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总次数距高点降超40%,近两年私募为何不“爱”调研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总次数距高点降超40%,近两年私募为何不“爱”调研了?

很多此前热衷于调研的头部私募,近两年的调研热情也在持续降温。

图片来源:界面图库

界面新闻记者 | 龙力

私募不再“卷调研”了?

界面新闻根据Wind数据梳理发现,今年上半年,3445家私募累计调研了3.65万次,参与调研的私募家数和累计调研总次数相较于2023年高点同比分别减少约20.11%和约42.6%。

同时,今年上半年共有62家私募调研总次数不少于100次,而在2023年上半年调研总次数不少于100次的私募有139家。

图:最近10年每年上半年参与调研的私募家数和调研总次数情况
数据来源:Wind、界面新闻整理

很多此前热衷于调研的头部私募,近两年的调研热情也在持续降温。

Wind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排名前20的私募调研总数均不少于299次,并且其中14家为管理规模超过了50亿元的头部私募。

上述14家头部私募中,只有盘京投资、高毅资产和淡水泉投资3家今年上半年的调研总次数超过了200次,具体分别为293次、237次和218次,远低于2023年同期的370次、593次和672次。

趣时资产、和谐汇一资产、汐泰投资、聚鸣投资、敦和资产、重阳投资等今年上半年调研总次数均为100余次,勤辰私募、旌安私募、相聚资本、凯丰投资等今年上半年的调研总次数更是都已经下降到百次以内。

表格:2023年上半年调研次数居于前20名的私募今年上半年的调研情况
数据来源:Wind、中基协、界面新闻整理

参与调研是包括私募在内的机构投资者们了解上市公司基本面的一个重要途径。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发展与国资国企研究所副所长余洋对界面新闻表示,私募调研上市公司的目的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验证财务与业务真实性,通过实地考察生产车间、供应链、客户群体等,核实财报数据与业务描述的一致性,避免 “财务暴雷” 风险。二是评估管理层与公司战略前景,通过与高管面对面交流,判断管理层战略规划的可行性以及应对行业变化的能力。三是跟踪行业景气度与业绩拐点,私募通过调研库存水平、价格走势等高频数据,判断行业景气周期位置,把握业绩反转节点。四是规避潜在风险点,发现上市公司隐藏的风险,或行业政策变化的前瞻性信号,及时调整持仓。五是建立长期沟通渠道,对重仓标的持续调研,保持与上市公司的互动,便于后续定增、大宗交易等操作,或在持股期间参与公司治理(如投票权行使)。

“我们始终认为上市公司调研是私募投资决策的根本和最重要环节,为最终投资提供全面的决策依据。”安爵资产董事长刘岩在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既然调研上市公司对于私募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为什么近年来在A股上市公司总量不断扩容的背景下,私募整体的调研次数反而大幅下降?

黑崎资本首席战略官陈兴文对界面新闻分析称,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市场环境变化,当前市场波动大、不确定性增加,投资机会较难把握,私募调研决策更谨慎,即便调研后也未必投资,导致调研意愿降低。二是科技进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私募通过非调研途径获取信息更高效、全面,降低了实地调研必要性。三是监管政策趋严,对私募调研行为规范增多,提高了调研合规成本与难度,部分私募减少调研以避免合规风险。

除了上述原因以外,余洋还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近年来A股市场经历多次调整,私募更倾向于采取防御策略或聚焦少数确定性赛道(如新能源、AI),对非核心标的调研积极性减弱。部分行业增长乏力,上市公司业绩缺乏亮点,私募调研后难以挖掘超额收益机会,而新兴行业头部企业尚未盈利,基本面调研难度大,也导致调研意愿不足。部分上市公司也更倾向通过线上路演、电话会议等低成本方式与机构沟通,减少了实地调研接待。

刘岩在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时则提到,从投资策略角度来看,近年来另类投资策略和量化投资的兴起改变了私募的传统调研方式。量化投资依赖复杂的数学模型和大数据分析,能够快速筛选出具有潜力的投资标的,减少了对实地调研的依赖。而主题投资策略的流行也使得部分私募更倾向于跟随市场热点进行布局,而非深入挖掘个股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调研的需求。

当然,尽管行业整体调研热情骤降,但是依然有部分私募今年上半年的调研频率高于往年同期。

头部私募中典型的比如正圆投资,今年上半年公司调研总次数高达610次,涉及458只个股,2023年和2024年同期公司的调研总次数分别为353次和560次。正圆投资是一家存续期已近10年的老牌私募机构,管理规模为50-100亿元。

