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从辩论到脱口秀,什么在发生变化?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从辩论到脱口秀,什么在发生变化?

大众对语言类节目的喜好转向,是反映时代精神的一扇窗口。

文 | 毒眸

两档脱口秀节目的相继落幕,标志着脱口秀又陪伴观众度过一个夏天。和去年一样,脱口秀依然是扛起综艺讨论度大旗的重要赛道。而除了热度和话题外,更难得的是,观众对脱口秀这种内容形态本身的认可度也在提高,脱口秀已经成为一种具备传播力的青年文化,影响力扩散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不知不觉,脱口秀在国内走过了一段很漫长的岁月。不从太久远的故事讲起,就从《脱口秀大会》第一季算,今年已经来到第九年。

作为一种以综艺为介质向大众辐射的文化形式,脱口秀的特别之处在于,其具有自我迭代的能力:每年都有源源不断的新选手加入,带来新的风格和新的视角;在内容上始终与最当下的大众站在一起,同时能够最迅速捕捉最新鲜的时代情绪。

此情此景,难免让人想起已经被尘封在我们回忆里的另一档节目——《奇葩说》。同样是语言类节目,同样是以新的内容形态为载体、以综艺为介质向大众进行内容输出,《奇葩说》在后期所面临的,却是越来越枯竭的辩题选择,“造星”能力的显著下降,娱乐性与观点质量难以平衡等现实问题。

在《喜剧之王单口季》第三期出现的马东,唤起了在场很多选手对《奇葩说》的记忆。付航提到了自己参加《奇葩说》的故事,这一季的张踩铃和庞颖,也都是《奇葩说》的老朋友,刘旸2015年就参加了海选,很快就被淘汰,直到第七季时才被更多人认识,同样在第七季走到最后的,是如今坐在“魔王”席上的小鹿。

而如今回过头看,《奇葩说》的开始和结束,都有着非常浓厚的时代色彩。2014年,《奇葩说》第一季播出时,电视综艺刚刚进入黄金时代,涌现了《爸爸去哪儿》《我是歌手》等一大批王牌台综,而网综还处在相对空白的阶段,在节目规模、艺人阵容、制作经费等各方面都无法和台综相提并论。

《奇葩说》选择了一条很讨巧的路,它放大了网综的优势,即对内容的限制更少,以尖锐大胆的辩题吸引观众,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奇葩”,并为节目带来更新鲜的观点碰撞。辩论这种相对专业和小众的内容形态,经由网综的改造,开始成为能够被更多人接受的、具有大众性的内容。

更特别的地方在于,《奇葩说》开辟了素人成名的另一条路——只要“会说话”,就有成名的可能。头几季的《奇葩说》具备强大的造星功力,颜如晶、姜思达、马薇薇、黄执中等多位选手都在节目中一战成名,实现了地位的跃升。

这也是为什么脱口秀演员和《奇葩说》选手具有相对较高的重合度,二者所需要具备的业务能力有某种共通性,只不过当时《奇葩说》对于这些“会说话的人”而言,是唯一一条可选的路。

2017年,《奇葩说》来到第四季时,《脱口秀大会》出现了。在此之前有一个不可忽视的节目,那就是《吐槽大会》,不能否认这档已经消失的节目的重要性,它以更具大众认知度的明星作为桥梁,链接了观众与脱口秀这一当时还算小众的文化形式,并为更多人认识和了解脱口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年也是《奇葩说》的转折点,随着肖骁在总决赛上打败陈铭获得BB KING引发争议,马薇薇和姜思达在微博上公开对线,被观众指责“老奇葩抱团、BBKING世袭”,《奇葩说》的口碑开始不可避免地经历滑坡,并为它最终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同为语言类但形态完全不同的两档节目,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共同存活期。2020年,《奇葩说》播出最后一季时,《脱口秀大会》刚来到第三季,在“本土化”的道路上渐入佳境,王建国、呼兰、杨笠等人开始成为国内新一批“最会说话”的代表。大众热衷消费的内容形态,开始发生从辩论到脱口秀的迁移,辩论最终随着《奇葩说》的停播回归小众,而脱口秀尽管也偶有波折,但整体仍然保持着乐观的上升态势。

