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权益“扛把子”袁作栋离任、高层频繁变更,千亿公募兴银基金怎么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权益“扛把子”袁作栋离任、高层频繁变更,千亿公募兴银基金怎么了?

自2021年起,兴银基金的董事长、总经理、督察长等高管职位多次发生变更。

图片来源:界面图库

界面新闻记者 | 杜萌

随着基金经理袁作栋的官宣离任,兴银基金的权益投资业务再少一员大将。

10月28日,兴银碳中和主题混合等8只基金公告基金经理变更,袁作栋因个人原因“清仓式”卸任,离任日期均为10月28日。

作为公司的权益投资部总经理袁作栋拥有多年通讯行业实业经验,在中兴通讯工作7年后转型投资领域;2019年6月,袁作栋加入兴银基金,2020年2月开始管理基金产品。截至今年三季度末,袁作栋个人管理规模为20.39亿元。8只产品中有3只偏股混合基金、3只偏债混合基金、1只平衡混合基金和1只二级债基。

从业绩来看,袁作栋任职期间管理的基金均取得正回报,以兴银收益增强为例,自2020年2月19日至离职时,回报率为48.06%。袁作栋的离任并非毫无征兆,此前,他管理的产品先后陆续增聘了邓纪超、罗怡达等基金经理。

对于袁作栋的离任,兴银基金对界面新闻记者回应称,此次人员变动属于正常人事调整,不会影响公司整体投研战略和产品的运作。“新的管理团队成员背景多元、经验丰富,所管产品业绩优秀,他们对公司投研理念和产品策略有深刻的理解,将全力守护持有人资产。”兴银基金表示。

Wind数据显示,目前兴银基金共有14位基金经理,管理113只基金(不同份额分开计算)。王深、黄昭人、范泰奇、罗怡达等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数量均达到8只以上。

界面新闻记者了解到,目前公司的产品呈现出“重固收轻权益”的特点。Wind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兴银基金的在管公募规模合计为1027.39亿元,其中货币基金373.74亿元,非货基金653.65亿元。从二级分类来看,债券型基金规模合计为609.94亿元,占到非货规模的93.3%。指数型基金、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的规模分别为76.46亿元、28.25亿元、15.3亿元。

从单只产品的规模来看,截至三季度末,规模最大的产品为兴银现金增利,达到了173亿元,兴银货币A也达到了96.21亿元。

113只基金中,单只基金规模在2亿元以下的就有80只。其中32只权益基金(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灵活配置型、平衡混合型)重,单只规模均在1亿元以下。

以接棒袁作栋的罗怡达为例,他曾担任淡水泉投资经理、广发证券资管权益研究部负责人,2024年1月加入兴银基金,从管理经验来看,罗怡达独自管理公募的时间较短,此前多是和袁作栋、林德涵、孔晓语等基金经理一起管理公募产品。今年4月份随着林德涵的离任,他单独管理兴银景气优选混合,至今回报率为29%。

2024年5月份,他发行了一只自己的新产品——兴银先进制造智选,自成立至今回报率为41.75%。不过,该基金机构持有占比达到了99.89%。

公开资料显示,兴银基金前身为华福基金,成立于2013年10月,由华福证券与国脉科技(002093.SZ)共同出资设立,分别持股76%和24%,目前注册资本1.43亿元人民币。

兴银基金近年来管理层变动较大,界面新闻记者整理公司公告发现,自2021年起,兴银基金的董事长、总经理、督察长等高管职位多次发生变更。

2021年3月16日,总经理陈力因工作调动离任,由董事长张贵云兼任。张贵云为华福证券副总裁,自2019年2月1日起兼任兴银基金董事长。

2021年8月26日,赵建兴担任公司总经理,同年12月3日,因为公司副总经理、首席信息官刘建新离任,赵建兴兼任公司首席信息官。

2022年1月28日,公司原督察长余富材离任,吴真子新任督察长。但仅仅过了七个月,同年8月25日,吴真子离任,总经理赵建兴在兼任首席信息官的同时,又兼任了督察长职位。2023年2月28日,新任督察长郑瑞健到任。