中小私募中最为“勤奋”的当属尚诚资产,今年上半年的调研总次数也高达378次,涉及327只个股,高于2023年和2024年同期公司的调研总次数263次和246次。根据中基协披露的信息,虽然尚诚资产早在2007年2月已经成立,不过目前的总规模仅为0-5亿元,全职员工数也仅有6人。

私募是A股市场最重要的参与者之一,中基协近日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末,存续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共有8.38万只,存续规模为5.54万亿元。

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多数私募具体的持仓情况外界无从知晓,不少投资者将调研数据作为了解私募最新动向的重要窗口之一。

多位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也均提到,私募调研数据对于投资者而言确实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陈兴文对界面新闻表示,从投资方向来看,私募调研通常会关注有潜力的行业或板块,投资者可根据调研数据了解私募关注热点,为自己投资布局提供方向,例如私募密集调研新能源板块,可能意味着该板块有较好投资机会。从市场情绪判断方面,私募调研总次数变化反映其对市场整体态度,若调研次数上升,表明私募对市场乐观,投资者可适当增加投资;反之则需谨慎。

不过,余洋对界面新闻表示,私募调研数据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私募调研后未必立即买入,可能存在 “调研池” 与 “持仓池” 的时间差;部分调研为被动参与(如行业会议),不代表投资意向;头部私募可能通过调研释放 “烟雾弹”,或利用资金优势提前布局后再公开调研信息,诱导散户跟风;不同私募调研偏好往往存在差异显著。投资者在使用私募调研数据时要保持理性,充分结合公司所在行业景气度与估值水平,警惕短期调研热度飙升个股违背基本面的炒作和股价回调风险。

其他受访人士也都不约而同地提到,投资者不能完全依赖私募调研数据,需要结合多种因素,理性进行投资决策。

实际上,部分调研频次较高的私募,近年来的业绩表现也不乐观。仍以正圆投资为例,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27日,公司旗下近期有净值更新的三只产品年初至今的收益率分别为-2.02%、-5.86%和-7.46%,其中两只产品近两年的收益率分别为-35.72%和-48.5%,另一只产品成立尚未满两年。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总次数距高点降超40%,近两年私募为何不“爱”调研了?

很多此前热衷于调研的头部私募,近两年的调研热情也在持续降温。

图片来源:界面图库

界面新闻记者 | 龙力

私募不再“卷调研”了?

界面新闻根据Wind数据梳理发现,今年上半年,3445家私募累计调研了3.65万次,参与调研的私募家数和累计调研总次数相较于2023年高点同比分别减少约20.11%和约42.6%。

同时,今年上半年共有62家私募调研总次数不少于100次,而在2023年上半年调研总次数不少于100次的私募有139家。

图:最近10年每年上半年参与调研的私募家数和调研总次数情况
数据来源:Wind、界面新闻整理

很多此前热衷于调研的头部私募,近两年的调研热情也在持续降温。

Wind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排名前20的私募调研总数均不少于299次,并且其中14家为管理规模超过了50亿元的头部私募。

上述14家头部私募中,只有盘京投资、高毅资产和淡水泉投资3家今年上半年的调研总次数超过了200次,具体分别为293次、237次和218次,远低于2023年同期的370次、593次和672次。

趣时资产、和谐汇一资产、汐泰投资、聚鸣投资、敦和资产、重阳投资等今年上半年调研总次数均为100余次,勤辰私募、旌安私募、相聚资本、凯丰投资等今年上半年的调研总次数更是都已经下降到百次以内。

表格:2023年上半年调研次数居于前20名的私募今年上半年的调研情况
数据来源:Wind、中基协、界面新闻整理

参与调研是包括私募在内的机构投资者们了解上市公司基本面的一个重要途径。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发展与国资国企研究所副所长余洋对界面新闻表示,私募调研上市公司的目的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验证财务与业务真实性,通过实地考察生产车间、供应链、客户群体等,核实财报数据与业务描述的一致性,避免 “财务暴雷” 风险。二是评估管理层与公司战略前景,通过与高管面对面交流,判断管理层战略规划的可行性以及应对行业变化的能力。三是跟踪行业景气度与业绩拐点,私募通过调研库存水平、价格走势等高频数据,判断行业景气周期位置,把握业绩反转节点。四是规避潜在风险点,发现上市公司隐藏的风险,或行业政策变化的前瞻性信号,及时调整持仓。五是建立长期沟通渠道,对重仓标的持续调研,保持与上市公司的互动,便于后续定增、大宗交易等操作,或在持股期间参与公司治理(如投票权行使)。

“我们始终认为上市公司调研是私募投资决策的根本和最重要环节,为最终投资提供全面的决策依据。”安爵资产董事长刘岩在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既然调研上市公司对于私募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为什么近年来在A股上市公司总量不断扩容的背景下,私募整体的调研次数反而大幅下降?

