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巨潮 谢泽峰
编辑 | 杨旭然
“民以食为天”,粮食天然就是一个巨大无比的商业赛道。
而能在金龙鱼(益海嘉里)、福临门(中粮)两大粮油巨头的夹缝中,斜刺里杀出,并在高端大米赛道占据第一位置,王兵和他的十月稻田,的确有两把刷子。
诸如东北大米、中国茶叶、和田玉石、兰州拉面等等产品,长期都处于一种“有品类但无品牌”的尴尬境地。尤其是国人津津乐道的五常大米,每个人都知道是好东西,但市面上的产品鱼龙混杂难辨真假,以至于成了“职业打假人”的常见选题来源。
粮食行业有自身的经营规则。千年以来,中国粮商的商业化逻辑遵循着种植-采购-加工-物流运输-销售的传统思路,“商超+分销”的二元渠道,也在改革开放40多年来占据绝对主流。
变革发生在2010年前后。东北创业人王兵和妻子赵文君一起,以电商(京东)为突破口,创立十月稻田,借助过往积累的米业供应链资源,迅速成长为年营收近60亿的粮食大品牌。
中国是全球粮食超级大国,但围绕“吃饭”这一极为刚需的场景,真正能跑出来的农产品品牌,尤其是高端品牌却屈指可数。十月稻田能在广为人知却又隐秘复杂的赛道胜出,堪称现象级。
01 五常大米
1999年,黑龙江五常。一株其貌不扬的水稻进入水稻专家田永太的视野,这株看似“生病”的变异株不仅继承了“93-8”所有的优秀基因,还独具香气。此后,他将其命名为“稻花香”。
那时的田永太不会想到,几年以后,“稻花香2号”会让五常大米实现品牌价值的巨大跃迁,甚至提振整个东北大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002年,“稻花香2号”开始在五常市推广,随后中粮、益海嘉里、华润、鲁花、东方集团、北大荒等纷至沓来,种植面积迅速从5万亩发展到30万亩、50万亩,一直到今天的200万亩。五常大米出道即顶流,直接和其他所有大米打出了差异化。
然而在丰厚利润的刺激下,嗜血的资本和创业者们相继杀入,给五常大米带来了幸福的烦恼。
曾有媒体报道,市面上贴着“五常大米”标签的产品年销量超过1000万吨,而五常市年产优质大米仅70万吨——也就是说约93%都是冒牌货。这也难怪会有“五常米甲天下,天下大米假五常”的说法。
尤其在2010年左右,多地曝出五常大米掺假事件。田永太也曾感叹:“想想也来气,明明是稻花香,就是不断地拿别的米往里兑,这不就是造假嘛!”他还建议,如果掺假的情况杜绝不了,那么掺假的产品在价格上应该有差别,并且要标明掺其他米的比例是多少。
随后五常市加大打假力度,并建立了五常大米独有的国家标准:GB/T19266,并且正规的五常大米包装上也必须配备产地证明商标(鹰标)授权和五常大米溯源防伪标识。

五常市政府官网提示五常大米识别方法
正是在2010年,对渠道有着天然嗅觉的王兵开始尝试线上,并创立十月稻田,成为第一波探索电商红利的东北农产品品牌。
夫妇二人都是土生土长的东北人,其岳父在沈阳新民经营着一家小型加工厂,从小耳濡目染,积累丰富的粮油运作知识。到2005年,两人成立沈阳信昌,将小作坊转型为一家农产品初加工贸易企业,这也是十月稻田的前身。
在五常大米品牌刚刚问世时,王兵也开始走出辽宁,到整个东北地区考察或收购水稻,开启扩张之路。这段时间里,他们几乎摸清了整个东北的大米市场,并利用将近十年时间,筹建自有供应链,熟悉粮价波动趋势。
因此相比金龙鱼、中粮、鲁花等企业,扎根东北的王兵既有先发优势,又有对当地高端原材料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四年后王兵夫妇南下北京,为东北大米寻找更广阔的市场空间。这时的五常大米已经在全国打响了名号,只是仍没有一个响亮的品牌。而蓬勃发展的电商市场,即将给王兵夫妇带来一个稍纵即逝的历史良机。
02 网红顶流
2010年-2011年,也是京东创始人刘强东从至暗时刻到柳暗花明的时刻。
彼时,中国经济刚刚走过金融危机的阴影,京东跃升为中国首家规模超过百亿的电商公司,又从高瓴、DST等手里拿到了15亿美元的资本弹药。
这一年,中国网络购物彻底爆发,线上购物人数达到1.45亿人,占城市总人口的23%,一个互联网经济的“黄金时代”由此拉开序幕。刘强东还获得了当年的经济年度人物。
当时的京东如日中天,是国内最大B2C网站,市场份额超过第2名至第10名的总和,拥有3000万注册用户。
此时王兵夫妇还在北京打拼,每天流转于王四营和新发地批发市场,做着传统的大米分销营生。当时米贩们从王四营进货后进行二次三次分销,之后便会进入天通苑等大型社区周边的粮点,最后进入千家万户。米商需要挨家挨户地跑,与商家和客户沟通,模式十分原始。
初来乍到的王兵没有客户,也缺乏产业资源,只能另辟蹊径寻找新的切入点。他们夫妇二人仅携带几十万,而大型商超的入场费可能就要几百万。
王兵开始尝试转向线上,在京东平台创立“十月稻田”品牌。效果立竿见影,线上一天可卖出500包,而线下一天只能卖50包,而且线下网点的经营时间和空间都受限,而线上则是全天24小时营业。十倍的效率差,让王兵决定“All in线上”。