2023年5月26日,董事长张贵云离任,由吴若曼接任,公开资料显示,她曾担任光大证券总裁助理兼基金业务部总经理,兴业期货董事长。

2024年4月19日,督察长郑瑞健因身体原因离任,吴真子再度担任督察长职位。

2024年7月22日,总经理兼公司首席信息官赵建兴离任,由董事长吴若曼兼任。同时,陈晓毅出任公司首席信息官。今年1月17日,易勇出任公司总经理,随后的1月27日,公司财务总监郑翊鸣离任。

在担任董事长仅仅8个月后,今年3月28日,原董事长吴若曼离任,由总经理易勇兼任董事长。

随着高管的“走马灯”变化,今年以来,兴银基金先后有林德涵、孔晓语、王卫、李文程、刘帆、袁作栋等六位基金经理离任。其中,刘帆为被动指数型基金经理,李文程是货币和债券等固收基金经理,王卫、林德涵、孔晓语、袁作栋均为主动权益型基金经理。

今年8月29日,华福证券董事长、总裁黄德亮“空降”兴银基金,亲自担任董事长职务。股东方董事长“空降”,担任子公司董事长,能否终止兴银基金高管频繁更迭的乱象?

公募核心高管频繁变更,肯定会对公司自上而下的治理产生巨大的影响。”华南某公募副总经理告诉记者,近年来,股东方“空降”高管的现象也比较常见。他表示,这主要是因为在降费背景下,行业盈利空间压缩,股东对机构规模增长、业绩表现的考核日趋严格,部分未达预期的高管面临调整压力。一般来说,中小机构更面临人才储备不足、核心人员流失的困境,进一步加剧了高管队伍的流动。

今年5月7日,证监会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大力提升公募基金权益投资规模,提高投资者的获得感,推动行业从“重规模”向“重回报”转型。10月31日,《公募基金业绩比较基准指引公开征求意见,更是为主动权益基金明确了业绩标尺。

对此,兴银基金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公司将以“产品精准突破”和“客户深度运营”为发展核心,强化固收优势,并进一步加大权益和指数量化业务投入,积极布局主动权益与特色指数产品,同时加大对现有优秀权益和指数产品的持营,进而满足各类投资者的需求。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权益“扛把子”袁作栋离任、高层频繁变更,千亿公募兴银基金怎么了?

自2021年起,兴银基金的董事长、总经理、督察长等高管职位多次发生变更。

图片来源:界面图库

界面新闻记者 | 杜萌

随着基金经理袁作栋的官宣离任,兴银基金的权益投资业务再少一员大将。

10月28日,兴银碳中和主题混合等8只基金公告基金经理变更,袁作栋因个人原因“清仓式”卸任,离任日期均为10月28日。

作为公司的权益投资部总经理袁作栋拥有多年通讯行业实业经验,在中兴通讯工作7年后转型投资领域;2019年6月,袁作栋加入兴银基金,2020年2月开始管理基金产品。截至今年三季度末,袁作栋个人管理规模为20.39亿元。8只产品中有3只偏股混合基金、3只偏债混合基金、1只平衡混合基金和1只二级债基。

从业绩来看,袁作栋任职期间管理的基金均取得正回报,以兴银收益增强为例,自2020年2月19日至离职时,回报率为48.06%。袁作栋的离任并非毫无征兆,此前,他管理的产品先后陆续增聘了邓纪超、罗怡达等基金经理。

对于袁作栋的离任,兴银基金对界面新闻记者回应称,此次人员变动属于正常人事调整,不会影响公司整体投研战略和产品的运作。“新的管理团队成员背景多元、经验丰富,所管产品业绩优秀,他们对公司投研理念和产品策略有深刻的理解,将全力守护持有人资产。”兴银基金表示。

Wind数据显示,目前兴银基金共有14位基金经理,管理113只基金(不同份额分开计算)。王深、黄昭人、范泰奇、罗怡达等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数量均达到8只以上。

界面新闻记者了解到,目前公司的产品呈现出“重固收轻权益”的特点。Wind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兴银基金的在管公募规模合计为1027.39亿元,其中货币基金373.74亿元,非货基金653.65亿元。从二级分类来看,债券型基金规模合计为609.94亿元,占到非货规模的93.3%。指数型基金、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的规模分别为76.46亿元、28.25亿元、15.3亿元。

