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女马云”王潮歌:靠自己才能成为女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女马云”王潮歌:靠自己才能成为女王!

“如果你想过得好一点,你可以去看看《浮士德》,因为在那本书里,这个智者,已经给我们清晰地讲述你怎么样会痛苦,你怎么样会幸福,你怎么样从年轻的时候到老,你会获得升天,或者下地狱的机会,已经全都讲到了。”

【编者按】:总裁读书会倡导跟大咖一起读,由各行各业的领军人士为大家分享读书感悟、心得体会,推出短短一年多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掀起一股“全民读书”的热潮。我们收到大量热心观众读者的建议,说每一期节目时间太短,看得太不过瘾,想了解读书大咖们更多的故事。为响应大家的要求,我们特别推出人物专栏。

本期为第一期:“2016年十大读享商业领袖”之一——王潮歌。

“靠父母你可以成为公主,

靠男人你可以成为皇后,

只有靠自己你才可以成为女王。”

——王潮歌

她被誉为中国最具创新精神的导演,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她是核心创意成员之一。

她开创实景演出的先河,

《又见平遥》《印象·刘三姐》《印象·国乐》等一系列作品,

蜚声海内外,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成功范本。

在公众眼中,她是率性而为妙语连珠的魅力女性,

在朋友和搭档眼中,她是永不倦怠要求苛刻的“疯子”,

在团队成员眼中,她是无所不能创意无限的“王导”,

在丈夫眼中,她又是一位温柔知性的完美妻子。

她是谁?

下面,我们就带您认识一下这位为爱而活的率性“女王”,著名导演——王潮歌。

王潮歌的口才极好。

马云曾称她为“女马云”,

任志强对她的评价是,

“语言有特点”的人民艺术家,

而罗辑思维的罗胖说她是“他见过口才最好的人。”

王潮歌做客《总裁读书会》分享最喜欢的书

王潮歌聪明且自信。

王潮歌说:

“聪明已不是我的优点了,

就像我脸上的痦子,

它是我的一个特征。”

她说这话听起来有点狂妄自大,

但是对于她的团队来说,

王导已经说得很谦虚了。

当《又见五台山》距公演还有三天时间,

还在艰难复排时,

他们仍然认为,

这个困难不管有多大,

有王导呢,告诉她,她会解决的。

“我也会这样告诉我们的人,

不用着急,有我呢,会有办法的。我能行。”

一个拍摄王潮歌纪录片的导演说,

“她脑子里有个小宇宙,脑洞一开,问题就解决了。”

《又见五台山》舞台照

王潮歌是个超级工作狂。

她在零下十几度的室外工作长达十几个小时从不叫苦叫累,

可以连续一个月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

曾有媒体这样评价王潮歌:

“她的热情和用心可以打120分,

战神附体、刀枪不入、金刚不坏。”

王潮歌对于工作无比投入,苛刻到近乎变态的地步。

导演圈内都知道,张艺谋是个工作狂。

业内人士通常将与张艺谋搭档视作畏途,

因为经常会被老谋子折磨得死去活来。

据说有一次张艺谋跟团队成员开会,

老谋子越开越兴奋,忘记了吃饭这回事,

但是别人受不了啊。

一名成员边开会,

边在桌子底下偷偷给会场人员群发手机短信:

“哪位好心的同志勇敢地站出来,

跟导演说一声,让咱们去吃晚饭吧。”

还有人祈祷:额的神啊,

请您下凡给张艺谋按个暂停键吧!

若你没工夫,请派神灯来;

若你的兵器都占着,天降苍蝇拍也行……

就拍一下,让他晕过去吧,

让我们好歹眯一会儿。

但正是因为工作起来如此疯狂,

张艺谋才能奉献出众多创意出众的作品。

铁搭档张艺谋

曾长期作为张艺谋的铁搭档的王潮歌,

赢得张艺谋的信赖的“秘诀”很简单,

她是比张艺谋更加勤奋的工作狂,

而且更加聪明,更加有创意。

王潮歌的聪明不是灵光一现的小聪明,

在幕后,她付出的辛劳常人无法想象。

熟悉王潮歌的朋友大都认为,

她在工作时,基本上就是一个疯子。

王潮歌的好友,旅游卫视董事长韩国辉这么评价她:

“我见过他们拍戏,那是一群疯子,

现场没一个正常人,就包括她自己,

他们在那个过程中间,在舞台上面张牙舞爪。”

别人导演一台舞台剧,两三个月就能完工,

到她这里,至少得两三年。

在创作《印象·刘三姐》时,

她在两年间不断推翻重来,

先后修改了109次,

基本上每周都要修改一次。

《印象·刘三姐》舞台照

王潮歌的修改,

不是在改进中不断完善,

而是颠覆。

王潮歌自己也非常清楚颠覆的痛苦:

增加工作量,会把自己推向深谷,

也会让一起工作的人疲惫不堪。

但她不屑于打磨和改进,她要的是颠覆,

在毁灭性的颠覆中日臻靠近心中想要的作品。

每一次的颠覆,

每一次的否定,

对一个作品来说都是灾难,

但又意味着浴火重生。

王潮歌相信,

只有抱着这样破釜沉舟的精神,

才能将作品推向此前无法企及的高度。

王潮歌对作品的极致要求,

在她参与执导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时体现得淋漓尽致。

有一个在奥运会导演组中很流行的笑话:

构思创意讨论会上的人们是不能轻易去厕所的,

而且即便忍不住去了,

剩下的人也会担惊受怕,

因为等那个人回来,

之前所讨论出的成果被推翻的可能性将会大大增加。

2008奥运会开幕式惊艳全世界

工作室的门卫大爷早适应了他们这种拼命的工作作风。

哪天王潮歌他们夜里在12点前离开,

大爷还说,“今儿走的早点。”

王潮歌对于“女强人”这一评价嗤之以鼻。

王潮歌说,为什么口若悬河,

指挥“三军”的女人就不是男人心目中的好妻子?

王潮歌说:

“他们愿意看到我们坚毅隐忍以及甜美可爱,

但当看到修饰漂亮的女人征战商场,

他们就从心里嗤地一声,

女强人吧你们?

他们就是脑子里有一个对女性固定的标准,

因为你不符合,他们就会不喜欢。”

王潮歌不是“女强人”,而是“强女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她首先是个女人,

其次她很强大。

一名采访过她的媒体人评价道:

“如果你以为,

王潮歌这种以刚克刚的方式去跟男搭档合作工作,

家庭会不幸福,

实际上却相反,

她是深谙男性世界规则,

并且知道什么时候该对抗什么时候该妥协的人。”

她的一名同行则评价道:

“她是真正的强女人,

善于驾驭各种男人,

就连张艺谋这种个性极强的男人她也能合作十年,

足见其情商。”

在工作中,她能一连多月穿黑棉服裹头巾,

在冬日海边的露天剧场,

素面朝天地顶着海风上蹿下跳;

在工作之外,她又变身为超级时尚达人。

她喜欢买各种时尚衣服和鞋,

脸上用的是各种世界顶级化妆品。

她的衣服多到夸张。

在美国大都会导演多明戈主演的歌剧《秦始皇》时,

她48天换了48身衣服。

在家里,她专门用一个二十多平米的房间来放衣服,

但也只能放一季的,衣服多到她自己都有些内疚。

她说,买衣服是她减压的一种方式。

王潮歌导演的歌剧《秦始皇》剧照

“我爸就认为,

世界上不可能再有比我更好看的女人。”

王潮歌认为,

自己的今天,

首先应当归功于自己的父亲。

是他让自己充满了自信,

让自己的心底充满爱。

根据王潮歌的描述,

她的父亲是那种在她数理化均不及格时,

只看到她语文全班第一就非常满意的父亲,

是那种看到他幼稚的第一篇诗作,

会欣喜地称赞她就是未来的艾青的父亲。

总而言之,

他是让王潮歌认为自己从小就是“天赋异禀”的人。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成长下,

王潮歌从小就是一个情感充沛,个性张扬的人。

十几岁的王潮歌有两样心头宝,

一样是一个小哥哥,

这个小哥哥是谁,现在她已经记不清了。

很长一段时间,因为心里有一个秘密喜欢的人,

让她变得美丽而丰富,

就算是她被老师插着腰骂的时候,

心里依然感到坦然而自在。

第二件心头宝则是读书。

《人民文学》杂志每个月出版的那一天,

对于王潮歌来说都是节日。

她甚至激动到要把脸洗干净,

梳妆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坐在自己的床边,

然后摆一点小零食,

因为她今天要看《人民文学》了!

