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智能音箱大退潮,AI能否挽回失地?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智能音箱大退潮,AI能否挽回失地?

智能音箱并未完全失败,但需要重新寻找自己的定位。

文 | 侃科技

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智能音箱,被预言为智能家居入口的设备,正面临严峻的生存考验。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智能音箱市场销量为1570万台,同比下降25.6%,销售额为42亿元,同比下降29.4%。2021年到2024年,中国市场智能音箱已连续四年销量下滑。

即使在有“国补”的情况下,也难以挽回颓势,降幅仍旧在20%上下徘徊。曾经风光无限的智能音箱市场,引得中国头部互联网、家电厂商纷纷入场,如今却已悄然退烧。

辉煌与隐患同在

在2020年以前,智能音箱是实打实的赛道明星,2019年销量同比增幅高达125%就是有力佐证。

但好景不长,2020年智能音箱销量同比增幅降低至3.3%,随后更是开启了连续四年的销量下滑之旅。

历史经验证明,一个行业刚到高峰就急速下坠,多半是因为“虚胖”的原因。

智能音箱市场早期的增长高峰,因入场企业较多,为快速抢占市场,天猫精灵、小米、小度均曾使出过“补贴大法”,试图迅速催熟市场。

2018年至2020年期间,国内多家巨头掀起了一场激烈的价格战。最狠的带屏音箱小度在家,2018年双十一直接从1599元降到299元,降幅高达1300元。

价格战最终带来了两个负面影响,一是实惠的价格吸引了大量消费者购买智能音箱,但也过度消耗了市场潜力,导致市场过早饱和;

二是导致了一批在功能、外观、定价上都极为相似的百元级基础智能音箱产品的出现,成为了智能音箱同质化现象的集中体现。

智能音箱技术本身又不存在较高的技术壁垒,产品在功能体验上自然不会有过大差异。低端产品体验一般,兼容性差;而高端产品虽然具备一定的硬件优势,比如音质等方面,但相较于专业音箱产品而言,又缺乏足够的可替代性。

智能音箱本身也存在较大的可替代性。市场普及率极高的智能手机,相较于智能音箱而言能够集成更多功能,更适合作为智能家居的控制中心。

就算没有手机,还有平板甚至一些家电也都能胜任其工作职责,这也进一步减少了智能音箱的优势区间。

而频繁发生的隐私泄露也无形中加速了智能音箱的衰落进程。

2022年辽宁本溪,入住民宿的杨女士在玩房间里的智能音箱时,发现其内置的“看护助手”功能录制并保存了多名住客的隐私视频,其中包括她自己和朋友的六七段在房间内走动的视频,以及之前大量住客的隐私片段。

早在2019年,彭博社也披露过亚马逊在全球雇佣数千名员工,人工听取和检查Echo智能音箱捕获的用户与语音助手Alexa的对话录音。这些录音会被转录、注释,用以改进语音识别技术。尽管亚马逊称录音不与用户身份直接关联,但员工仍可能听到用户私密甚至敏感的内容,如洗澡时的歌声、疑似犯罪的声音等。

技术局限也是智能音箱衰落的一个原因。

智能音箱曾被称作“智能家居控制中枢”,可用于手机远程控制或语音控制家里的智能家居设备。但在实际使用中,其技术局限性十分明显。

语音交互体验成为最大痛点。尽管语音助手技术不断进步,但误识别、答非所问、语义理解能力有限等问题依然普遍存在。

2018年雷军在AIoT开发者大会上就曾翻车,问“三个木是什么字?”时,小爱同学并没有给出正确答案“森”,而是出人意料地唱起了流行歌曲《Super Star》;再问“125 + 357 + 567 等于多少”时,小爱同学索性不再回应了。

当然可以找到一些解释,比如在嘈杂的现场环境、以及对一些非标准或略带口音的表达无法进行精准识别和理解,甚至那款售价仅49元的蓝牙音箱,其所采用的芯片等硬件配置,在远场拾音(尤其是在有回声和噪声的发布会现场)、数据处理速度和响应能力上,可能确实存在一些局限。

但类似的场景也可能存在日常生活中,这就导致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会常感到frustration(因产品缺陷产生的挫败感),尤其是在复杂场景下,智能音箱的响应速度和准确率难以满足需求。

内容生态的薄弱也制约了智能音箱的发展。优质音乐、有声书等内容资源多需额外付费订阅,且资源重复率高,难以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三足鼎立与市场萎缩

曾经风光无限的智能音箱市场,引得中国头部互联网、家电厂商纷纷入场,但因智能音箱功能匮乏,消费者缺乏升级动力。市场可监测到销量的品牌降低至11个,相较去年第一季度减少了8个。

