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一张“反流行”的专辑,凭什么拿到全年最高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一张“反流行”的专辑,凭什么拿到全年最高分?

谁来定义主流?

文|文娱先声

最近,西班牙女歌手Rosalía的新专辑《LUX》,成功征服了全球乐迷。

凭借融合神学与哲学的创新性音乐实验,这张专辑不仅刷新了西语专辑的流媒体纪录,更让Rosalía成为首位同时在英美两大市场专辑榜跻身前五的西语女歌手,为西语音乐全球化立下了一块新的里程碑。

商业方面,《LUX》的Spotify全球首日播放量达4239万次,打破西语女歌手历史纪录,专辑流媒体版15首曲目全部进入全球榜前70;英国专辑榜空降第4名,创下西班牙女歌手最高排名;美国亦预计以4.5万换算销量空降Billboard专辑榜第4名,刷新其个人最好成绩。

比商业更炸裂的是口碑。Metacritic媒体综评以满分100分开分;包揽Album of the Year年度媒体评分与用户评分双料冠军;不仅获《滚石》《卫报》满分评价与《Pitchfork》“最佳新音乐”红标,更被Madonna盛赞为“真正有远见的艺术家”。

近年来,越来越多坚持独特音乐美学的音乐人陆续获得主流认可,而《LUX》的商业口碑双丰收,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观察切口:当这样一张充满实验精神的专辑同时征服榜单与乐评,是否意味着流行音乐的所谓“主流”,正在被重新划定?

一张“反流行”的专辑

“《LUX》在当下乐坛绝无仅有,其深度亦非其他流行歌手所能企及。”

正如《滚石》杂志在其满分乐评中提到的,无论是从音乐创作、文化表达还是技术实验维度审视,这张专辑都堪称当下流行乐坛中的一个绝对“另类”。

这种“另类”,不仅在于表面上跨越加泰罗尼亚语、中文、阿拉伯语等13种语言的声学拼贴,或是融合宗教意象、女性主义与个人心碎经历的主题,更在于将语言转化为祈祷媒介、将心碎体验升华至神性维度,由此在全球化与性别议题的焦灼语境中,重塑流行音乐精神的表达。

不同于上张专辑《MOTOMAMI》的流行气质打底,《LUX》辅一开场便呈现出压倒性的宏伟与史诗气质。曲风上,其以古典跨界(Classical Crossover)为框架,艺术流行(Art Pop)为内核,融汇弗拉门戈、管弦乐与实验电子元素,构筑出一部从尘世欲望通往神性启示的史诗。而在结构上,专辑以交响乐的四部乐章形式,取代了传统流行唱片的常规叙事,从而淬炼出更为磅礴的戏剧张力与哲学重量。

不仅如此,从内容架构来看,这四部乐章分别承载着独立却又彼此呼应的哲学命题。据Rosalía在法国国际广播电台专访中所述,《LUX》的创作始终萦绕着古典音乐思维,而四部乐章的结构正是构建整部作品的精神基石。

其中,专辑序章以“纯洁与失贞”为主题,聚焦纯真状态的消逝与嬗变,探讨童贞失去所引发的复杂情感;第二乐章以“重力”为线索,审视人性与物质世界的深刻羁绊,揭示欲望、沉沦与肉体存在的沉重本质;第三乐章沐浴“神恩”,探索人与神性存在的友谊与恩典联结,旨在呈现一种具有超越性的灵性体验;终章则围绕“告别”展开,在放手与终结的表象之下,暗含着循环往复、回归本源的深层哲思。

这种融合哲学思辨的“高概念”并非故作高深的噱头,而是与音乐本身深度嵌合。例如,序章终曲《Mio Cristo Piange Diamanti》以意大利语咏叹调高唱着“我们都有着污点,谁也无法逃离彼此”,纯净的旋律线条之下暗藏戏剧性变奏,为整张专辑奠定对抗性基调。

第二乐章的主打单曲《Berghain》以德语经文“他的恐惧是我的恐惧,他的血液是我的血液”为核心,将古典花腔、管弦乐与祷告合唱团熔于一炉,通过夜店符号探讨欲望背后的精神真空与信仰渴求;《La Perla》则以轻快的华尔兹节奏包裹犀利批判,借“珍珠”之意象反讽爱人的虚华与自恋。

直至第三乐章中根植于“女性神秘主义”理念,以舍弃物质追求精神超脱为主题的《Sauvignon Blanc》,以及终章中从道家大师孙不二毁容修行的典故中汲取灵感,叩问容貌、身份与自由真谛的《Novia Robot》……《LUX》最终在哲思中完成了精神的闭环与升华,其取材之广、立意之深,以及对文化、宗教意象的解构与重塑令人惊叹。

