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关于中国学,世界学者在关心什么?| 书单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关于中国学,世界学者在关心什么?| 书单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发布了54部“世界中国学研究推荐书目”

界面新闻记者 | 实习记者 卢灿秋 记者 丁欣雨

界面新闻编辑 | 姜妍

中国古代人如何思考梦境?中国移民有何种经历?中国外交采取怎样的策略?苗族服饰如何作用于社会生活与生产?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昨日发布了“世界中国学研究推荐书目”。在近20年间出版的共54部作品里,海内外学者围绕历史、哲学、政治、经济、社会、语言等不同领域,为他们关注的历史中国和当代中国,做出了探索与解答。其中海外学者作品有40部(含海外80后青年学者作品10部),分别来自16个国家、9个文种,多数作品已在中文世界出版;以及中国学者作品14部。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现场 图片拍摄:实习记者 卢灿秋

当下中国学在研究什么?中国学经历了怎样的发展?界面文化整理了书目中各作品的相关信息,进行如下介绍。

海外学者书目

《湮没的思想:出土竹简中的禅让传说与理想政制》(Buried Ideas: Legends of Abdication and Ideal Government in Early Chinese Bamboo-Slip Manuscripts)

[美] 艾兰(Sarah Allan) 2015-11

本书呈现并探讨了四篇发现于竹简上的手书及其看似前所未有的政治哲学。这些作品均由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21年)楚国地方文字写成,皆论述了尧让位给舜的故事,虽与《孟子》《庄子》等古典时期核心典籍相关,却存在显著差异。

《儒家角色伦理学:一套特色伦理学词汇》(Confucian Role Ethics: A Vocabulary)

[美] 安乐哲(Roger T.Ames) 2011-4

本书通过探讨《易经》注释、传统中医及中国宇宙观,阐释儒家哲学的宇宙论基础,从而构建了解读框架。

《汉语——表意文字的王国》(Les Idéogrammes Chinois ou L’empire du Sens )

[法] 白乐桑(Joël Bellassen) 1995-1

本书以图像与文字结合方式介绍近七百个汉字,探讨汉字表意特性与符号美学,使读者能理解汉字如何既是语言,也是一种包含感知与象征意义的图像系统。

《历史上的理学》(Neo-Confucianism in History)

[美] 包弼德(Peter K. Bol) 2008-11

本书对宋、元、明三代新儒家与作为社会政治精英的士人、地方社会及帝国政权的互动关系进行了诠释性探究,同时反思了中国历史中这个中期的作用。

《科学在中国: 1550-1900》(On Their Own Terms: Science in China,1550-1900)

[美] 本杰明·艾尔曼(Benjamin A.Elman) 2005-4

艾尔曼剖析了本土科学在四个世纪间如何在耶稣会与新教传教士的双重影响下演进。最终他做出论证:中国人以自身方式开创了现代科学。

《崩盘: 小冰期与大明王朝的衰落》(The Price of Collapse: The Little Ice Age and the Fall of Ming China)

[加] 卜正民(Timothy Brook) 2023-11

许多历史学家将明朝覆灭归因于清军入侵,《崩盘》为中国经济与社会史研究开辟新的视角,剖析全球气候危机如何终结了明朝统治。

《潮来潮去: 海关与中国现代性的全球起源》(Breaking with the Past: The Maritime Customs Service and the Global Origins of Modernity in China )

[英] 方德万(Hans Van de Ven) 2014-11

从1854年创立到1952年解散,中国海关总署不仅是税收征收者,更承担着管理中国港口、建造灯塔、勘测海岸线等多重职能,海关系统是太平天国运动后中国融入现代民族国家体系及二十世纪贸易金融体系的关键枢纽。

邓小平时代(Deng 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美] 傅高义(Ezra F.Vogel) 2011-9

以传记体描写邓小平如何在1970年代末至1990年代改革开放期间,通过经济与政治决策引导中国走向现代化与全球舞台。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Die Chinesische Literatur in 20. Jahrhundert )

[德] 顾彬(Wolfgang Kubin) 2005-9

撰写汉语二十世纪文学史,从文学与历史视角分析中国现代与当代文学如何在国家、时代变迁与世界文学对话中发展演变。

《中国制造的世界》(Un Mundo Made in China )

[阿根廷] 何广思(Gustavo Alejandro Girado) 2021-10

本书探讨中国在战后世界秩序中如何使自己的价值观与利益重新成为国际规则制造者的一部分,包括“一带一路”、5G、科技标准化等全球政策与战略。

《论中国》(On China)

[美] 基辛格(Henry Kissinger) 2011-1

基辛格以其独特视角追溯了中美关系60年间的演变历程,并刻画了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重要人物,揭示其不同愿景如何塑造了中国的现代命运。

《中国梦境:公元前300年-公元800年》(The Chinese Dreamscape, 300BCE-800CE)

[美] 康儒博(Robert Ford Campany) 2020-10

作者探究了中国自战国晚期至唐代早中期人们对梦境的认知,揭示了远古时代的人们如何应对关于梦境的谜题,并将中国梦境观念与其他文化(古今)的梦境研究进行对话。

《谁在看中国画》(Chinese Painting and Its Audiences)