在这种迁移背后,是社会环境的变迁,以及大众情绪的整体转向。

第一重变化是传播方式的变化。也就是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在网络上传播的一切内容都开始向短,短视频成为覆盖范围最广的传播形式,大众接收和消化信息的习惯也不可避免地被改变了。

而这种碎片化的传播方式,显然更适合脱口秀而非辩论。类似付航这样在登上节目前便有极高人气的选手,正是通过短视频中脱口秀段落的碎片化传播而实现的人气积累,而辩论类的视频,实际上更需要上下文的衔接,并且输出密度极高,观者更需要调用大脑而不能实现放松的目的。

黄执中曾经提到过这种变化,一段同样三分钟的话,以前只要有一小段出色就可以,现在要求句句有爆点、有笑点,“讲两句话台下没反应就叫‘这一段垮了’,太神奇了!”程璐也参加过《奇葩说》,他的体感是,比《脱口秀大会》要困难得多。除了讲脱口秀所必备的“出梗”,还要同时满足辩论本身对逻辑和观点的要求。

庞颖在《喜剧之王单口季》上的“水土不服”,也能侧面佐证这一点。在节目里小鹿提到,庞颖在说开放麦时,只要台下观众有反应,她就觉得“炸场了”,但对于脱口秀演员来说,“那个叫微微一笑。”

第二重变化,则是社会情绪的集体转向。简而言之,“学习某个道理”变得不再重要,特别是对于一档综艺而言,观众更希望能获得的是情绪价值而非实际效用。

追求“无用之用”成为一种趋势,《奇葩说》最初具备的那种发人深省的功能不再重要。在辩题的设置上,无论是早期比较放飞的脑洞题,还是后期比重增加的、更生活流的辩题,本质都是为了“提供某种解法”。而脱口秀则不然,它只提供情绪,不提供答案,就像鸟鸟在说的那样,“没有什么问题是一段脱口秀解决得了的。”

同时,综艺所承担的社会功能也在向轻。从脱口秀的内部视角来看,近年来反复出现对于脱口秀“议题先行”的指责,脱口秀演员不断表态“好笑比议题重要”,都体现出了观众对于娱乐属性的重视,远远多过于对社会功能的重视。

而以辩论为核心方式的《奇葩说》,很难一下从激烈的对抗中转向。辩论是具有强竞技感的语言游戏,它有明确的对抗方,强调逻辑的缜密和观点的交锋,尽管正反方各有道理,但最终都要有个结果。另外,随着众多专业辩手的加入,《奇葩说》的辩论性反而逐渐加强,也因此离大众的取向更远。

人们仍然是乐见观点的,但好似不太需要论证。知名电竞选手Shanks前段时间将普通用户上麦进行“直播辩论”这一形式带到了大众视野中,实际上这一类直播间已经在各类平台大行其道,这证明“辩论”从某种程度上说还是有其受众的。但是,“直播辩论”与其说是辩论,不如说是“骂街”,充斥着大量人身攻击与经验主义的“对喷”,的确能满足短视频用户“图一乐”的需求,却不可能再和过去《奇葩说》提供的社会功能相提并论。

从《奇葩说》后面几季的调整和反馈,也能够很明显地感受到节目组对情绪价值的捕捉和迎合,逐步降低了专业辩论的要求。就拿第七季来说,围绕“更贴近当下社会和大众生活”的总体思路,节目在海选上放宽了限制,无论是否会辩论,只要敢表达、真诚、有趣,都可以参加海选;在赛制上进行了调整,不再组成战队,而是以个人为单位选择立场,让选手们能更真实地表达,而不是只在意胜负,强调“观点与情感先行,而非辩论技巧先行”;辩题的切口也更小,取材于更普通的生活场景,比如“在厕所隔间听到同事说我坏话要不要大方走出来”“家长群里吹捧老师该不该跟风”等等。

这是一种“脱口秀化”的改造,但与其将已经被大众所接受的辩论进行“脱口秀化”,为什么不直接看脱口秀呢?生活流的辩题放在《奇葩说》里违和感极强,硬要为了生活中那些略显尴尬的小事而展开长篇大论的分析,显得太煞有介事,但在脱口秀的舞台上,每个细小的点往上翻番都值得成为五分钟的段子,甚至观察越细微越能令人拍案叫绝。