她看书时心头流过的甜蜜,

与想起小哥哥时的感觉是一模一样的。

法国画家让·奥诺雷·弗拉戈纳尔作品:《读书少女》

由于从小养成的习惯,

阅读成为王潮歌的一个终身爱好。

不管走到哪里,工作有多忙,

只要 一有空闲时间,她都要读书。

在读书的过程之中,她获得了巨大的快乐,

这是心灵上的愉悦和满足,

书籍已经成为她精神上的“小哥哥”,

也是她创作灵感的重要源泉。

她说,对我来说,

书不是灵丹妙药,

不能立即让我成功,

但书是空气,

是我安眠的枕头,

是我走在路上遇到的让我心动的男人。

王潮歌此后的人生轨迹,

生动地诠释了一句话:

女人,应该自信地为爱而活!

自信的女人,

遇到心仪的对象就要主动争取、大胆出击。

据王潮歌自己说,

大三时她就成功以“美色、才华和聪明的引诱”俘虏了自己的班主任,

结婚至今二十多年,俩人一直恩爱。

“从来没有经历过什么失恋的挫折,

谈了一个男朋友就结婚了,而且一直没离。”

1988年,20岁的王潮歌考入北京广播学院导演表演系。

徐东也刚毕业到广播学院任教,

刚好是王潮歌的班主任。

大一那年教师节,徐东班里的学生编排了一台晚会。

晚会结束后,徐东问是谁策划的,大家供出了王潮歌。

徐东对王潮歌的印象是:这个漂亮女生很有才华!

徐东不知道,王潮歌也在偷偷观察着他。

徐东身高一米八几,外表儒雅,

令情窦初开的王潮歌崇拜不已。

但是那个年代风气十分保守,

女学生与未婚青年男教师之间如果多说几句话,

难免会引起风言风语。

年轻时的王潮歌

为了引起徐东的注意,

并获得与徐东接近的机会,

王潮歌使了一个计策。

只要不是徐东的课,

她不是逃课就是上课睡大觉。

徐东心里着急啊,

身为班主任,他认为自己有必要让这个女孩子迷途知返,

绝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一个有才华的苗子就这么毁了。

徐东决定,中午放学后和她谈谈。

借着谈心为名,两颗年轻的心越走越近。

1992年夏天,王潮歌毕业了。

徐东攥住她的手说:

“你毕业了,现在不是我的学生,

我可以名正言顺地和你谈恋爱了。”

这一牵手,就是二十多年,直到今天。

王潮歌幸福的一家三口

王潮歌的爱,

不仅仅是男女之间的情爱,

更包括了对事业的爱!

更为难得的是,

她对国家、对民族文化

有着发自内心的深沉之爱!

王潮歌将自身天赋、爱好和职业完美统一在一起。

她的团队招揽了不同领域的人,

衡量的唯一标准就是热爱。

团队成员都极度勤奋,

这个勤奋不光是后天的努力,

更因为陶醉其中。

“我理解的勤奋就是不舍得睡,

不舍得耽误任何一分钟的时间,

觉得干这个事情极度有趣,

我就没完没了的干,这叫勤奋。”

别的导演大都选择迎合市场,

迎合资本,拍商业片挣大钱,

而王潮歌却选了实景舞台剧,

主题无一例外地都是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这是别人不敢走也不屑于走的路,

但是她却吸引到一群跟她一样的“疯子”,

忘情地投身其中。

正是因为没有刻意追逐讨好资本,

充分发挥了多元化的个人艺术风格与前沿创意,

她的作品倍受媒体、艺术界及高端商业品牌的青睐,

反而获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

她的实景舞台剧《印象·刘三姐》在2004年公演之后,

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这部舞台剧以阳朔的山水实景作为舞台和观众席,

以经典传说“刘三姐”为素材的伟大艺术呈现。

放眼望去,漓江的水,桂林的山都化为舞台,

给人宽广的视野和超脱的感受,

使之完全沉溺于美丽的阳朔风光里。

世界旅游组织官员看过演出后如是评价:

“这是全世界看不到的演出,

从地球上任何地方买张机票来看再飞回去都值得”。

正是由于这部剧,

阳朔被世界旅游组织评为:

目的地最佳-休闲度假推荐景区。

在此之后,

王潮歌执导的“印象”系列和“又见”系列大型山水实景演出

皆已成为当地文化创意产业的成功范本。

印象·西湖

印象·普陀

又见平遥

在大家都认为王潮歌的强项是实景舞台剧之后,

她又开辟了一个新的战场:中国民族音乐。

她收了象征性的人民币一元钱的导演费,

迎接一个巨大的挑战:

在舞台上表现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

对于当时的王潮歌来说,

这是一项巨大的冒险,

因为她要用自己摸爬滚打十多年年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

市场号召力、名望、社会地位,

去砸到一个可能没有回报的舞台上,

但是她觉得这么做有价值,

就义无反顾地去做了。

她的这一选择,

将自己和自己的团队抛向巨大的风险之中。

实景舞台剧好歹还有个旅游概念支撑,

民族音乐剧完全就要靠唤起观众对中国传统民乐的支持才行。

现在还有几个人去听高雅音乐?

就算听高雅音乐,也是听贝多芬、巴赫等西方经典,

用的是钢琴、小提琴、萨克斯管这些洋玩意,

谁还有兴趣去听中国的丝竹之声?

为了这台表演付出的所有时间、心力、成本,

都有可能颗粒无收!

王潮歌为什么做这件事?

因为她看到,

今天中国的年轻人不太想听中国的音乐,

很多孩子从小学钢琴、小提琴,

却很少有人学中阮和二胡。

这个美女抱着的乐器就是中阮,诞生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了,今天很多中国人连它的名字都叫不上来

王潮歌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

她热爱中华民族,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乐器,

希望在一百年后,中国的孩子仍然能听到中国传统音乐。

她希望自己能在心灵上唤醒国人对自己的血脉,

对自己文化的尊重和认可。

这件事总要有人去做,

正好自己有这个能力,

于是就义无反顾地去做了。

2013年8月,《印象·国乐》在中国国家大剧院隆重首演,

被媒体赞誉为“真正的中国好声音”。

 

《印象·国乐》 舞台照

在演出现场,

连过道上、走廊都占满了人,

他们一直站着看完了整场的演出。

除了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大概一半以上的观众激动得流下了热泪,

他们都被中国自己传统音乐的巨大魅力所震撼。

王潮歌站在现场,

目睹观众们爆棚的热情,

也激动得浑身颤抖,哭得稀里哗啦。

《印象·国乐》首演获得巨大成功后,

由北京、上海、兰州、长沙、大连等地一路跨海走到台湾。

《印象·国乐》在台首演当晚,

台湾的观众也是掌声和哭声一片,

他们暂时忘记了海峡两岸的分歧与隔阂,

都在为自己民族文化的超凡魅力而感动。

王潮歌谢幕时感性说道,

国乐从敦煌壁画、大漠风沙中走来,

一直走了1000多年,

“我们穿过海峡站在这里特别不容易,

大家脸对脸、心连心,

我们中国人很棒,

我们的国乐很棒。”

王潮歌心中有一个梦,

属于她自己的“中国梦”,

那就是在经济繁荣的中国,

复兴属于中国人的传统文化,

让全世界都欣赏它,赞美它,

像产业一样让其更加发扬光大。

它与成功、赚钱这些功利的目的无关,

而是为自己民族、子孙做力所能及的贡献的心愿。

让中国人未来在国际上

更加有尊严,有自信地活下去!

让我们在此衷心地祝愿,

王潮歌这位美丽自信的魅力女王,

能够站在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潮头,

谱写出一曲激昂澎湃的民族颂歌!

本周六,王潮歌将做客《总裁读书会》为大家解读经典《浮士德》,欢迎大家收看。

“如果你想过得好一点,你可以去看看《浮士德》,因为在那本书里,这个智者,已经给我们清晰地讲述你怎么样会痛苦,你怎么样会幸福,你怎么样从年轻的时候到老,你会获得升天,或者下地狱的机会,已经全都讲到了”——王潮歌

中国教育电视台一套 首播:本周六 19:30 重播:周日11:30

中国教育电视台三套 首播:周日22:00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女马云”王潮歌:靠自己才能成为女王!

