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从资金扶持到生活配套,广州南沙想成为港澳青年创业首选地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从资金扶持到生活配套,广州南沙想成为港澳青年创业首选地

已带动港澳青年就业近万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张熹珑

为了吸引港澳青年本地创业,广州南沙区持续加码政策扶持。

今年以来,该区新修订“鼓励支持港澳青年创业就业实施细则”,对比以往政策进一步加大力度,例如部分创业类、活动类、生活类补贴奖补期限将“每年一次”改为“每半年申请一次”,以及将落户补贴、创业成长奖励申请条件“涉及经济贡献条款”修改为与年营业收入相关的要求。

“最新的政策是短期免费住宿,如为面试人士提供7晚的住宿,为入职人士提供15晚的住宿。另一项受欢迎的政策是报销路费,应届毕业生(含毕业一年内)到南沙来面试,省内市外和港澳台地区有300元的补贴,省外有800元的补贴。”

916日的沙龙活动上,南沙开发区人才发展局负责人杭璐进一步对“图南之智”人才政策南沙支持港澳青年创业就业“新十条”进行了解读。她提到,对引进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创业团队,分别给予10万元、20万元、30万元的项目支持,其中最高经费扶持可以提升到200万元。

在真金白银的补贴吸引下,南沙带动港澳青年就业近万人,已建成港澳青创基地19家、入驻港澳青创团队1292个。在《南沙方案》第一阶段收官之际,南沙的港澳投资企业增加近1000家,新引进港澳青创团队超800个;港澳青创项目年产值30亿元,带动就业超7000人;港澳居民总数达1.1万人,近一年来实有人口净增11万人。

来自澳门的余茵华是其中一员新增人口,她创办了广州华旋生物科技和金澳生物科技。余茵华告诉界面新闻,澳门土地有限,成本也高,不是设立药厂的首选地。南沙既有土地资源,又有各项政策支持,这些因素让她把项目落在本地,“住宿及创业、招聘港澳员工、比赛奖励都有对应补贴。目前我们的成果已经通过临床试验,正在融资阶段,等资金到位后会建厂生产,目标市场是南美洲的葡语国家,以及欧洲、北美。”

2022年开始推出支持港澳青年创业就业‘新十条’,按照文件的要求,政策在今年12月底到期。目前我们正在设计新的清单政策,使该系列政策无缝衔接。”南沙区人社局就业中心副主任周黠916日会上提到,“新十条”为扶持力度最大的政策,针对单人三年最高可以获得超过50万的奖补资金,单个青创企业最高可以获得450万的项目资金。其特点是扶持港澳青年来南沙实习就业创业、生活发展安居的全链条政策。

南沙已建成港澳青创基地19家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记者拍摄

事实上,要推动港澳青年创业就业,相关政策并不停留在“给钱”的阶段,更从生活配套、教育与医疗、社保等方面首创多项跨境服务机制,打造类港澳创业环境。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便是典型对标香港教育的高校。来自香港的林泽腾现在是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二年级博士生,他创立了流昇科技,聚焦多模态大模型研发,目前主营业务为AI硬盘,公司营收已超过百万元。林泽腾提到,港人港税、澳人澳税政策为公司运营减轻了不少成本。

《南沙方案》明确对符合条件的港澳企业和人才实施企业所得税15%、个人所得税税负差额补贴等政策,叠加港人港税、澳人澳税规则衔接机制,南沙工作的港澳人士平均税负下降幅度可超五成。在《南沙方案》第一阶段收官之际,港澳居民个税优惠政策减免税额超1.2亿元。

不过,林泽腾向界面新闻表示,在本地获得的最大帮助还是在技术方面,特别是算力,“港科广有千卡级GPU的算力,我们训练模型其实花了挺多卡,买英伟达和国产芯片测试,都是基于港科广平台进行。”

