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日晞视野 咸闲
审核|烨 Lydia
当行业报告高调宣称“谷子经济规模突破1689亿元”时,155家线下谷店却正在悄然退出市场。
一面是不断为虚拟角色持续注入消费热情,一面是含泪清仓的闭店潮——这种看似矛盾的“冰火效应”,恰恰揭开了行业繁荣下背后的结构性问题。
上个月还为《凹凸世界》新谷清空购物车的消费者,如今可能正面对常去的“二次元快乐老家”贴出转让告示:玻璃门上的标语尚未完全剥落,货架已只剩几枚零散的旧吧唧。
我们不得不追问:这场围绕热爱的商业游戏中,价值究竟如何分配?消费者的投入最终流向了哪里?
这场席卷谷圈的行业震荡,或许正在倒逼市场回归理性——当热爱被过度标价,当热情难以支撑商业逻辑,所有参与者都需要重新审视这个千亿市场的真实底色。
01“情感代金券”的魔力与边界
根据嘉世的调研数据显示,2018-2024年,中国谷子经济市场规模持续攀升,增长态势逐渐强劲。
2024年,国内谷子经济市场规模逼近170 亿元,同比增幅已经超过40%。
随着二次元的作品不断创新,其刻画的角色以及世界具有着独特的魅力,“谷子”就成为了人们实体化的情绪载体选择之一——低单价、高复购、强社交属性,支撑起了百亿级市场。
然而“谷子”之所以能够成为情感寄托的“实体化社交货币”,是其将抽象的“虚拟IP人物”转化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物体(吧唧、卡片 、立牌等)。
消费者们通过购买、收集、展示行为,完成了对身份的认同(如“我是某某角色推”)和社群归属(如“同担互晒”)的确认,满足其归属感以及自我认同。
由此,就是这样强烈的情感需求推动了谷子经济的快速增长发展。
根据数据显示,谷子店的商品单件价格多在20-100元,远低于演唱会门票或奢侈品,冲动消费更容易发生。
某二次元爱好者透露:“为集齐某游戏角色的四季系列,半年花了5000元。从而就使得谷圈,形成了小额高频的“成瘾式”消费。
总的来说,谷子消费的本质是碎片化情绪变现,通过高频低消模式将粉丝情感转化为持续现金流,其商业效率远高于低频高客单价品类,但我们也需要警惕IP过度透支的风险。
02“闭店潮”与“开店潮”并行
近一年社交媒体有关“吃谷”“谷子”的互动量突破11亿次,从2024年11月中下旬以来,谷子经济相关企业的股价飞涨,行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虽然谷子经济正在全速发展以及行业不断增长,在全国各地也有着许多新的谷店开业。
数据点显示:1月约50家,2月约100家,3月约150家,4月约250家,5月接近300家,整体呈现持续快速的上升态势,尤其是后两个月增速显著加快,整体呈现爆发式增长。
但根据雷报不完全数据显示,在2025年第一季度,已经有着155家谷子点倒闭。,为什么经济发展与闭店热潮会同时出现呢?