[美] 柯律格(Craig Clunas) 2017-4

艺术史学家柯律格以美国国家美术馆举办的A.W.梅隆美术讲座为基础,通过大量名画与鲜为人知的画作(其中部分作品在此首次以英文形式探讨),展现了从明代至今五个世纪里不同受众群体对中国画的理解历程。

《他者中的华人:中国近现代移民史》(Chinese Among Others:Emigration in Modern Times)

[美] 孔飞力(Philip A.Kuhn) 2008-3

孔飞力讲述了作为中国近代史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移民五百年历程。追溯了中国移民遍布全球的经历,并将其与定居地“他者”群体的遭遇并置,通过丰富的原始文献选编让这些主角得以用个人声音诉说希望、悲伤与世界观。

《现代中国的形成:1600—1949》(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Chinese State: 1600 – 1950 )

[美] 李怀印(Huaiyin Li) 2019-8

本书对十七世纪至二十世纪中叶现代中国国家的形成进行了历史分析,探究当今中国为何在规模与结构上与其他民族国家截然不同,追溯中国领土与民族构成在过去数百年间保持连续性的根源。

《西方对中国的看法:政治、经济与社会》(Western Perspectives o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olitics, Economy and Society)

[澳] 马克林(Colin Patrick Mackerras) 2014-9

多年来,西方人如何看待中国?这个问题引发诸多重要议题,本书旨在呈现、分析并阐释这些议题。基于自1964年起在中国积累的亲历,以及1980年代以来对西藏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广泛考察,作者试图辨析不同西方国家的认知趋势。

《耶稣会对孔子的阅读:〈论语〉在西方的首部译本》(The Jesuit Reading of Confucius: The First Complete Translation of the Lunyu (1687) Published in the West )

[法] 梅谦立(Thierry Meynard) 2015-8

孔子最初通过拉丁文著作被传入西方,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1687年在巴黎出版的《中国哲人孔子》(Confucius Sinarum Philosophus)。在本书中,梅谦立剖析了耶稣会士在华的知识背景及其理解儒家传统的思维历程。

《伊朗细密画中的中国元素》(Chinese Elements in Persian Paintings )

[伊朗] 纳思霖・达斯坦(Nasrin Dastan ) 2025-12

本书着重探讨中国与波斯(伊朗)艺术之间,尤其是在波斯细密画中,中国绘画元素的影响、交融与创新。

《文化交涉学与语言接触:汉语语言学的周边方法论》(文化交渉学と言語接触:中国言語学における周縁からのアプローチ )

[日] 内田庆市(Keiichi Uchida) 2010-9

本书通过“文化交涉学”的视角,从边缘文化与语言接触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国语言学的发展与形成。

《有诗自唐来:唐代诗歌及其有形世界》(Manifest in Words, Written on Paper: Producing and Circulating Poetry in Tang Dynasty China)

[美] 倪健(Christopher M. B. Nugent) 2011-1

本书旨在通过揭示唐代诗歌从最初的口头或书面形态,到其往往漫长而曲折的传播路径,来探讨中世纪文学的文本现实。

《南非学者眼中的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Xi Jinping Thought – Through South African Eyes)

[南非] 谭哲理(Paul Zilungisele Tembe) 2022-10

作者以其2006-2013年在中国的亲身经历与观察为基础,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关注这些思想在中国取得的成就,以及这些治理实践能为南非及其他非洲国家提供哪些借鉴。

《关羽:由凡入神的历史与想象》(Guan Yu: The Religious Afterlife of a Failed Hero)

[荷] 田海(Barend ter Haar) 2017-12

关羽逝后以关公或关帝之名,成为中国封建王朝时期最受尊崇、最具影响力的神祗之一。本书追溯了这位神祇的崛起历程,主张对其的神格崇拜源于口头文化,并首先作为口头实践传播开来。

《中国思想的两种理性:占卜与表意》(Les deux raisons de la pensée chinoise: divination et idéographie )

[法] 汪德迈(Léon Vandermeersch) 2013-5

本书研究了中国占卜方程的发明,并揭示,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层结构中渗透着一种“占卜理性”,这与西方以“神学理性”为特征的传统形成鲜明对比。

《世界中的中国:文化、政治与世界视景》(China in the World: Culture, Politics, and World Vision)

[美] 王斑(Ban Wang) 2022-3

通过考察政治著作、文学作品及影视创作,作者勾勒出中国追求去殖民化、民族独立、国家形态构想、社会主义国际主义、替代性发展模式以及与第三世界国家团结互助的历程。

《更新中国:国家与新全球史》(Renewal: The Chinese State and the New Global History)

[新加坡] 王赓武(Wang Gungwu) 2012-12

中国的崛起是否会改变过去几个世纪由西方工业化与宪政民主国家构建的国际体系?中国是否应满足于维持该体系?儒家传统是否蕴含着能与现代世界普世价值观相契合的道德愿景?历史学家王赓武在思索这些问题时,探究了中国对其世界历史定位的认知,并追溯了推动中国迈向现代全球转型的独特特质。

