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安娜·特蕾莎:“孩子们怎么跳,Fase就怎么跳”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安娜·特蕾莎:“孩子们怎么跳,Fase就怎么跳”

演出之后,安娜·特蕾莎向现场观众解析了Fase的理念,“孩子们怎么跳,Fase就怎么跳”;给人以极致冷静印象的她却向观众表示,自己是个“非常浪漫的人,却被相反的东西吸引”。

1981年4月,安娜·特蕾莎的独舞作品《小提琴相位》(Violin Phase)在纽约州立大学某现代舞节首演。当晚,一位约莫80岁的老人看完演出后如此评价“Your dancing is like life itself. Always the same, always different. It goes on and on. Suddenly it stops.”他一定是位哲学家。

接下来一年不到的时间里,安娜·特蕾莎先后又创作了另外三部极简主义音乐家史蒂夫·莱奇的作品,《出现》(Come Out)、《钢琴相位》(Piano Phase),以及《拍手音乐》(Clapping Music)。四首音乐作品的对位舞蹈共同构成了昨晚在美琪大戏院上演的《Fase》(相位)。

演出之后,安娜·特蕾莎向现场观众解析了Fase的理念,“孩子们怎么跳,Fase就怎么跳”;给人以极致冷静印象的她却向观众表示,自己是个“非常浪漫的人,却被相反的东西吸引”。

今晚19:30,Fase将在美琪大戏院进行最后一晚演出,而昨晚只此一场的演后谈,错过的观众也不必太可惜,以下是昨晚演后谈的核心内容,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大师的舞蹈精髓。

注:本场演后谈由沪上知名主持人李欣主持

上海戏剧学院教师司徒嘉怡担任翻译

演后谈整理(部分):

李:中国观众第一次看到安娜22岁创作的作品Fase《相位》,音乐是史蒂夫·莱奇的极简音乐,特别想听一听安娜第一次听到史蒂夫·莱奇的音乐是什么样的感觉?那个时候是什么样的愿望、激发自己要在这样的音乐中编舞?

ATDK:我1978至1980年期间在布鲁塞尔的贝嘉舞蹈学院学习,80年之后我到了纽约。前往纽约时,我的皮箱里只带了《小提琴相位》这首音乐,所以到了纽约后就用这首音乐来编舞。到了纽约之后,我遇到了史蒂夫·莱奇的乐手,跟他们认识后,就决定编一个晚上可以表演的作品。

这首《小提琴相位》特殊的地方就在于有一种邀请别人来跳舞的感觉,特别是其中的一些重复性、节奏感,有种像是东欧村庄里的小提琴手拉的音乐,想要邀请别人跳舞的感觉。这种音乐也包含了一种过程,包括很多的重复,然后又很精简,没有很复杂的旋律,就是重复性和精简的方式结构出这个音乐。

这种音乐一方面给我一种支持,另一方面我也觉得有自由的空间。基本上没有复杂的动作语汇,以《钢琴相位》为例,大概就四个动作元素,有两个转变的机制。每一个动作都有命名,ABC…不同的排列组合,动作之间产生连续性、延长,再到快速,都是从史蒂夫·莱奇的音乐中得到启发。所以在跳的时候,本来两个人是同步,后来其中一个会加快速度,于是就产生了所谓的相位,再加快速度,两个人又回到同步,所以相对来说Fase是简单的,不是那种有五十多个复杂的动作,但是等于将极简推到了极致。

另外一个,我觉得这个作品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简单性。如果你让一个小孩子跳舞,他会怎样跳?转圈圈(Turning),晃动手(Hand-waving)、跳跃(Jumping)……我认为这就是Fase。第一段是很多的转圈、走路,第二段是很多手势,第三段还是很多走路和转圈,第四段就是跳跃;空间上的关系,第一段是横侧面,第二段是定点,第三段是圆圈,第四段是对角线。非常简单。服装上第一段比较女性化,第二段比较男性化,然后再女性、男性,所以有一种非常极端的简单,但在身体的消耗上也是非常惊人的。在各地演出结束后,我常常看到剧院外有观众学做着类似的动作。

李:因为动作都是非常精准,我们每一个动作从三十五年前到现在,舞台的每一次都不可复制,那种精准与舞台每一次的当下,到底有什么同或不同?

