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人工智能电视上半场:用户对AI的感知度,比AI本身更重要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人工智能电视上半场:用户对AI的感知度,比AI本身更重要

对于厂商而言,进入人工智能电视领域,在上半场要做的是,培养用户认知,占领用户心智空间,让用户有一个品牌认知,技术先进,但同时顾及到用户习惯,不疾不徐,逐步升级。

从当年最早的画质之争,那时还是日韩系全面领先的时代,再到后来,互联网时代来临,智能化迎来了风口,电视行业迎来了继智能手机后又一个智能盛世。如今随着AI时代的到来,电视作为客厅经济的入口,自然不会错过这波AI浪潮。

小米从2013年开始,小米电视便在人工智能领域展开了研发与探索,于17年3月发布第一台真正的AI电视——米4。同年3月 ,在北京举行的2017长虹人工智能新品发布会上,长虹展示了以人工智能电视为中心的全新智能家庭生活解决方案——AI Center,发布了人工智能电视新品Q5N和Q5A系列。同年3月,TCL集团正式宣布推出互联网电视子品牌“雷鸟”,“雷鸟”电视的一大看点就是人工智能的应用。

今年上半年,众多智能电视厂商扎堆进军人工智能电视领域,智能电视的下半场,也顺势升维到了AI电视领域的上半场,在这么一个转型交替期,电视厂商又是如何发力的那?

AI电视上半场:用户的技能感知是重头戏

智能电视如今到了下半场,同质化严重,大屏、4K、海量内容成了各厂商的标签,当所有厂商都在进步时,其实品牌竞争力是相对静止的,在用户眼中并无太大差异化。如今到了人工智能时代,无疑给各家厂商提供了一个秀肌肉的新舞台。

新一代产品,想要说服用户购买,那么必须要能为用户带来价值。人工智能电视和普通智能电视相比,最主要的差别在于智能电视具备了“认知”层面的进化,自适应、自学习、自成长是它的主要特质,。

电视具备了学习功能,看起来颇为吊炸天。在节目推荐、认知、决策、反馈上,人工智能电视确定比普通智能电视要先进,但是这些是隐性的或者冲击力并不强,远不足以支撑用户购买人工智能电视或者将普通智能电视换为人工智能电视。举个例子来讲,苹果6跟苹果6s,外观上并未差异,只是系统上更快,更为流畅而已,即使苹果自带“光环效应”,但是将ipone6换为iphone6s的用户也只是少数。

我们再来看近年来的电视发展浪潮,远的不说,就说近几十年的大趋势,从黑白电视到彩电,电视形状上,从台式机过渡到液晶屏,对用户来讲,无疑都是颠覆性的,都引起了一大波的换机浪潮,是很具典型的从0到1,但是从智能电视到人工智能电视,震撼力并没有前几波强悍,,只能算是从1到2。

在志刚看来,对于科技产品来讲,如果更新换代是隐形的,只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那么一定要找到一个可以外化的、用户可以感知到的购买点。

举个例子,PC端下载360杀毒软件的读者会发现这么一个图标:360加速球。

电脑加速,是对现在运行速度的一个升级,但是简单的一次升级,用户是根本感知不到的。但是用可量化的加速球,加速后内存明显变大,这一可量化的数据变化,将隐形的价值外显出来。

不止360加速球,还包括小米手机曾经标榜的不服跑个分,都是为了展现系统优化后,用户的可感知性。

因此,人工智能电视上半场,比AI技术更为重要的是,让用户能真切的感知到AI技术与智能电视之间的区别,挖掘出用户购买点,从而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激活用户换机欲望或者吸引新的用户。

既做事又作秀:语音识别成了智能电视厂商的“小红旗”

智能电视厂商,一方面,集体进军人工智能电视领域,另一方面,姿势上也大抵相似,每一家的人工智能电视,均引入语音识别技术。

某种程度上讲,对于人工智能电视厂商而言,语音识别技术就是“360加速球”、“不服跑个分”。智能电视厂商,引入语音识别技术,在产品上很成功,找到了一个较之智能电视不具备的新功能,局部实现了智能电视到人工智能电视的从0到1.