更精妙的是,这种惊艳在纯粹的听觉体验中依然成立:当Rosalía以神女之姿浅吟低唱,诉说着那些关于神学与哲学的命题时,即便听众不解词中语言与背后典故,亦能直观地感知到这片由音乐构筑的内省与灵性之境。

数据或许是最好的证据。尽管《LUX》是Rosalía迄今为止最具实验性的反商业之作,但其当下的热度与口碑已证明,听众愿意追随她,完成这场远离大众流行范式的艺术冒险。

新主流已就位

对于不熟悉欧美音乐的听众而言,对Rosalía的印象或许仅仅停留在去年与Lisa合作的《New Woman》上。但实际上,这位1992年出生的西班牙女歌手,早已凭借独树一帜的音乐风格,在欧美乐坛奠定了不容小觑的先锋地位。

作为非英语系歌手,Rosalía的上张专辑《MOTOMAMI》取得重大突破。其不仅拿下西班牙、葡萄牙专辑榜双冠,更首度打入美国Billboard专辑榜与英国专辑榜,获得了全球乐评的一致推崇,令她以”音乐鬼才“之名蜚声国际。

在Metacritic上,《MOTOMAMI》的媒体综评高达94分;而在Album of the Year上,这张专辑同样收获了87分的媒体评分和82分的用户评分;其中,向来以苛刻著称的《Pitchfork》打出8.4的高分,并盛赞其为“非凡音乐疆域的炫技场”,旨在跨越流派藩篱、玩转形式框架,并最终精准命中了艺术靶心。

这一评价正是Rosalía艺术人格的缩影。从曲风来看,除了极具地域特色的弗拉门戈流行与雷鬼顿之外,其最核心的特质正在于艺术流行。这一流派不满足于悦耳旋律,更致力于将流行音乐作为观念表达的载体,通过声音实验、文本深度与跨界融合,拓展大众音乐的边界。

有意思的是,近年来,这一曾经小众的音乐流派似乎正在逐渐摆脱“曲高和寡”的标签。放眼整个乐坛,凭借独特艺术风格获得主流乐坛关注的音乐人,也不止Rosalía一个。

《LUX》发行后,在网易云音乐出现了一条高赞评论。该评论以“开战”为梗,巧妙借用歌手标志性特征,对当下最具代表性的艺术流行音乐人进行了一场趣味盘点。从中可以清晰看到,这些所谓的“小众歌手”,如今已形成独特的圈层文化,并构筑起相当规模的忠实拥趸。

具体而言,从“鳄鱼打雷”Lana Del Rey、“洛德”Lorde这类市场与口碑兼得的主流歌手,到“枝性美”FKA twigs、“艺术天使”Grimes这般一出手就是高分专辑的宝藏音乐人,再到“牧师的女儿”Ethel Cain、“玉玲”Yeule等近年来强势崛起的新生力量,乃至“双苹果”Fiona Apple与椎名林檎这样持续焕发生命力的老牌歌手——艺术流行已从昔日的曲高和寡,发展为如今的自成体系。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音乐人的国籍横跨美国、新西兰、英国、加拿大、新加坡、日本等地,成为音乐无国界最生动的当代诠释。以Lana Del Rey为例,据ChartMasters统计,其在Spotify上作为领衔歌手(不包含Feat.)的播放量已达344亿次,在女歌手中仅次于Taylor Swift、Ariana Grande、Billie Eilish等六人。

更进一步说,就连Beyoncé、Taylor Swift、Billie Eilish等主流天后近年来备受好评的专辑,也都少不了艺术流行的先锋元素。

这一切似乎指向一个趋势:当代流行音乐的“主流”边界正在拓展。所谓的“新流行”,并非对大众审美的亦步亦趋,而是以美学的自觉与先锋的胆识,主动定义属于这个时代的听觉范式。

这一转变的背后,远非一个“叛逆”可以概括,而是技术、文化与审美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流媒体平台的算法与社交媒体彻底改变了音乐的传播路径。听众不再被动接受传统电台和唱片公司推送的“热门单曲”,而是通过个性化推荐、乐评社区和粉丝二次创作,自主发掘契合个人审美的声音。这为风格强烈的音乐人提供了绕过工业体系、直接连接全球知音的可能。