《登龙门:中国的科举考试1300年》(등용문: 중국과거시험1300년 )

[韩] 吴金成(오금성) 2023

韩国历史学家吴金成把中国历代维持了约 1300 年的科举制度视为传统社会核心的“动力机制”,从其起源、发展、到最终废除,全面地以政治、社会、经济、文化视角进行剖析。

《事理:王夫之的哲学思想》(La raison des choses: Essai sur la Philosophie de Wang Fuzhi, 1619 – 1692)

[法] 谢和耐(Jacques Gernet) 2005-3

王夫之是中国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本书提供了导论,致力于向西方读者阐释其思想体系。

《工开万物:17 世纪中国的知识与技术》(The Crafting of 10,000 Things: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in Seventeenth Century China)

[德] 薛凤(Dagmar Schäfer) 2011-3

作者梳理宋应星的个人经历与文化背景,分析其获取、评估并最终呈现知识的过程,最终将宋的学术成就置于中国哲学家与作家的整体脉络中,论证这些著作共同展现了中国特有的学术传统——将技术确立为合法的学术研究领域与哲学认知范畴。

《只是一首歌:中国 11 世纪至 12 世纪初的词》(Just A Song: Chinese Lyrics from the Eleventh and Early Twelfth Centuries)

[美] 宇文所安(Stephen Owen) 2019-4

本书聚焦中国宋代的词,探讨了词的演化、性别情感、文学史构建、审美与文化语境以及文学功能转变等话题。

《进入全球公共视域的清帝国 —— 欧洲文献里的中国邸报》(The Chinese Gazette in European Sources: Joining the Global Public in the Early and Mid-Qing Dynasty)

[比利时] 钟鸣旦(Nicolas Standaert) 2022-4

作为公开发行的政府刊物,中国邸报自十二世纪起便以多种形式传播。本书通过从欧洲视角观察中国,揭示欧洲文献如何为拓展十七、十八世纪邸报研究提供独特途径。

海外青年学者书目

《后西方世界:新兴大国如何重塑全球秩序》(Post-Western World: How Emerging Powers Are Remaking Global Order)

[巴西] 奥利弗・施廷克(Oliver Stuenkel) 2016-10

本书剖析全球秩序面临的核心挑战,批判了迎合国际权力结构的狭隘欧洲中心主义视野,促进理解多极世界秩序图景及其有效实现路径。

《1368:中国与现代世界之形成》(1368: China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美] 胡马云(Ali Humayun Akhtar) 2022-7

本书追溯了从郑和下海的使团、到欧洲航海家的到来、至鸦片战争的冲击的轨迹,揭示自明以来世界从中国汲取了哪些经验,为理解当今中国的崛起及其与西方世界、复苏中的亚洲未来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脉络。

《汉语和汉语语法》(Çin dili ve Çince dilbilgisi)

[土耳其] 吉来(Giray Fidan) 2011-10

本书是由土耳其学者撰写的汉语研究书籍,呈现了汉语的历史和特点以及汉语语法。

《古代中国的帝国网络:中华帝国在东亚南部的建立》(The Imperial Network in Ancient China: The Foundation of Sinitic Empire in Southern East Asia)

[俄] 马硕(Maxim Korolkov) 2023-5

本书将公元前400年至公元200年间东亚帝国国家的兴起视为一种基于网络的过程,揭示了长江以南早期跨区域接触的地理格局如何影响了汉族国家扩张的方向。

《中国现代日语教育史——大学专业教育与教材》(現代中国の日本語教育史 — 大学専攻教育と教科書をめぐって)

[日] 田中祐輔 2015-10

本书通过采访教师、结合珍贵照片资料,回顾了通过日语教育促进中日交流的历史,并对迄今在中国使用的日语教材进行了剖析。

《在中国的粟特人:以公元 3 世纪至 10 世纪考古发掘和历史文献为基础的考古与艺术史研究》(Sogdians in China: An Archaeological and Art Historical Research Based on Tomb Finds and Historical Texts from the 3rd to the 10th Century AD)

[德] 魏骏骁(Patrick Wertmann) 2015-12

粟特人起源于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在公元6世纪和8世纪之间统治了从君士坦丁堡延伸到朝鲜的最伟大的贸易帝国之一。本书追踪了粟特商人的路线,并记录了他们在八个国家(尤其是中国)的54家博物馆和藏品中的踪迹。

《革命的身体:重新认识现当代中国舞蹈文化》(Revolutionary Bodies: Chinese Dance and the Socialist Legacy)

[美] 魏美玲(Emily Wilcox) 2018-10

本书结合十余年田野调查与对电影影像、摄影文献、演出节目单等的档案研究,剖析了1935至2015年间中国编舞家创作的重要舞蹈作品,挑战了“苏联式革命芭蕾是社会主义时期中国舞蹈领域主要遗产”的普遍认知。

《清代税赋的意识形态基础:信仰体系、政治和制度》(The Ideological Foundations of Qing Taxation: Belief Systems, Politics, and Institutions)