另一个吸引他的因素是知识产权配套。林泽腾指出,南沙区的知识产权律师密度在广州各区中相对较高。另外港科广也有一个很大的制度创新,叫“校园合作创业企业协议”,项目每次融资时把一定比例款项给学校,通过这样来回购知识产权,可以有效解决跟学校的知识产权归属问题。

“我们目前取得的技术突破在于,在离线情况下,使用国产芯片对图像跟视频实现毫秒级理解,也希望快速在两个应用场景进行技术转化,第一个是C端的mini PC,第二个是私有云。瞄准这两个场景,向购买力比较强的欧美中产阶级客户推广,包括这些地区的影视音频自媒体用户,以及影视音频制作公司。他们的特征是,每年会产生10T20T左右的视频或者音频数据,这些数据是存在私有云环境下。”按照规划,流昇科技即将发布面向海外C端的产品,预计在今年12月到明年2月上线众筹网站,预计众筹金额达到百万元级别。

可以说,人才政策不仅作用于人才本身的“点”,也将辐射产业链分工的“线”和科创产业集聚的“面”。

从实验室模型到可靠产品,创业者需要跨越硬件适配、成本控制以及用户实际体验等多重障碍。林泽腾告诉界面新闻,早期样机曾因传感器精度问题导致误识别,好在学校教授们主动对接了本地的硬件供应商,帮助团队快速迭代测试产品。得益于这种高效而完整的研发转化生态,公司仅花了九个月就实现了从技术原型到产品落地、实现九位数营收的突破。

林泽腾表示,后续产品面世后,会将制造和组装放在广州,并通过南沙便利的交通条件运输到香港,再以香港为基地进行出海,这也有助于进行国际结算。

在这过程中,也有创业者转变为桥梁角色。同样来自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博士生贾景皓以人工智能为研究方向。四年前在香港科技大学就读时,贾景皓及其团队就聚焦于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多场景应用软件,该项目也获得了香港数码港的微型基金支持和香港民青局的创业资助。

随着项目的发展,团队需要寻找发展基地,出于交通、硬件设施、社群等各方面考量,团队最后把基地设置在南沙。

贾景皓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指出,把项目放在南沙的原因有三方面。第一,南沙各项政策给予了真金白银的补贴,如“新十条”甚至可以达到11补贴;第二,港科大在南沙也有校区,方便跟教授和团队联系,开展产学研项目的合作;第三是本地生活成本、人员成本、办公成本较低,这也加速了项目的拓展。

“我们的软件下游主要面向三个方面,第一是香港高校学生,第二是香港的智慧旅游,跟香港几家十年以上的旅行社进行深度合作,他们在日常接待当中会运用我们的软件帮助游客进行智慧化旅游。最后也跟政府部门建立了合作,做一些服务业务。后续也会逐渐拓展大湾区内地城市。”贾景皓说。

为了将自身经验复制到更多创业者身上,贾景皓发起了粤港澳大湾区(南沙)青年协同创新中心。越来越多香港创业团队前来联系、咨询后,贾景皓的角色从分享者变成了接待者,“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吸引了十余个港澳项目团队到南沙进行深度考察,并且最终选择在这里落户。”

目前,贾景皓及其团队正在推动香港数码港与南沙区政府、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之间达成战略合作,计划在十月底进行签约仪式。他表示,合作最主要还是围绕项目的引进来和走出去,后续,粤港澳大湾区(南沙)青年协同创新中心将作为香港数码港与南沙管委会合作的载体,牵头例如服务站设立等合作。

“比如我们会帮助港科大广州的师生创业项目辐射到香港以及出海。同时也在吸引香港数码港或者其他香港初创项目来到南沙。数码港现在关注的方向主要是四个,一个是人工智能,第二个是数据安全,第三个是智慧城市,第四个是金融科技。也很需要内地的人才和项目。”贾景皓提到。

人力、物力、财力的跨城市、跨区域流动,也让香港、广州和深圳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优势进一步放大。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近期发布的《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超越东京-横滨集群,跃居榜首。该集群实现从连续五年全球第二到第一的跨越。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从资金扶持到生活配套,广州南沙想成为港澳青年创业首选地

