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子东南亚,科大讯飞AI出海再加速

随着全球AI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国科技企业正从单一的产品输出转向构建全球生态网络,以AI技术推动全球化战略。东南亚因其年轻的人口结构和数字化转型需求,成为中国AI出海的首选地。科大讯飞等企业在该地区通过多语言AI技术、教育系统和媒体合作等本地化策略,推动技术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同时,中国科技公司在技术自主和数据安全方面的优势,为避免技术依赖的国家提供了新的选择。

当全球通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而来,中国科技企业的出海叙事正在被重写。一个显著的趋势是:AI已从过去辅助业务的“工具”,转变为驱动全球化战略的“引擎”。2025年,不仅大量出海企业在深度应用AI,AI技术公司本身也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速全球化布局,试图将自身技术和产品变成全球用户的效率加速器。

这背后,是中国AI技术实力的结构性跃升。根据公开数据,2024年新增的生成式AI专利数中,全球前十名里有六家是中国科技企业,专利总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技术自信推动了模式变革,AI服务商不再满足于提供API接口,而是开始在全球市场主动寻找落地场景、建立生态网络。

市场选择上,东南亚已成为这股浪潮的首选目的地。根据霞光智库发布的《2024中国AI出海洞察》,该地区年轻的人口结构、高互联网渗透率以及对数字化转型的迫切需求,使其成为中国AI出海的“黄金港湾”。

这一宏观趋势在近日于广西南宁举行的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以下简称“东博会”)上得到了集中体现。展会期间,多语言实时翻译、AI数字人、智能会议系统等应用成为亮点,展示了AI技术在解决跨国协作、商贸沟通等具体问题上的巨大潜力。

过去,中国AI企业出海多以工具类应用或硬件产品销售为主。然而,随着东盟各国纷纷推出自己的AI发展战略(如印尼的《国家人工智能战略》等),市场需求已从单一产品转向更系统、更底层的解决方案。

行业观察人士指出,中国头部AI企业的出海路径正从“产品输出”转向“生态共建”。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深度本地化,并将技术能力与当地产业需求紧密结合,扮演“赋能者”的角色。

以科大讯飞在东盟的布局为例,其策略可以看作是这一模式的典型实践:

首先,针对东南亚多语言、多方言的复杂环境,其发布了覆盖马来语、泰语等十种本地语言的星火多语言大模型。这不仅是技术展示,更是解决跨境电商、跨国会议等场景下最基础沟通痛点的商业切入。

其次,在教育领域,针对当地汉语教师资源紧缺的现状,发布了面向东盟地区的中文智慧教学系统,而在这之前,由科大讯飞开发的“AI中文”教学平台,已在泰国等国的部分学校应用,并且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在媒体领域,与马来西亚国家广播电视台等机构合作,探索AI在影视译制中的应用,助力文化内容传播。

最后,通过开放平台吸引本地开发者,并与当地机构合作培养AI人才。这被视为一种“修路架桥”的长期主义策略,旨在为AI在当地的长期发展培育土壤。据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透露,在讯飞开放平台上,东盟地区经过实名认证的开发者团队已达24.3万,过去一年增长超50%。

在全球地缘政治日益复杂的背景下,“技术自主”与“数据安全”成为所有国家在引入外部AI技术时的核心关切。这为拥有全栈自研能力的中国科技企业提供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据悉,包括科大讯飞、华为在内的中国科技公司,均强调其AI技术构建于自主可控的软硬件基础之上。在出海时,它们能为海外客户提供有别于美国技术体系的“第二选择”,这对于希望避免单一技术依赖的国家和地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此外,针对政企机构对数据安全的高度敏感,讯飞听见多语言会议系统等产品支持私有化部署的解决方案,也成为赢得当地政府和大型企业信任的关键。这种模式尊重了客户的“数据主权”,允许数据保留在本地服务器,而非上传至公有云。东博会期间,科大讯飞多家与东盟国家政府机构、媒体集团及教育、科技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均体现了这一趋势。

可以预见,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的推进,以及中国AI企业在“生态共建”模式上的持续深耕,东南亚市场将成为验证其全球化能力的重要试金石。这不仅关乎单一企业的海外业绩,更将为中国整个AI产业的全球化发展,提供一个极具价值的战略样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科大讯飞