[美] 张泰苏(Taisu Zhang) 2023-2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中国在18至19世纪的相对经济衰退与其薄弱的财政制度和有限的财政收入密切相关。本书以清朝为例,梳理了国家制度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多重互动机制:后者塑造前者,而前者亦能显著强化前者的政治生命力。

《汉字革命:中国语文现代性的起源:1916—1958》(Chinese Grammatology: Script Revolution and Literary Modernity, 1916 – 1958)

[加] 钟雨柔(Yurou Zhong) 2019-11

本书追溯发生在二十世纪的对汉字的文字革命的起源、演变与遏制,开创性地阐释其对中华文学文化的塑造效应,以及拼音世界与非拼音世界碰撞的深远影响。

《生活在服饰中的女性:苗族的物质文化与母女关系》(衣装と生きる女性たち —— ミャオ族の物質文化と母娘関係)

[日] 佐藤若菜 2020-2

一部将物质文化研究和区域研究联系起来的作品。尽管苗族的民族服饰仅因其华丽的装饰和刺绣而备受关注,但与她们的社会关系(尤其是母女关系)相关的规范和历史却交织在零件的材质和颜色、刺绣的图案和技法,甚至生产、穿着、储存和转移的动作中。

中国学者

《当代国外中国学研究》

何培忠 商务印书馆 2006-12

涉及十八个国家有关中国研究的历史,对“汉学”、“中国学”学术脉络进行梳理,以及分析20世纪80年代后国外中国学研究领域变化。

《欧洲中国学》

黄长著、孙越生、王祖望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9

一部大型的按国别叙述的专题性著作,包括法国、英国、荷兰、德国、奥地利、瑞士、瑞典、挪威、丹麦、芬兰、冰岛、意大利、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帝俄苏联俄联邦等17部分,时间跨越从19世纪初至20世纪末近200年。

《欧美佛教学术史:西方的佛教形象与学术源流》

李四龙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11

本书归纳了欧美佛教研究的五个学术传统:印度学、巴利语、汉学、藏学与中亚传统,扼要介绍了世界佛教的分布及学术研究的梗概。

《中国文学在法国:18世纪至20世纪80年代》

钱林森 学苑出版社 2019-7

主要围绕中国古典诗歌、中国古典戏剧、中国古典小说、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小说家、中国现代诗人、新时期中国文学在法国的传播与影响,介绍了中国文学在法国的流布。

《从汉学到中国学:近代日本的中国研究》

钱婉约 中华书局 2007-3

本书从“日本中国学”着眼论述从“汉学”到“中国学”的学术史历程,包含从汉学到中国学、从汉文到中国语、中日书籍交流、日本中国学家例话、近代日本的中国观五个章节。

《世界中国学导论》

沈桂龙、周武等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12

一部全景式反映世界各国中国学发展历史、现状与未来趋势,以及本土中国研究和海外中国研究交流互鉴的导论性著作,分综论篇、区域/国别篇、主题篇、学派篇、大师篇和互鉴篇6个部分。

《法国重农学派学说的中国渊源》

谈敏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8

介绍了十七、十八世纪遍及欧洲的“中国国热”的历史背景,说明了法国重农学派学说渊源于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主客观基础,并将此学派思想与相应的中国国古代经济观点一一进行对比分析。

《客居美国的民国史家与美国汉学》

吴原元 学苑出版社 2018-10

以学术书评为主要史料和主要视角,围绕民国时期移居美国的中国史学研究者这一群体在美的学术人生及其与美国学界的互动,探讨他们如何影响美国汉学研究,以及如何在学术研究中彰显主体性。

《俄国汉学史:迄于1917年》

阎国栋 学苑出版社 2024-9

这本书系统梳理了1917年之前俄国(沙皇时代)汉学研究的历史脉络,包括汉学在语言、文学、学术翻译、经典研究等方面的起源、发展与代表人物。

《国际中国学研究》

严绍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10

本书主要阐述对于“国际中国学”这一学术概念的论见,对日本中国学领域研究状况的考察,以及对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日本在意识形态上的转型,所引起的日本在中国学研究上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的研究。

《海外中国研究中文书目:1978-2018》

尹汉超 学苑出版社 2022-12

一部关于中国学研究中文图书的工具书,详细著录从1978年至2018年海外中国学中文译著和专著的出版信息。

《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张国刚 北京大学书版社 2019-11

本书上下卷分别讲述从远古时代到郑和下西洋(1500年以前)以及大航海以后即晚明和盛清时期(1500—1800)的中西文化关系,从物质、精神、制度、行为等多个层面展示中国与西方文化关系的复杂历史过程,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中国和欧洲早期思想交流史》

张西平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7

梳理了1500-1800年间中国和欧洲早期相遇后在思想上交流与汇通,分别介绍欧洲文化、科技、宗教、哲学思想的在中国传播以及中国文化和哲学在欧洲主要国家的影响,揭示了中国和欧洲近代思想文化的变迁是在相互影响下发生的。

《美国中国学发展史:以历史学为中心》

朱政惠 中西书局 2015-6

以历史学为主线,梳理了美国中国学二百年来的发展历程,阐述了早期中国学向现代中国学演变的内在逻辑,以及当下中国学研究在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上的发展态势,呈现了美国中国学发展史轨迹。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关于中国学,世界学者在关心什么?| 书单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发布了54部“世界中国学研究推荐书目”