企业过度消耗市场潜力,平板电脑、手机、智能电视等设备对智能音箱的地位造成冲击,导致智能音箱市场不断萎缩,小品牌退场,头部化愈发严重。

今天小米、百度(小度)、天猫精灵合计份额始终保持在90%以上,今年第一季度合计份额更大达到了96.5%。

即便如此,头部玩家也要面临销量持续下滑的艰难现实。正在崛起的AI,就成了智能音箱的救命稻草。

智能音箱的使用方式为根据用户的语音指令,控制家中的智能家居设备、回答问题,或者只是单纯地交流,似乎与AI大模型完美契合。

中国主流智能音箱厂商们,也确实在尝试将AI与智能音箱融合。如小米音箱多款设备已全量推送基于大模型的小爱同学,还有部分设备将在10月内陆续推送更新。

百度和阿里巴巴分别拥有文心和通义两款大模型,自然不会错过AI浪潮。如百度旗下的小度智能音箱MatePro,基于文心大模型和DUER OS系统,实现了AI随心问答、陪伴聊天,还可以识别方言。

目前市面上的新品已全面搭载AI大模型技术,2025年第一季度支持AI大模型的设备市场渗透率超过20%。

但问题是,AI大模型的融入,并没有改变智能音箱行业的本质,即生态问题。

智能音箱过去几年,从最初的对话聊天到后来演变出来的最重要功能,就是控制家中的智能家居。AI大模型的加入,让智能音箱更加聪明,对于用户指令的理解更加精准,却无法丰富智能家居生态。

智能家居生态目前最大的问题之一是碎片化。各大巨头都希望建立自己的生态圈,导致不同品牌的设备之间难以无缝协作。

如果你家中同时有小米米家的智能灯、阿里天猫精灵支持的智能插座,以及一个谷歌Google Home生态系统下的智能摄像头,你可能需要下载三个不同的App(米家、天猫精灵、Google Home)来分别设置和控制这些设备。

尽管一些平台通过技术合作或协议(如Matter)尝试互通,但深度功能和自动化场景往往仍无法跨生态流畅使用。例如,你可能无法让天猫精灵直接调用谷歌摄像头的画面,或者让小米的传感器精准触发阿里生态的设备执行复杂任务。

这种生态割裂迫使消费者在购买时不得不进行“站队”,或者忍受多App操作的繁琐,这与“无缝智能体验”的初衷背道而驰。

许多智能设备的高度云端依赖是其脆弱性的根源。一旦厂商的服务器出现问题或停止服务,设备的功能就会严重受损甚至完全失效。

智能照明品牌生迪因其服务器持续出现宕机问题且未能解决,导致用户无法通过Alexa语音助手控制其智能灯泡。最终,亚马逊决定将生迪从“Works With Alexa”项目中移除。

即使在同一生态内,技术故障和糟糕的体验也会严重打击用户对智能家居的信心。

2025年3月,部分用户反馈小爱同学无法控制智能家居设备,小米音箱App也出现数据无法加载等问题。小米技术团队不得不紧急排查修复。这次故障直接导致用户家中的智能设备陷入半瘫痪状态,凸显了集中控制节点的脆弱性。

命运何在

智能音箱在焕发新的生机之前,潜在替代者已经悄然而至。

今年举办的AWE、CES等大会上,出现了不少中国厂商开发的AI玩具,其中部分产品主打陪伴功能,接入了DeepSeek、通义千问等大模型。

这些在售的AI玩具产品,在功能方面与加入了AI能力的智能音箱较为相似,区别是AI玩具侧重于交流,可以充当陪伴机器人或儿童教辅设备。

路线转型之外,智能音箱最需要做的依然是升级软硬件生态体系。硬件层面在于联合更多家电厂商,增加接入生态的家电产品;软件层面则在于优化智能音箱的AI体验。

洛图科技并不认为国补能够帮助智能音箱行业逆转销量下滑的趋势,预测2025年中国智能音箱销量为1350万台,同比降低14%。

智能音箱行业,似乎已经走到了末路。但AI技术的深度整合可能为其带来一线生机。

2025年2月,中国智能音箱市场曾迎来首次显著反弹,线上销量达到35.7万台,同比增长12.0%,销售额达0.94亿元,同比增长10.0%。

这一增长趋势打破了连续数年的下滑局面,彰显出AI技术在智能家居领域的持续突破与创新能力。

对于行业从业者和消费者而言,理解和把握这一轮AI技术革新的趋势,将有助于把握行业发展的主动权,同时也为智能生活的智能化升级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智能音箱并未完全失败,但需要重新寻找自己的定位。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智能音箱大退潮,AI能否挽回失地?