3.6k
  • 科大讯飞发布面向东盟的多语言大模型及系列产品,布局中国—东盟AI生态大未来
  • 科大讯飞发布星火东盟多语言大模型底座及系列AI产品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落子东南亚,科大讯飞AI出海再加速

随着全球AI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国科技企业正从单一的产品输出转向构建全球生态网络,以AI技术推动全球化战略。东南亚因其年轻的人口结构和数字化转型需求,成为中国AI出海的首选地。科大讯飞等企业在该地区通过多语言AI技术、教育系统和媒体合作等本地化策略,推动技术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同时,中国科技公司在技术自主和数据安全方面的优势,为避免技术依赖的国家提供了新的选择。

当全球通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而来,中国科技企业的出海叙事正在被重写。一个显著的趋势是:AI已从过去辅助业务的“工具”,转变为驱动全球化战略的“引擎”。2025年,不仅大量出海企业在深度应用AI,AI技术公司本身也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速全球化布局,试图将自身技术和产品变成全球用户的效率加速器。

这背后,是中国AI技术实力的结构性跃升。根据公开数据,2024年新增的生成式AI专利数中,全球前十名里有六家是中国科技企业,专利总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技术自信推动了模式变革,AI服务商不再满足于提供API接口,而是开始在全球市场主动寻找落地场景、建立生态网络。

市场选择上,东南亚已成为这股浪潮的首选目的地。根据霞光智库发布的《2024中国AI出海洞察》,该地区年轻的人口结构、高互联网渗透率以及对数字化转型的迫切需求,使其成为中国AI出海的“黄金港湾”。

这一宏观趋势在近日于广西南宁举行的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以下简称“东博会”)上得到了集中体现。展会期间,多语言实时翻译、AI数字人、智能会议系统等应用成为亮点,展示了AI技术在解决跨国协作、商贸沟通等具体问题上的巨大潜力。

过去,中国AI企业出海多以工具类应用或硬件产品销售为主。然而,随着东盟各国纷纷推出自己的AI发展战略(如印尼的《国家人工智能战略》等),市场需求已从单一产品转向更系统、更底层的解决方案。

行业观察人士指出,中国头部AI企业的出海路径正从“产品输出”转向“生态共建”。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深度本地化,并将技术能力与当地产业需求紧密结合,扮演“赋能者”的角色。

以科大讯飞在东盟的布局为例,其策略可以看作是这一模式的典型实践:

首先,针对东南亚多语言、多方言的复杂环境,其发布了覆盖马来语、泰语等十种本地语言的星火多语言大模型。这不仅是技术展示,更是解决跨境电商、跨国会议等场景下最基础沟通痛点的商业切入。

其次,在教育领域,针对当地汉语教师资源紧缺的现状,发布了面向东盟地区的中文智慧教学系统,而在这之前,由科大讯飞开发的“AI中文”教学平台,已在泰国等国的部分学校应用,并且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在媒体领域,与马来西亚国家广播电视台等机构合作,探索AI在影视译制中的应用,助力文化内容传播。

最后,通过开放平台吸引本地开发者,并与当地机构合作培养AI人才。这被视为一种“修路架桥”的长期主义策略,旨在为AI在当地的长期发展培育土壤。据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透露,在讯飞开放平台上,东盟地区经过实名认证的开发者团队已达24.3万,过去一年增长超50%。

在全球地缘政治日益复杂的背景下,“技术自主”与“数据安全”成为所有国家在引入外部AI技术时的核心关切。这为拥有全栈自研能力的中国科技企业提供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据悉,包括科大讯飞、华为在内的中国科技公司,均强调其AI技术构建于自主可控的软硬件基础之上。在出海时,它们能为海外客户提供有别于美国技术体系的“第二选择”,这对于希望避免单一技术依赖的国家和地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此外,针对政企机构对数据安全的高度敏感,讯飞听见多语言会议系统等产品支持私有化部署的解决方案,也成为赢得当地政府和大型企业信任的关键。这种模式尊重了客户的“数据主权”,允许数据保留在本地服务器,而非上传至公有云。东博会期间,科大讯飞多家与东盟国家政府机构、媒体集团及教育、科技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均体现了这一趋势。

可以预见,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的推进,以及中国AI企业在“生态共建”模式上的持续深耕,东南亚市场将成为验证其全球化能力的重要试金石。这不仅关乎单一企业的海外业绩,更将为中国整个AI产业的全球化发展,提供一个极具价值的战略样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