这里还有一个比较特别的点,就是视角的差异,脱口秀是“自我视角”,而辩论始终是“他者视角”,虽然辩手在表达时也会融入自己的生命体验,但最终仍然要回落到更广泛的价值输出上去。而脱口秀则是完全“从我出发”去进行创作和表达。对观众而言,这些形形色色的自我视角,很容易引发共鸣,比起有人来告诉你“怎样做是对的”,如今大家更渴望听到的是“你不是一个人”。

上述种种差异都说明,脱口秀是一种更加轻盈的内容形态,也因此更有机会成为一个真正的产业,而辩论则始终无法依托于竞赛模式而单独存在,自然也就无法脱离综艺而独立运转。

脱口秀的产业化已经日臻成熟。一方面,产业的基础是人,脱口秀演员可以作为一种职业而独立存在,但辩手离开辩论场后,就不再具有唯一性。这也是为什么从《奇葩说》里走出来的人,大多都需要寻找新的方向,尝试转型,但脱口秀演员可以一直扎根在行业内,这也意味着行业无论境况如何,都始终有扎实的地基。而“自我视角”又决定了其准入门槛必然偏低,再加上开放麦这类明确的露出通道,脱口秀在新演员的孵化上也具备优势,就像卖牛脆脆的李诞说的那样,每个人都能说五分钟脱口秀;

与此同时,脱口秀线下演出市场的发展情况也在向好,根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数据,2025年上半年,脱口秀票房同比增长了134.9%,成为剧场类演出中仅次于话剧的第二大品类。线下市场的繁荣,说明脱口秀已经具备独立的商业价值。

大众对语言类节目的喜好转向,是反映时代精神的一扇窗口。《奇葩说》从第一季开始就有一句固定的标语,“40岁以上观众需要在90后陪伴下观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时代精神,如今90后已经即将迈入40岁,《奇葩说》成为一代人的记忆,再由脱口秀来接过这一棒,为大众创造新的记忆。但不管怎样,只要表达仍在,交流仍在,这个世界就不会太坏。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从辩论到脱口秀,什么在发生变化?

大众对语言类节目的喜好转向,是反映时代精神的一扇窗口。

文 | 毒眸

两档脱口秀节目的相继落幕,标志着脱口秀又陪伴观众度过一个夏天。和去年一样,脱口秀依然是扛起综艺讨论度大旗的重要赛道。而除了热度和话题外,更难得的是,观众对脱口秀这种内容形态本身的认可度也在提高,脱口秀已经成为一种具备传播力的青年文化,影响力扩散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不知不觉,脱口秀在国内走过了一段很漫长的岁月。不从太久远的故事讲起,就从《脱口秀大会》第一季算,今年已经来到第九年。

作为一种以综艺为介质向大众辐射的文化形式,脱口秀的特别之处在于,其具有自我迭代的能力:每年都有源源不断的新选手加入,带来新的风格和新的视角;在内容上始终与最当下的大众站在一起,同时能够最迅速捕捉最新鲜的时代情绪。

此情此景,难免让人想起已经被尘封在我们回忆里的另一档节目——《奇葩说》。同样是语言类节目,同样是以新的内容形态为载体、以综艺为介质向大众进行内容输出,《奇葩说》在后期所面临的,却是越来越枯竭的辩题选择,“造星”能力的显著下降,娱乐性与观点质量难以平衡等现实问题。

在《喜剧之王单口季》第三期出现的马东,唤起了在场很多选手对《奇葩说》的记忆。付航提到了自己参加《奇葩说》的故事,这一季的张踩铃和庞颖,也都是《奇葩说》的老朋友,刘旸2015年就参加了海选,很快就被淘汰,直到第七季时才被更多人认识,同样在第七季走到最后的,是如今坐在“魔王”席上的小鹿。

而如今回过头看,《奇葩说》的开始和结束,都有着非常浓厚的时代色彩。2014年,《奇葩说》第一季播出时,电视综艺刚刚进入黄金时代,涌现了《爸爸去哪儿》《我是歌手》等一大批王牌台综,而网综还处在相对空白的阶段,在节目规模、艺人阵容、制作经费等各方面都无法和台综相提并论。