界面新闻记者 | 实习记者 卢灿秋 记者 丁欣雨

界面新闻编辑 | 姜妍

中国古代人如何思考梦境?中国移民有何种经历?中国外交采取怎样的策略?苗族服饰如何作用于社会生活与生产?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昨日发布了“世界中国学研究推荐书目”。在近20年间出版的共54部作品里,海内外学者围绕历史、哲学、政治、经济、社会、语言等不同领域,为他们关注的历史中国和当代中国,做出了探索与解答。其中海外学者作品有40部(含海外80后青年学者作品10部),分别来自16个国家、9个文种,多数作品已在中文世界出版;以及中国学者作品14部。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现场 图片拍摄:实习记者 卢灿秋

当下中国学在研究什么?中国学经历了怎样的发展?界面文化整理了书目中各作品的相关信息,进行如下介绍。

海外学者书目

《湮没的思想:出土竹简中的禅让传说与理想政制》(Buried Ideas: Legends of Abdication and Ideal Government in Early Chinese Bamboo-Slip Manuscripts)

[美] 艾兰(Sarah Allan) 2015-11

本书呈现并探讨了四篇发现于竹简上的手书及其看似前所未有的政治哲学。这些作品均由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21年)楚国地方文字写成,皆论述了尧让位给舜的故事,虽与《孟子》《庄子》等古典时期核心典籍相关,却存在显著差异。

《儒家角色伦理学:一套特色伦理学词汇》(Confucian Role Ethics: A Vocabulary)

[美] 安乐哲(Roger T.Ames) 2011-4

本书通过探讨《易经》注释、传统中医及中国宇宙观,阐释儒家哲学的宇宙论基础,从而构建了解读框架。

《汉语——表意文字的王国》(Les Idéogrammes Chinois ou L’empire du Sens )

[法] 白乐桑(Joël Bellassen) 1995-1

本书以图像与文字结合方式介绍近七百个汉字,探讨汉字表意特性与符号美学,使读者能理解汉字如何既是语言,也是一种包含感知与象征意义的图像系统。

《历史上的理学》(Neo-Confucianism in History)

[美] 包弼德(Peter K. Bol) 2008-11

本书对宋、元、明三代新儒家与作为社会政治精英的士人、地方社会及帝国政权的互动关系进行了诠释性探究,同时反思了中国历史中这个中期的作用。

《科学在中国: 1550-1900》(On Their Own Terms: Science in China,1550-1900)

[美] 本杰明·艾尔曼(Benjamin A.Elman) 2005-4

艾尔曼剖析了本土科学在四个世纪间如何在耶稣会与新教传教士的双重影响下演进。最终他做出论证:中国人以自身方式开创了现代科学。

《崩盘: 小冰期与大明王朝的衰落》(The Price of Collapse: The Little Ice Age and the Fall of Ming China)

[加] 卜正民(Timothy Brook) 2023-11

许多历史学家将明朝覆灭归因于清军入侵,《崩盘》为中国经济与社会史研究开辟新的视角,剖析全球气候危机如何终结了明朝统治。

《潮来潮去: 海关与中国现代性的全球起源》(Breaking with the Past: The Maritime Customs Service and the Global Origins of Modernity in China )

[英] 方德万(Hans Van de Ven) 2014-11

从1854年创立到1952年解散,中国海关总署不仅是税收征收者,更承担着管理中国港口、建造灯塔、勘测海岸线等多重职能,海关系统是太平天国运动后中国融入现代民族国家体系及二十世纪贸易金融体系的关键枢纽。

邓小平时代(Deng 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美] 傅高义(Ezra F.Vogel) 2011-9

以传记体描写邓小平如何在1970年代末至1990年代改革开放期间,通过经济与政治决策引导中国走向现代化与全球舞台。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Die Chinesische Literatur in 20. Jahrhundert )

[德] 顾彬(Wolfgang Kubin) 2005-9

撰写汉语二十世纪文学史,从文学与历史视角分析中国现代与当代文学如何在国家、时代变迁与世界文学对话中发展演变。

《中国制造的世界》(Un Mundo Made in China )

[阿根廷] 何广思(Gustavo Alejandro Girado) 2021-10

本书探讨中国在战后世界秩序中如何使自己的价值观与利益重新成为国际规则制造者的一部分,包括“一带一路”、5G、科技标准化等全球政策与战略。

《论中国》(On China)

[美] 基辛格(Henry Kissinger) 2011-1

基辛格以其独特视角追溯了中美关系60年间的演变历程,并刻画了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重要人物,揭示其不同愿景如何塑造了中国的现代命运。

《中国梦境:公元前300年-公元800年》(The Chinese Dreamscape, 300BCE-800CE)

[美] 康儒博(Robert Ford Campany) 2020-10

作者探究了中国自战国晚期至唐代早中期人们对梦境的认知,揭示了远古时代的人们如何应对关于梦境的谜题,并将中国梦境观念与其他文化(古今)的梦境研究进行对话。

《谁在看中国画》(Chinese Painting and Its Audiences)