“如果你想过得好一点,你可以去看看《浮士德》,因为在那本书里,这个智者,已经给我们清晰地讲述你怎么样会痛苦,你怎么样会幸福,你怎么样从年轻的时候到老,你会获得升天,或者下地狱的机会,已经全都讲到了。”

【编者按】:总裁读书会倡导跟大咖一起读,由各行各业的领军人士为大家分享读书感悟、心得体会,推出短短一年多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掀起一股“全民读书”的热潮。我们收到大量热心观众读者的建议,说每一期节目时间太短,看得太不过瘾,想了解读书大咖们更多的故事。为响应大家的要求,我们特别推出人物专栏。

本期为第一期:“2016年十大读享商业领袖”之一——王潮歌。

“靠父母你可以成为公主,

靠男人你可以成为皇后,

只有靠自己你才可以成为女王。”

——王潮歌

她被誉为中国最具创新精神的导演,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她是核心创意成员之一。

她开创实景演出的先河,

《又见平遥》《印象·刘三姐》《印象·国乐》等一系列作品,

蜚声海内外,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成功范本。

在公众眼中,她是率性而为妙语连珠的魅力女性,

在朋友和搭档眼中,她是永不倦怠要求苛刻的“疯子”,

在团队成员眼中,她是无所不能创意无限的“王导”,

在丈夫眼中,她又是一位温柔知性的完美妻子。

她是谁?

下面,我们就带您认识一下这位为爱而活的率性“女王”,著名导演——王潮歌。

王潮歌的口才极好。

马云曾称她为“女马云”,

任志强对她的评价是,

“语言有特点”的人民艺术家,

而罗辑思维的罗胖说她是“他见过口才最好的人。”

王潮歌做客《总裁读书会》分享最喜欢的书

王潮歌聪明且自信。

王潮歌说:

“聪明已不是我的优点了,

就像我脸上的痦子,

它是我的一个特征。”

她说这话听起来有点狂妄自大,

但是对于她的团队来说,

王导已经说得很谦虚了。

当《又见五台山》距公演还有三天时间,

还在艰难复排时,

他们仍然认为,

这个困难不管有多大,

有王导呢,告诉她,她会解决的。

“我也会这样告诉我们的人,

不用着急,有我呢,会有办法的。我能行。”

一个拍摄王潮歌纪录片的导演说,

“她脑子里有个小宇宙,脑洞一开,问题就解决了。”

《又见五台山》舞台照

王潮歌是个超级工作狂。

她在零下十几度的室外工作长达十几个小时从不叫苦叫累,

可以连续一个月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

曾有媒体这样评价王潮歌:

“她的热情和用心可以打120分,

战神附体、刀枪不入、金刚不坏。”

王潮歌对于工作无比投入,苛刻到近乎变态的地步。

导演圈内都知道,张艺谋是个工作狂。

业内人士通常将与张艺谋搭档视作畏途,

因为经常会被老谋子折磨得死去活来。

据说有一次张艺谋跟团队成员开会,

老谋子越开越兴奋,忘记了吃饭这回事,

但是别人受不了啊。

一名成员边开会,

边在桌子底下偷偷给会场人员群发手机短信:

“哪位好心的同志勇敢地站出来,

跟导演说一声,让咱们去吃晚饭吧。”

还有人祈祷:额的神啊,

请您下凡给张艺谋按个暂停键吧!

若你没工夫,请派神灯来;

若你的兵器都占着,天降苍蝇拍也行……

就拍一下,让他晕过去吧,

让我们好歹眯一会儿。

但正是因为工作起来如此疯狂,

张艺谋才能奉献出众多创意出众的作品。

铁搭档张艺谋

曾长期作为张艺谋的铁搭档的王潮歌,

赢得张艺谋的信赖的“秘诀”很简单,

她是比张艺谋更加勤奋的工作狂,

而且更加聪明,更加有创意。

王潮歌的聪明不是灵光一现的小聪明,

在幕后,她付出的辛劳常人无法想象。

熟悉王潮歌的朋友大都认为,

她在工作时,基本上就是一个疯子。

王潮歌的好友,旅游卫视董事长韩国辉这么评价她:

“我见过他们拍戏,那是一群疯子,

现场没一个正常人,就包括她自己,

他们在那个过程中间,在舞台上面张牙舞爪。”

别人导演一台舞台剧,两三个月就能完工,

到她这里,至少得两三年。

在创作《印象·刘三姐》时,

她在两年间不断推翻重来,

先后修改了109次,

基本上每周都要修改一次。

《印象·刘三姐》舞台照

王潮歌的修改,

不是在改进中不断完善,

而是颠覆。

王潮歌自己也非常清楚颠覆的痛苦:

增加工作量,会把自己推向深谷,

也会让一起工作的人疲惫不堪。

但她不屑于打磨和改进,她要的是颠覆,

在毁灭性的颠覆中日臻靠近心中想要的作品。

每一次的颠覆,

每一次的否定,

对一个作品来说都是灾难,

但又意味着浴火重生。

王潮歌相信,

只有抱着这样破釜沉舟的精神,

才能将作品推向此前无法企及的高度。

王潮歌对作品的极致要求,

在她参与执导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时体现得淋漓尽致。

有一个在奥运会导演组中很流行的笑话:

构思创意讨论会上的人们是不能轻易去厕所的,

而且即便忍不住去了,

剩下的人也会担惊受怕,

因为等那个人回来,

之前所讨论出的成果被推翻的可能性将会大大增加。

2008奥运会开幕式惊艳全世界

工作室的门卫大爷早适应了他们这种拼命的工作作风。

哪天王潮歌他们夜里在12点前离开,

大爷还说,“今儿走的早点。”

王潮歌对于“女强人”这一评价嗤之以鼻。

王潮歌说,为什么口若悬河,

指挥“三军”的女人就不是男人心目中的好妻子?

王潮歌说:

“他们愿意看到我们坚毅隐忍以及甜美可爱,

但当看到修饰漂亮的女人征战商场,

他们就从心里嗤地一声,

女强人吧你们?

他们就是脑子里有一个对女性固定的标准,

因为你不符合,他们就会不喜欢。”

王潮歌不是“女强人”,而是“强女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她首先是个女人,

其次她很强大。

一名采访过她的媒体人评价道:

“如果你以为,

王潮歌这种以刚克刚的方式去跟男搭档合作工作,

家庭会不幸福,

实际上却相反,

她是深谙男性世界规则,

并且知道什么时候该对抗什么时候该妥协的人。”

她的一名同行则评价道:

“她是真正的强女人,

善于驾驭各种男人,

就连张艺谋这种个性极强的男人她也能合作十年,

足见其情商。”

在工作中,她能一连多月穿黑棉服裹头巾,

在冬日海边的露天剧场,

素面朝天地顶着海风上蹿下跳;

在工作之外,她又变身为超级时尚达人。

她喜欢买各种时尚衣服和鞋,

脸上用的是各种世界顶级化妆品。

她的衣服多到夸张。

在美国大都会导演多明戈主演的歌剧《秦始皇》时,

她48天换了48身衣服。

在家里,她专门用一个二十多平米的房间来放衣服,

但也只能放一季的,衣服多到她自己都有些内疚。

她说,买衣服是她减压的一种方式。

王潮歌导演的歌剧《秦始皇》剧照

“我爸就认为,

世界上不可能再有比我更好看的女人。”

王潮歌认为,

自己的今天,

首先应当归功于自己的父亲。

是他让自己充满了自信,

让自己的心底充满爱。

根据王潮歌的描述,

她的父亲是那种在她数理化均不及格时,

只看到她语文全班第一就非常满意的父亲,

是那种看到他幼稚的第一篇诗作,

会欣喜地称赞她就是未来的艾青的父亲。

总而言之,

他是让王潮歌认为自己从小就是“天赋异禀”的人。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成长下,

王潮歌从小就是一个情感充沛,个性张扬的人。

十几岁的王潮歌有两样心头宝,

一样是一个小哥哥,

这个小哥哥是谁,现在她已经记不清了。

很长一段时间,因为心里有一个秘密喜欢的人,

让她变得美丽而丰富,

就算是她被老师插着腰骂的时候,

心里依然感到坦然而自在。

第二件心头宝则是读书。

《人民文学》杂志每个月出版的那一天,

对于王潮歌来说都是节日。

她甚至激动到要把脸洗干净,

梳妆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坐在自己的床边,

然后摆一点小零食,

因为她今天要看《人民文学》了!

