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最后晚餐》演后谈:一家三口,全靠演技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最后晚餐》演后谈:一家三口,全靠演技

高能预警!这一家三口,画风突变。

《最后晚餐》剧照

由香港话剧团制作,资深演员雷思兰和“剧场男神”刘守正主演的黑色荒诞写实舞台剧《最后晚餐》时隔三年,昨晚终于再一次与上海观众见面了。这顿让我们久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了的“港式大餐”果真不负众望,前有摄像师晒票根,后有从业者发表观剧感言,人气和口碑刷遍朋友圈。看来,这第102顿晚饭,主创和观众们“吃得”都很开心。

演出结束后,五位主创人员戏剧指导冯蔚衡、导演方俊杰,演员雷思兰、刘守正、孙力民与现场热情的观众进行了一场演后谈。

高能预警!这一家三口,画风突变。

男神刘守正表示,每次出演《最后晚餐》都要吃完一大碗饭的他,这次在台上竟然没有吃上海美食——小笼包,这不科学……毕竟在北京演“周国雄”,他都是吃北京烤鸭的。

饰演“妈妈”的雷思兰老师默默插刀客串了两分钟戏的“老豆”孙力民老师,而剧中的这位“罪恶之源”竟然一本正经地普及了下童年决定论……

演后谈实录整理

注:以下对谈以姓氏简称。

演后谈

冯:首先,非常感谢大家留下来。我们的编剧郑国伟先生今天有事不能来,他也非常希望能跟大家见面,我在这里代表他向各位致歉。大家有什么问题想要问吗?

问:导演,你好。非常精彩的话剧,我提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我们从话剧里面解读出年轻人跟上一代人的焦虑,编剧是不是想表达这样的状态?第二个是问一下男主角每场戏吃多少碗米饭?

冯:第一个问题,这个孤独我觉得谁都有,有钱不一定开心,没有钱也不一定不开心。这个故事来源于编剧郑国伟的一个朋友。他们认识很多年,在一次谈话中,朋友突然间说出了他的身世,小时候就住进了孤儿院。后来就发现身边的朋友们这么多年来都不知道他有这么一段历史。这刺激国伟把这个故事写下来,再加上自己的创作,最后变成了《最后晚餐》。

冯:刚才有人问你每场吃多少?

刘:今天晚上吃了一碗饭、五个鸡翅。

雷:真的,去每个地方菜都不同。

刘:当地的美食。我在北京演出时吃过烤鸭。其实在上海应该吃一些?

雷:小笼包。

问:你好,我看这个戏的感受,男主和妈妈的经历很多是自己的选择。我觉得他们可能有点懦弱,就是可能被困在圈子里面,没有办法离开,比如说摆脱父亲带来的生活,为什么他们没有离开父亲?我不知道是因为编剧朋友的现实是这样子,还是可能有一些我们没看到的东西。

方:这个故事是部分真人真事,男主角与编剧郑国伟的朋友很像。我觉得,每个人都会有困惑的时候,也有不开心的时候。可是,我们旁人很容易说“不开心也没什么大不了”。说话很容易,但我们很难去完全了解另一个人,我们是没办法做到的。当然在这个戏里,他们两个好像是没有选择,也好像都有选择。我只是希望你们看完之后,在自己的生命中是可以有选择的。

冯:其实回归到选择的问题,这对母子本身就是在各自的家里要做一个傻的事情。可是他们最后决定聚在一起,发现了之前没有的感觉,这些感觉出来之后影响了他们的选择。其实如果爸爸没有回来,国雄离开了家不知道会不会心里温暖一点。所以我们是希望把现实的东西放在里面,就思考遇到这个事情该怎么选择。

问:第一个问题,宣传单页里写的是时长一小时四十分,我没记错的话是两个小时,我好奇是印错了还是有变化的?第二个问题也是不太确定的时间问题,我有一个感觉,大略看了表,似乎剧中差不多每十分钟出现变化,我不知道是我的心理暗示还是有意这样?

方:我们是晚了五分钟才开始,其实这个戏大概是一个小时四十分钟、五十分钟。这个戏的时间就是演员在控制,因为观众也会影响他们,所以每次都会有不同。第二个问题每十分钟你觉得有变化,我在排练的时候没有特意计算,就是可能本来就有吧。一切就是顺着剧本、演员按照要求来的。

问:我有两个问题,就是我对这个戏的创作过程非常感兴趣,所以想问在这个戏的创排过程中,你们觉得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怎么克服的。然后,这是我们的102场演出,这与原始创作的戏有什么区别?

