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雅柳
2025年8月28日,烟台东诚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东诚药业”)召开第六届董事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分拆所属子公司烟台蓝纳成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蓝纳成”)至港交所主板上市等相关议案。
在主业承压、子公司持续“烧钱”且无营收的背景下,这一决定究竟是着眼于长远创新的理性战略,还是一场风险极高的资本豪赌?
本次分拆完成后,东诚药业股权结构不会发生重大变化,且仍将维持对蓝纳成的控制权。公司表示,此举有助于进一步理顺业务管理架构,释放创新药研发及生产板块的估值潜力,同时为蓝纳成拓宽融资渠道、完善激励机制、提升企业竞争力提供新的平台。

主业持续承压,分拆意在为创新药“输血”
东诚药业近年业绩持续承压。公司财报显示,2022年至2024年,营收连续三年下滑,降幅分别为8.41%、8.58%、12.42%;归母净利润2023年同比减少31.75%,2024年同比再降12.35%。
这一跌势延续至2025年上半年。据半年报披露,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84亿元,同比减少2.6%;归母净利润8865.25万元,同比下降20.7%。
分业务看,2025年上半年公司核药业务实现收入5.03亿元,同比增长0.78%;原料药业务收入6.11亿元,同比下降7.02%。其中核心产品肝素原料药实现营业收入4.4亿元,同比下降8.9%。
而被分拆的蓝纳成,财务状况同样备受市场关注。
作为东诚药业旗下的创新药研发平台,蓝纳成自2021年1月设立以来,一直专注于新型靶点放射性诊断药、治疗药等创新药的研发与生产。
值得关注的是,财务数据显示,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蓝纳成营业收入均为零,净利润分别为-1.8亿元和-0.62亿元。财务数据背后,折射出创新药研发高投入、长周期的行业特性。
尽管尚未实现营收,蓝纳成近期完成了超过3亿元人民币C+轮融资,由中国信达、新动能基金、东诚药业共同投资。据悉,该轮融资将主要用于推进“诊疗一体化”创新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RDC)管线的全球临床开发与产业化。
公开信息显示,东诚药业早在2021年就提出要“构建研、产、销一体化核医药生态圈”,分拆蓝纳成可视为这一战略的延续。近年来,国内多家药企选择将创新药业务分拆上市,如药明康德旗下药明巨诺、石药集团旗下新诺威等,反映出医药行业通过分拆释放创新业务价值的主流趋势。

借道港股:抢占Biotech融资窗口期
在这一背景下,东诚药业推进蓝纳成赴港上市的战略意图十分明确。
分拆不仅有助于母公司聚焦核心业务、优化资源配置,也可为子公司赢得独立估值和更宽广的资本通道。尤其对仍处亏损中的创新药板块而言,上市融资无疑是支撑其持续投入的关键一步。
公开信息显示,香港交易所自2018年推行第18A章上市规则以来,持续鼓励生物科技企业上市,允许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提交上市申请,这为像蓝纳成这样的创新药研发企业提供了有利的资本市场环境。
然而,近年来港股Biotech板块表现分化,部分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面临流动性不足与估值压力。蓝纳成能否获得理想估值,仍存在不确定性。
股权结构方面,东诚药业目前持有蓝纳成43.9502%股份,为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由守谊通过烟台鼎英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等主体,合计控制蓝纳成49.9863%的股权,对分拆后的蓝纳成仍具备实际控制力。
研发方面,蓝纳成研发管线多项进展顺利。氟[18F]思睿肽注射液已完成III期临床入组,氟[18F]阿法肽注射液正处于III期临床试验阶段。据中国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显示,这两款产品均为针对肿瘤诊断的放射性药物,属于国家鼓励的创新医疗器械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对外合作引入的产品中,锝[99mTc]替曲膦注射液已获批上市,氟[18F]化钠注射液也于2025年5月通过药品上市许可申请。
分拆上市虽可为蓝纳成开辟独立的融资平台,但创新药研发的高投入与长周期特性,决定了东诚药业仍需在自身业绩承压的同时,持续向子公司“输血”。
这条分拆之路,既是对东诚药业战略定力的考验,也是一场市场耐心的长跑。蓝纳成能否成功上市并最终实现研发突破,将成为影响东诚未来业绩走向的关键变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