[美] 柯律格(Craig Clunas) 2017-4

艺术史学家柯律格以美国国家美术馆举办的A.W.梅隆美术讲座为基础,通过大量名画与鲜为人知的画作(其中部分作品在此首次以英文形式探讨),展现了从明代至今五个世纪里不同受众群体对中国画的理解历程。

《他者中的华人:中国近现代移民史》(Chinese Among Others:Emigration in Modern Times)

[美] 孔飞力(Philip A.Kuhn) 2008-3

孔飞力讲述了作为中国近代史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移民五百年历程。追溯了中国移民遍布全球的经历,并将其与定居地“他者”群体的遭遇并置,通过丰富的原始文献选编让这些主角得以用个人声音诉说希望、悲伤与世界观。

《现代中国的形成:1600—1949》(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Chinese State: 1600 – 1950 )

[美] 李怀印(Huaiyin Li) 2019-8

本书对十七世纪至二十世纪中叶现代中国国家的形成进行了历史分析,探究当今中国为何在规模与结构上与其他民族国家截然不同,追溯中国领土与民族构成在过去数百年间保持连续性的根源。

《西方对中国的看法:政治、经济与社会》(Western Perspectives o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olitics, Economy and Society)

[澳] 马克林(Colin Patrick Mackerras) 2014-9

多年来,西方人如何看待中国?这个问题引发诸多重要议题,本书旨在呈现、分析并阐释这些议题。基于自1964年起在中国积累的亲历,以及1980年代以来对西藏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广泛考察,作者试图辨析不同西方国家的认知趋势。

《耶稣会对孔子的阅读:〈论语〉在西方的首部译本》(The Jesuit Reading of Confucius: The First Complete Translation of the Lunyu (1687) Published in the West )

[法] 梅谦立(Thierry Meynard) 2015-8

孔子最初通过拉丁文著作被传入西方,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1687年在巴黎出版的《中国哲人孔子》(Confucius Sinarum Philosophus)。在本书中,梅谦立剖析了耶稣会士在华的知识背景及其理解儒家传统的思维历程。

《伊朗细密画中的中国元素》(Chinese Elements in Persian Paintings )

[伊朗] 纳思霖・达斯坦(Nasrin Dastan ) 2025-12

本书着重探讨中国与波斯(伊朗)艺术之间,尤其是在波斯细密画中,中国绘画元素的影响、交融与创新。

《文化交涉学与语言接触:汉语语言学的周边方法论》(文化交渉学と言語接触:中国言語学における周縁からのアプローチ )

[日] 内田庆市(Keiichi Uchida) 2010-9

本书通过“文化交涉学”的视角,从边缘文化与语言接触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国语言学的发展与形成。

《有诗自唐来:唐代诗歌及其有形世界》(Manifest in Words, Written on Paper: Producing and Circulating Poetry in Tang Dynasty China)

[美] 倪健(Christopher M. B. Nugent) 2011-1

本书旨在通过揭示唐代诗歌从最初的口头或书面形态,到其往往漫长而曲折的传播路径,来探讨中世纪文学的文本现实。

《南非学者眼中的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Xi Jinping Thought – Through South African Eyes)

[南非] 谭哲理(Paul Zilungisele Tembe) 2022-10

作者以其2006-2013年在中国的亲身经历与观察为基础,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关注这些思想在中国取得的成就,以及这些治理实践能为南非及其他非洲国家提供哪些借鉴。

《关羽:由凡入神的历史与想象》(Guan Yu: The Religious Afterlife of a Failed Hero)

[荷] 田海(Barend ter Haar) 2017-12

关羽逝后以关公或关帝之名,成为中国封建王朝时期最受尊崇、最具影响力的神祗之一。本书追溯了这位神祇的崛起历程,主张对其的神格崇拜源于口头文化,并首先作为口头实践传播开来。

《中国思想的两种理性:占卜与表意》(Les deux raisons de la pensée chinoise: divination et idéographie )

[法] 汪德迈(Léon Vandermeersch) 2013-5

本书研究了中国占卜方程的发明,并揭示,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层结构中渗透着一种“占卜理性”,这与西方以“神学理性”为特征的传统形成鲜明对比。

《世界中的中国:文化、政治与世界视景》(China in the World: Culture, Politics, and World Vision)

[美] 王斑(Ban Wang) 2022-3

通过考察政治著作、文学作品及影视创作,作者勾勒出中国追求去殖民化、民族独立、国家形态构想、社会主义国际主义、替代性发展模式以及与第三世界国家团结互助的历程。

《更新中国:国家与新全球史》(Renewal: The Chinese State and the New Global History)

[新加坡] 王赓武(Wang Gungwu) 2012-12

中国的崛起是否会改变过去几个世纪由西方工业化与宪政民主国家构建的国际体系?中国是否应满足于维持该体系?儒家传统是否蕴含着能与现代世界普世价值观相契合的道德愿景?历史学家王赓武在思索这些问题时,探究了中国对其世界历史定位的认知,并追溯了推动中国迈向现代全球转型的独特特质。