方:六年之前,2011年,创作这个戏的时候我刚毕业。我觉得最开始的时候最困难的是处理台词以外的东西。因为台上有很多时间是没有台词的。没有台词,可是还有戏在里面,所以我觉得排起来很困难。后来就是和演员们慢慢摸索他们的内心波动。

雷:对我自己来说,这个剧本应该是用很写实的生活方式体现。既然是这样,人物要让观众相信,首先让我自己相信。这个戏里面人物的背景、与儿子的关系,和我自己本人生活的背景相差很远。我也没有住过这样的房子、经历过这样的背景,也不是一个这样的女人。所以一定要心贴近这个人物。

尤其刚开始排的时候,最难的就是开头那一段。因为那一段没有很强的戏剧性。感觉很家常,但是在这一段戏里面就要表现我们母子的亲近、生疏,然后才有后面的东西。但一开始没有,这个妈妈好像对儿子很热情,但是又感觉到妈妈不了解这个儿子。所以从一开始就建立他们的关系,这个是最难的。我们这个戏主要是两个演员,大半的时间就是两个人不停地磨,做很多即兴的表演。

刘:我觉得我跟“我妈”的默契越来越好。我演《最后晚餐》有特别的感觉,觉得自己不像在演戏。

雷:对,不用想我这个地方应该怎么演,就是很正常的轨道,你自己都不会“走歪”。

刘:我“走歪”了你会帮我,所以我会很放心演,有的时候台词也有乱的、也有变的,但后方的字幕很有帮助。

雷:也有朋友问你们演一百场不会累吗?不会,我们在台上就是生活在那里。就像你每天吃饭不闷,每天睡觉也不会闷一样。

冯:我们这个戏的爸爸是孙力民老师,非常感谢,他两分钟的戏演得那么传神,我们非常感谢他。

问:其实本来今天晚上有别的安排,但是看到这个戏感觉有缘分,就过来看了。看了之后就觉得真的有缘分,我在2014年看过这个戏,只是忘了名字。虽然看过但是还是觉得有惊喜,特别是最后这个爸爸。我觉得戏里面的笑点蛮不错的,而且对我们年轻的男生很有教育意义,就是如果我们有了孩子,一定要当个好爸爸。爸爸对儿子的影响很大。

孙:童年的阴影很难抹去,有的人长大之后的性格就是童年形成的,这在心理学上已经有了定论。人的心理、将来走什么路,其实很多东西童年就产生了影响。这个戏同样是这样。这个人为什么后来工作不顺心、恋爱不顺心,也是童年产生了影响。

问:我觉得确实感受到了默契,就是一开始能看出妈妈跟儿子之间的疏远,还有就是没有台词的时候整个的气氛,我觉得都特别棒。刚才刘先生提到整个剧组都很喜欢这个剧,就想问一下你们喜欢哪个方面?因为在我看来里面是很深的绝望,就觉得生存下去没有任何意义。

方:就是这么简单,它能够让你们感受到那种绝望,其实也是一种体会,如果你看每个剧都跟你说世界是美好的。没用的,免得当你绝望的时候,不知道原来会这么痛苦。可是现在给你看这个戏,已经有个感受,可能到你真的面对的时候,你会有选择。我们喜欢不是喜欢里面的人很惨,而是觉得很真实。然后要排练到演出的水平是不容易的。因为在香港一个戏能做一百多场,我想没有了。因为戏真的是通过排练和演出磨练出来的。演员们演了一百多次,每个细节都做得很好。有这个机会也很难得,所以喜欢也是喜欢这个。

刘:我刚开始演这个戏,很怕。

雷:刚开始,演出前一个小时我都要先进到厨房,要把那些东西挤进自己身体里面,现在,我可以吃完小笼包直接上台了。

刘:你把我们最不专业的事情告诉大家了。

雷:后来喜欢这个戏也是因为慢慢得到了观众的反应。我们去高雄演出,有个男孩跟我讲,“我看完很感动,因为刚跟我妈妈吵完架”。你也知道父母爱你,但是你总是把气撒在父母身上,父母讲什么你都不爱听。就算朋友讲的不爱听你也不敢翻脸,但是对父母你就会翻脸,因为觉得这些人爱你,反正都在你身边,不会怎么样。在香港就有很多人讲自己跟妈妈的关系,我们就很安慰。希望观众有这方面的启发或者触动,这就是我们作为剧场工作者的一些满足感。