黑崎资本首席战略官陈兴文对界面新闻分析称,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市场环境变化,当前市场波动大、不确定性增加,投资机会较难把握,私募调研决策更谨慎,即便调研后也未必投资,导致调研意愿降低。二是科技进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私募通过非调研途径获取信息更高效、全面,降低了实地调研必要性。三是监管政策趋严,对私募调研行为规范增多,提高了调研合规成本与难度,部分私募减少调研以避免合规风险。

除了上述原因以外,余洋还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近年来A股市场经历多次调整,私募更倾向于采取防御策略或聚焦少数确定性赛道(如新能源、AI),对非核心标的调研积极性减弱。部分行业增长乏力,上市公司业绩缺乏亮点,私募调研后难以挖掘超额收益机会,而新兴行业头部企业尚未盈利,基本面调研难度大,也导致调研意愿不足。部分上市公司也更倾向通过线上路演、电话会议等低成本方式与机构沟通,减少了实地调研接待。

刘岩在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时则提到,从投资策略角度来看,近年来另类投资策略和量化投资的兴起改变了私募的传统调研方式。量化投资依赖复杂的数学模型和大数据分析,能够快速筛选出具有潜力的投资标的,减少了对实地调研的依赖。而主题投资策略的流行也使得部分私募更倾向于跟随市场热点进行布局,而非深入挖掘个股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调研的需求。

当然,尽管行业整体调研热情骤降,但是依然有部分私募今年上半年的调研频率高于往年同期。

头部私募中典型的比如正圆投资,今年上半年公司调研总次数高达610次,涉及458只个股,2023年和2024年同期公司的调研总次数分别为353次和560次。正圆投资是一家存续期已近10年的老牌私募机构,管理规模为50-100亿元。

中小私募中最为“勤奋”的当属尚诚资产,今年上半年的调研总次数也高达378次,涉及327只个股,高于2023年和2024年同期公司的调研总次数263次和246次。根据中基协披露的信息,虽然尚诚资产早在2007年2月已经成立,不过目前的总规模仅为0-5亿元,全职员工数也仅有6人。

私募是A股市场最重要的参与者之一,中基协近日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末,存续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共有8.38万只,存续规模为5.54万亿元。

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多数私募具体的持仓情况外界无从知晓,不少投资者将调研数据作为了解私募最新动向的重要窗口之一。

多位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也均提到,私募调研数据对于投资者而言确实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陈兴文对界面新闻表示,从投资方向来看,私募调研通常会关注有潜力的行业或板块,投资者可根据调研数据了解私募关注热点,为自己投资布局提供方向,例如私募密集调研新能源板块,可能意味着该板块有较好投资机会。从市场情绪判断方面,私募调研总次数变化反映其对市场整体态度,若调研次数上升,表明私募对市场乐观,投资者可适当增加投资;反之则需谨慎。

不过,余洋对界面新闻表示,私募调研数据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私募调研后未必立即买入,可能存在 “调研池” 与 “持仓池” 的时间差;部分调研为被动参与(如行业会议),不代表投资意向;头部私募可能通过调研释放 “烟雾弹”,或利用资金优势提前布局后再公开调研信息,诱导散户跟风;不同私募调研偏好往往存在差异显著。投资者在使用私募调研数据时要保持理性,充分结合公司所在行业景气度与估值水平,警惕短期调研热度飙升个股违背基本面的炒作和股价回调风险。

其他受访人士也都不约而同地提到,投资者不能完全依赖私募调研数据,需要结合多种因素,理性进行投资决策。

实际上,部分调研频次较高的私募,近年来的业绩表现也不乐观。仍以正圆投资为例,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27日,公司旗下近期有净值更新的三只产品年初至今的收益率分别为-2.02%、-5.86%和-7.46%,其中两只产品近两年的收益率分别为-35.72%和-48.5%,另一只产品成立尚未满两年。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