《登龙门:中国的科举考试1300年》(등용문: 중국과거시험1300년 )

[韩] 吴金成(오금성) 2023

韩国历史学家吴金成把中国历代维持了约 1300 年的科举制度视为传统社会核心的“动力机制”,从其起源、发展、到最终废除,全面地以政治、社会、经济、文化视角进行剖析。

《事理:王夫之的哲学思想》(La raison des choses: Essai sur la Philosophie de Wang Fuzhi, 1619 – 1692)

[法] 谢和耐(Jacques Gernet) 2005-3

王夫之是中国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本书提供了导论,致力于向西方读者阐释其思想体系。

《工开万物:17 世纪中国的知识与技术》(The Crafting of 10,000 Things: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in Seventeenth Century China)

[德] 薛凤(Dagmar Schäfer) 2011-3

作者梳理宋应星的个人经历与文化背景,分析其获取、评估并最终呈现知识的过程,最终将宋的学术成就置于中国哲学家与作家的整体脉络中,论证这些著作共同展现了中国特有的学术传统——将技术确立为合法的学术研究领域与哲学认知范畴。

《只是一首歌:中国 11 世纪至 12 世纪初的词》(Just A Song: Chinese Lyrics from the Eleventh and Early Twelfth Centuries)

[美] 宇文所安(Stephen Owen) 2019-4

本书聚焦中国宋代的词,探讨了词的演化、性别情感、文学史构建、审美与文化语境以及文学功能转变等话题。

《进入全球公共视域的清帝国 —— 欧洲文献里的中国邸报》(The Chinese Gazette in European Sources: Joining the Global Public in the Early and Mid-Qing Dynasty)

[比利时] 钟鸣旦(Nicolas Standaert) 2022-4

作为公开发行的政府刊物,中国邸报自十二世纪起便以多种形式传播。本书通过从欧洲视角观察中国,揭示欧洲文献如何为拓展十七、十八世纪邸报研究提供独特途径。

海外青年学者书目

《后西方世界:新兴大国如何重塑全球秩序》(Post-Western World: How Emerging Powers Are Remaking Global Order)

[巴西] 奥利弗・施廷克(Oliver Stuenkel) 2016-10

本书剖析全球秩序面临的核心挑战,批判了迎合国际权力结构的狭隘欧洲中心主义视野,促进理解多极世界秩序图景及其有效实现路径。

《1368:中国与现代世界之形成》(1368: China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美] 胡马云(Ali Humayun Akhtar) 2022-7

本书追溯了从郑和下海的使团、到欧洲航海家的到来、至鸦片战争的冲击的轨迹,揭示自明以来世界从中国汲取了哪些经验,为理解当今中国的崛起及其与西方世界、复苏中的亚洲未来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脉络。

《汉语和汉语语法》(Çin dili ve Çince dilbilgisi)

[土耳其] 吉来(Giray Fidan) 2011-10

本书是由土耳其学者撰写的汉语研究书籍,呈现了汉语的历史和特点以及汉语语法。

《古代中国的帝国网络:中华帝国在东亚南部的建立》(The Imperial Network in Ancient China: The Foundation of Sinitic Empire in Southern East Asia)

[俄] 马硕(Maxim Korolkov) 2023-5

本书将公元前400年至公元200年间东亚帝国国家的兴起视为一种基于网络的过程,揭示了长江以南早期跨区域接触的地理格局如何影响了汉族国家扩张的方向。

《中国现代日语教育史——大学专业教育与教材》(現代中国の日本語教育史 — 大学専攻教育と教科書をめぐって)

[日] 田中祐輔 2015-10

本书通过采访教师、结合珍贵照片资料,回顾了通过日语教育促进中日交流的历史,并对迄今在中国使用的日语教材进行了剖析。

《在中国的粟特人:以公元 3 世纪至 10 世纪考古发掘和历史文献为基础的考古与艺术史研究》(Sogdians in China: An Archaeological and Art Historical Research Based on Tomb Finds and Historical Texts from the 3rd to the 10th Century AD)

[德] 魏骏骁(Patrick Wertmann) 2015-12

粟特人起源于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在公元6世纪和8世纪之间统治了从君士坦丁堡延伸到朝鲜的最伟大的贸易帝国之一。本书追踪了粟特商人的路线,并记录了他们在八个国家(尤其是中国)的54家博物馆和藏品中的踪迹。

《革命的身体:重新认识现当代中国舞蹈文化》(Revolutionary Bodies: Chinese Dance and the Socialist Legacy)

[美] 魏美玲(Emily Wilcox) 2018-10

本书结合十余年田野调查与对电影影像、摄影文献、演出节目单等的档案研究,剖析了1935至2015年间中国编舞家创作的重要舞蹈作品,挑战了“苏联式革命芭蕾是社会主义时期中国舞蹈领域主要遗产”的普遍认知。

《清代税赋的意识形态基础:信仰体系、政治和制度》(The Ideological Foundations of Qing Taxation: Belief Systems, Politics, and Institutions)

[美] 张泰苏(Taisu Zhang) 2023-2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中国在18至19世纪的相对经济衰退与其薄弱的财政制度和有限的财政收入密切相关。本书以清朝为例,梳理了国家制度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多重互动机制:后者塑造前者,而前者亦能显著强化前者的政治生命力。

