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许多年以后,当历史学家柯文活到足矣回顾一生的年纪时,他明白了自己是非常幸运的一个人。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是别人眼中正确的事。9月15日,他在美国波士顿辞世,享年91岁。
曾视金钱如粪土,富裕如犯罪
1934年6月,柯文出生于一个传统的犹太家庭,家族从事着服装生意,到了其父亲这一代,他们经营的产业已经是美国很成功的男装品牌之一。祖父的想法很传统,希望柯文未来继续接手家族产业,但在16岁时的某一天,柯文花了一整天时间参观了工厂以及和员工聊天之后,他告诉父亲,自己对赚大钱没有兴趣,他想做点别的事。父亲虽然失望,但平静接受了儿子的选择。
父亲年轻时的梦想是上医学院,但最终不得不遵循祖父的安排接手家族生意。但他并没有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柯文,“一定要做你自己想做的事情,能做到这点的人太少了……不要做别人眼中正确的事。”读大学时,柯文在父亲的来信里读到了这样的话。
但找寻生命的方向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18岁时柯文进入康奈尔大学工程系就读,且成绩不错。但学期结束回到家乡时,他发现在哈佛大学读书的高中同学学习了哲学、文学和历史,他发现自己的生命里如果只有物理、化学和数学,实在太狭窄了。再次回到学校,他转到了艺术和科学学院,就此“深深沦陷”。
大学期间他更多是疯狂地吸纳各种知识,但不确定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只知道那得是能让自己获得智识快乐的一件事。1954年,父亲在信中评价他在人生的前17年,“一直视金钱如粪土,富裕如同犯罪。”次年,柯文进入哈佛大学东亚系读研究生,费正清和史华慈成为了他的导师,不过起初并非一帆风顺,他和费正清在研究生讨论课上还有过小摩擦。日后追忆起自己与历史的情感,柯文说自己与之并非一见钟情,而是日久生情。费正清擅长的中国史方向对柯文自然产生了影响,起初历史之于柯文就是中国史。
提倡更以中国为中心的理解方式
在台北学习时,柯文给自己取了一个接近英文名字的中文名,柯保安(Paul Cohen)。后来他意识到“保安”的名字似有不妥,就改名为柯文。1977年,柯文第一次来到了中国,这次行程让他欣喜若狂,尽管当时中美学界上的交流依然很有限。
1984年,柯文出版的《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一书,批判了美国主流中国史研究中的西方中心偏见,提倡更以中国为中心的理解方式。他发现当时美国学界普遍夸大了西方的历史作用,总是认为中国近代史发生的任何有意义的变化,都是在西方冲击下引起的,这种观点阻塞了从中国社会内部探索中国社会自身变化的途径。起初,这本书的出版并不顺利,辗转了几家出版社才最终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接手,但在美国出版后非常成功,中译本引介后,收获了大量读者。

中华书局 2002-8
生命里一直支持他的父亲于1992年辞世,在悼词中,柯文感谢了父亲的慷慨大方。而在2019年出版的回忆录《走过两遍的路》中,柯文说“如今我垂垂九十矣,了解许多同辈与父亲关系的故事后更加深刻懂得:像他一样慷慨支持子女的父亲实在少见。”当然,此时的他早已明白,自己年轻时能自由自在选择人生,不用承受外界压力,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
柯文是这样解释自己回忆录的书名的,“历史是当时发生的事,过去的事,但历史也代表历史学家现在如何看待过去,如何理解、书写历史。这本回忆录我恰好在两个阶段——‘当时’和’现在’——都是主角。”
而在学术之外,费正清对柯文的影响则是对下一代学人的“慷慨”,柯文曾说过,费正清总是在“穿针引线”,给这个学生建议,帮那个学生写推荐,努力做一名老师应该做的事情。当老师之后,柯文也秉承了这一传统,他说在如何与学生相处上,他深受费正清的影响。“我记得费正清60岁曾对学生们立下规矩——‘不用回馈我,传递给别人。’”
参考资料:
《历史的钟摆》 李菁 著
《走过两遍的路》 柯文 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