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回归已有一段时间。近期,该节目以“高等生物的蛋该不该毁灭”、“父母提出住养老院该不该支持”等话题,再次荣登微博话题热搜,成为众多门户网站争相报道的话题宠儿。
这档陪伴了观众近3年的综艺节目,前三季获得了近17亿播放量,媒体更是将它评价为“现象级网综”。而最新播出的第四季节目则在前三季的基础上作出了重大改变:节目更换议长、升级比赛赛制、二次开发选题。这些“革命性“的创新也让《奇葩说》史无前例的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
互联网浪潮之下,谁率先看到风向标谁就能把握住机遇。“最好的永远是最初的”观念在互联网巨浪的冲击下不见得最好。一成不变的顽固思想犹如封建社会的“裹脚布”,又臭又长。当无数综n代陷入“再而衰,三而竭”的恶性循环时,《奇葩说》作出的“革命性”创新或许能为那些综n代带来更多的启示。
拒绝回忆杀,要做一档温暖走心的节目
在网综市场数量爆发式增长的今天,做了四年的《奇葩说》已然成为网络自制综艺的“鼻祖”。前三季累计播放量达17亿,2014年开播至今微博阅读量高达41.1亿,成绩相当斐然。第四季节目的播出后,在各大社交网站掀起舆论热潮,2195826的微信指数创开播以来最高值,全网网综第一。
很显然,时隔一年回归后的《奇葩说》并没有令大众失望,虽然配方有所更换,但还是大家熟悉的味道。
前三季的《奇葩说》中,话题大多聚焦在“爱恨情仇”等的个人问题,从第四季开始,节目则将辩题范围扩大化。不仅有“你要不要做单身妈妈”的社会议题,还将继续关注雾霾等环境问题,甚至在近期的节目中,“高等生物蛋该不该存在”的科幻问题也随之而来,人气明星赵又廷也加入到这场热战之中,时尚前列的辩题获得网友一致好评。
在第9期节目中,节目组更是直接聚焦“社会养老”问题,引发80/90后热议思潮,成为网络上最新热门话题。当90后渐渐成长为社会的中流砥柱时,面对他们的将会是巨大的4-2-1(两个劳动力抚养四个老人和一个孩子)压力,而随之而来的“父母晚年该不该送去养老院养老”的尖锐话题也时常出现。这可能也是现在大部分中产阶级家庭的困扰问题。
在双方争辩的过程中,马薇薇抛出“老人像孩子一样敏锐,孝顺两字由后悔构成、新时代孝顺之道可以给父母提供多种选择”三个新颖观点,不仅得到在场所有人的热烈掌声,更是直击观众心灵。马薇薇哭着说完了“父母来京探望自己”的亲身经历,打动了现场所有嘉宾及观众,也因此被网友称为史上最催泪节目。
中国式亲情确实如《奇葩说》辩手马薇薇所言,“是把感情藏在谎言里。”我们常听到的“我和你妈在家挺好的”可能是电话里中国父母最常对子女说的一句话。而做子女的我们,却常常误把“情话”当“真话”。马薇薇说,“你无法叫一个一辈子为家庭而奔波的人在老年的时候,突然想要为自己活,要放飞自我”。
在礼教文化之下,中国式父母早已在无形中形成了一种固定思维,心里没有自己,只有孩子。这与西方文化提倡的“自我”观念完全背道而驰。也正是在中国思维特定的产物之下,观众才能深刻体会到“责任与孝顺”的真正意义。那期《奇葩说》播完,官方微博评论区出现很多类似“节目播完后,给爸妈打了个电话,突然心酸到一句话也开不了口”的戳心评论。
一档好节目的真正价值,不用多言,能不能引起大众共鸣就是最好的判断。《奇葩说》这档综艺节目看似用正统的辩论形式和戏谑的说话内容,将网友引入有关伦理、秩序的核心命旨之中,看辩友激烈“争论”。其实是在用这种真实谐趣的表达来呈现出对所处世界独特而深刻的理解。
比如,“高等生物的蛋”那期中,黄执中提出如果一个人没有好奇心虽生犹死;比如,“分手该不该当面说”、“快递小哥惹毛我该不该投诉”这些困扰在每个人内心深处已久的问题终于得到“正解”。
从这些选题可以看出,《奇葩说》确实变了,它变得“温暖”了。 它既没有像部分综艺版狂使“回忆杀”,也没有像前三季一样一味的只卖前“毒舌”、“犀利”、“敢说”。而是在这些基础之上,放大社会关怀、人性关怀这些“温暖”点,将文化桎梏放一边,包容不同的人群和观念,突出群体交流,在辩手争斗的过程中探讨问题。
马东曾说过,奇葩说这个节目最精彩的时刻不是掌声最热烈的时刻,而是全场沉默的那一刻。做节目其实也是做价值观,其价值观就是包容更多的价值观,就是那句可能被用烂了的,“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内容“革新”之下,《奇葩说》将打破综n代魔咒?