《汉字革命:中国语文现代性的起源:1916—1958》(Chinese Grammatology: Script Revolution and Literary Modernity, 1916 – 1958)

[加] 钟雨柔(Yurou Zhong) 2019-11

本书追溯发生在二十世纪的对汉字的文字革命的起源、演变与遏制,开创性地阐释其对中华文学文化的塑造效应,以及拼音世界与非拼音世界碰撞的深远影响。

《生活在服饰中的女性:苗族的物质文化与母女关系》(衣装と生きる女性たち —— ミャオ族の物質文化と母娘関係)

[日] 佐藤若菜 2020-2

一部将物质文化研究和区域研究联系起来的作品。尽管苗族的民族服饰仅因其华丽的装饰和刺绣而备受关注,但与她们的社会关系(尤其是母女关系)相关的规范和历史却交织在零件的材质和颜色、刺绣的图案和技法,甚至生产、穿着、储存和转移的动作中。

中国学者

《当代国外中国学研究》

何培忠 商务印书馆 2006-12

涉及十八个国家有关中国研究的历史,对“汉学”、“中国学”学术脉络进行梳理,以及分析20世纪80年代后国外中国学研究领域变化。

《欧洲中国学》

黄长著、孙越生、王祖望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9

一部大型的按国别叙述的专题性著作,包括法国、英国、荷兰、德国、奥地利、瑞士、瑞典、挪威、丹麦、芬兰、冰岛、意大利、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帝俄苏联俄联邦等17部分,时间跨越从19世纪初至20世纪末近200年。

《欧美佛教学术史:西方的佛教形象与学术源流》

李四龙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11

本书归纳了欧美佛教研究的五个学术传统:印度学、巴利语、汉学、藏学与中亚传统,扼要介绍了世界佛教的分布及学术研究的梗概。

《中国文学在法国:18世纪至20世纪80年代》

钱林森 学苑出版社 2019-7

主要围绕中国古典诗歌、中国古典戏剧、中国古典小说、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小说家、中国现代诗人、新时期中国文学在法国的传播与影响,介绍了中国文学在法国的流布。

《从汉学到中国学:近代日本的中国研究》

钱婉约 中华书局 2007-3

本书从“日本中国学”着眼论述从“汉学”到“中国学”的学术史历程,包含从汉学到中国学、从汉文到中国语、中日书籍交流、日本中国学家例话、近代日本的中国观五个章节。

《世界中国学导论》

沈桂龙、周武等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12

一部全景式反映世界各国中国学发展历史、现状与未来趋势,以及本土中国研究和海外中国研究交流互鉴的导论性著作,分综论篇、区域/国别篇、主题篇、学派篇、大师篇和互鉴篇6个部分。

《法国重农学派学说的中国渊源》

谈敏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8

介绍了十七、十八世纪遍及欧洲的“中国国热”的历史背景,说明了法国重农学派学说渊源于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主客观基础,并将此学派思想与相应的中国国古代经济观点一一进行对比分析。

《客居美国的民国史家与美国汉学》

吴原元 学苑出版社 2018-10

以学术书评为主要史料和主要视角,围绕民国时期移居美国的中国史学研究者这一群体在美的学术人生及其与美国学界的互动,探讨他们如何影响美国汉学研究,以及如何在学术研究中彰显主体性。

《俄国汉学史:迄于1917年》

阎国栋 学苑出版社 2024-9

这本书系统梳理了1917年之前俄国(沙皇时代)汉学研究的历史脉络,包括汉学在语言、文学、学术翻译、经典研究等方面的起源、发展与代表人物。

《国际中国学研究》

严绍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10

本书主要阐述对于“国际中国学”这一学术概念的论见,对日本中国学领域研究状况的考察,以及对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日本在意识形态上的转型,所引起的日本在中国学研究上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的研究。

《海外中国研究中文书目:1978-2018》

尹汉超 学苑出版社 2022-12

一部关于中国学研究中文图书的工具书,详细著录从1978年至2018年海外中国学中文译著和专著的出版信息。

《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张国刚 北京大学书版社 2019-11

本书上下卷分别讲述从远古时代到郑和下西洋(1500年以前)以及大航海以后即晚明和盛清时期(1500—1800)的中西文化关系,从物质、精神、制度、行为等多个层面展示中国与西方文化关系的复杂历史过程,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中国和欧洲早期思想交流史》

张西平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7

梳理了1500-1800年间中国和欧洲早期相遇后在思想上交流与汇通,分别介绍欧洲文化、科技、宗教、哲学思想的在中国传播以及中国文化和哲学在欧洲主要国家的影响,揭示了中国和欧洲近代思想文化的变迁是在相互影响下发生的。

《美国中国学发展史:以历史学为中心》

朱政惠 中西书局 2015-6

以历史学为主线,梳理了美国中国学二百年来的发展历程,阐述了早期中国学向现代中国学演变的内在逻辑,以及当下中国学研究在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上的发展态势,呈现了美国中国学发展史轨迹。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