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 图 |李镶瑶
采访|李响
1
我叫李镶瑶,今年刚从四川美术学院摄影系毕业。我毕业创作拍摄了一组独自经营实体店的店主。随着连锁品牌和无人售货的普及,“一人一店”的传统经营模式正日渐式微,但他们却是城市生活中最具体、最生动的组成部分。每一家小店背后,都有一些鲜活的人和故事。
拍摄从2月份开始准备,到5月底结束,最后一共完成了13家店的拍摄。最开始我在网上看到关于渝中区 “弃书库”的报道,决定去探访和试拍,回来跟导师一起看样片,就定下了这个创作方向。弃书库位于一条旧物市场的街,都是老店和旧物店。我跟导师讨论,如果加入新潮一点的店,内容会更丰富。
之后我就开始在网上搜集信息,寻找合适的店和有故事的店主。我也会出去转悠,看到一些环境好、经营有特点的店,店主看起来面善,好相处的话,我也会进去问一下。为了增加样本的多样性,我还去了一趟成都,拍到了木兰·mulan 调香室和述银工坊。
如果在店里买一点东西,会更容易获得许可。弃书库的老板就跟我说,买一些书,就可以随便拍,这也给我后来的拍摄提供了一点思路。但有的店并不卖东西,比如餐厅、音乐商店或艺术工作室,我一般进到店里,会先说我是川美的学生,在拍毕业作品,并拿出我以前拍过的一些图片。有些店主会立刻拒绝,他们要么不喜欢上镜,要么担心我会拿照片干一些不好的事情。年纪较大的店主容易拒绝,年轻店主大多允许我拍。
2
在这些作品中,我比较喜欢咖咖茹老板娘图娅的这张。她经营一家印度风味的餐厅,到现在已经有15年了。图娅是新疆蒙古族东归后裔,70后,曾经是新疆蒙古师范学校的老师,后来到日本千叶大学读研究生,开店前是中央统战部教育部借用的干部,被挂派送到重庆,在西南大学学生处工作了8年。她很有语言天赋,会8国语言。提到为什么开店,图娅说,在日本留学最困顿的日子里,她曾受到当地印度餐厅老板达拉姆的帮助,达拉姆非常友善,还将印度餐的厨艺和管理经验毫无保留地教给了她。
图娅非常健谈,她说,店里的顾客是在重庆生活和学习,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她家的咖喱都是她自己熬煮出来的,现做现卖,没任何添加剂,所以十几年都可以保持口味不变,而且,出了名的上菜速度慢。
她说,虽然前几年经历了疫情,但店里经营状况一直保持上升趋势。大环境虽然不好,但是小店依旧坚持下来。她有自己控制成本的方法,十几年来,她请的服务员都是大学生兼职,忙的时候就多安排人,不忙的时候可以不安排兼职。厨师也是跟她十几年了,她会把这个店一直开下去,不会多开分店。她觉得,经营店铺最开心的,是新顾客都变成老顾客,最大的收获就是经济独立,还有大把自由支配的时间。
我最早拍摄的弃书库的老板老王,是一个挺特别的人。他经营这家二手书店已经25年了,他的店我前后去了三次。因为这个店有些名气,去的人蛮多。老王挺好沟通,只要你买他店里的书,就可以免费拍照。
关于“弃书库”名字的由来,他说“人弃我取,人取我与。我想给所有被抛弃的书找个家。”老王平时会把一些书捐给山区的孩子,让知识以这样一种方式传递下去。他说:“别人都说重庆是文化沙漠,但我愿意在沙漠里栽几棵树苗,呵护他们长大。”
音乐商店的老板铄铭,也是给我触动比较大的一个人。我最初是在网上看到他的店,到现场才发现,他的店不仅售卖音乐周边,更是一个充满活力的Live现场。他是天津人,今年43岁,开店之前他一直在进行托儿所乐队的巡演。他的顾客主要是一些爱拍照、爱听黑胶、爱看演出、爱喝咖啡、爱喝酒、爱唱歌的人。店外面有一个露天吧台,每周店里都会邀请不同的乐队和歌手即兴演出,氛围很好。他的店还是重庆首家听黑胶唱片的咖啡店、唱片音乐主题的拍立得店、客厅音乐会派对酒吧体验店。他提供一些很特别的差异化风格的服务。