《奇葩说》选择了一条很讨巧的路,它放大了网综的优势,即对内容的限制更少,以尖锐大胆的辩题吸引观众,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奇葩”,并为节目带来更新鲜的观点碰撞。辩论这种相对专业和小众的内容形态,经由网综的改造,开始成为能够被更多人接受的、具有大众性的内容。

更特别的地方在于,《奇葩说》开辟了素人成名的另一条路——只要“会说话”,就有成名的可能。头几季的《奇葩说》具备强大的造星功力,颜如晶、姜思达、马薇薇、黄执中等多位选手都在节目中一战成名,实现了地位的跃升。

这也是为什么脱口秀演员和《奇葩说》选手具有相对较高的重合度,二者所需要具备的业务能力有某种共通性,只不过当时《奇葩说》对于这些“会说话的人”而言,是唯一一条可选的路。

2017年,《奇葩说》来到第四季时,《脱口秀大会》出现了。在此之前有一个不可忽视的节目,那就是《吐槽大会》,不能否认这档已经消失的节目的重要性,它以更具大众认知度的明星作为桥梁,链接了观众与脱口秀这一当时还算小众的文化形式,并为更多人认识和了解脱口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年也是《奇葩说》的转折点,随着肖骁在总决赛上打败陈铭获得BB KING引发争议,马薇薇和姜思达在微博上公开对线,被观众指责“老奇葩抱团、BBKING世袭”,《奇葩说》的口碑开始不可避免地经历滑坡,并为它最终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同为语言类但形态完全不同的两档节目,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共同存活期。2020年,《奇葩说》播出最后一季时,《脱口秀大会》刚来到第三季,在“本土化”的道路上渐入佳境,王建国、呼兰、杨笠等人开始成为国内新一批“最会说话”的代表。大众热衷消费的内容形态,开始发生从辩论到脱口秀的迁移,辩论最终随着《奇葩说》的停播回归小众,而脱口秀尽管也偶有波折,但整体仍然保持着乐观的上升态势。

在这种迁移背后,是社会环境的变迁,以及大众情绪的整体转向。

第一重变化是传播方式的变化。也就是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在网络上传播的一切内容都开始向短,短视频成为覆盖范围最广的传播形式,大众接收和消化信息的习惯也不可避免地被改变了。

而这种碎片化的传播方式,显然更适合脱口秀而非辩论。类似付航这样在登上节目前便有极高人气的选手,正是通过短视频中脱口秀段落的碎片化传播而实现的人气积累,而辩论类的视频,实际上更需要上下文的衔接,并且输出密度极高,观者更需要调用大脑而不能实现放松的目的。

黄执中曾经提到过这种变化,一段同样三分钟的话,以前只要有一小段出色就可以,现在要求句句有爆点、有笑点,“讲两句话台下没反应就叫‘这一段垮了’,太神奇了!”程璐也参加过《奇葩说》,他的体感是,比《脱口秀大会》要困难得多。除了讲脱口秀所必备的“出梗”,还要同时满足辩论本身对逻辑和观点的要求。

庞颖在《喜剧之王单口季》上的“水土不服”,也能侧面佐证这一点。在节目里小鹿提到,庞颖在说开放麦时,只要台下观众有反应,她就觉得“炸场了”,但对于脱口秀演员来说,“那个叫微微一笑。”

第二重变化,则是社会情绪的集体转向。简而言之,“学习某个道理”变得不再重要,特别是对于一档综艺而言,观众更希望能获得的是情绪价值而非实际效用。

追求“无用之用”成为一种趋势,《奇葩说》最初具备的那种发人深省的功能不再重要。在辩题的设置上,无论是早期比较放飞的脑洞题,还是后期比重增加的、更生活流的辩题,本质都是为了“提供某种解法”。而脱口秀则不然,它只提供情绪,不提供答案,就像鸟鸟在说的那样,“没有什么问题是一段脱口秀解决得了的。”

同时,综艺所承担的社会功能也在向轻。从脱口秀的内部视角来看,近年来反复出现对于脱口秀“议题先行”的指责,脱口秀演员不断表态“好笑比议题重要”,都体现出了观众对于娱乐属性的重视,远远多过于对社会功能的重视。