语音识别技术,不仅可以“作秀”,能让用户明显感知到技术进步,交互形式从遥控器进化到语音识别,具备购买点。而且还能“做事”,确实能为用户带来新的体验。

和普通的语音识别功能所不同,市面上的很多人工智能电视,都是基于NLP自然语言并结合deep learning技术,准确理解用户意图,用语音直接控制电视,如关机、搜索、听音乐、问天气等多种场景要求,正因为有大数据的后台支持,大屏一体机能够做到“千人千面”,比如用户直接语音说出“我要看《人民的名义》”,在后台数据分析中,就会根据爱看该剧的观众特征加上相关数据,分析出此类用户喜好,并推荐相关内容,电视可以根据不同用户的不同观看习惯,通过收集用户观看行为调整内部算法,为不同需求的用户推送出精准、所需的内容,达到“玩的越多越懂你,越懂你越好玩”的效果。

人工智能技术属于典型的“内秀”,为什么会选择语音识别技术作为外在的“360加速球”、“不服跑个分”那?

首先,是延续iphone的传统,对于普通用户而言,对于AI的认知,更多的来源于苹果的sirs,人工智能电视的人机对话,形式上、大致效果上也与sirs在本质雷同,siri有一定用户群体,减少了市场培育成本,节省解释成本。

其次,语音识别技术相对成熟,而且可以直接选择合作形式,联合开发,节省了自身研发时间,可以将语音识别技术快速嫁接到智能电视上。比如小米与出门问问合作开发,最后闹掰了,出门问问又跟微鲸投影合作。科大讯飞与联想电视合作等等。

最后,接入语音识别的智能电视,未来商业前景更具想象力。正如我们所知,未进入到智能时代,电视就是纯硬件,遵循着很传统的经营思维,只能靠差价赚钱,再无新的赢利点,进入到智能电视时代,接入互联网,硬件之外,还可以靠增值服务收费,还可以卖广告,赚取之前电视台才有的广告收益。

但是,这还远远不够,电视的最具价值前景的,客厅经济的承载者,甚至是家庭物联网的入口,智能电视还不能完全胜任。如今智能电视无论如何修正定义,其基本的应用场景基本仍局限于“家庭娱乐”,但当人工智能全面应用于电视之后,电视将成为以家庭为单位的“中控中心”。

比如,用户的语音可直接作为ID被系统储存,操作系统延伸可实现语音的多场景多智能控制,比如智能洗衣机,智能冰箱,智能空调等,都可以由电视为圆点做延伸。

人工智能电视目的是指向整个家庭生活智能领域,而不仅仅像是智能电视简单提供影视服务而已。此前传统硬件电视和此时的智能电视,人机交互和人工智能的应用仍未得以全面施展,而以人工智能语音为切入,意味着整个电视行业将全面推向了真正的人工智能时代。而这也正是,从智能电视到人工智能电视的从0到1的飞跃。

因此,技术相对成熟,可外化的购买点,既能做事又能作秀,同时又能形成新的价值洼地,更具商业想象力,语音识别便成了智能电视厂商们手中的“小红旗”,各大厂商姿势一致的将语音识别技术引用到智能电视中。

交互系统更迭:新时代未必能完爆旧时代

对于用户来讲,人工智能电视可感知到的最大的突破点是语音识别,语音识别技术与遥控器相比,本质上是交互系统的全面升级。

语音识别技术与遥控器,同属交互形式,厂商又该如何选择那?目前市面上主要是分为两种:一种是暴风TV Echo X5,彻底抛弃遥控器,在交互形式上采取语音识别技术。另一种是,语音识别与遥控器相结合的模式。这是目前市面上的主流趋势。

在志刚看来,暴风TV Echo X5的无遥控,全语音识别的交互方式,在当前阶段属于典型的【以色事人者】,终将【色衰而爱弛】。语音交互对用户来讲,确实是个兴奋点,能撩动用户的心,但是新鲜期过后那?

