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驶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既需要马力,也需要耐力。
2025年1-5月,成都市龙泉驿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18.3%。固定资产投资(含市级平台公司)同比增长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58.4 亿元,同比增长 7.7%。同时,外贸进出口总额91.1亿元,同比增长36.99%。
数据背后,成都基地生产的领克Z20“欧洲首发上市”、鲲鹏无人机即将“飞向挪威”......“中国龙泉驿造”的世界影响力正在逐渐扩大。
作为成都国家级经开区承载地,龙泉驿区将科创成果转化为经济动能,多条赛道捷报频传,透视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链式”思维。
16%“加速度”奔向全球市场
629台机器人和317台AGV小车紧密协作,940台自动化设备与385个工位实现终端联网。走进成都市龙泉驿区的领克汽车智能工厂,一幅高度“自动化”的智造图景跃然眼前。据悉,自开年以来,领克成都公司开足马力,剑指全年超20万辆生产目标。
而工厂的繁忙景象,也是成都龙泉驿区汽车产业强劲势头的缩影。1-5月龙泉驿区汽车工业营业收入760.7亿元,同比增长16%,产销率103.7%。
产销两端同步发力,龙泉驿区的产品和技术“加速”走向世界。去年12月,在龙泉驿下线的领克Z20,凭借卓越性能与设计“直驱”汽车工业的心脏——意大利米兰,进行全球首秀。这里也是伦巴第大区的首府,被誉为欧洲经济与设计的风向标,领克选择这里,也传递出“龙泉驿造”挑战高端的决心与自信。

很快,国际市场便传来佳音。 领克Z20在欧洲市场以近乎翻倍的价格(折合27万元人民币)出售,仍受到热捧。随后产能拉满,今年1月1日,第10000辆Z20在领克智能工厂(龙泉驿区)下线,距离首发后仅50天。
值得注意的是,继领克01之后,领克Z20以“02”的名字进入汽车工业“老家”,似乎也寓意着品牌与“成都智造”携手迭代突破。
目前,龙泉驿区的产品阵容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充升级。一汽大众(成都)新速腾已于6月下线,捷达VS8预计9月前下线,并力争今年出口多款捷达品牌车型;沃尔沃ES90将国内外同步销售......密集的产品规划,清晰地勾勒出“龙泉驿造”从单一车型突破向全谱系、全球化产品阵容升级的战略图景。
但是,要打开国际市场并站稳脚跟,离不开严苛标准与卓越品质。 以领克Z20为例,不仅要满足严格细致的国标,也需要达到欧盟整车型式(WVTA)、E/e-Mark、网络安全管理体系(CSMS)等多项认证,其中仅WVTA就包含200多项技术要求。
而满足全球标准的过程,就是一场对研发、制造、品控、管理体系的全面淬炼,同时要求区域产业“土壤”——汽车产业整体技术能级与质量管控水平的提升。
作为国内六大汽车产业基地之一,成都龙泉驿区多年“建圈强链”,已构建起富有韧性的产业生态圈,集聚了包括一汽-大众、一汽丰田、吉利(领克)、沃尔沃、神龙汽车等在内的具有显著带动作用的链主级整车企业。
通过精准招商和内生培育,龙泉驿区已成功延伸出超过500家门类齐全、技术先进的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形成了从动力总成、底盘系统、车身内外饰到电子电器、新能源三电系统等近乎完整的产业链条。 不仅高效满足了“整车厂”的生产需求,更通过技术反哺和协同创新,成为整车企业提升产品力、降低成本、快速响应市场的重要支撑点,不断孵化出“全球战略车型”。
政府全力托举、联手作战,为“龙泉驿造”扬帆出海提供了强劲的“东风”。“积极搭建平台,为‘龙泉驿造’的企业、品牌做宣传,为产品拓展市场。”龙泉驿区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开年以来,龙泉驿区携手企业深入广交会、消博会,为产品和市场搭桥;通过贸促商法服务进园区等活动,为企业在政策解读、贸易促进、商法咨询及国际市场开拓等方面解惑答疑。这些举措,既是龙泉驿区政企协同构建国际化战略的长效机制,也是围绕“蓉品出海”积极拓展并站稳全球市场的生动写照。
从2015年沃尔沃S60远销美国,2019年XC60出口英法德意等25个国家,到如今领克Z20欧洲首发并热销,每一款“龙泉驿造”都将“成都智造”品牌擦亮、远播。
如今,“龙泉驿造”以日益强大的阵容迈出矫健步伐,加速为中国汽车工业实现从跟随到并行、乃至引领的“弯道超车”贡献关键拼图。
科技创新从“卡脖子”到反向输出
1-5月,龙泉驿区高新技术制造业营业收入48.5亿元,同比增长13%。这份佳绩有迹可循,超500家高新企业绘制先进制造业集群“点阵图”,奏响新质华彩乐章。
在龙泉驿区商务局的协调、推动下,鲲鹏智能装备依法申请无人机两用物项出口许可证,将出口挪威、阿联酋等国家;国内市场,70台无人机订单于6月交付,也是鲲鹏进驻龙泉驿区后首个订单落地转化。
技术突破之路打开销路,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增收,这一高质量发展逻辑在龙泉驿区不停得到验证。鲲鹏KP-200无人机,功率重量比达到6.66kW/Kg,超越同期西门子产品(5.2kW/Kg),填补了国产大功率电机技术空白。大载重工业无人机动力系统长期依赖进口成为“过去式”。
企业负责人曾表示,“选择龙泉驿,除了当地政府满满诚意和优质服务,更重要的是四川在低空经济领域具备先发优势、产业配套完善”。
龙泉驿区的技术突围之路,呈现出从破解“卡脖子”难题,到实现自主研发,再到技术成果对外输出的清晰脉络。
经过十几年持续创新研发,成都方大炭炭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后简称方大炭炭)取得重大突破,其第四代高温气冷堆芯石墨产品已经开始量产。据了解,方大炭炭能加工的石墨成品最大直径为1.5米,在全国同行业处于领先。
同时,除核工业核级石墨材料外,在民用领域自研自产包括石墨热场、半导体石墨坩埚、精密模具石墨等产品。“和去年四季度比的话,我们现在一季度生产量已经增长了30%-40%。”方大炭炭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计划投入超10000吨石墨胚料,产销将实现双增长。
从依赖进口到国产引领的转变道阻且长,龙泉驿区深知“科技树”的枝繁叶茂,需要创新土壤持续供给养分。开年即冲刺的龙泉驿区在前三个月就通过“梯度培育+精准服务”,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升级,新增“四上”企业60家,入库数居成都市第四位,力推智能制造、绿色能源企业快速成长。
而产业布局上的前瞻性和包容性,为技术创新不断升级迭代提供了肥沃土壤。目前,龙泉驿区开工项目覆盖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零部件、智能网联汽车、绿色储能、低空经济多个前沿领域,紧密对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展现了龙泉驿区打造未来产业竞争新优势的决心。
其中,中创新航成都项目二期工程动工,建成后将具备30GWh年产动力电池及储能系统生产能力。据了解,中创新航是业内最早提出、即将最早实现400Wh/kg混合固液电池技术的企业,其“无界”全固态电池计划于2027年小批量装车、2028年量产,直击当前动力电池无法兼得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高效补能等行业痛点。
这将从“规模”和“技术”两个方面加速龙泉驿区动力电池产业的圈链延展,复制“链主”企业带动产业成型成势的成功经验。新产业、新项目不断涌现,新产品站稳市场,背后是同一套发展哲学:“以圈链建集群,以技术拓市场,以布局备未来”。
在产品出口、技术输出的良好势头中,亮眼的成绩单,正是这一“系统思维”水到渠成的必然结果。
36.99%+7.7%活跃经济“双通路”
贸易、消费、投资,作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已经成为龙泉驿区技术和产品迎来“井喷”的坚实底座。