她看书时心头流过的甜蜜,

与想起小哥哥时的感觉是一模一样的。

法国画家让·奥诺雷·弗拉戈纳尔作品:《读书少女》

由于从小养成的习惯,

阅读成为王潮歌的一个终身爱好。

不管走到哪里,工作有多忙,

只要 一有空闲时间,她都要读书。

在读书的过程之中,她获得了巨大的快乐,

这是心灵上的愉悦和满足,

书籍已经成为她精神上的“小哥哥”,

也是她创作灵感的重要源泉。

她说,对我来说,

书不是灵丹妙药,

不能立即让我成功,

但书是空气,

是我安眠的枕头,

是我走在路上遇到的让我心动的男人。

王潮歌此后的人生轨迹,

生动地诠释了一句话:

女人,应该自信地为爱而活!

自信的女人,

遇到心仪的对象就要主动争取、大胆出击。

据王潮歌自己说,

大三时她就成功以“美色、才华和聪明的引诱”俘虏了自己的班主任,

结婚至今二十多年,俩人一直恩爱。

“从来没有经历过什么失恋的挫折,

谈了一个男朋友就结婚了,而且一直没离。”

1988年,20岁的王潮歌考入北京广播学院导演表演系。

徐东也刚毕业到广播学院任教,

刚好是王潮歌的班主任。

大一那年教师节,徐东班里的学生编排了一台晚会。

晚会结束后,徐东问是谁策划的,大家供出了王潮歌。

徐东对王潮歌的印象是:这个漂亮女生很有才华!

徐东不知道,王潮歌也在偷偷观察着他。

徐东身高一米八几,外表儒雅,

令情窦初开的王潮歌崇拜不已。

但是那个年代风气十分保守,

女学生与未婚青年男教师之间如果多说几句话,

难免会引起风言风语。

年轻时的王潮歌

为了引起徐东的注意,

并获得与徐东接近的机会,

王潮歌使了一个计策。

只要不是徐东的课,

她不是逃课就是上课睡大觉。

徐东心里着急啊,

身为班主任,他认为自己有必要让这个女孩子迷途知返,

绝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一个有才华的苗子就这么毁了。

徐东决定,中午放学后和她谈谈。

借着谈心为名,两颗年轻的心越走越近。

1992年夏天,王潮歌毕业了。

徐东攥住她的手说:

“你毕业了,现在不是我的学生,

我可以名正言顺地和你谈恋爱了。”

这一牵手,就是二十多年,直到今天。

王潮歌幸福的一家三口

王潮歌的爱,

不仅仅是男女之间的情爱,

更包括了对事业的爱!

更为难得的是,

她对国家、对民族文化

有着发自内心的深沉之爱!

王潮歌将自身天赋、爱好和职业完美统一在一起。

她的团队招揽了不同领域的人,

衡量的唯一标准就是热爱。

团队成员都极度勤奋,

这个勤奋不光是后天的努力,

更因为陶醉其中。

“我理解的勤奋就是不舍得睡,

不舍得耽误任何一分钟的时间,

觉得干这个事情极度有趣,

我就没完没了的干,这叫勤奋。”

别的导演大都选择迎合市场,

迎合资本,拍商业片挣大钱,

而王潮歌却选了实景舞台剧,

主题无一例外地都是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这是别人不敢走也不屑于走的路,

但是她却吸引到一群跟她一样的“疯子”,

忘情地投身其中。

正是因为没有刻意追逐讨好资本,

充分发挥了多元化的个人艺术风格与前沿创意,

她的作品倍受媒体、艺术界及高端商业品牌的青睐,

反而获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

她的实景舞台剧《印象·刘三姐》在2004年公演之后,

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这部舞台剧以阳朔的山水实景作为舞台和观众席,

以经典传说“刘三姐”为素材的伟大艺术呈现。

放眼望去,漓江的水,桂林的山都化为舞台,

给人宽广的视野和超脱的感受,

使之完全沉溺于美丽的阳朔风光里。

世界旅游组织官员看过演出后如是评价:

