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庆渝:一杯酒,四个菜。他看着长江,我看着他 | 正午视觉

影像不是入侵的匕首,而是递给陌生人的一支烟。

2025年10月10日北京来源:界面新闻

正午

口述 摄影|胡庆渝

采访|李响

 

1

我叫胡庆渝,生于1999年,来自重庆。2023年到2024年,我带着相机踏上探寻长江的旅程,上至云南水富,下至湖北武汉,途经二十几处城镇,创作了个人摄影集《长河》。围绕江河开展的影像创作,对我而言,也是一次寻找自我的过程。

我20多年的生活仿佛陷入一种循环:抵达某地,逐渐熟悉其环境,然后又抽身离开。我儿时是在重庆涪陵一个江边的小镇长大的,后来因为家庭的原因离开老家。等我渐渐熟悉了新环境,却又因学业再次离开。上大学我又到了离家乡很远的地方。2022年,我大学毕业后去了广州,在一个传媒公司工作,每天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当时我总觉得,还没来得及好好体验生命就被工作束缚住了。对生命未知的探索欲望,与对环境熟悉又抽离的复杂情绪交织在一起,让我特别想做点什么来证明自己。

最开始,我以家乡重庆为起点,沿江进行拍摄。最初离家比较近,后面离家越来越远,就选择了很多不同的出行方式。我挺喜欢坐大巴的,有时车会途经一些小镇,我喜欢靠着车窗静静地看着窗外的景色不断变换。火车我坐也比较多,也会坐三轮车或者摩托车,去大巴难以到达的地方。一开始家里不太支持,也不太放心我自己开车,但后来也同意了。自驾更方便,途中要是看到有意思的地方,可以即停即走。我将这种沿江而行的拍摄称为“地毯式”拍摄。

我会根据季节和天气情况来调整拍摄安排,秋冬季节有雾的时候更符合我的拍摄需求。从按下快门,到完成照片,其实只是“观看”过程中的一种表现方式。我把我观看到的用影像记录下来,希望观者能像我一样,感受到那种与地理环境之间沉默而持久的亲近以及一种美丽的悲伤。天气马上转凉了,我也开始准备接下来的拍摄。

 

2

在沿江而行中,我的镜头里留下了很多让我触动、幸福、喜悦、感慨的瞬间。

重庆有个叫珞璜的地方,我在珞璜遇到一处工地,工地旁有两座桥。一座是既能通高铁又能通动车的新桥,另一座是被淘汰、正在拆除的老桥。这座老桥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座长江大桥,很有历史。工地旁是个小镇,我碰到了三个十来岁的小女孩。她们席地而坐,分享着小镇上的自有品牌,类似“享多味”那种炸鸡和汉堡,身边还摆着饮料、辣条和许多零食,三个人看起来就像来露营。开始我怕惊动她们,隔着围板观察。一般遇到这种场景,我会特别敏锐,总觉得接下来肯定有故事发生。果然,一个小女孩吃到一半,就跑到斜坡下玩气球。我果断拿起相机,拍下了这张女孩放气球的照片。这张照片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最后呈现出的效果也非常打动我——交错的新桥旧桥、小镇的女孩和放飞的气球。

放气球的女孩,重庆珞璜,2024年1月

还有一张也是小孩。那是在重庆江津朱杨溪,一个建成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老火车站,位于成渝铁路线上。当地人说,能从这里前往重庆的永川等小站点,但在网上似乎买不到这个站的车票,得先上车,再找列车员补票。我去朱杨溪站时,其他乘客都走到该站下面的露天坝子聊天。我想,如果只拍车站的静态场景,画面会缺少些东西。于是就按照自己的习惯,继续等。让我惊喜的人或事,往往需要等待。一个小男孩和爷爷一起在候车,爷爷见我架起相机,以为我是记者,就来和我聊天。小男孩则跑到一旁去看地图。开始他是背对着我的,一直盯着地图。爷爷担心他乱跑,提醒书“别乱走,小心人贩子把你抓走”。这时小男孩突然回头,我很敏锐地捕捉到了他回眸的瞬间。拍下照片的那一刻,我有种幸福感。