我曾问他开店的初衷,他说,因为搞音乐挺费钱,就想用开店赚钱来维持这个爱好,同时也可以享受音乐,让旋律以另一种方式延续,让店铺化作城市角落的小型音乐现场。他希望等店进入正轨,有更好的商业合作,他也有机会继续创作音乐和巡演。
刘阿姨和孙叔叔的序言集书店,是另一家让我印象深刻的店。两位年逾七旬的退休大学教授,在大学城西路,将毕生的阅读智慧凝结成一家小小的书屋。每一本陈列在橡木书架上的书籍,都是经过两位老人反复斟酌的。从经典文学到前沿科学,从艺术画册到哲学论著,他们用学者特有的严谨与热忱,为读者构筑起一座精神家园,这间书店被老读者们亲切唤作“银发书屋”。
这次毕业创作过程,我最大的收获是接触到了形形色色有趣的、有想法的、别具一格的人,看到更多老年人、年轻人的精神世界,以及生活方式的更多可能性。
3
我一共完成了13家店的拍摄,由于各种原因,毕业展览只展了8张。展览之后,我挨家去问店主,要不要他们自己的照片。最后作品基本上都免费送出去了。咖咖茹老板来学校取照片的时候,给我送了一束花和一个小红包。服装店的小玉来的时候,给我带了一杯咖啡。我觉得这也是收获的一份情谊。
虽然很多人认为现在经济环境不好,消费能力下降,但我的直观感受是,我拍过的这些店,整体的经营状况都还蛮好。可能在旧货市场的那些老店,效益差一点。他们一般都不只是为了做生意才开店,有些人是因为年轻的时候回收了一些喜欢的东西,现在也算是每天跟喜欢的东西为伴吧。还有很多人是为了做自己想要做的事,而不单纯为了赚钱才开店的。这些店肯定赚不了什么大钱,但收入好像还蛮稳定。
我还注意到,老年人大部分开的是书店或旧物店;而年轻人的店多是视觉或艺术类的方向,他们会比较喜欢新潮的东西。另外,年纪大的店主,一般不会在网上发帖子或特意宣传。而年轻的店主一般都会经营自己的社交账号,以吸引更多关注。
我觉得,年轻一代现在差不多70%的物品都会在线上买。除非是一些涉及到服务或体验的,才会到实体店消费。比如说香薰,可以在网上以买,但是到店里去,体验完全不一样。比如影视店,附带了视听享受和社交的功能。比如手工店,东西是自己亲手做的,才会觉得有意义。
4
我现在已经毕业,回到了广东老家,接下来打算找工作。今年我们图片摄影方向的两个毕业班,20多人,就业率应该不到一半。有的同学会找一些需要摄影或剪辑的工作室上班。有的同学继续考公考编,或者进油粮烟草公司,求一份稳定的工作,也有同学考研。我还是想做摄影相关的工作,特别是那种跟宠物相关的,我比较喜欢。
在美院我学的摄影,比较偏实验艺术,跟我之前想的不太一样,我以为会学拍模特之类的。我看过实验艺术系的那种摄影,不太能理解这种创作方式。我还是对纪实摄影更感兴趣。学校可能是想培养艺术家。但我对做艺术家没有什么兴趣。
我也邀请了我爸妈来看毕业展,我妈妈平时很热衷记录生活,也报过班去学摄影。我问她我的作品怎么样?她非常正式的说:“我觉得作品每一幅都围绕着主题表达出来,通过环境,意境,神情去捕捉主角,结合了生活情境表达所想”。看到她的评价我觉得蛮有趣的。
跟这些店主们交流下来,我对工作也有很多新的理解和想法:人不一定非要找一份所谓很稳定的工作,在自己有能力的情况下,其实可以多尝试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活得开心比其他的都要重要。
以下为李镶瑶的作品:《伊店伊人》