其实,当时头部粮油品牌也开始触网,但这些巨头的线下经销体系已经十分庞大和成熟,线上门店大多仅用于展示,同时要保证经销商的利益,所以线上只挂价而不销售,本质还是通过线上向线下引流。
而王兵没有线下经销商的包袱,十月稻田一出生就是网络品牌,且占据了先发优势。
押注线上,背后也有着对盈利的考量。王兵曾坦言:“大米毛利润低,扩大规模利润才能上来,我们在内部经常强调‘抓、抢、占’——抓住渠道,抢占坑位,占到第一,一旦嗅到新的渠道机会,一定要第一时间进入,然后把玩法摸透。”
此后借助直播带货、达人种草和内容营销,十月稻田逐渐成为优质大米的网红顶流。当前,十月稻田在优质大米、东北大米的市占率均为第一。
大米市场不需要培育——消费习惯是天然的,赛道规模足够庞大,但极为分散,品牌属性弱,这就给了十月稻田以生长的机会。据沙利文数据,2022年国内大米前五名市场份额合计仅13.8%,杂粮+豆类+籽类更只有1.8%。这意味着在市场夹缝中存在着足够大的发展空间。
不同于金龙鱼、中粮主攻大众市场,十月稻田一出生就聚焦中高端。在割裂的消费市场中,大米作为人们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刚需,行业总量虽然增长缓慢,但其客单价偏低,消费者对价格变动的体感并不强烈。因此这个赛道消费升级一直在进行,包装化率逐年提升。
加上原产地和供应链的多年深耕,十月稻田的商业运作相比模式类似的小罐茶还要更成功。
03 难成标杆
十月稻田要“要打造亿级爆品,一定要成为‘大树型企业’,成为农夫山泉那样的公司。”王兵曾在采访中如此说道。
但放眼全球,农产品公司无法依靠单一SKU,或只经营一种品类。包括丰益国际、中粮、嘉吉等等在内,都是覆盖了粮油米面的全产业链巨头。
一方面,粮油食品缺乏爆发力,行业增速缓慢,只有通过扩品类来获取增长动力;另一方面,多元布局可平抑单一品种的价格波动,提升企业在市场面前的抗风险能力。
十月稻田也不例外。除主品牌外,又推出了柴火大院高端品牌,同时向玉米、糙米、黑米、红豆、红薯,甚至干货、调味品、预制食品扩张。目前,十月稻田SKU已经扩充到上千个。
这实际上也是一种经营层面的无奈。作为上市公司,需要保持一定的业绩增速,但近年来十月稻田的核心业务增长乏力,2023-2024年其营收分别为38.3亿元、40.14亿元,同比增速仅5.8%、4.8%,已经远不及早期的双位数增速。
王兵判断,要想达到百亿收入就应该向农夫山泉学习,通过相对聚焦的多元化经营,成为农产品领域的标杆。
但农产品和饮料行业差别巨大,要想依靠大米产品成为第二个农夫山泉,几乎不可能。无论可乐、白酒、功能饮料甚至矿泉水,都堪称“液体黄金”,都拥有超强的盈利能力,因此在资本市场获得了足够的溢价,诞生了多个千亿市值企业。
但农产品天然带有低盈利、经营难等属性——参与门槛低、格局高度分散,价格波动大。金龙鱼毛利率不到7%,净利率不到2%。顶着“高端大米”的头衔,十月稻香却在2021-2023年共计亏损超6亿元。
与此同时,金龙鱼也推出乳玉皇妃稻香贡米、福临门拿出稻花香大米,一起入局高端市场。米面这类主食本身很难做出差异化,因此高端叙事又极易陷入同质化泥潭。
为扭转瓶颈,十月稻田切入玉米赛道,陆续推出黄糯玉米、黑糯玉米等30余种产品。2024年,玉米贡献8.15亿元收入,同比暴增523%,占比从2.7%提升到14.2%,这才助力公司扭亏为盈。
今年上半年,十月稻田收入30.63亿元,净利润1.16亿,营业利润率不到10%,净利率不到4%。
而为了保证玉米产品在抖音铺货,十月稻田一年的营销开支高达5.14亿元,远超线上业务近9%的增速,大量真金白银投进去,只能变成字节跳动的收入和利润,自己获得的回报越来越少。
与此同时,随着线上流量红利消褪,十月稻田也开始反攻线下,开始覆盖商超和经销网络,到2024年时线下占比已达37%。
对于一个天生的线上品牌,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又是一个无法避免的客观必然,因为在线上做品牌的成本和代价,早已经不是2011年时候能相比的了。
04 写在最后
自上市以来,十月稻田股价至今已经腰斩,资本市场对这家企业从乐观到谨慎的判断都写在了K线上。
即便是在发展过程中拥有启承资本、红杉、云锋基金、泰合资本等顶级玩家的助力,十月稻田的成功,仍然更多需要归功于个人在传统农产品时代的积累,与互联网时代的低流量成本机遇期的叠加,本身存在着明显的不可复制性。
对于更多创业者来说,农产品赛道实在不是一个太好的生意,尤其是在线上流量昂贵的今天。
十月稻田因中国市场大米消费的刚需升级而生,因互联网早期发展的红利而繁荣,但也会因行业竞争加剧而陷入困境,因互联网生态的利益变化而陷入困境。
想在过往成功的基础上破局,显然是对于王兵夫妇提出了相比此前更高的要求。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