可以说,“改变”是《奇葩说》过去四年一直在做的一件事。而新一季《奇葩说》的改变,比前几季要更强烈。这也是《奇葩说》令观众争议的地方所在。
对于这次的重大变革,网络舆论呈现两边倒:一方是《奇葩说》没有了“马晓康”铁三角后,就不再是原来的节目;另一边则坚持认为即使没有铁三角,《奇葩说》依旧是熟悉的配方。
而无论舆论呈现哪种趋势,都在证明《奇葩说》在观众心目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当越来越多的综艺节目陷入创新思维枯竭、节目模式单一陈旧、文化不够明星来凑的恶性循环中,《奇葩说》却在坚持“做自己”。选择放弃原先节目的成熟模式、固定导师、有话题的奇葩成员,确实冒险,却值得倡导。
有人说,“马晓康”这个经典组合无可取代:马东插科打诨敲木鱼,蔡康永温文尔雅地说毒鸡汤,高晓松古今中外一通神侃,三人相互吐槽相互拆台,这是《奇葩说》最有标识性的组合,有这个组合在就是观众心中那个最正宗的《奇葩说》。
“大换血”后的《奇葩说》找来素以高情商与妥帖周全而闻名的何老师,接替马东成为新议长,马东则“下凡”参与辩论。而罗振宇、张泉灵接替高晓松位置,导师由原来的3人升级为5人。节目赛制也随之而来产生了相应的变化,在原来的战队制之上,新添自由辩论的大混战,结辩也变为双方最后的贴身肉搏。
奇葩选手的变化也随之发生。马薇薇的感受是“演员更像辩手,辩手成为演员”;此前一直插科打诨的肖骁突然认真了;温文儒雅的黄执中突然走起“黑暗”风格,将人性幽暗深处的本性往更深处挖掘;而一直以理性著称的胡渐彪直接以“霸道总裁”的形式出现。
这些重大变革,都在似有形似无形的暗示着:《奇葩说》升级了。
作为一档综n代综艺,升级显然是最明智的选择。“奇葩说的观众在长大”,罗振宇曾在本季节目中说。的确,追随了三季《奇葩说》的观众成长了,新加入的观众也更多了。综n代除了要保留原有的内核之外,核心主创的变更及选择也极为重要。
而在我国有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当一档综艺节目经历过第二季、第三季的品质巅峰后,后面的一季想要超越前作“难上加难“。真正造成这种综n代陷入瓶颈局面的原因,或许不仅仅是节目在更新换代的途径上缺乏创意,当观众带着前几季的“情怀”和“有色眼镜”去看待新一季内容时,可不就是“最好的永远是最初的”喽!
娱乐独角兽界面JMedia联盟成员
聚焦于文娱领域创业和深度公司报道,发掘下一个娱乐产业的“独角兽”。由《中国企业家》前资深文娱产业记者创办,致力于打造娱乐+互联网跨领域新媒体第一平台,在这里,发现“娱乐独角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