老板图娅来自蒙古,是一位会说8国语言的奇女子,其不凡经历曾获《重庆晚报》专题报道。图娅在日本留学最困顿的日子里曾受到过当地印度餐厅老板达拉姆的帮助,达拉姆非常友善,还将印度餐的厨艺和管理经验毫无保留地交给了她。如今经营餐厅的图娅,将这份跨越国界的善意不断传递,她特别关注来华求学务工的外籍人士,以”过来人”的深切同理心,为他们提供温暖帮助。

每一件物品,都是时光的印记。陈姐不仅是为了怀旧,更是为了留住那份珍贵的童年记忆。为了重温那份纯真与温暖,这家店应运而生。

袁媛最初开这家店的想法很简单——用自己调制的香气换取一份稳定的收入。店铺开业以来,生意还算不错,每天都有被独特香氛吸引而来的客人。但渐渐地,这份工作带给她的不再只是收入。在无数次与顾客的交流中,袁媛发现调香不仅是门生意,更是一种能触动人心的艺术。

王彦羲在感受到大学城艺术氛围逐渐式微后,他决定亲手打造一个理想中的艺术社群。工作室会不定期举办主题展览,为新兴艺术家提供展示平台;通过社交媒体进行艺术家推广,让更多才华被看见。为了维持工作室运转,团队还设计制作艺术衍生品售卖。

阿叔对这些承载历史的物品产生了特殊感情,看到越来越多人丢弃旧物,他决定用自己的方式守护这些时光碎片——让邮票继续讲述远方的故事,让旧书传递前人的智慧,让老照片里的笑容永远鲜活。如今,这里不仅是收藏者的淘宝圣地,更成为了街坊邻居怀念过去的驿站。

这家店的创始人是一对艺术情侣——男生是艺术摄影师,女生负责日常运营。两人都热爱摄影与艺术,开这家店不仅是为了谋生和深造,更希望能为艺术爱好者们提供一个轻松交流的空间。他们希望每位客人都能像朋友一样,在这里分享故事、结识同好,让店铺成为承载情感与记忆的场所。对他们而言,这家店就像一件共同创作的艺术品,因此尽管选品风格多元,却能和谐共存。

老王曾经上过央广网。他介绍“弃书库”名字的由来时说:“人弃我取,人取我与。我想给所有被抛弃的书找个家。”老王平时会把一些书捐给山区来的孩子,让知识以这样一种方式传递下去。他说:“别人都说重庆是文化沙漠,但我愿意在沙漠里栽几棵树苗,呵护他们长大。”

小玉曾经是一名护士,她喜欢各种各样漂亮的衣服,心里也始终怀揣着对时尚的热爱。在父母的支持与鼓励下,她勇敢地追寻自己的梦想。从护理行业跨入服装领域,开启了属于自己的创业之旅。如今,她的第二家服装店已成功开业,每一件精心挑选的服饰,都承载着她对美的独特理解与执着追求。

在城市的街角,有一间被老读者们亲切唤作”银发书屋”的独特空间。这里的主理人是两位年逾七旬的退休大学教授,他们将毕生的阅读智慧凝结成这家小小的书屋。每一本陈列在橡木书架上的书籍,都经过两位老人反复斟酌。从经典文学到前沿科学,从艺术画册到哲学论著,他们用学者特有的严谨与热忱,为读者构筑起一座精神家园。

热爱音乐的铄铭曾梦想在舞台上绽放光芒,但现实让他选择了一条不同的路——开一家音乐主题店铺,让旋律以另一种方式延续。这里不仅是售卖音乐周边的空间,更是一个充满活力的Live现场。每周店里都会邀请不同的乐队和歌手即兴演出,让店铺化作城市角落的小型音乐现场,用音符连接每一颗热爱音乐的心。

步行到旧货市场地下二层,就能听到老板的留声机正放着有年代的歌谣,墻面上挂着他从各处收集来字样已经斑驳的老路牌。老板对这些老物件有种特殊的感觉。

对手工艺术充满热情的宁亚兴,一直深耕饰品创作领域。最初,她在写字楼里开设了一家首饰DIY体验店,凭借独特的设计风格和良好体验,逐渐积累了一批忠实顾客。随着口碑传播和业务发展,如今她的银饰工作室已入驻商场,让更多人在喧器都市中邂逅手作的温度。

他是这片旧货市场公认的老大,当初选择在这里扎根开玉器店,是因为旧货市场鱼龙混杂,真假难辦,他偏要在这浑水里立块真字招牌。如今店里每日光景,总见他拿着放大镜教徒弟辨玉。有人来买玉,有人来学艺。
——完——
作者李响,界面新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