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每日人物社 宋春光
编辑 | Yang
运营 | 泡芙
这两年,预制菜的兴起不断挑弄着食客们敏感的神经。一方面,它以标准化、高效率迅速渗透市场;另一方面,却也让“锅气”成为稀缺,“现炒”变作奢求。于是,越来越多的餐厅开始把“零预制、全现炒”写进招牌。
在这样的背景下,炒菜机器人被推到了一个微妙而有利的位置:它的操作流程是完全公开的现炒——食材、酱料当场组合,经历真实的物理翻炒与高温。在精准的程序控制下,完美契合了当前市场对“新鲜”与“锅气”的执念,只不过所谓的“厨师”,是一套精密的程序与机械。
后厨来了机器人
银色是后厨最常见的颜色。
推开标着“后厨重地,闲人免进”的大门,料理台、菜柜、各种刀具……都闪着银色的金属光泽,这也是周沐洋最熟悉的颜色。
他是一名已经从业10年的厨师,在湘菜、江浙菜、校园食堂等不同餐厅工作过。去年春天,他在深圳的一家连锁餐厅工作时,见到了三位新的“银色伙伴”。
那是3台半人高,带有滚筒的机器。每个滚筒里附带着三个“抓手”,模拟厨师们拿着锅铲、锅勺的手臂。只需选中要做的菜品,放入食材,机械臂和滚筒便开始交替做工。

滚筒型态目前仍是炒菜机器人的主流样貌。图 / 每日人物摄
以一道辣椒炒肉为例。人类要做的事情是,将切好的青椒段、猪肉片、葱姜蒜等材料放入原料盒,再将盐、味精等放入干料盒。最后在设定好的程序中选择“辣椒炒肉”,点击开始。接下来就是机器的表演。
它会自己热锅、倒油,在温度合适的时候,下入食材,翻炒,5分钟之后出锅,甚至比一些厨师炒得还快。周沐洋还记得油亮的青红菜品上,缓缓飘起白烟,这就是“锅气”。
店长说这是他以3000元每月每台的价格,租用的炒菜机器人。市场上,如果直接购买一台中型炒菜机,价格在五万元左右,先花几千块租来体验,性价比更高。
很快,周沐洋和同事们发现,这3位很可能不是“伙伴”而是“对手”。从那天起,这家餐馆的后厨一共拥有了9口炒锅。原本,一口锅对应一位厨师,但现在,一位学徒就能同时操作3台炒菜机,不需要丰富熟练的技术,新来的人也能立刻上手。
“肯定有危机感,”周沐洋说,“这是我第一回和炒菜机器人共事。”
根据店长的指示,炒菜机用来做一些简单的小炒,比如店里的辣椒炒肉、小炒黄牛肉、小炒时蔬等,而像臭鳜鱼、生汆牛肉、风味螃蟹等复杂的菜还是交由师傅们掌勺。
至于口味。今年4月,一位来自山东的厨师在社交平台上说:“人家(指炒菜机)炒的那几个菜确实挺好吃的,但咱也不能说好吃,只能挑点毛病,先把饭碗保住了再说。”
这两年,预制菜的兴起不断挑弄着食客们敏感的神经。一方面,它以标准化、高效率迅速渗透市场;另一方面,却也让“锅气”成为稀缺,“现炒”变作奢求。于是,餐饮业经历了一场返璞归真的“回潮”——越来越多的餐厅开始把“零预制、全现炒”写进招牌。明档里颠勺起落的声音、食材下锅时蒸腾的烟火气,不再只是烹饪流程,更成为一种餐厅的生存策略。
在这样的背景下,炒菜机器人被推到了一个微妙而有利的位置:它的操作流程是完全公开的现炒——食材、酱料当场组合,经历真实的物理翻炒与高温。在精准的程序控制下,完美契合了当前市场对“新鲜”与“锅气”的执念,只不过所谓的“厨师”,是一套精密的程序与机械。
许多以“现炒”著称的连锁餐饮,后厨都有炒菜机器人的身影。根据老乡鸡招股书,目前已有约388家餐厅采用自动设备,包括炒菜机器人、智能蒸柜、智能鸡汤炉等;小菜园从2023年开始使用炒菜机器人,已经覆盖近200家门店;乡村基旗下品牌大米先生、现炒快餐品牌小女当家也纷纷引进炒菜机器人;霸碗还将后厨没有厨师,全部用炒菜机器人出餐作为亮点,用作宣传。根据炒菜机器人服务商橡鹿科技的官网合作案例,农耕记、金鼎轩等连锁餐饮品牌也在其中。
《世界炒菜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数据显示,到2025年,中国炒菜机器人的市场规模有望突破37亿元。当前,滚筒炒锅与内置搅拌刀的形态仍然是炒菜机器人的主流样貌。
不过,这个看似“完美”的解决方案,并不能“拯救”所有餐厅。目前积极拥抱炒菜机器人的,多是那些追求极致标准化和出餐效率的连锁中式小炒品牌,客单价定位在人均20到40元。主打便宜量大,性价比高。而在天平的另一端,注重独特风味的夫妻店、小馆子,受限于动辄上万元的机器成本,一时半会也不会将机器人请进后厨。
相对的,当炒菜机踏入定位更高端的餐厅,则容易陷入一种不伦不类的尴尬处境中。
后厨来了那3台炒菜机器人之后,带来的不全是效率,还有意想不到的麻烦。
周沐洋所在的餐馆,其中一个卖点是精致的庭院景观,人均消费能达到150到200元。客人们支付的价格里,除了食材本身,更是就餐环境和手艺。“这个价位的餐厅,被顾客知道他们吃的炒菜是机器转了3分钟出锅的,”周沐洋说,“人家能愿意吗?”