智能音箱并未完全失败,但需要重新寻找自己的定位。

文 | 侃科技

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智能音箱,被预言为智能家居入口的设备,正面临严峻的生存考验。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智能音箱市场销量为1570万台,同比下降25.6%,销售额为42亿元,同比下降29.4%。2021年到2024年,中国市场智能音箱已连续四年销量下滑。

即使在有“国补”的情况下,也难以挽回颓势,降幅仍旧在20%上下徘徊。曾经风光无限的智能音箱市场,引得中国头部互联网、家电厂商纷纷入场,如今却已悄然退烧。

辉煌与隐患同在

在2020年以前,智能音箱是实打实的赛道明星,2019年销量同比增幅高达125%就是有力佐证。

但好景不长,2020年智能音箱销量同比增幅降低至3.3%,随后更是开启了连续四年的销量下滑之旅。

历史经验证明,一个行业刚到高峰就急速下坠,多半是因为“虚胖”的原因。

智能音箱市场早期的增长高峰,因入场企业较多,为快速抢占市场,天猫精灵、小米、小度均曾使出过“补贴大法”,试图迅速催熟市场。

2018年至2020年期间,国内多家巨头掀起了一场激烈的价格战。最狠的带屏音箱小度在家,2018年双十一直接从1599元降到299元,降幅高达1300元。

价格战最终带来了两个负面影响,一是实惠的价格吸引了大量消费者购买智能音箱,但也过度消耗了市场潜力,导致市场过早饱和;

二是导致了一批在功能、外观、定价上都极为相似的百元级基础智能音箱产品的出现,成为了智能音箱同质化现象的集中体现。

智能音箱技术本身又不存在较高的技术壁垒,产品在功能体验上自然不会有过大差异。低端产品体验一般,兼容性差;而高端产品虽然具备一定的硬件优势,比如音质等方面,但相较于专业音箱产品而言,又缺乏足够的可替代性。

智能音箱本身也存在较大的可替代性。市场普及率极高的智能手机,相较于智能音箱而言能够集成更多功能,更适合作为智能家居的控制中心。

就算没有手机,还有平板甚至一些家电也都能胜任其工作职责,这也进一步减少了智能音箱的优势区间。

而频繁发生的隐私泄露也无形中加速了智能音箱的衰落进程。

2022年辽宁本溪,入住民宿的杨女士在玩房间里的智能音箱时,发现其内置的“看护助手”功能录制并保存了多名住客的隐私视频,其中包括她自己和朋友的六七段在房间内走动的视频,以及之前大量住客的隐私片段。

早在2019年,彭博社也披露过亚马逊在全球雇佣数千名员工,人工听取和检查Echo智能音箱捕获的用户与语音助手Alexa的对话录音。这些录音会被转录、注释,用以改进语音识别技术。尽管亚马逊称录音不与用户身份直接关联,但员工仍可能听到用户私密甚至敏感的内容,如洗澡时的歌声、疑似犯罪的声音等。

技术局限也是智能音箱衰落的一个原因。

智能音箱曾被称作“智能家居控制中枢”,可用于手机远程控制或语音控制家里的智能家居设备。但在实际使用中,其技术局限性十分明显。

语音交互体验成为最大痛点。尽管语音助手技术不断进步,但误识别、答非所问、语义理解能力有限等问题依然普遍存在。

2018年雷军在AIoT开发者大会上就曾翻车,问“三个木是什么字?”时,小爱同学并没有给出正确答案“森”,而是出人意料地唱起了流行歌曲《Super Star》;再问“125 + 357 + 567 等于多少”时,小爱同学索性不再回应了。

当然可以找到一些解释,比如在嘈杂的现场环境、以及对一些非标准或略带口音的表达无法进行精准识别和理解,甚至那款售价仅49元的蓝牙音箱,其所采用的芯片等硬件配置,在远场拾音(尤其是在有回声和噪声的发布会现场)、数据处理速度和响应能力上,可能确实存在一些局限。

但类似的场景也可能存在日常生活中,这就导致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会常感到frustration(因产品缺陷产生的挫败感),尤其是在复杂场景下,智能音箱的响应速度和准确率难以满足需求。

内容生态的薄弱也制约了智能音箱的发展。优质音乐、有声书等内容资源多需额外付费订阅,且资源重复率高,难以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三足鼎立与市场萎缩

曾经风光无限的智能音箱市场,引得中国头部互联网、家电厂商纷纷入场,但因智能音箱功能匮乏,消费者缺乏升级动力。市场可监测到销量的品牌降低至11个,相较去年第一季度减少了8个。