ATDK:编舞上的结构都是非常精准的,每一次跳都需要非常专注,所以当下的每一次感觉都是非常特殊的,也包括与我的伙伴在一起搭配,我们的关系也是非常紧密、强烈的,可能需要边缘的视线去感受对方。整体而言是一段非常愉悦的经历,我也是非常快乐的。

观众问答:

1. 首先祝贺您的演出成功,演出完整场,想必您也非常累,所以我这个问题很简单,你想要通过这个作品表达什么?或者是什么激发了您创作出此作品?

ATDK:我不知道。我是一个非常注重形式的人,形式主义者;我也是个非常浪漫的人,我对于相反的东西感到非常受到吸引,这也是一种阴阳的概念。我的天性其实是非常爱表达、有情绪的,但我会被抽象和严谨结构所吸引。

舞蹈对我来讲,最有意思的就是可以体现抽象的概念。我觉得舞蹈是最当代的一种艺术门类,因为有什么比身体更当代呢?舞蹈是用身体的各个部分,肌肉的收缩、开合,也是一种阴阳的概念。身体可以表达非常感性的概念,身体也会是夹带很多的感情,有自己的记忆或很多人的记忆,身体永远是携带灵魂的。身体是属于我的空间,但也包括我这个空间与对方空间的关系,与社会又是如何产生关系的。你的身体永远是一个会思考的身体。

2. 我在看这个舞蹈的时候,感觉舞蹈会形成一个漩涡,一点点地把我们拉到里面去,甚至有点感觉像“巫术”,我们表面上看是重复的,有些微小的变化,又有些微妙的巧合,是如何形成这种漩涡?如何堆积到这种将所有人拉进去的程度?

ATDK:因为我编舞都是从音乐开始,史蒂夫·莱奇音乐里面有很多他的作曲方法,比如重复、累积。我第一支编的是《小提琴相位》,为什么会采用圆圈结构?因为圆圈具有绝对的连续性、连贯性,从这里开始我也在继续探索漩涡、螺旋这种概念。

在编舞上,怎么样可以重现音乐中的过程与结构?史蒂夫·莱奇的音乐是由很多微小的语汇组成的,而在与其他音乐合作时,如贝多芬的,或者说更早期的古典音乐,在根据那样的音乐创作时,我又发展出了其他的手法。

我在编舞上的呈现崇尚自然曲线,如今已经从圆发展到螺旋状,比如这次日本和台北演出的《时间的漩涡》,一个法国音乐家的作品,它就是开放式的、螺旋式的结构,像DNA一样,双螺旋的结构。

3. 您是怎么样来训练舞者的?因为每一个舞者都有自己肌肉的记忆,您需要去掉他们的记忆,让他们更加吻合您的编舞风格,还是说希望保留这种记忆?

ATDK:“编舞choreography”在法文中意味着“动作的书写”,即编舞是动作的书写,是一种要求精准的东西,而这正是关乎技巧的。那么,舞者诠释的时候,基本上是需要按要求来,个人的部分并不会太多。

现场部分观众评论:

感觉不是想要具体表达什么,就是有一种和谐的美感。

——复旦某大学生

Fase虽然是安娜很早之前的作品,但中国目前为止还没有这样的演出,非常新鲜。

——匿名观众

第一次接触到这样的表演,在这场演出之前,对现代舞都不是很熟悉。但是第一段旋律,第一个动作出来的时候,就感受到了冲击力。

——匿名观众

即使是30多年前的作品,都丝毫没有断层感,依然非常的新颖。虽然对极简音乐了解的不是很多,但对第四段拍手音乐的节奏印象极深。

——匿名观众

安娜的舞不是心灵鸡汤,也不是很好讨大众,但是它是实验艺术,好不好看不重要,它把传统舞蹈向前推进了一步。

——某从事摄影的70后女士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安娜·特蕾莎:“孩子们怎么跳,Fase就怎么跳”