“这是全世界看不到的演出,

从地球上任何地方买张机票来看再飞回去都值得”。

正是由于这部剧,

阳朔被世界旅游组织评为:

目的地最佳-休闲度假推荐景区。

在此之后,

王潮歌执导的“印象”系列和“又见”系列大型山水实景演出

皆已成为当地文化创意产业的成功范本。

印象·西湖

印象·普陀

又见平遥

在大家都认为王潮歌的强项是实景舞台剧之后,

她又开辟了一个新的战场:中国民族音乐。

她收了象征性的人民币一元钱的导演费,

迎接一个巨大的挑战:

在舞台上表现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

对于当时的王潮歌来说,

这是一项巨大的冒险,

因为她要用自己摸爬滚打十多年年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

市场号召力、名望、社会地位,

去砸到一个可能没有回报的舞台上,

但是她觉得这么做有价值,

就义无反顾地去做了。

她的这一选择,

将自己和自己的团队抛向巨大的风险之中。

实景舞台剧好歹还有个旅游概念支撑,

民族音乐剧完全就要靠唤起观众对中国传统民乐的支持才行。

现在还有几个人去听高雅音乐?

就算听高雅音乐,也是听贝多芬、巴赫等西方经典,

用的是钢琴、小提琴、萨克斯管这些洋玩意,

谁还有兴趣去听中国的丝竹之声?

为了这台表演付出的所有时间、心力、成本,

都有可能颗粒无收!

王潮歌为什么做这件事?

因为她看到,

今天中国的年轻人不太想听中国的音乐,

很多孩子从小学钢琴、小提琴,

却很少有人学中阮和二胡。

这个美女抱着的乐器就是中阮,诞生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了,今天很多中国人连它的名字都叫不上来

王潮歌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

她热爱中华民族,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乐器,

希望在一百年后,中国的孩子仍然能听到中国传统音乐。

她希望自己能在心灵上唤醒国人对自己的血脉,

对自己文化的尊重和认可。

这件事总要有人去做,

正好自己有这个能力,

于是就义无反顾地去做了。

2013年8月,《印象·国乐》在中国国家大剧院隆重首演,

被媒体赞誉为“真正的中国好声音”。

 

《印象·国乐》 舞台照

在演出现场,

连过道上、走廊都占满了人,

他们一直站着看完了整场的演出。

除了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大概一半以上的观众激动得流下了热泪,

他们都被中国自己传统音乐的巨大魅力所震撼。

王潮歌站在现场,

目睹观众们爆棚的热情,

也激动得浑身颤抖,哭得稀里哗啦。

《印象·国乐》首演获得巨大成功后,

由北京、上海、兰州、长沙、大连等地一路跨海走到台湾。

《印象·国乐》在台首演当晚,

台湾的观众也是掌声和哭声一片,

他们暂时忘记了海峡两岸的分歧与隔阂,

都在为自己民族文化的超凡魅力而感动。

王潮歌谢幕时感性说道,

国乐从敦煌壁画、大漠风沙中走来,

一直走了1000多年,

“我们穿过海峡站在这里特别不容易,

大家脸对脸、心连心,

我们中国人很棒,

我们的国乐很棒。”

王潮歌心中有一个梦,

属于她自己的“中国梦”,

那就是在经济繁荣的中国,

复兴属于中国人的传统文化,

让全世界都欣赏它,赞美它,

像产业一样让其更加发扬光大。

它与成功、赚钱这些功利的目的无关,

而是为自己民族、子孙做力所能及的贡献的心愿。

让中国人未来在国际上

更加有尊严,有自信地活下去!

让我们在此衷心地祝愿,

王潮歌这位美丽自信的魅力女王,

能够站在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潮头,

谱写出一曲激昂澎湃的民族颂歌!

本周六,王潮歌将做客《总裁读书会》为大家解读经典《浮士德》,欢迎大家收看。

“如果你想过得好一点,你可以去看看《浮士德》,因为在那本书里,这个智者,已经给我们清晰地讲述你怎么样会痛苦,你怎么样会幸福,你怎么样从年轻的时候到老,你会获得升天,或者下地狱的机会,已经全都讲到了”——王潮歌

中国教育电视台一套 首播:本周六 19:30 重播:周日11:30

中国教育电视台三套 首播:周日22:00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