提供服务,而没有准备好进行前沿学术问题研究以帮助公司实现对未来的构想。

Facebook两大人工智能实验室中FAIR 致力于基础科学和长期项目的研究,AML 致力于将科研成果应用到产品里。因此,对国内巨头们来说,如果打算建立第二个人工智能实验室,最好的选择或许也未必是到美国,而是真正平衡产品支持与深度研究。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腾讯、头条都在挖人搞AI Lab,人工智能已成互联网标配了吗?

伴随着AI浪潮,AI Lab开始在中国遍地开花。

昨天,又一则消息震动了技术圈——腾讯宣布任命语音识别技术专家俞栋博士为AI Lab(人工智能实验室)副主任,并成立美国西雅图AI实验室。这是今年马维英加盟今日头条AI Lab任主任后,国内互联网公司又一次在AI领域发力。

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成立了贝尔实验室。作为当时世界最先进的通信技术实验室,从晶体管到激光,从数字通信到蜂窝电话,一批科学家在这里改变了世界。

如今,伴随着AI浪潮,AI Lab开始在中国遍地开花。回过头来看,2016年可以说是中国的AI Lab元年——2016年4月,后起之秀今日头条和“老巨头”腾讯分别成立了AI Lab,滴滴也在同期,升级成立了专注机器学习的滴滴研究院,国内互联网公司开始将人工智能实验室作为标配。

腾讯AI Lab:不落人后,也不在人前

一直是互联网先行者的腾讯在人工智能实验室的建立上不算快。2016年4月腾讯才宣布成立AI lab,最早由副总裁姚星负责。AI Lab并不是腾讯第一个投入AI的团队。此前,过去腾讯各个事业部门下都设有AI团队。

变化发生在2016年,在当年的财报上,腾讯第一次写到:“发展在新兴技术领域的能力,如机器学习和云服务。”随后就宣布任命人工智能领域科学家张潼博士担任腾讯AI Lab(腾讯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

这意味着上半场依靠微信遥遥领先的腾讯已经开始看到人工智能是未来发展趋势,所以成立单独的实验室准备角逐全球火热的人工智能领域。

腾讯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改变,一方面可能受alpha go在全球的巨大影响,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在内容分发市场上感受到今日头条带来的竞争压力。 

腾讯AI Lab挂出的是三块招牌:张潼担任的AI Lab主任,负责机器学习和大数据领域;俞栋则担任AI Lab副主任,带领西雅图AI Lab研究语音识别和NLP相关前沿研究工作;刘威担任AI Lab计算机视觉中心总监,负责图像视频数据相关的AI研究。

加入腾讯AI Lab前,负责人张潼曾是百度研究院副院长和大数据实验室负责人,期间参与和领导开发过多项机器学习算法和应用系统。腾讯AI lab另一位领军人物,今天宣布加入并担任副主任的俞栋博士此前曾是美国微软研究院语音和对话组(Speech and Dialog Group)的首席研究员。 

目前腾讯AI Lab比较出色的成绩是今年3月,围棋AI“绝艺”11连胜夺冠UEC杯。UEC杯是世界权威的电脑围棋大赛。“绝艺”是腾讯AI Lab一个13人团队近一年的研发成果。

现在,腾讯AI Lab由50余位AI科学家及200多位AI应用工程师组成,将还会在内容、社交、游戏和平台工具型AI四个方向进行研发与应用合作。

阿里DT:慢了半步又积累深厚

阿里一直没有对外宣布单独的人工智能实验室。他将人工智能归在阿里DT体系(DT是数据处理技术(Data Technology)的英文缩写)下,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在整个电商网络下共生。

在2017年中国IT领袖峰会上马云对围棋AI的评价是so what,他认为对于AI这个词语,未来要思考的不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而是Machine intelligence(机器智能),让机器去做人类做不到的事情。因此近些年阿里的人工智能更多在云服务解决方案中落地,而没有更多思考基础层面的技术研究。

不过到2016年,人工智能在阿里也被提升到新高度。8月云栖大会,曾经成功预测我是歌手冠军而名声大噪的机器人小AI改名为ET机器人,直接定位为人工智能产品,号称是“20年后马云的接班人”。

今年2月,美国科学杂志《麻省理工科技评论》(MIT Technology Review)发布2017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榜单,阿里巴巴的强化学习和刷脸支付两大突破性人工智能技术成功入选。

尽管一直没有官宣成立人工智能实验室,但是在阿里集团的招聘页面上,还是可以看到所属部门为人工智能实验室的招聘信息。并且岗位基本覆盖了人工智能所涉及的全部技术领域。

3 月,阿里宣布启动一项代号为“NASA”的计划,面向未来 20年组建强大的独立研发部门,建立新的机制体制,为服务20亿人的新经济体储备核心科技。阿里巴巴首席技术官张建锋是“NASA”计划的掌舵者,这个计划或许意味着阿里也可能独立人工智能实验室,倾斜更多资源进行相关研究。

