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立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何立峰在《人民日报》发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文章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断提高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本领和能力。

(一)坚持全国一盘棋。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重大生产力布局,统筹处理好改革和发展、政府和市场、质态和业态等的关系,系统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创新。要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大力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防止一哄而上、重复建设,坚决反对“内卷式”竞争,增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整体效能。

(二)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我国幅员辽阔,要鼓励和引导各地找准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功能定位,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合理设定目标,找到最佳路径,切忌一味“求高求新”。要发挥经济大省挑大梁作用,鼓励各地发挥比较优势、各展所长,发展特色产业。科技资源丰富、创新活动集中的地区,要选好赛道,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努力抢占全球创新制高点。工业、制造业体量大、优势强的地区,要加快运用数智、绿色技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向价值链高端延展。自然资源富集的地区,要把握新技术新需求带来的发展机遇,打造资源开发利用新模式,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多赢。城市群内要加强产业链协作,城市群之间要优化产业分工、创新协作。

(三)因业分类施策。我国产业门类齐全,不同产业的发展阶段、技术周期、市场需求、竞争态势各不相同,必须分业施策、有增有减、有进有退。要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前沿,围绕对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产业,确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任务。要把准不同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规律,深入开展调研论证,推动不同行业不同产业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科学谋划发展方向和路径。要形成好的政策环境,加强产业、技术等政策针对性和有效性,打好政策“组合拳”,并根据行业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完善。

(四)强化企业主体作用。企业对科技创新进展和市场条件变化高度敏感,具有天然联结科技与产业的内在动力,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要充分发挥国有企业战略支撑作用,强化创新发展导向,特别是中央企业在推动战略性产业发展上要扛起“国家队”责任、作出更大贡献。要充分发挥民营企业机制灵活、适应性强的优势,大力支持其提升创新能力,打造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专精特新企业。

(五)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扩大对外开放能够在更大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市场空间、推动产业升级,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条件。要持续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全球创新要素利用和配置能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持久活力。要坚持互利共赢,引导外资更好融入中国的创新和产业生态,引导产业链供应链合理有序跨境布局,与各国共享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机遇,共促全球经济繁荣、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