已带动港澳青年就业近万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张熹珑

为了吸引港澳青年本地创业,广州南沙区持续加码政策扶持。

今年以来,该区新修订“鼓励支持港澳青年创业就业实施细则”,对比以往政策进一步加大力度,例如部分创业类、活动类、生活类补贴奖补期限将“每年一次”改为“每半年申请一次”,以及将落户补贴、创业成长奖励申请条件“涉及经济贡献条款”修改为与年营业收入相关的要求。

“最新的政策是短期免费住宿,如为面试人士提供7晚的住宿,为入职人士提供15晚的住宿。另一项受欢迎的政策是报销路费,应届毕业生(含毕业一年内)到南沙来面试,省内市外和港澳台地区有300元的补贴,省外有800元的补贴。”

916日的沙龙活动上,南沙开发区人才发展局负责人杭璐进一步对“图南之智”人才政策南沙支持港澳青年创业就业“新十条”进行了解读。她提到,对引进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创业团队,分别给予10万元、20万元、30万元的项目支持,其中最高经费扶持可以提升到200万元。

在真金白银的补贴吸引下,南沙带动港澳青年就业近万人,已建成港澳青创基地19家、入驻港澳青创团队1292个。在《南沙方案》第一阶段收官之际,南沙的港澳投资企业增加近1000家,新引进港澳青创团队超800个;港澳青创项目年产值30亿元,带动就业超7000人;港澳居民总数达1.1万人,近一年来实有人口净增11万人。

来自澳门的余茵华是其中一员新增人口,她创办了广州华旋生物科技和金澳生物科技。余茵华告诉界面新闻,澳门土地有限,成本也高,不是设立药厂的首选地。南沙既有土地资源,又有各项政策支持,这些因素让她把项目落在本地,“住宿及创业、招聘港澳员工、比赛奖励都有对应补贴。目前我们的成果已经通过临床试验,正在融资阶段,等资金到位后会建厂生产,目标市场是南美洲的葡语国家,以及欧洲、北美。”

2022年开始推出支持港澳青年创业就业‘新十条’,按照文件的要求,政策在今年12月底到期。目前我们正在设计新的清单政策,使该系列政策无缝衔接。”南沙区人社局就业中心副主任周黠916日会上提到,“新十条”为扶持力度最大的政策,针对单人三年最高可以获得超过50万的奖补资金,单个青创企业最高可以获得450万的项目资金。其特点是扶持港澳青年来南沙实习就业创业、生活发展安居的全链条政策。

南沙已建成港澳青创基地19家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记者拍摄

事实上,要推动港澳青年创业就业,相关政策并不停留在“给钱”的阶段,更从生活配套、教育与医疗、社保等方面首创多项跨境服务机制,打造类港澳创业环境。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便是典型对标香港教育的高校。来自香港的林泽腾现在是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二年级博士生,他创立了流昇科技,聚焦多模态大模型研发,目前主营业务为AI硬盘,公司营收已超过百万元。林泽腾提到,港人港税、澳人澳税政策为公司运营减轻了不少成本。

《南沙方案》明确对符合条件的港澳企业和人才实施企业所得税15%、个人所得税税负差额补贴等政策,叠加港人港税、澳人澳税规则衔接机制,南沙工作的港澳人士平均税负下降幅度可超五成。在《南沙方案》第一阶段收官之际,港澳居民个税优惠政策减免税额超1.2亿元。

不过,林泽腾向界面新闻表示,在本地获得的最大帮助还是在技术方面,特别是算力,“港科广有千卡级GPU的算力,我们训练模型其实花了挺多卡,买英伟达和国产芯片测试,都是基于港科广平台进行。”