有几次,由于受潮,炒菜机调料盒里的盐结成了硬块,当系统一如既往地执行“投放3克盐”的指令时,落入锅中的是3块“盐疙瘩”。机械手臂无法精准地碾碎盐块,导致咸味不能均匀散开,菜品味道失衡,被顾客投诉。
周沐洋只好亲自动手,再炒一份给客人送过去,为“机器同事”的错误善后。
标准,等于好吃吗?
“今天吃什么”,是悬在每个人头顶的现实拷问。
学生时代的思齐,每周都会和朋友一起去探索街头巷尾的新餐厅,好吃的概率其实不高,“踩雷”更是家常便饭,但那种开盲盒一样的惊喜感,往往能冲淡失败的沮丧。
工作之后,她进入一家广告公司,项目繁忙时,每天至少同时制作三四个PPT。吃饭时间显得十分奢侈,她明显感觉自己的探索欲下降了,宁可一周吃5次同样的套餐,也不敢轻易尝试没吃过的新品。
“重复不代表无聊,代表稳定和安全,”思齐说,“吃到一餐难吃的饭会把我的一天毁掉。”在充满不确定的世界里,打工人试图通过控制“吃什么”这件小事,来锚定一丝对生活的掌控感。 这种容错率低的消费心理,与如今在标准化上高歌猛进的中式小炒餐厅不期而遇。
“标准”也是炒菜机器人存在的本质命题。
Bevis从事智慧餐饮行业10年时间,如今是智谷天厨的销售负责人。“在传统的厨师技法传承中,会出现许多‘少许’‘适量’的概念,”Bevis解释说,“学徒们依照这种方式学习,必然会造成千人千味的结果,所以中餐的标准性和稳定性差。”
在他看来,中餐的标准化比西餐更难,“‘炒’作为中餐独有的技术,工艺难度要大于炸、蒸、煮、煎。”炒菜机器人恰好可以在“炒”的工艺上做到稳定,源源不断的产出口味几乎一模一样的菜品。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们的方法是让大厨给机器人“上课”:录制下厨师炒菜的每一个细节,包括动作、技法,然后让机器人反复学习和模仿。Bevis透露,他们合作了50多位资深厨师,一道菜可能得请大厨不厌其烦地炒上几十遍。直到机器人能复制出完全一致的味道才算合格。
毕竟,好吃没有标准,难吃更容易区分。过油、过咸、食材过老等等,都可能成为一餐饭的致命一击。周沐洋做湘菜出身,以小炒肉为例,做好这道菜最关键的环节是锅要受热均匀,才能猛火爆炒,激发出时蔬的清香,与肉类油脂的醇厚香气。
Bevis从技术角度拆解了这个过程。“中餐快炒有两个关键点:一个是对温度和时间的控制,也就是火候。火力太猛,菜就糊了;火力不足,菜就出水变软,不好吃。另一个是快速地搅拌,让食材均匀受热。”
而这两点,恰好都是机器的优势。炒菜机内靠多路的传感器,用算法保证永远正确的温度和时间。不断搅动的机械臂,显然比人类更快速和不知疲倦。

机器人正在做辣椒炒肉,锅内温度已经达到235度。图 / 每日人物摄
这种由机器生产的“标准味道”,成了思齐无数个忙碌午间的固定选项。比如霸碗家的盖码饭,无论是辣椒炒肉,还是外婆菜炒鸡蛋,“味道不咸不淡,辣椒也没有软塌塌的,不难吃,属于不会出错的安全牌。”她评价。
由于是外卖,送到思齐手里的时候,餐馆强调的锅气已经散尽。思齐只觉得这碗生产自“电子牛马”,有肉有菜,口味标准的饭,很匹配自己在午餐时间仍然加班的处境。重要的是,双拼盒饭才卖不到20元,性价比极高。
可以说,标准化带来的一个直观结果就是降价。