今日头条人工智能实验室:产品应用的自然延伸

相比腾讯和阿里,从出生起,今日头条就和AI绑到了一起:个性化的资讯分发,是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应用层面的体现,而2012年上线的头条是国内最早一批把人工智能结合到移动应用场景上的产品。

过亿日活带来的海量数据、基于信息流的丰富应用场景、系统闭环、大规模分布式机器学习系统这些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在今日头条这个产品上都已具备。可以说它是目前人工智能在实际应用层面算法、产品工程结合最好,应用最广泛的一款科技产品。因此头条在一些人工智能研究方向上甚至丝毫不弱于BAT,尤其是与内容和信息相关性最强的自然语言理解。

与国内其他人工智能实验室相比,成立于2016年的今日头条人工智能实验室目前的工作更多是将研究成果应用到产品中,帮助内容创作及分发。不过头条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今日头条副总裁马维英博士也表示实验室也将针对领域内长期性问题和前沿技术进行研究。

马维英博士于今年年初加入今日头条。他曾是微软亚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带领团队开发许多关键核心技术并用于微软必应搜索引擎Bing、在线广告Ads Center以及微软认知服务Cognitive Services。马维英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多媒体分析和理解, 互联网搜索技术, 知识图谱和数据挖掘。

在此之前,原百度美国深度学习实验室少帅科学家加入头条人工智能实验室,任今日头条科学家,实验室总监,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机器学习、自然语言理解以及数据挖掘。

李磊与其实习生吴翼在2016年IJCAI发表论文中所开发出的Swift 编译系统将机器逻辑处理运算速度提升 60-100 倍。在时间与有效性的对比中,Swift 完胜微软、MIT、哥伦比亚大学等其他各家开发的系统。此外,李磊在头条实验室期间研发了基于深度学习的问答系统,可以在大规模知识库上自动回答事实类的问题,在第三方公布的10万问答数据集上,取得世界领先的正确率。 

百度研究院:先行者也是落寞者

与国内其他公司相比,百度最早布局人工智能,然而尴尬的是,如今的百度研究院,更多的是与“被挖角”和“人事动荡”相关。

2013年1月,李彦宏提出百度将成立专注于Deep Learning(深度学习)的研究院,正式对外宣布成立深度学习研究院(IDL)。李彦宏亲自出任院长,专家余凯任副院长。余凯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深度学习、图像识别、文本挖掘,多媒体检索、视频监控,以及人机交互。

李彦宏的构想是让IDL成为AT&T-Bell labs、Xerox PARC这样的一流的研究机构。三个月后,2013年4月百度设立硅谷人工智能实验室。由于人才储备不足,研究中心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仅是名义上的成立。随后IDL启动“少帅计划”,年薪百万起步,吸引更多年轻的技术天才。顾唯嘉、李沐、李磊都是这一计划的成员。这一年百度在人工智能领域大胆试水,推出小度机器人、百度墨镜等多款消费级产品,不过市场效果不尽如人意。

2014年5月,吴恩达出任百度首席科学家,全面领导百度研究院。(百度研究院包括三大实验室:硅谷人工智能实验室、北京深度学习实验室(原IDL研究院)和北京大数据实验室。)同时宣布硅谷人工智能实验室正式成立。这是百度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实验室组建完成。

2015年12月,百度无人车首次完成混合道路全自动驾驶上路测试。自动驾驶单独成立事业部,百度高级副总裁王劲担任事业部总经理。

就在同年,百度IDL研究院迎来了第一次较大的人员变动,不少技术骨干相继离职,包括创始人、常务副院长余凯、百度IDL杰出科学家吴韧、百度IDL首席架构师黄畅、IDL主任研发构架师顾嘉唯以及无人驾驶汽车团队前负责人倪凯等。

2017年3月,吴恩达离职。

几乎所有对国内人工智能技术有一些了解的人都清楚,这五年间百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和技术储备绝对是国内互联网公司里的超一线选手。然而在过去的几年中,百度却并没有很好地将人工智能技术优势转化为可见的产品。

甚至在各家都将人工智能作为重点发展战略,单独成立实验室时刻,百度研究院反而被“收编”。曾经的研究院变成了AI技术平台体系(AIG)的一个组成部分,王海峰被任命为(AIG)总负责人,向陆奇汇报。而原百度研究院的不少优秀人才在这几年间都已流动到国内其他互联网公司人工智能实验室承担主要工作。

目前国内企业人工智能实验室已经拥有世界顶尖的人才,也有一定的技术积累,但与国外最优秀的人工智能公司Google、Facebook相比,国内实验室目前更多的还是为产品提供服务,而没有准备好进行前沿学术问题研究以帮助公司实现对未来的构想。

Facebook两大人工智能实验室中FAIR 致力于基础科学和长期项目的研究,AML 致力于将科研成果应用到产品里。因此,对国内巨头们来说,如果打算建立第二个人工智能实验室,最好的选择或许也未必是到美国,而是真正平衡产品支持与深度研究。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