从单只产品的规模来看,截至三季度末,规模最大的产品为兴银现金增利,达到了173亿元,兴银货币A也达到了96.21亿元。

113只基金中,单只基金规模在2亿元以下的就有80只。其中32只权益基金(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灵活配置型、平衡混合型)重,单只规模均在1亿元以下。

以接棒袁作栋的罗怡达为例,他曾担任淡水泉投资经理、广发证券资管权益研究部负责人,2024年1月加入兴银基金,从管理经验来看,罗怡达独自管理公募的时间较短,此前多是和袁作栋、林德涵、孔晓语等基金经理一起管理公募产品。今年4月份随着林德涵的离任,他单独管理兴银景气优选混合,至今回报率为29%。

2024年5月份,他发行了一只自己的新产品——兴银先进制造智选,自成立至今回报率为41.75%。不过,该基金机构持有占比达到了99.89%。

公开资料显示,兴银基金前身为华福基金,成立于2013年10月,由华福证券与国脉科技(002093.SZ)共同出资设立,分别持股76%和24%,目前注册资本1.43亿元人民币。

兴银基金近年来管理层变动较大,界面新闻记者整理公司公告发现,自2021年起,兴银基金的董事长、总经理、督察长等高管职位多次发生变更。

2021年3月16日,总经理陈力因工作调动离任,由董事长张贵云兼任。张贵云为华福证券副总裁,自2019年2月1日起兼任兴银基金董事长。

2021年8月26日,赵建兴担任公司总经理,同年12月3日,因为公司副总经理、首席信息官刘建新离任,赵建兴兼任公司首席信息官。

2022年1月28日,公司原督察长余富材离任,吴真子新任督察长。但仅仅过了七个月,同年8月25日,吴真子离任,总经理赵建兴在兼任首席信息官的同时,又兼任了督察长职位。2023年2月28日,新任督察长郑瑞健到任。

2023年5月26日,董事长张贵云离任,由吴若曼接任,公开资料显示,她曾担任光大证券总裁助理兼基金业务部总经理,兴业期货董事长。

2024年4月19日,督察长郑瑞健因身体原因离任,吴真子再度担任督察长职位。

2024年7月22日,总经理兼公司首席信息官赵建兴离任,由董事长吴若曼兼任。同时,陈晓毅出任公司首席信息官。今年1月17日,易勇出任公司总经理,随后的1月27日,公司财务总监郑翊鸣离任。

在担任董事长仅仅8个月后,今年3月28日,原董事长吴若曼离任,由总经理易勇兼任董事长。

随着高管的“走马灯”变化,今年以来,兴银基金先后有林德涵、孔晓语、王卫、李文程、刘帆、袁作栋等六位基金经理离任。其中,刘帆为被动指数型基金经理,李文程是货币和债券等固收基金经理,王卫、林德涵、孔晓语、袁作栋均为主动权益型基金经理。

今年8月29日,华福证券董事长、总裁黄德亮“空降”兴银基金,亲自担任董事长职务。股东方董事长“空降”,担任子公司董事长,能否终止兴银基金高管频繁更迭的乱象?

公募核心高管频繁变更,肯定会对公司自上而下的治理产生巨大的影响。”华南某公募副总经理告诉记者,近年来,股东方“空降”高管的现象也比较常见。他表示,这主要是因为在降费背景下,行业盈利空间压缩,股东对机构规模增长、业绩表现的考核日趋严格,部分未达预期的高管面临调整压力。一般来说,中小机构更面临人才储备不足、核心人员流失的困境,进一步加剧了高管队伍的流动。

今年5月7日,证监会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大力提升公募基金权益投资规模,提高投资者的获得感,推动行业从“重规模”向“重回报”转型。10月31日,《公募基金业绩比较基准指引公开征求意见,更是为主动权益基金明确了业绩标尺。

对此,兴银基金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公司将以“产品精准突破”和“客户深度运营”为发展核心,强化固收优势,并进一步加大权益和指数量化业务投入,积极布局主动权益与特色指数产品,同时加大对现有优秀权益和指数产品的持营,进而满足各类投资者的需求。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