南城香创始人汪国玉在今年的一次公开活动中,表明已经投资了一个炒菜机项目,亲自参与研发。“炒菜机上场以后,门店效率会发生很大变化。比如午餐,我们现在卖出一份菜,价格只是中餐厅的一半,甚至只有1/3,但即便卖这个价格我也能挣钱。”
从各大连锁餐饮品牌对炒菜机的追捧中,不难看出标准化在中餐领域的吸引力。
今年7月,京东旗下餐饮品牌“七鲜小厨”开业,主打“外卖+自提”模式。在这家充满实验气息的门店里,真正的“主厨”是4台沉默的炒菜机器人。身着白色工服的工作人员穿梭其间,他们的工作不再是炒菜,而是执行一套标准流程:将备好的食材放进机器滚筒,等烹饪完毕,再用锅铲将炒菜盛出装盘。在这个后厨,人更像机器的协同者,而不是主角。
这家门店的背后,是一场精密的资本与产业布局。根据《21世纪商业评论》,这些设备来自橡鹿科技,预测单价约3.58万元。更值得注意的是,京东早在去年7月就已向其追加近2亿元战略投资,并计划三年内开设超10000家门店。若按单店配备4台计算,总采购量将达到4万台。从炒菜机器人,到线下门店,再到外卖配送,可以看出京东正在试图搭建一条完整的餐饮供应链。
同样深谙此道的还有以卖食材起家的“锅圈”。11月1日,它与智能炒菜机研发企业“熊喵大师”联合发布新款智能炒菜机,全面应用于其“锅圈小炒”项目。当卖食材的巨头开始下场做标准化菜品,它所拥有的渠道与供应链优势,将与炒菜机结合,更有竞争力。
不过,这中间有一个本质的矛盾点在于:中餐的灵魂,似乎从来与绝对的“稳定”相悖。它的真正魅力不是千篇一律的“精确”,比起真正的味道,“好吃”更多的时候是一种主观的情感共鸣,无法被数据完全量化。
一盘最简单的番茄炒蛋,多一点盐,或者多一点糖,划出了南北方之间不同的味觉阵营,而这背后是鲜明的地域特色与个人记忆的情感选择。
标准化的菜品,试图用一个统一的公式,计算出“好吃”的最大公约数,这本身是一件极具挑战的事情。它赢在效率和稳定,但同时也失去了惊喜和乐趣。
效率时代下的人机对决
对消费者来说,依然有选择权,可以决定走进或离开一家由机器人掌勺的餐厅。然而,对于身处激烈竞争中的餐饮商家,尤其是追求平价的连锁品牌,拥抱炒菜机器人已经是一道关乎生存的必答题。
今年9月初,社保新规落地,要求所有用人单位必须为员工规范缴纳社保。政策带来的用人成本攀升,压力也迅速传导至餐饮行业。那段时间,找Bevis咨询、购买炒菜机器人的人数大幅增加了。
传统后厨是一个固定的生态系统,依规模而定,往往需要打荷、水台、配菜、炒锅等不同工种精密配合。根据周沐洋的经验,一个中等规模的餐厅,后厨需要30人左右。
但有了炒菜机器人之后,一个人可以同时操作3台机器,3口炒锅同时出餐,足以替代2到3名炒锅师傅。
毫无疑问,在闷热的后厨炒菜是个体力活。周沐洋今年26岁,长时间的久站,让他的脚踝、腰椎都时常发出警报。人在特别累或情绪低落时,失误也难以避免:“手一抖,盐可能就多放了半勺,翻炒也可能不均。”
“举个例子,做厨师最烦的情况是9点下班,结果9点正好来了一桌客人,那你是炒还是不炒?”周沐洋说,“可是机器人不会累,也不会说什么,你就让它炒24小时,都可以。”
根据智谷天厨测算,单台炒菜机器人出餐仅需 2-3 分钟,“一人多机” 的模式能让整体厨房效率提升30%,餐厅足以从容应对高峰订单。
事实上,为了提高效率,解放双手,智能炒菜机器人的设想已经持续将近20年。《中国青年报》在2006年便报道了国内首台烹饪机器人“爱可”的诞生,它会做60多道中国菜,但受限于时代的技术与成本,未能大范围推广。