冯:最后,非常感谢上海的观众朋友们,希望大家有一个良好的家庭关系,与自己的妈妈再进一步了解一下,再见。

整理:MiraC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最后晚餐》演后谈:一家三口,全靠演技

高能预警!这一家三口,画风突变。

《最后晚餐》剧照

由香港话剧团制作,资深演员雷思兰和“剧场男神”刘守正主演的黑色荒诞写实舞台剧《最后晚餐》时隔三年,昨晚终于再一次与上海观众见面了。这顿让我们久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了的“港式大餐”果真不负众望,前有摄像师晒票根,后有从业者发表观剧感言,人气和口碑刷遍朋友圈。看来,这第102顿晚饭,主创和观众们“吃得”都很开心。

演出结束后,五位主创人员戏剧指导冯蔚衡、导演方俊杰,演员雷思兰、刘守正、孙力民与现场热情的观众进行了一场演后谈。

高能预警!这一家三口,画风突变。

男神刘守正表示,每次出演《最后晚餐》都要吃完一大碗饭的他,这次在台上竟然没有吃上海美食——小笼包,这不科学……毕竟在北京演“周国雄”,他都是吃北京烤鸭的。

饰演“妈妈”的雷思兰老师默默插刀客串了两分钟戏的“老豆”孙力民老师,而剧中的这位“罪恶之源”竟然一本正经地普及了下童年决定论……

演后谈实录整理

注:以下对谈以姓氏简称。

演后谈

冯:首先,非常感谢大家留下来。我们的编剧郑国伟先生今天有事不能来,他也非常希望能跟大家见面,我在这里代表他向各位致歉。大家有什么问题想要问吗?

问:导演,你好。非常精彩的话剧,我提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我们从话剧里面解读出年轻人跟上一代人的焦虑,编剧是不是想表达这样的状态?第二个是问一下男主角每场戏吃多少碗米饭?

冯:第一个问题,这个孤独我觉得谁都有,有钱不一定开心,没有钱也不一定不开心。这个故事来源于编剧郑国伟的一个朋友。他们认识很多年,在一次谈话中,朋友突然间说出了他的身世,小时候就住进了孤儿院。后来就发现身边的朋友们这么多年来都不知道他有这么一段历史。这刺激国伟把这个故事写下来,再加上自己的创作,最后变成了《最后晚餐》。

冯:刚才有人问你每场吃多少?

刘:今天晚上吃了一碗饭、五个鸡翅。

雷:真的,去每个地方菜都不同。

刘:当地的美食。我在北京演出时吃过烤鸭。其实在上海应该吃一些?

雷:小笼包。

问:你好,我看这个戏的感受,男主和妈妈的经历很多是自己的选择。我觉得他们可能有点懦弱,就是可能被困在圈子里面,没有办法离开,比如说摆脱父亲带来的生活,为什么他们没有离开父亲?我不知道是因为编剧朋友的现实是这样子,还是可能有一些我们没看到的东西。

方:这个故事是部分真人真事,男主角与编剧郑国伟的朋友很像。我觉得,每个人都会有困惑的时候,也有不开心的时候。可是,我们旁人很容易说“不开心也没什么大不了”。说话很容易,但我们很难去完全了解另一个人,我们是没办法做到的。当然在这个戏里,他们两个好像是没有选择,也好像都有选择。我只是希望你们看完之后,在自己的生命中是可以有选择的。

冯:其实回归到选择的问题,这对母子本身就是在各自的家里要做一个傻的事情。可是他们最后决定聚在一起,发现了之前没有的感觉,这些感觉出来之后影响了他们的选择。其实如果爸爸没有回来,国雄离开了家不知道会不会心里温暖一点。所以我们是希望把现实的东西放在里面,就思考遇到这个事情该怎么选择。

问:第一个问题,宣传单页里写的是时长一小时四十分,我没记错的话是两个小时,我好奇是印错了还是有变化的?第二个问题也是不太确定的时间问题,我有一个感觉,大略看了表,似乎剧中差不多每十分钟出现变化,我不知道是我的心理暗示还是有意这样?

方:我们是晚了五分钟才开始,其实这个戏大概是一个小时四十分钟、五十分钟。这个戏的时间就是演员在控制,因为观众也会影响他们,所以每次都会有不同。第二个问题每十分钟你觉得有变化,我在排练的时候没有特意计算,就是可能本来就有吧。一切就是顺着剧本、演员按照要求来的。

问:我有两个问题,就是我对这个戏的创作过程非常感兴趣,所以想问在这个戏的创排过程中,你们觉得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怎么克服的。然后,这是我们的102场演出,这与原始创作的戏有什么区别?