企业过度消耗市场潜力,平板电脑、手机、智能电视等设备对智能音箱的地位造成冲击,导致智能音箱市场不断萎缩,小品牌退场,头部化愈发严重。

今天小米、百度(小度)、天猫精灵合计份额始终保持在90%以上,今年第一季度合计份额更大达到了96.5%。

即便如此,头部玩家也要面临销量持续下滑的艰难现实。正在崛起的AI,就成了智能音箱的救命稻草。

智能音箱的使用方式为根据用户的语音指令,控制家中的智能家居设备、回答问题,或者只是单纯地交流,似乎与AI大模型完美契合。

中国主流智能音箱厂商们,也确实在尝试将AI与智能音箱融合。如小米音箱多款设备已全量推送基于大模型的小爱同学,还有部分设备将在10月内陆续推送更新。

百度和阿里巴巴分别拥有文心和通义两款大模型,自然不会错过AI浪潮。如百度旗下的小度智能音箱MatePro,基于文心大模型和DUER OS系统,实现了AI随心问答、陪伴聊天,还可以识别方言。

目前市面上的新品已全面搭载AI大模型技术,2025年第一季度支持AI大模型的设备市场渗透率超过20%。

但问题是,AI大模型的融入,并没有改变智能音箱行业的本质,即生态问题。

智能音箱过去几年,从最初的对话聊天到后来演变出来的最重要功能,就是控制家中的智能家居。AI大模型的加入,让智能音箱更加聪明,对于用户指令的理解更加精准,却无法丰富智能家居生态。

智能家居生态目前最大的问题之一是碎片化。各大巨头都希望建立自己的生态圈,导致不同品牌的设备之间难以无缝协作。

如果你家中同时有小米米家的智能灯、阿里天猫精灵支持的智能插座,以及一个谷歌Google Home生态系统下的智能摄像头,你可能需要下载三个不同的App(米家、天猫精灵、Google Home)来分别设置和控制这些设备。

尽管一些平台通过技术合作或协议(如Matter)尝试互通,但深度功能和自动化场景往往仍无法跨生态流畅使用。例如,你可能无法让天猫精灵直接调用谷歌摄像头的画面,或者让小米的传感器精准触发阿里生态的设备执行复杂任务。

这种生态割裂迫使消费者在购买时不得不进行“站队”,或者忍受多App操作的繁琐,这与“无缝智能体验”的初衷背道而驰。

许多智能设备的高度云端依赖是其脆弱性的根源。一旦厂商的服务器出现问题或停止服务,设备的功能就会严重受损甚至完全失效。

智能照明品牌生迪因其服务器持续出现宕机问题且未能解决,导致用户无法通过Alexa语音助手控制其智能灯泡。最终,亚马逊决定将生迪从“Works With Alexa”项目中移除。

即使在同一生态内,技术故障和糟糕的体验也会严重打击用户对智能家居的信心。

2025年3月,部分用户反馈小爱同学无法控制智能家居设备,小米音箱App也出现数据无法加载等问题。小米技术团队不得不紧急排查修复。这次故障直接导致用户家中的智能设备陷入半瘫痪状态,凸显了集中控制节点的脆弱性。

命运何在

智能音箱在焕发新的生机之前,潜在替代者已经悄然而至。

今年举办的AWE、CES等大会上,出现了不少中国厂商开发的AI玩具,其中部分产品主打陪伴功能,接入了DeepSeek、通义千问等大模型。

这些在售的AI玩具产品,在功能方面与加入了AI能力的智能音箱较为相似,区别是AI玩具侧重于交流,可以充当陪伴机器人或儿童教辅设备。

路线转型之外,智能音箱最需要做的依然是升级软硬件生态体系。硬件层面在于联合更多家电厂商,增加接入生态的家电产品;软件层面则在于优化智能音箱的AI体验。

洛图科技并不认为国补能够帮助智能音箱行业逆转销量下滑的趋势,预测2025年中国智能音箱销量为1350万台,同比降低14%。

智能音箱行业,似乎已经走到了末路。但AI技术的深度整合可能为其带来一线生机。

2025年2月,中国智能音箱市场曾迎来首次显著反弹,线上销量达到35.7万台,同比增长12.0%,销售额达0.94亿元,同比增长10.0%。

这一增长趋势打破了连续数年的下滑局面,彰显出AI技术在智能家居领域的持续突破与创新能力。

对于行业从业者和消费者而言,理解和把握这一轮AI技术革新的趋势,将有助于把握行业发展的主动权,同时也为智能生活的智能化升级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智能音箱并未完全失败,但需要重新寻找自己的定位。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