在其后的十几年里,行业在探索中曲折前行,一直没有迎来真正的爆发。直到2018年前后,“无人餐厅”的概念火了。那一年,盒马在上海开出Robot.HE机器人餐厅,京东在天津落地“X未来餐厅”,海底捞在北京打造了全功能智慧餐厅——机器人穿梭送餐、机械臂自动烹饪,成为当时年轻人争相体验的打卡地。
但由于全自动化投入的建设、运营成本极高,10年间,无论是中小品牌,还是互联网大厂,在智慧餐厅领域并没有讲出更动人的故事。这个时候,成本更低,提供技术更精准的炒菜机器人成了市场的关键标的。
其中更关键的推手,是AI技术的成熟,加速了机器深度学习厨艺的准确度。当然,还有制造端成本的骤降。Bevis说:“你们可能想不到,一个六轴协作臂在3年前的售价要卖到17万元,今年已经降到了几万元,原因是入场的制造商越来越多,一方面我们开模的价格下降了,另一方面大家都在卷,谁能提供更好的技术、更有性价比的服务。”
与机器通过数据输入和标准化程序快速“复制”技艺不同,人类厨师的成长,依然是一场漫长修行。
周沐洋毕业于新东方烹饪学校,算是厨师界的“正规军”。厨房的每个工种,他都轮转过一遍,用了10年时间,才把自己稳定在核心的主厨位置。
这段历程中,他曾进入一家全国知名的小炒连锁店做炒锅师傅。那是一个高度标准化的世界:每位厨师如同流水线上的工匠,固定负责三道菜的无限重复——切配、翻炒、装盘。他记得商场后厨里见不到明火,自己一手扶着锅柄,一手机械挥动锅铲,眼前是永不间断的青红食材。“每天做的工作都非常固定。”不到半年,他便选择了离开。
在那里,他还遇见了一位已经做了15年的总厨。周沐洋曾经好奇,为什么如此有资历的总厨一直选择留下,后来他明白了,当一项技艺被拆解成过于细分的步骤,人就成了一颗只能适配这个系统的螺丝钉,一旦被拔出来,安到哪里都不合适了。“他很难跳槽到更复杂的菜系,出来去别的餐馆,让你做个燕鲍翅,都不会了。”周沐洋说。

周沐洋烹制的花雕醉虾,工艺复杂,目前炒菜机器人无法复刻。图 / 访谈者供图
更深的触动来自于行业的变革。那些曾考验湘菜师傅功底的“锅气”与“火候”,如今正被炒菜机器人精准复刻。去年与机器人共事的经历让他相信,如果像学徒一样只满足于操作机器、执行标准化流程,自己的厨艺是难有增长的。
今年,周沐洋主动跳槽到一家五星级酒店,主做江浙菜和融合菜,跟着主厨学习顺应时令——如何处理秋天的蟹、冬天的笋。他没有抗拒技术,甚至专程去深圳参加炒菜机展会,判断机器人发展的边界与可能。
他始终相信,机器无法取代所有厨师。“受到威胁的,是那些技能重复、不愿成长的人。”偶尔,他也会点那些宣传是机器人现炒的外卖,“说实话,完全吃不出来是厨师炒的,还是机器人炒的。”
现在,周沐洋心中有了更清晰的规划。他计划未来开出三家餐厅:一家能稳定盈利的,一家受顾客真心喜爱的,还有一家做自己真正“想做的菜”。
在他心中,最起码第三种餐厅永远不会被机器取代,因为那里没有标准,“没人规定,辣椒炒肉不能是甜的。”
(文中周沐洋、思齐为化名)
参考资料:
1.《汪国玉:南城香今年利润增长114%,价格战背后是消费升级》,红餐网
2.《现炒快餐疯狂扩张背后,厨师正被炒菜机悄然取代》,职业餐饮网
3.《团队解散、业务停滞!某巨头机器人餐厅项目被曝“惨败”》,红餐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