方:六年之前,2011年,创作这个戏的时候我刚毕业。我觉得最开始的时候最困难的是处理台词以外的东西。因为台上有很多时间是没有台词的。没有台词,可是还有戏在里面,所以我觉得排起来很困难。后来就是和演员们慢慢摸索他们的内心波动。

雷:对我自己来说,这个剧本应该是用很写实的生活方式体现。既然是这样,人物要让观众相信,首先让我自己相信。这个戏里面人物的背景、与儿子的关系,和我自己本人生活的背景相差很远。我也没有住过这样的房子、经历过这样的背景,也不是一个这样的女人。所以一定要心贴近这个人物。

尤其刚开始排的时候,最难的就是开头那一段。因为那一段没有很强的戏剧性。感觉很家常,但是在这一段戏里面就要表现我们母子的亲近、生疏,然后才有后面的东西。但一开始没有,这个妈妈好像对儿子很热情,但是又感觉到妈妈不了解这个儿子。所以从一开始就建立他们的关系,这个是最难的。我们这个戏主要是两个演员,大半的时间就是两个人不停地磨,做很多即兴的表演。

刘:我觉得我跟“我妈”的默契越来越好。我演《最后晚餐》有特别的感觉,觉得自己不像在演戏。

雷:对,不用想我这个地方应该怎么演,就是很正常的轨道,你自己都不会“走歪”。

刘:我“走歪”了你会帮我,所以我会很放心演,有的时候台词也有乱的、也有变的,但后方的字幕很有帮助。

雷:也有朋友问你们演一百场不会累吗?不会,我们在台上就是生活在那里。就像你每天吃饭不闷,每天睡觉也不会闷一样。

冯:我们这个戏的爸爸是孙力民老师,非常感谢,他两分钟的戏演得那么传神,我们非常感谢他。

问:其实本来今天晚上有别的安排,但是看到这个戏感觉有缘分,就过来看了。看了之后就觉得真的有缘分,我在2014年看过这个戏,只是忘了名字。虽然看过但是还是觉得有惊喜,特别是最后这个爸爸。我觉得戏里面的笑点蛮不错的,而且对我们年轻的男生很有教育意义,就是如果我们有了孩子,一定要当个好爸爸。爸爸对儿子的影响很大。

孙:童年的阴影很难抹去,有的人长大之后的性格就是童年形成的,这在心理学上已经有了定论。人的心理、将来走什么路,其实很多东西童年就产生了影响。这个戏同样是这样。这个人为什么后来工作不顺心、恋爱不顺心,也是童年产生了影响。

问:我觉得确实感受到了默契,就是一开始能看出妈妈跟儿子之间的疏远,还有就是没有台词的时候整个的气氛,我觉得都特别棒。刚才刘先生提到整个剧组都很喜欢这个剧,就想问一下你们喜欢哪个方面?因为在我看来里面是很深的绝望,就觉得生存下去没有任何意义。

方:就是这么简单,它能够让你们感受到那种绝望,其实也是一种体会,如果你看每个剧都跟你说世界是美好的。没用的,免得当你绝望的时候,不知道原来会这么痛苦。可是现在给你看这个戏,已经有个感受,可能到你真的面对的时候,你会有选择。我们喜欢不是喜欢里面的人很惨,而是觉得很真实。然后要排练到演出的水平是不容易的。因为在香港一个戏能做一百多场,我想没有了。因为戏真的是通过排练和演出磨练出来的。演员们演了一百多次,每个细节都做得很好。有这个机会也很难得,所以喜欢也是喜欢这个。

刘:我刚开始演这个戏,很怕。

雷:刚开始,演出前一个小时我都要先进到厨房,要把那些东西挤进自己身体里面,现在,我可以吃完小笼包直接上台了。

刘:你把我们最不专业的事情告诉大家了。

雷:后来喜欢这个戏也是因为慢慢得到了观众的反应。我们去高雄演出,有个男孩跟我讲,“我看完很感动,因为刚跟我妈妈吵完架”。你也知道父母爱你,但是你总是把气撒在父母身上,父母讲什么你都不爱听。就算朋友讲的不爱听你也不敢翻脸,但是对父母你就会翻脸,因为觉得这些人爱你,反正都在你身边,不会怎么样。在香港就有很多人讲自己跟妈妈的关系,我们就很安慰。希望观众有这方面的启发或者触动,这就是我们作为剧场工作者的一些满足感。

冯:最后,非常感谢上海的观众朋友们,希望大家有一个良好的家庭关系,与自己的妈妈再进一步了解一下,再见。

整理:MiraC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