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华夏能源网
今年430、531两个抢装节点刺激下,光伏装机创下了单月历史新高:
4月新增装机45.22GW,较上年同期激增214.7%。5月新增装机高达92.92GW,较4月份又大增了105.48%,较2024年同期暴涨388.03%,数据之炸裂,史无前例!
截至今年4月底,风电光伏总装机达到15.3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火电。5月底,风光累计装机增至16.5亿千瓦,在国内发电总装机中接近半壁江山,风光成为主力能源正在变为现实。
面对这样的市场变局,作为电力装机的绝对主力,电力央企怎么看、如何规划,对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那么,在史无前例的“抢装潮”后,今年下半年电力央企将会如何行动呢?
华夏能源网(公众号hxny3060)注意到,6月以来,各电力央企相继召开月度会议。根据披露的信息,各家会议均一致提到了电量电价、成本收入利润、经营增效、亏损治理、风险防控等内容,对于进一步加快新能源装机等几乎没有任何提及。
从中可以看到很明确的信号:在“十五五”目标暂未出炉的这段“空窗期”,电力央企的新能源业务正式进入存量时代。
存量时代意味着,电力央企不仅要紧盯新能源项目的成本、营收和利润,还要谋求转型,以适应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能源时代来临。
电力央企共同的“关键词”
6月9日,华能集团召开5月份经济活动分析会。会议有两处重点内容受到外界关注。
一是会议强调,要持续优化转型发展策略,抓好项目接续和投资计划接续,着眼公司战略长远继续攻坚重点大基地项目,紧跟国家政策导向开辟新赛道,科学谋划“十五五”规划编制。
二是会议强调,要全力巩固和扩大经营成果,把“量价统筹”作为经营工作的重中之重,眼睛向内、深挖潜力。要全力深化改革创新,扎实推进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持续强化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
6月12日,大唐集团召开6月份月度经济活动分析会。会议强调,要紧抓迎峰度夏有利时机,营销、生产、燃料协同联动,优化发电策略,加强外部沟通协调,全力增发增收增利。要全力压降单位成本,科学把控燃料库存节奏,积极应对电力市场变化,紧抓新能源经营管理,全面做好“存量增效、成本领先”。
国家电投集团则在6月份生产经营分析会上强调,要深挖经营增效潜力,落实好“一分钱”提质增效专项工作方案,全面推进主动资产管理、亏损企业治理与智慧场站建设。要压实各级责任、加大工作力度,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加快核电、海上风电、新能源大基地等重点项目推进,确保达成阶段性任务目标。
6月13日,三峡集团在工作例会上要求,要统筹抓好经营发展和风险防控工作,着力破解发展瓶颈,不断深化提质增效,有效防控重大风险。要统筹抓好深化改革和科技创新,推进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攻关,持续推动产业链建设。
综合来看,上述电力央企的表述虽各不相同,但均指向了成本、营收、利润几个关键词。
在经历430、531抢装潮后,各大电力央企集体将目光锁定在了存量项目的营收、利润方面,强调适应电力市场化,有效把控发电量、电价,甚至将稳定存量项目的营收、利润上升到了防控风险的高度。
转型综合智慧能源运营商
让外界颇感意外的是,除了集体强调存量项目的成本、营收以及利润控制,各电力央企对上马新能源项目和新增装机目标绝口不提。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们已经提前完成了“十四五”新能源装机目标。
2021年12月30日,国务院国资委公布的《关于推进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意见》,再度明确,到2025年,央企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比重要达到50%以上。
此后4年左右时间内,“五大六小”拼尽浑身解数争先恐后上马新能源项目,基本都已提前实现了新能源装机目标。例如,截至2024年底,国家电投集团光伏、风电累计装机规模分别达到6059万千瓦、8414万千瓦,合计占到总装机的55%。
正因为如此,电力央企对上新能源项目积极性不大,存量挖潜更重要一些。除非“十五五”规划出炉提出更高的新能源装机目标,否则电力央企不大可能会再度掀起新能源项目装机狂潮。
当然,不热衷上马新能源项目,并不意味着电力央企会停掉新能源装机,例如,华能集团月度会议中就提到,“着眼公司战略长远继续攻坚重点大基地项目”。事实上,电力央企手上有很多风光大基地、“沙戈荒”基地项目,目前正在建设之中。
除了上项目增加装机量和存量项目的运营挖潜,电力央企更重要的是要适应新能源全面入市后,新能源逐步成长为主力能源的过程中,积极转型,培育新业态、新业务。
2023年9月,在2023全球能源转型高层论坛上,国家电投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勇健在演讲中,提出了综合智慧能源运营商的概念,这是电力央企转型的一个方向。
综合智慧能源系统是新能源就地消纳、就近使用的重要形式,主要聚合多种形态的能源要素,如新能源、储能、可调负荷等,以灵活的自我调节能力,形成对内平衡、对外与电网友好的能源生产与消费聚合体。
转型“综合智慧能源服务商”之外,“五大六小”作为领军新能源业主,还需要学会到电力现货市场的大潮中去“游泳”,需要积累并拥有新能源现货交易的知识、经验与能力。比如自身风电、光伏出力曲线的预测、省内以及省外电力现货价格的预测等等。
无论是转型“综合智慧能源服务商”,还是拥有电力现货市场的交易能力,都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适度放缓新能源开发的节奏,腾出一部分时间与精力来谋转型非常必要。步入“十五五”后,又将是一场新的战役,留给电力央企的转型时间也不会太多。
来源:华夏能源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