贸易势头良好,及时的调整收获了市场的肯定。1-5月,龙泉驿区外贸进出口总额91.1亿元,同比增长36.99%。
而取得这一佳绩早有伏笔,一季度,龙泉驿区与全球98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贸易往来,对日本、俄罗斯、东盟的进出口分别达13.6亿元、8.1亿元、4.2亿元,分别增长162.7%、2538.0%、54.7%。
“面对欧美加征关税等国际形势变化,我们200多家进出口企业的策略及时调整。而东盟、俄罗斯等市场的(出口)增长,包含第七化工建筑有限公司的境外投资、旭光科技等企业在东南亚建厂等新项目推进。”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解读近期数据时,还提到一个积极因素:“关键的核心元器件都是从我们这里出去的。”
此消彼长的结构转换,有效对冲了外部风险,保障外贸大盘稳定增长。而国企、民营平衡发力的趋势也展现着更为健康、更富韧性的内生活力贯穿区域发展的脉络。以一季度为例,龙泉驿区外贸总额跃升全市第四,民营企业进出口额达22.9亿元,占进出口总值的51.2%。
“从2月下旬开始,海外市场热度攀升,我们的出口节奏明显加快。”瑞马集团瑞宬汽车出口负责人Ray表示,大众、丰田、领克、极氪、沃尔沃等“成都造”及其他国内畅销车型,在国外广受欢迎。
外部市场高歌猛进的同时,内部市场同步升温。一季度龙泉驿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9亿元,同比增长8.4%,增速全市第三;再看1-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8.4亿元,同比增长7.7%,后劲十足。
节节攀升的市场热度来自于不断向市场送出“助攻”。春节效应叠加市级“焕新出行智驾蓉城”补贴带动,全区多家新能源汽车品牌交付中心订单量同比翻倍,成为消费最大亮点。
消费场景的多元化和品质化升级同样功不可没。今年3月第39届桃花荟,成都龙泉驿区发布一站式赏花、美食、住宿等全域旅游攻略;同时高标准“加热”赛事、演艺经济,带动了餐饮、住宿、交通、零售等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

成都龙泉驿区的亮眼,不仅在于经济数据的上扬,更重要的启示是其持续发展的“链式思维”,形成了“双循环”生态:通过产业的前瞻布局,策源尖端技术,并锻造出“能打”的产品,打开了广阔的国际国内双市场;又凭借着市场的成功占有、产业规模的良性扩张,源源不断地反哺着下一轮的技术攻坚与产业升级,从而进一步开拓市场。
龙泉驿区以“链式”思维打造出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模式,将科技、产品、市场、资本紧密咬合、相互驱动,为“成都智造”的金字招牌加足了马力,也拓展了未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