全语音识别交互,目前看来,有两大尴尬点:

首先,我们从用户习惯上来分析。

在具体商用时,人工智能领域的大佬们讲了很多,要考虑使用场景,唯有此才能将技术真正落地,才能实现商业价值。道理都懂,可是在具体落地时,不免陷入技术型自嗨。

在志刚看来,许多技术在宏观上,可以分为两个大阶段,一种是普适性技术(也可以称为全民刚需型技术)。比如从蜡烛到灯泡,几乎上全民适用,大家都能接受,再比如电视从台式到液晶,从非智能到智能,都是普适性技术,而且不涉及过多的用户习惯问题,新技术很快就能普及开来。

另一种是升维性技术(非全民刚需型技术),比如从电灯泡到霓光灯,霓光灯色彩绚丽,在某些场景,确实能发挥价值,但是家庭中,没什么人采用的,尽管技术上比灯泡炫酷,但是并非刚需,并非全民适用。人工智能电视的语音技术,也很炫酷,未来也许会成为主流,成为普适性技术,但是当下还仍处于升维性技术(非全民刚需型技术)阶段,全面抛开遥控器,采用语音交互,难免有点早。

有些技术注定是会被淘汰的,但是有些技术,纵然在不断的进步,但是人们还是习惯性的选择使用原来的技术,原来的技术也许看起来不那么炫酷,但是习惯了。遥控器并没有什么不好,无缘无故被彻底废弃,而且是歇斯底里式,不免操之过急。

技术更替尤其是涉及到交互方式的技术创新,不单单涉及技术,更重要的是考虑用户习惯。技术为王,但不唯技术论!要在用户习惯与技术更迭之间找寻平衡点!

谈到这里,不免有人说我思维太保守,对黑科技不敏感。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别忘了,目前看电视的,高频次的人群是老年人。

语音交互技术形式的出现,是对当前交互方式的一种很好的补充,但目前从用户使用习惯上来讲,还需培养,只能充当饭后甜点,当不了正餐,发挥好价值不啻为锦上添花,但全语音交互,全面抛弃遥控器,在当前阶段则是画蛇添足。

其次,让人尴尬的是,一方面有的厂商在全面采用语音交互技术,而另一方面,唯技术论,技术却并不成熟。

就拿暴风TV Echo X5来说,空说无凭,我们直接来看腾讯数码的评测:

在某些场景下,暴风大耳朵确实能起到作用。但是当我接下来开始尝试广告当中没有提及的内容和语句组合时,问题来了。“暴风大耳朵,播放《终结者2》”,系统弹出《终结者1》、《终结者2》、《终结者2018》、《终结者外传》,各种选项平铺在屏幕上,显然它不知去向,同样的问题也发生在《钢铁侠》这些知名大片上。我再试其他电影名称也经常会出现这种问题,即使语音识别完全正确,影片依然不能实现一句直达的效果。这个时候如果你没有用遥控器,你将继续面临尴尬。因为你不能通过遥控器一键返回一键选择,而是需要非常繁琐的用语音呼出“暴风大耳朵,选择第2个。”这个过程中你还要担心它是否识别成功,还要等待2、3秒。在追求效率的电子产品操作上,语音呼出操作等待时长显然是个问题!

有意思的是,即便语音控制能否辅助搜索内容,提升内容搜索效率。但它至少目前还不完善,在我测试的短短2个小时之内,就发生了两次“假死”状态,如果你正在流畅使用,突然语音功能“假死”这一定很让人崩溃。

语言交互看似很简单的一个过程,其实每一个环节都有很多难点,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存在。一方面是复杂条件下,识别率显著下降,比如地方方言、背景噪音,还有说话语速的差异,都是不具规律性的;另一方面是语音的训练和测试用数据的并非完全匹配。

这些都还只是皮毛,最重要的是人工智能对于语意的理解才是巨大的困难。就算作为人类,在没有前后文的情况下,突然扔给你一段话,你也不见得能理解它的意思。而人工智能就更是一脸懵逼了,不同的麦克风、噪音、口音以及谈话内容下,人工智能作出的反应可能都截然不同,本质上它还不具备意识,对人类的语言缺乏足够的认知。

综上所述,无论是语音识别算法的亟待革命、语音工程上或缺的奇迹,或者是硬件性能上的各种限制,智能语音发展到今天远远还谈不上轻车熟路。只不过正好它遇上了这个时代,能够忽略它的不成熟,容忍它的成长过程。因为它已经发展的足够快了。

因此,完全摒弃遥控器绝非良策,要适当过渡,在培养用户习惯的同时,技术也在同步发展,最终实现语音交互形式的变革。对于厂商而言,进入人工智能电视领域,在上半场要做的是,培养用户认知,占领用户心智空间,让用户有一个品牌认知,技术先进,吊炸天,但同时顾及到用户习惯,不疾不徐,逐步升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人工智能电视上半场:用户对AI的感知度,比AI本身更重要