另一个吸引他的因素是知识产权配套。林泽腾指出,南沙区的知识产权律师密度在广州各区中相对较高。另外港科广也有一个很大的制度创新,叫“校园合作创业企业协议”,项目每次融资时把一定比例款项给学校,通过这样来回购知识产权,可以有效解决跟学校的知识产权归属问题。

“我们目前取得的技术突破在于,在离线情况下,使用国产芯片对图像跟视频实现毫秒级理解,也希望快速在两个应用场景进行技术转化,第一个是C端的mini PC,第二个是私有云。瞄准这两个场景,向购买力比较强的欧美中产阶级客户推广,包括这些地区的影视音频自媒体用户,以及影视音频制作公司。他们的特征是,每年会产生10T20T左右的视频或者音频数据,这些数据是存在私有云环境下。”按照规划,流昇科技即将发布面向海外C端的产品,预计在今年12月到明年2月上线众筹网站,预计众筹金额达到百万元级别。

可以说,人才政策不仅作用于人才本身的“点”,也将辐射产业链分工的“线”和科创产业集聚的“面”。

从实验室模型到可靠产品,创业者需要跨越硬件适配、成本控制以及用户实际体验等多重障碍。林泽腾告诉界面新闻,早期样机曾因传感器精度问题导致误识别,好在学校教授们主动对接了本地的硬件供应商,帮助团队快速迭代测试产品。得益于这种高效而完整的研发转化生态,公司仅花了九个月就实现了从技术原型到产品落地、实现九位数营收的突破。

林泽腾表示,后续产品面世后,会将制造和组装放在广州,并通过南沙便利的交通条件运输到香港,再以香港为基地进行出海,这也有助于进行国际结算。

在这过程中,也有创业者转变为桥梁角色。同样来自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博士生贾景皓以人工智能为研究方向。四年前在香港科技大学就读时,贾景皓及其团队就聚焦于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多场景应用软件,该项目也获得了香港数码港的微型基金支持和香港民青局的创业资助。

随着项目的发展,团队需要寻找发展基地,出于交通、硬件设施、社群等各方面考量,团队最后把基地设置在南沙。

贾景皓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指出,把项目放在南沙的原因有三方面。第一,南沙各项政策给予了真金白银的补贴,如“新十条”甚至可以达到11补贴;第二,港科大在南沙也有校区,方便跟教授和团队联系,开展产学研项目的合作;第三是本地生活成本、人员成本、办公成本较低,这也加速了项目的拓展。

“我们的软件下游主要面向三个方面,第一是香港高校学生,第二是香港的智慧旅游,跟香港几家十年以上的旅行社进行深度合作,他们在日常接待当中会运用我们的软件帮助游客进行智慧化旅游。最后也跟政府部门建立了合作,做一些服务业务。后续也会逐渐拓展大湾区内地城市。”贾景皓说。

为了将自身经验复制到更多创业者身上,贾景皓发起了粤港澳大湾区(南沙)青年协同创新中心。越来越多香港创业团队前来联系、咨询后,贾景皓的角色从分享者变成了接待者,“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吸引了十余个港澳项目团队到南沙进行深度考察,并且最终选择在这里落户。”

目前,贾景皓及其团队正在推动香港数码港与南沙区政府、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之间达成战略合作,计划在十月底进行签约仪式。他表示,合作最主要还是围绕项目的引进来和走出去,后续,粤港澳大湾区(南沙)青年协同创新中心将作为香港数码港与南沙管委会合作的载体,牵头例如服务站设立等合作。

“比如我们会帮助港科大广州的师生创业项目辐射到香港以及出海。同时也在吸引香港数码港或者其他香港初创项目来到南沙。数码港现在关注的方向主要是四个,一个是人工智能,第二个是数据安全,第三个是智慧城市,第四个是金融科技。也很需要内地的人才和项目。”贾景皓提到。

人力、物力、财力的跨城市、跨区域流动,也让香港、广州和深圳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优势进一步放大。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近期发布的《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超越东京-横滨集群,跃居榜首。该集群实现从连续五年全球第二到第一的跨越。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