老车站里的男孩,重庆江津,2025年1月

2023年冬天,我去了江津朱沱镇,在码头碰见了一位残疾人陈大哥。当时他拄着拐杖,似乎是在送人——码头有客运船,每隔一两个小时一班,接送乘客过江。我问,能不能给他拍张照片,他同意了。今年我回重庆,又去了那个地方,想找陈大哥。他是靠织补渔网谋生的,我想看看他有没有什么变化。第一次去没碰到他,街坊邻居说陈大哥不在。我又去码头,没找到。回来的时候,我看见他拄着拐杖从另一条街道往下走。我赶紧打招呼:“你还认不认得我?”他说认得。我们很自然地聊了起来,他还给我散烟。时隔一年,故地重游,又碰见他。陈大哥认出我,并接过为他拍摄的照片。我们点燃的香烟在江风中明明灭灭,这一刻的默契,比任何宏大叙事都真实。影像不是入侵的匕首,而是递给陌生人的一支烟。

老陈,重庆江津,2024年1月
再遇老陈,重庆江津,2025年1月

我常去一些地方感受变化,比如奉节,我去了三次。2024年春,我在那里遇见一位老人。我给他拍了照,他给我讲以前奉节老城的位置,以为我是坐飞机来的,便指着远处说那边有巫山机场,还邀请我留下来吃饭。今年年初再去奉节,我在那里看见一个人,应该是那位老人的儿子。当时他正坐在江边,面前摆着像贾樟柯电影《三峡好人》里那种很有年代感的饭菜——三个菜、一碗粥,豆腐乳、炒鸡蛋,还有一杯酒。饭菜摆在石头上,他面前就是三峡夔门和码头,一个人对着江喝酒。同一个位置,我没再遇见老人,不知他是否健在。他儿子,一杯酒,四个菜,一个人。他看着长江,我看着他。

指路的老人,重庆奉节,2024年2月
老人的儿子,重庆奉节,2025年3月
老人的儿子,重庆奉节,2025年3月

 

3

我一直觉得,重庆这个城市非常“野生”,或者说是生命力的体现。我去了很多城市,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地质风貌,气质都大同小异。但重庆这座城市,依山而建,有江有水,它的地势就决定了它的一种特殊的气质,以及生活在这里的人的气质。

我小时候和爷爷奶奶生活。每到寒暑假,都会坐船顺着长江从我们小镇的码头出发,到重庆的朝天门码头去主城找父母。那时候坐船去重庆,感觉有点像寻亲。这种体验让我想起泰国导演阿彼察邦早期拍的一部实验纪录片,叫《发亮的人们》。我特别喜欢趴在船舱边,看着江水流动,两边的山缓缓向后退去。冬天要是坐早班船,江面上还会有江雾。在船上,你能听到轮船发动机的轰隆声,旁边游客们摆龙门阵、嗑瓜子的喧闹声。随着眼前的画面、耳边听到的声音,我不知不觉就会进入一种空灵的状态。记得一个暑假,我从涪陵坐船去重庆,一直盯着甲板下的长江,不知不觉出神了,我突然把当时最喜欢的奥特曼玩具扔进了江里。我忘记了当时为什么要这么做,也记不太清楚当时具体看到了什么景色、遇见了什么人,但发动机的声音、江水的声音,还有船客时而嘈杂、时而静默带来的那种感觉我至今都清晰地记得,一直留在我心里。坐船沿江而行,对我来说是记忆非常深刻、体验感非常强烈的一件事情。

毕业后到广州工作,广州也有江,周末我也会带着相机去江边,想看看那里的人们。我发现广州的江和重庆的江不太一样。广州的城市建设很好,江边没有江滩,只有沿江步道,人们大多在步道上活动。但是在重庆,即使有步道,旁边还是会有江滩,江和人更亲近。不过,这几年我发现,重庆也开始在江边修建沿江步道。步道确实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但它把人和江的亲近感隔开了。重庆牛角沱那边有一块叫纱帽石的地方,之前是个江滩,去那儿的要么是冬泳的人,要么是钓鱼爱好者,要么就是一些土生土长的市民。去江滩没有方便的路,得走很陡的坡。有了步道后,再去牛角沱那儿的江滩就很难了,只能在步道上看看江,没法靠近江边。所以,步道的修建改变了整个江滩生活的生态,也阻碍了人们亲近江滩。重庆有汛期,涨水退潮,江滩上的杂草和树枝难免影响市貌,但树木生长衰败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步道的出现好像让这些“野生”的东西消失了。喜欢去江滩的人,应该都是内心比较自由、有野性的人,但现在人们可能失去了去江滩的兴趣。