而以辩论为核心方式的《奇葩说》,很难一下从激烈的对抗中转向。辩论是具有强竞技感的语言游戏,它有明确的对抗方,强调逻辑的缜密和观点的交锋,尽管正反方各有道理,但最终都要有个结果。另外,随着众多专业辩手的加入,《奇葩说》的辩论性反而逐渐加强,也因此离大众的取向更远。

人们仍然是乐见观点的,但好似不太需要论证。知名电竞选手Shanks前段时间将普通用户上麦进行“直播辩论”这一形式带到了大众视野中,实际上这一类直播间已经在各类平台大行其道,这证明“辩论”从某种程度上说还是有其受众的。但是,“直播辩论”与其说是辩论,不如说是“骂街”,充斥着大量人身攻击与经验主义的“对喷”,的确能满足短视频用户“图一乐”的需求,却不可能再和过去《奇葩说》提供的社会功能相提并论。

从《奇葩说》后面几季的调整和反馈,也能够很明显地感受到节目组对情绪价值的捕捉和迎合,逐步降低了专业辩论的要求。就拿第七季来说,围绕“更贴近当下社会和大众生活”的总体思路,节目在海选上放宽了限制,无论是否会辩论,只要敢表达、真诚、有趣,都可以参加海选;在赛制上进行了调整,不再组成战队,而是以个人为单位选择立场,让选手们能更真实地表达,而不是只在意胜负,强调“观点与情感先行,而非辩论技巧先行”;辩题的切口也更小,取材于更普通的生活场景,比如“在厕所隔间听到同事说我坏话要不要大方走出来”“家长群里吹捧老师该不该跟风”等等。

这是一种“脱口秀化”的改造,但与其将已经被大众所接受的辩论进行“脱口秀化”,为什么不直接看脱口秀呢?生活流的辩题放在《奇葩说》里违和感极强,硬要为了生活中那些略显尴尬的小事而展开长篇大论的分析,显得太煞有介事,但在脱口秀的舞台上,每个细小的点往上翻番都值得成为五分钟的段子,甚至观察越细微越能令人拍案叫绝。

这里还有一个比较特别的点,就是视角的差异,脱口秀是“自我视角”,而辩论始终是“他者视角”,虽然辩手在表达时也会融入自己的生命体验,但最终仍然要回落到更广泛的价值输出上去。而脱口秀则是完全“从我出发”去进行创作和表达。对观众而言,这些形形色色的自我视角,很容易引发共鸣,比起有人来告诉你“怎样做是对的”,如今大家更渴望听到的是“你不是一个人”。

上述种种差异都说明,脱口秀是一种更加轻盈的内容形态,也因此更有机会成为一个真正的产业,而辩论则始终无法依托于竞赛模式而单独存在,自然也就无法脱离综艺而独立运转。

脱口秀的产业化已经日臻成熟。一方面,产业的基础是人,脱口秀演员可以作为一种职业而独立存在,但辩手离开辩论场后,就不再具有唯一性。这也是为什么从《奇葩说》里走出来的人,大多都需要寻找新的方向,尝试转型,但脱口秀演员可以一直扎根在行业内,这也意味着行业无论境况如何,都始终有扎实的地基。而“自我视角”又决定了其准入门槛必然偏低,再加上开放麦这类明确的露出通道,脱口秀在新演员的孵化上也具备优势,就像卖牛脆脆的李诞说的那样,每个人都能说五分钟脱口秀;

与此同时,脱口秀线下演出市场的发展情况也在向好,根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数据,2025年上半年,脱口秀票房同比增长了134.9%,成为剧场类演出中仅次于话剧的第二大品类。线下市场的繁荣,说明脱口秀已经具备独立的商业价值。

大众对语言类节目的喜好转向,是反映时代精神的一扇窗口。《奇葩说》从第一季开始就有一句固定的标语,“40岁以上观众需要在90后陪伴下观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时代精神,如今90后已经即将迈入40岁,《奇葩说》成为一代人的记忆,再由脱口秀来接过这一棒,为大众创造新的记忆。但不管怎样,只要表达仍在,交流仍在,这个世界就不会太坏。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