对于厂商而言,进入人工智能电视领域,在上半场要做的是,培养用户认知,占领用户心智空间,让用户有一个品牌认知,技术先进,但同时顾及到用户习惯,不疾不徐,逐步升级。

从当年最早的画质之争,那时还是日韩系全面领先的时代,再到后来,互联网时代来临,智能化迎来了风口,电视行业迎来了继智能手机后又一个智能盛世。如今随着AI时代的到来,电视作为客厅经济的入口,自然不会错过这波AI浪潮。

小米从2013年开始,小米电视便在人工智能领域展开了研发与探索,于17年3月发布第一台真正的AI电视——米4。同年3月 ,在北京举行的2017长虹人工智能新品发布会上,长虹展示了以人工智能电视为中心的全新智能家庭生活解决方案——AI Center,发布了人工智能电视新品Q5N和Q5A系列。同年3月,TCL集团正式宣布推出互联网电视子品牌“雷鸟”,“雷鸟”电视的一大看点就是人工智能的应用。

今年上半年,众多智能电视厂商扎堆进军人工智能电视领域,智能电视的下半场,也顺势升维到了AI电视领域的上半场,在这么一个转型交替期,电视厂商又是如何发力的那?

AI电视上半场:用户的技能感知是重头戏

智能电视如今到了下半场,同质化严重,大屏、4K、海量内容成了各厂商的标签,当所有厂商都在进步时,其实品牌竞争力是相对静止的,在用户眼中并无太大差异化。如今到了人工智能时代,无疑给各家厂商提供了一个秀肌肉的新舞台。

新一代产品,想要说服用户购买,那么必须要能为用户带来价值。人工智能电视和普通智能电视相比,最主要的差别在于智能电视具备了“认知”层面的进化,自适应、自学习、自成长是它的主要特质,。

电视具备了学习功能,看起来颇为吊炸天。在节目推荐、认知、决策、反馈上,人工智能电视确定比普通智能电视要先进,但是这些是隐性的或者冲击力并不强,远不足以支撑用户购买人工智能电视或者将普通智能电视换为人工智能电视。举个例子来讲,苹果6跟苹果6s,外观上并未差异,只是系统上更快,更为流畅而已,即使苹果自带“光环效应”,但是将ipone6换为iphone6s的用户也只是少数。

我们再来看近年来的电视发展浪潮,远的不说,就说近几十年的大趋势,从黑白电视到彩电,电视形状上,从台式机过渡到液晶屏,对用户来讲,无疑都是颠覆性的,都引起了一大波的换机浪潮,是很具典型的从0到1,但是从智能电视到人工智能电视,震撼力并没有前几波强悍,,只能算是从1到2。

在志刚看来,对于科技产品来讲,如果更新换代是隐形的,只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那么一定要找到一个可以外化的、用户可以感知到的购买点。

举个例子,PC端下载360杀毒软件的读者会发现这么一个图标:360加速球。

电脑加速,是对现在运行速度的一个升级,但是简单的一次升级,用户是根本感知不到的。但是用可量化的加速球,加速后内存明显变大,这一可量化的数据变化,将隐形的价值外显出来。

不止360加速球,还包括小米手机曾经标榜的不服跑个分,都是为了展现系统优化后,用户的可感知性。

因此,人工智能电视上半场,比AI技术更为重要的是,让用户能真切的感知到AI技术与智能电视之间的区别,挖掘出用户购买点,从而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激活用户换机欲望或者吸引新的用户。

既做事又作秀:语音识别成了智能电视厂商的“小红旗”

智能电视厂商,一方面,集体进军人工智能电视领域,另一方面,姿势上也大抵相似,每一家的人工智能电视,均引入语音识别技术。

某种程度上讲,对于人工智能电视厂商而言,语音识别技术就是“360加速球”、“不服跑个分”。智能电视厂商,引入语音识别技术,在产品上很成功,找到了一个较之智能电视不具备的新功能,局部实现了智能电视到人工智能电视的从0到1.

