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马悦然
中国未来五年的能源板块发展,有了新的政策指引。
10月28日,新华社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建议》)。
界面新闻注意到,与“十四五”规划建议相比,最新政策突出了新能源的重要性,强调要解决新能源消纳问题,并首次提出要“风光水核等多能并举发展”,凸显这四种清洁能源在未来能源领域的地位。
此外,智能电网、微电网建设、分布式能源、零碳工厂等词汇首次出现。
“2030年碳达峰”目标的时间点已日益临近,《建议》在“十五五”主要目标中提出要求,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碳达峰目标如期实现,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初步建成。

《建议》提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持续提高新能源供给比重,推进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有序替代,着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能源强国。
其中,要坚持风光水核等多能并举,统筹就地消纳和外送,促进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加强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推进煤电改造升级和散煤替代。全面提升电力系统互补互济和安全韧性水平,科学布局抽水蓄能,大力发展新型储能,加快智能电网和微电网建设。
此外,《建议》指出,提高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推动能源消费绿色化低碳化。加快健全适应新型能源体系的市场和价格机制。
2020年,中国明确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自此后至今的五年间,国家层面的能源政策要求,均围绕这一目标提出。
回溯过去,“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对于能源的表述,围绕的仍然是以传统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背景。例如,“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更强调油气的重要性,提出要加强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加快油气储备设施建设,对于新能源的要求仅是“提升消纳和存储能力”,提升向边远地区输配电能力。
五年后,中国能源结构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以光伏、风电为主的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不断提高。
2024年,中国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首次超过煤电。截至今年7月底,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已经达到21.7亿千瓦,稳居全球首位,其中风电装机5.7亿千瓦、光伏装机超过11亿千瓦,较“十三五”末实现翻倍增长。目前,中国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已历史性突破60%。
随着新能源装机的不断提升,新的矛盾点也在凸显,主要是电力消纳问题。解决新能源消纳问题,成为当前中国能源结构转型、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环节。
《建议》中的多项要求,都围绕解决新能源的消纳问题。消纳问题若不解决,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波动性将导致大量风电、光伏电力无法并网使用,既造成资源浪费,也会制约新能源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由此,发展新型储能的必要性不断提升。
“科学布局抽水蓄能,大力发展新型储能。”相比“十四五”规划建议中的只言片语,最新《建议》中的这一明确表态,意味着新型储能在未来能源发展中的重要性愈加重要。
今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了《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2025-2027年三年内全国储能新增装机容量超过1亿千瓦;到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8亿千瓦(180 GW)以上,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
除了风光储等新能源,《建议》还在前瞻布局未来产业部分,提出推动包括氢能和核聚变能在内的行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019年两会期间,氢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联合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 首次从顶层设计层面确立氢能的战略新兴能源地位。此后,中国氢能源行业投资热度不断推高。
但氢能行业仍处于发展初期,商业化模式尚未成熟,绿氢制备、储运、加注全链条成本高企,下游需求不足,仍需要国家政策大力支持。
近年来,随着高温超导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突破,核聚变商业化进程加速,受到资本市场关注,也成为各国竞逐的领域。
由于聚变原材料资源相对丰富,且无污染排放,可控核聚变一直被认为是人类解决能源问题的重要出路,视为“终极能源”。
2023年,中国国务院国资委启动实施未来产业启航行动,明确可控核聚变领域为未来能源的重要方向。
近期,中国核聚变领域也有很大突破。
包括中国全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东方超环”实现1亿摄氏度等离子体稳态运行1066秒,刷新世界纪录;“中国环流三号”首次实现原子核温度1.17亿度、电子温度1.6亿度的“双亿度”运行;安徽合肥的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主机关键部件杜瓦底座研制成功并完成交付等。
在双碳领域,“十五五”规划建议相比于“十四五”更聚焦2030年碳达峰攻坚,目标更具体、量化维度更丰富。
《建议》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和实现碳达峰。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深入实施节能降碳改造。推动煤炭和石油消费达峰。
《建议》表示,要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稳步实施地方碳考核、行业碳管控、企业碳管理、项目碳评价、产品碳足迹等政策制度。发展分布式能源,建设零碳工厂和园区。
此外,要求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范围,加快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建立健全绿色低碳标准体系,推动引领国际规则标准完善和衔接互认。完善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体系,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特别是极端天气能力。
《建议》还指出,要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深入推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加强同国土空间规划衔接,协同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能源等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等。
同时,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提高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水平,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持续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打造绿色发展高地。落实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科技、环保政策。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除了能源、双碳领域,“十五五”规划建议还对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提出诸多要求,涵盖科技创新、教育、人工智能、消费等领域。
“十五五”规划建议指出,到二〇三五年实现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