演出之后,安娜·特蕾莎向现场观众解析了Fase的理念,“孩子们怎么跳,Fase就怎么跳”;给人以极致冷静印象的她却向观众表示,自己是个“非常浪漫的人,却被相反的东西吸引”。

1981年4月,安娜·特蕾莎的独舞作品《小提琴相位》(Violin Phase)在纽约州立大学某现代舞节首演。当晚,一位约莫80岁的老人看完演出后如此评价“Your dancing is like life itself. Always the same, always different. It goes on and on. Suddenly it stops.”他一定是位哲学家。

接下来一年不到的时间里,安娜·特蕾莎先后又创作了另外三部极简主义音乐家史蒂夫·莱奇的作品,《出现》(Come Out)、《钢琴相位》(Piano Phase),以及《拍手音乐》(Clapping Music)。四首音乐作品的对位舞蹈共同构成了昨晚在美琪大戏院上演的《Fase》(相位)。

演出之后,安娜·特蕾莎向现场观众解析了Fase的理念,“孩子们怎么跳,Fase就怎么跳”;给人以极致冷静印象的她却向观众表示,自己是个“非常浪漫的人,却被相反的东西吸引”。

今晚19:30,Fase将在美琪大戏院进行最后一晚演出,而昨晚只此一场的演后谈,错过的观众也不必太可惜,以下是昨晚演后谈的核心内容,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大师的舞蹈精髓。

注:本场演后谈由沪上知名主持人李欣主持

上海戏剧学院教师司徒嘉怡担任翻译

演后谈整理(部分):

李:中国观众第一次看到安娜22岁创作的作品Fase《相位》,音乐是史蒂夫·莱奇的极简音乐,特别想听一听安娜第一次听到史蒂夫·莱奇的音乐是什么样的感觉?那个时候是什么样的愿望、激发自己要在这样的音乐中编舞?

ATDK:我1978至1980年期间在布鲁塞尔的贝嘉舞蹈学院学习,80年之后我到了纽约。前往纽约时,我的皮箱里只带了《小提琴相位》这首音乐,所以到了纽约后就用这首音乐来编舞。到了纽约之后,我遇到了史蒂夫·莱奇的乐手,跟他们认识后,就决定编一个晚上可以表演的作品。

这首《小提琴相位》特殊的地方就在于有一种邀请别人来跳舞的感觉,特别是其中的一些重复性、节奏感,有种像是东欧村庄里的小提琴手拉的音乐,想要邀请别人跳舞的感觉。这种音乐也包含了一种过程,包括很多的重复,然后又很精简,没有很复杂的旋律,就是重复性和精简的方式结构出这个音乐。

这种音乐一方面给我一种支持,另一方面我也觉得有自由的空间。基本上没有复杂的动作语汇,以《钢琴相位》为例,大概就四个动作元素,有两个转变的机制。每一个动作都有命名,ABC…不同的排列组合,动作之间产生连续性、延长,再到快速,都是从史蒂夫·莱奇的音乐中得到启发。所以在跳的时候,本来两个人是同步,后来其中一个会加快速度,于是就产生了所谓的相位,再加快速度,两个人又回到同步,所以相对来说Fase是简单的,不是那种有五十多个复杂的动作,但是等于将极简推到了极致。

另外一个,我觉得这个作品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简单性。如果你让一个小孩子跳舞,他会怎样跳?转圈圈(Turning),晃动手(Hand-waving)、跳跃(Jumping)……我认为这就是Fase。第一段是很多的转圈、走路,第二段是很多手势,第三段还是很多走路和转圈,第四段就是跳跃;空间上的关系,第一段是横侧面,第二段是定点,第三段是圆圈,第四段是对角线。非常简单。服装上第一段比较女性化,第二段比较男性化,然后再女性、男性,所以有一种非常极端的简单,但在身体的消耗上也是非常惊人的。在各地演出结束后,我常常看到剧院外有观众学做着类似的动作。

李:因为动作都是非常精准,我们每一个动作从三十五年前到现在,舞台的每一次都不可复制,那种精准与舞台每一次的当下,到底有什么同或不同?