语音识别技术,不仅可以“作秀”,能让用户明显感知到技术进步,交互形式从遥控器进化到语音识别,具备购买点。而且还能“做事”,确实能为用户带来新的体验。

和普通的语音识别功能所不同,市面上的很多人工智能电视,都是基于NLP自然语言并结合deep learning技术,准确理解用户意图,用语音直接控制电视,如关机、搜索、听音乐、问天气等多种场景要求,正因为有大数据的后台支持,大屏一体机能够做到“千人千面”,比如用户直接语音说出“我要看《人民的名义》”,在后台数据分析中,就会根据爱看该剧的观众特征加上相关数据,分析出此类用户喜好,并推荐相关内容,电视可以根据不同用户的不同观看习惯,通过收集用户观看行为调整内部算法,为不同需求的用户推送出精准、所需的内容,达到“玩的越多越懂你,越懂你越好玩”的效果。

人工智能技术属于典型的“内秀”,为什么会选择语音识别技术作为外在的“360加速球”、“不服跑个分”那?

首先,是延续iphone的传统,对于普通用户而言,对于AI的认知,更多的来源于苹果的sirs,人工智能电视的人机对话,形式上、大致效果上也与sirs在本质雷同,siri有一定用户群体,减少了市场培育成本,节省解释成本。

其次,语音识别技术相对成熟,而且可以直接选择合作形式,联合开发,节省了自身研发时间,可以将语音识别技术快速嫁接到智能电视上。比如小米与出门问问合作开发,最后闹掰了,出门问问又跟微鲸投影合作。科大讯飞与联想电视合作等等。

最后,接入语音识别的智能电视,未来商业前景更具想象力。正如我们所知,未进入到智能时代,电视就是纯硬件,遵循着很传统的经营思维,只能靠差价赚钱,再无新的赢利点,进入到智能电视时代,接入互联网,硬件之外,还可以靠增值服务收费,还可以卖广告,赚取之前电视台才有的广告收益。

但是,这还远远不够,电视的最具价值前景的,客厅经济的承载者,甚至是家庭物联网的入口,智能电视还不能完全胜任。如今智能电视无论如何修正定义,其基本的应用场景基本仍局限于“家庭娱乐”,但当人工智能全面应用于电视之后,电视将成为以家庭为单位的“中控中心”。

比如,用户的语音可直接作为ID被系统储存,操作系统延伸可实现语音的多场景多智能控制,比如智能洗衣机,智能冰箱,智能空调等,都可以由电视为圆点做延伸。

人工智能电视目的是指向整个家庭生活智能领域,而不仅仅像是智能电视简单提供影视服务而已。此前传统硬件电视和此时的智能电视,人机交互和人工智能的应用仍未得以全面施展,而以人工智能语音为切入,意味着整个电视行业将全面推向了真正的人工智能时代。而这也正是,从智能电视到人工智能电视的从0到1的飞跃。

因此,技术相对成熟,可外化的购买点,既能做事又能作秀,同时又能形成新的价值洼地,更具商业想象力,语音识别便成了智能电视厂商们手中的“小红旗”,各大厂商姿势一致的将语音识别技术引用到智能电视中。

交互系统更迭:新时代未必能完爆旧时代

对于用户来讲,人工智能电视可感知到的最大的突破点是语音识别,语音识别技术与遥控器相比,本质上是交互系统的全面升级。

语音识别技术与遥控器,同属交互形式,厂商又该如何选择那?目前市面上主要是分为两种:一种是暴风TV Echo X5,彻底抛弃遥控器,在交互形式上采取语音识别技术。另一种是,语音识别与遥控器相结合的模式。这是目前市面上的主流趋势。

在志刚看来,暴风TV Echo X5的无遥控,全语音识别的交互方式,在当前阶段属于典型的【以色事人者】,终将【色衰而爱弛】。语音交互对用户来讲,确实是个兴奋点,能撩动用户的心,但是新鲜期过后那?