我常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只有拍照让我觉得自己有点用处。以前,我会消极地看待这种状态,会焦虑。尤其是我现在是完全没有工作的状态,生存压力促使我思考做这些事的意义。当我沿着长江拍摄时,这真的成了一个寻找自我的过程。虽然时常质疑自己正在做的事,但我渐渐发现,不过分纠结于这些意义,只要去做、去感受了,就足够了。我将我的短片《长河随记》发到网上,有评论者说,他们也是在江边长大的,我的作品让他们想起了自己的故乡。当那些普通人发自内心地讲述自己的故事,恰恰是这些朴素情感最能触动我。我觉得,在人生的路上,先去做,再去思考意义。去年,很意外,我在一个影像比赛中得了金奖。一方面奖金缓解了我经济上的压力,另一方面,家里面的闲言碎语慢慢开始变少。所以我觉得,找到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和生命意义才是重要的。

 

4

大学时,我非常迷恋重庆导演章明拍摄的电影。他的很多电影都是在重庆取景的,像《巫山云雨》《冥王星时刻》《红》等等。在我印象中,长江就是他电影里所呈现的那样,灰蒙蒙、阴沉沉,还有那些老旧的建筑。但后来自己亲身走了一遭,发现并非如此。但我认为,章明拍出了他心中长江的气质,这也影响了我,让我体验到了长江美的部分。长江就像一个代名词,代表着我们生长的环境。拍摄长江或者拍自己家乡的人很多,国外也有很多导演以自己的故乡为题材。我们因为他们的作品而有所感触,获得动力、启发或思考,去创作,然后再去影响下一代。之前参加影展时,有一位媒体人说,这就是一种延续。艺术就像长江水一样,正是有了这种情感和精神的传承,才能绵绵不绝地延续下去。

我在平台上用了很久的头像是薇薇安・迈尔。初中时,我看了一部名为《寻找薇薇安・迈尔》的纪录片,我很欣赏薇薇安・迈尔把摄影融入日常的态度,摄影应该就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我拍长江的经历和她有些相似,如果我没有参加那个影展,或许就没有前辈建议我系统地整理和投递作品,我可能也就只是单纯地拿着相机去江边走走,随意地拍一些照片。摄影最初就是记录,只是后来逐渐变成了一种思想表达的方式。有时候我想,如果我不会摄影,我会不会像江边的人一样,只是看看风景、发发呆、吹吹风……但即便没有拿起相机,我相信,我仍是江边的一员。

 

夔门前的墓地,重庆奉节,2024年2月
站在江里的女人,湖北宜昌,2023年8月
晨练的人,重庆巫山 ,2024年2月
拜佛的男人,重庆巴南,2023年10月
河床上唱歌的人,重庆渝北,2024年3月
大坝前的工人,重庆渝北,2024年3月
排练节目的人,四川泸州,2023年11月
冬泳的人,重庆江北,2022年3月
荡秋千的男人,重庆奉节,2022年10月
江边的观音石像,重庆合川,2024年10月
练舞的人,重庆沙坪坝,2023年5月
空地上的工人,重庆涪陵,2023年5月
舞龙的人,重庆江津,2024年1月
晒太阳的男人,重庆渝中,2023年6月
卖艺现场,四川南充,2025年2月
看轮船的人,重庆南岸,2023年6月
巨石下的捕鱼人,重庆渝中,2023年7月
碎掉的船窗,重庆奉节,2024年2月
独坐在江边的男孩,重庆綦江 ,2023年7月
客船上的女孩,重庆奉节,2024年2月
江边旅馆,重庆奉节  ,2024年2月
坐在水里的人,重庆江北,2023年8月
老人的家,重庆奉节,2024年2月

 

——完——

作者李响,界面新闻编辑。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表情
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