ATDK:编舞上的结构都是非常精准的,每一次跳都需要非常专注,所以当下的每一次感觉都是非常特殊的,也包括与我的伙伴在一起搭配,我们的关系也是非常紧密、强烈的,可能需要边缘的视线去感受对方。整体而言是一段非常愉悦的经历,我也是非常快乐的。

观众问答:

1. 首先祝贺您的演出成功,演出完整场,想必您也非常累,所以我这个问题很简单,你想要通过这个作品表达什么?或者是什么激发了您创作出此作品?

ATDK:我不知道。我是一个非常注重形式的人,形式主义者;我也是个非常浪漫的人,我对于相反的东西感到非常受到吸引,这也是一种阴阳的概念。我的天性其实是非常爱表达、有情绪的,但我会被抽象和严谨结构所吸引。

舞蹈对我来讲,最有意思的就是可以体现抽象的概念。我觉得舞蹈是最当代的一种艺术门类,因为有什么比身体更当代呢?舞蹈是用身体的各个部分,肌肉的收缩、开合,也是一种阴阳的概念。身体可以表达非常感性的概念,身体也会是夹带很多的感情,有自己的记忆或很多人的记忆,身体永远是携带灵魂的。身体是属于我的空间,但也包括我这个空间与对方空间的关系,与社会又是如何产生关系的。你的身体永远是一个会思考的身体。

2. 我在看这个舞蹈的时候,感觉舞蹈会形成一个漩涡,一点点地把我们拉到里面去,甚至有点感觉像“巫术”,我们表面上看是重复的,有些微小的变化,又有些微妙的巧合,是如何形成这种漩涡?如何堆积到这种将所有人拉进去的程度?

ATDK:因为我编舞都是从音乐开始,史蒂夫·莱奇音乐里面有很多他的作曲方法,比如重复、累积。我第一支编的是《小提琴相位》,为什么会采用圆圈结构?因为圆圈具有绝对的连续性、连贯性,从这里开始我也在继续探索漩涡、螺旋这种概念。

在编舞上,怎么样可以重现音乐中的过程与结构?史蒂夫·莱奇的音乐是由很多微小的语汇组成的,而在与其他音乐合作时,如贝多芬的,或者说更早期的古典音乐,在根据那样的音乐创作时,我又发展出了其他的手法。

我在编舞上的呈现崇尚自然曲线,如今已经从圆发展到螺旋状,比如这次日本和台北演出的《时间的漩涡》,一个法国音乐家的作品,它就是开放式的、螺旋式的结构,像DNA一样,双螺旋的结构。

3. 您是怎么样来训练舞者的?因为每一个舞者都有自己肌肉的记忆,您需要去掉他们的记忆,让他们更加吻合您的编舞风格,还是说希望保留这种记忆?

ATDK:“编舞choreography”在法文中意味着“动作的书写”,即编舞是动作的书写,是一种要求精准的东西,而这正是关乎技巧的。那么,舞者诠释的时候,基本上是需要按要求来,个人的部分并不会太多。

现场部分观众评论:

感觉不是想要具体表达什么,就是有一种和谐的美感。

——复旦某大学生

Fase虽然是安娜很早之前的作品,但中国目前为止还没有这样的演出,非常新鲜。

——匿名观众

第一次接触到这样的表演,在这场演出之前,对现代舞都不是很熟悉。但是第一段旋律,第一个动作出来的时候,就感受到了冲击力。

——匿名观众

即使是30多年前的作品,都丝毫没有断层感,依然非常的新颖。虽然对极简音乐了解的不是很多,但对第四段拍手音乐的节奏印象极深。

——匿名观众

安娜的舞不是心灵鸡汤,也不是很好讨大众,但是它是实验艺术,好不好看不重要,它把传统舞蹈向前推进了一步。

——某从事摄影的70后女士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