全语音识别交互,目前看来,有两大尴尬点:

首先,我们从用户习惯上来分析。

在具体商用时,人工智能领域的大佬们讲了很多,要考虑使用场景,唯有此才能将技术真正落地,才能实现商业价值。道理都懂,可是在具体落地时,不免陷入技术型自嗨。

在志刚看来,许多技术在宏观上,可以分为两个大阶段,一种是普适性技术(也可以称为全民刚需型技术)。比如从蜡烛到灯泡,几乎上全民适用,大家都能接受,再比如电视从台式到液晶,从非智能到智能,都是普适性技术,而且不涉及过多的用户习惯问题,新技术很快就能普及开来。

另一种是升维性技术(非全民刚需型技术),比如从电灯泡到霓光灯,霓光灯色彩绚丽,在某些场景,确实能发挥价值,但是家庭中,没什么人采用的,尽管技术上比灯泡炫酷,但是并非刚需,并非全民适用。人工智能电视的语音技术,也很炫酷,未来也许会成为主流,成为普适性技术,但是当下还仍处于升维性技术(非全民刚需型技术)阶段,全面抛开遥控器,采用语音交互,难免有点早。

有些技术注定是会被淘汰的,但是有些技术,纵然在不断的进步,但是人们还是习惯性的选择使用原来的技术,原来的技术也许看起来不那么炫酷,但是习惯了。遥控器并没有什么不好,无缘无故被彻底废弃,而且是歇斯底里式,不免操之过急。

技术更替尤其是涉及到交互方式的技术创新,不单单涉及技术,更重要的是考虑用户习惯。技术为王,但不唯技术论!要在用户习惯与技术更迭之间找寻平衡点!

谈到这里,不免有人说我思维太保守,对黑科技不敏感。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别忘了,目前看电视的,高频次的人群是老年人。

语音交互技术形式的出现,是对当前交互方式的一种很好的补充,但目前从用户使用习惯上来讲,还需培养,只能充当饭后甜点,当不了正餐,发挥好价值不啻为锦上添花,但全语音交互,全面抛弃遥控器,在当前阶段则是画蛇添足。

其次,让人尴尬的是,一方面有的厂商在全面采用语音交互技术,而另一方面,唯技术论,技术却并不成熟。

就拿暴风TV Echo X5来说,空说无凭,我们直接来看腾讯数码的评测:

在某些场景下,暴风大耳朵确实能起到作用。但是当我接下来开始尝试广告当中没有提及的内容和语句组合时,问题来了。“暴风大耳朵,播放《终结者2》”,系统弹出《终结者1》、《终结者2》、《终结者2018》、《终结者外传》,各种选项平铺在屏幕上,显然它不知去向,同样的问题也发生在《钢铁侠》这些知名大片上。我再试其他电影名称也经常会出现这种问题,即使语音识别完全正确,影片依然不能实现一句直达的效果。这个时候如果你没有用遥控器,你将继续面临尴尬。因为你不能通过遥控器一键返回一键选择,而是需要非常繁琐的用语音呼出“暴风大耳朵,选择第2个。”这个过程中你还要担心它是否识别成功,还要等待2、3秒。在追求效率的电子产品操作上,语音呼出操作等待时长显然是个问题!

有意思的是,即便语音控制能否辅助搜索内容,提升内容搜索效率。但它至少目前还不完善,在我测试的短短2个小时之内,就发生了两次“假死”状态,如果你正在流畅使用,突然语音功能“假死”这一定很让人崩溃。

语言交互看似很简单的一个过程,其实每一个环节都有很多难点,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存在。一方面是复杂条件下,识别率显著下降,比如地方方言、背景噪音,还有说话语速的差异,都是不具规律性的;另一方面是语音的训练和测试用数据的并非完全匹配。

这些都还只是皮毛,最重要的是人工智能对于语意的理解才是巨大的困难。就算作为人类,在没有前后文的情况下,突然扔给你一段话,你也不见得能理解它的意思。而人工智能就更是一脸懵逼了,不同的麦克风、噪音、口音以及谈话内容下,人工智能作出的反应可能都截然不同,本质上它还不具备意识,对人类的语言缺乏足够的认知。

综上所述,无论是语音识别算法的亟待革命、语音工程上或缺的奇迹,或者是硬件性能上的各种限制,智能语音发展到今天远远还谈不上轻车熟路。只不过正好它遇上了这个时代,能够忽略它的不成熟,容忍它的成长过程。因为它已经发展的足够快了。

因此,完全摒弃遥控器绝非良策,要适当过渡,在培养用户习惯的同时,技术也在同步发展,最终实现语音交互形式的变革。对于厂商而言,进入人工智能电视领域,在上半场要做的是,培养用户认知,占领用户心智空间,让用户有一个品牌认知,技术先进,吊炸天,但同时顾及到用户习惯,不疾不徐,逐步升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