事实上,谷子经济是高度绑定着上游IP的生命力。一旦曾经的“超级IP退热”,那么对下游零售端来说,就是一场致命性的打击。
例如,《原神》在2020-2022年期间,新角色上线必登热搜,限定周边预售排队超10万人。
但到了2023年,由于角色的不断更迭,每一个周边在发行到一定时间之后,就出现了滞销的情况。越来越多的新角色不断涌现,原来的旧角色就逐渐无人问津。
所以,当IP内部竞争加剧时,情感消费会优先流向“当期顶流”,但不管哪一种产品,他的长尾价值难以维持。
并且在IP孵化阶段,仿佛是从“赌爆款”走向“全产业链豪赌”。
日本动画协会数据显示,每年新番动画中仅3%能成为现象级IP,但谷子厂商需提前6-12个月押注设计生产,具有着强大的不可预测性。所以,导致投资风险剧增。
谷子经济无论线上线下的店铺也都面临着强大困境,线下谷店的运营成本(租金、人力、库存压力)与营业额产生了强大的矛盾。
一线城市二次元商圈铺平均租金达40-80元/㎡/天,但谷子店平均坪效仅1200元/㎡/月(仅为奶茶店的1/3)。
对于人力方面来说,需要对于谷子有着专业化了解的店员,人力成本就占比超过了25%,但客单价却不足于150元。实体店想要维持盈亏平衡需要至少45%毛利。
虽然线上谷店对于线下实体店有着强烈的降维打击,B站会员购、拼多多“百亿补贴”等平台将正版谷子毛利率压缩至20%以下,而实体店维持盈亏平衡需要至少45%毛利。
但同时线上谷店又面临着信任度的不断降低,鉴定乱象也在日益增长。
数据显示,得物APP谷子鉴定差错率达17%(行业报告),闲鱼"盒损""微瑕"等模糊描述纠纷占比41%。
当线上渠道的"效率黑洞"与线下渠道的"成本肿瘤"同时恶化,我们是否就需要一场"去渠道化"革命?
此外,谷子店目前的产品早已出现了同质化的现象,但其本质不仅是设计雷同,更深层的是商业模式同质化——过度依赖“盲盒”、“吧唧”、“立牌”等少数形态,缺乏了针对不同IP特质、不同消费场景的深度产品开发和价值挖掘。

03寻找“救命IP”?不如寻找“救命模式”
由上可见,如果仅仅依赖单个“爆款IP”续命就是饮鸩止渴,谷子行业更需要的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和生态的重构。
追求IP运营的精细化与长线化,探讨如何构建更稳固的粉丝关系,延长IP生命周期,降低对短期热度的依赖,使得谷子有着长期且稳定的效益。
产品创新与价值深挖也是尤为重要,必须超越简单的周边制造,探索与一些其他热门产品以及形式相结合。
例如,“谷子”与科技(AR互动)、生活方式(联名实用品)、艺术收藏(限量艺术家合作款)等,提升产品的独特性和附加值,促使其更加长久的向下发展。
难道每一个大热IP的出现,都意味着在走向未来的衰落?当然不行,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出,简单依靠的“为爱付费”并不能“救命”,其关键点在于:
需要根本性的模式革新。日本同人商品流通协会的经验表明,建立"创作者联盟"或许是可行路径。这种组织既能集中议价能力获取合法授权,又能通过标准化生产降低个体风险。
目前国内已有"次元联结"等平台开始尝试,其采用的"授权分成+质量监管"模式已帮助30余家小店度过危机。
技术赋能也可能打开新的价值空间。深圳某科技公司开发的数字谷子平台,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虚拟收藏品的唯一确权,上线半年用户突破50万。
这种"虚实结合"模式不仅规避了实体库存风险,更创造了周边消费的新形态。值得注意的是,其用户中35%表示会同时购买实体谷子,显示出线上线下联动的巨大潜力。
“现在的闭店潮是2018年潮玩泡沫的翻版,当‘为爱发电’变成‘为KPI发电’,这个行业就需要回归最本质的问题——你们卖的究竟是情感,还是泡沫?”
谷子经济的未来不在于等待下一个“超级IP”,而在于整个产业链能否回归理性、创新模式、深耕价值、构建真正健康可持续的生态。呼吁行业关注长期健康发展而非短期数据狂欢。
参考资料:
1.洞见研报-【嘉世咨询】 2025年谷子经济行业简析报告
2.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23文创零售报告》
3.雷报--2000亿的谷子经济市场,接下来怎么发展? | 问道2025《谷子经济报告》
4.雷报--半年超155家谷店闭店,谷子经济的下一个“救命IP”何时出现?|雷报
5.艾媒咨询 | 2024年-2025年中国谷子经济市场分析报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