其次,全球化数字环境催生了年轻听众更为多元的审美取向。生长于互联网时代、习惯于文化交融的Z世代,通常对于在音乐中打破常规的独特表达有着更高的接受度与好奇心。无论是Rosalía拼贴古典与先锋,还是FKA twigs融合R&B与电子,她们的“混合”特质恰恰符合了这种无国界的听觉习惯。

最后,深层原因在于听众对工业化制式音乐的审美疲劳与对创新的渴求。当过于精良、情绪单一的流行产品充斥市场,那些带有艺术家鲜明人格印记、充满探索精神的作品,反而因其实验性而显得珍贵。在这里,音乐不再是纯粹的消费品,更成为表达身份、寻求共鸣的文化载体。

结语

综合来看,《LUX》的成功,乃至当下艺术流行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共鸣,既是技术演进与审美变迁的结果,也折射出当下音乐市场的多元态势。

所谓的流行音乐“新主流”,指向的不仅是风格本身,更是行业话语权的更迭——一张专辑能否成为热门,不再由唱片公司单向定义,而是由社群分享、乐迷解读,以及每个听众播放列表里的选择共同决定。

Rosalía与众多同行者正身处于这一浪潮之中。她们正在用实践证明:当市场充斥着情绪单一、过度打磨的声音时,那些带有艺术家鲜明个性、保留着“人”的痕迹与探索精神的作品,便因其真实与独特而显得格外珍贵。

在这个层面上说,这个时代真正奖赏的,或许不是对“标准答案”的复刻,而是拒绝被归类的灵魂。

 

来源:微信公众号

原标题:一张“反流行”的专辑,凭什么拿到全年最高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一张“反流行”的专辑,凭什么拿到全年最高分?

谁来定义主流?

文|文娱先声

最近,西班牙女歌手Rosalía的新专辑《LUX》,成功征服了全球乐迷。

凭借融合神学与哲学的创新性音乐实验,这张专辑不仅刷新了西语专辑的流媒体纪录,更让Rosalía成为首位同时在英美两大市场专辑榜跻身前五的西语女歌手,为西语音乐全球化立下了一块新的里程碑。

商业方面,《LUX》的Spotify全球首日播放量达4239万次,打破西语女歌手历史纪录,专辑流媒体版15首曲目全部进入全球榜前70;英国专辑榜空降第4名,创下西班牙女歌手最高排名;美国亦预计以4.5万换算销量空降Billboard专辑榜第4名,刷新其个人最好成绩。

比商业更炸裂的是口碑。Metacritic媒体综评以满分100分开分;包揽Album of the Year年度媒体评分与用户评分双料冠军;不仅获《滚石》《卫报》满分评价与《Pitchfork》“最佳新音乐”红标,更被Madonna盛赞为“真正有远见的艺术家”。

近年来,越来越多坚持独特音乐美学的音乐人陆续获得主流认可,而《LUX》的商业口碑双丰收,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观察切口:当这样一张充满实验精神的专辑同时征服榜单与乐评,是否意味着流行音乐的所谓“主流”,正在被重新划定?

一张“反流行”的专辑

“《LUX》在当下乐坛绝无仅有,其深度亦非其他流行歌手所能企及。”

正如《滚石》杂志在其满分乐评中提到的,无论是从音乐创作、文化表达还是技术实验维度审视,这张专辑都堪称当下流行乐坛中的一个绝对“另类”。

这种“另类”,不仅在于表面上跨越加泰罗尼亚语、中文、阿拉伯语等13种语言的声学拼贴,或是融合宗教意象、女性主义与个人心碎经历的主题,更在于将语言转化为祈祷媒介、将心碎体验升华至神性维度,由此在全球化与性别议题的焦灼语境中,重塑流行音乐精神的表达。

不同于上张专辑《MOTOMAMI》的流行气质打底,《LUX》辅一开场便呈现出压倒性的宏伟与史诗气质。曲风上,其以古典跨界(Classical Crossover)为框架,艺术流行(Art Pop)为内核,融汇弗拉门戈、管弦乐与实验电子元素,构筑出一部从尘世欲望通往神性启示的史诗。而在结构上,专辑以交响乐的四部乐章形式,取代了传统流行唱片的常规叙事,从而淬炼出更为磅礴的戏剧张力与哲学重量。

不仅如此,从内容架构来看,这四部乐章分别承载着独立却又彼此呼应的哲学命题。据Rosalía在法国国际广播电台专访中所述,《LUX》的创作始终萦绕着古典音乐思维,而四部乐章的结构正是构建整部作品的精神基石。

其中,专辑序章以“纯洁与失贞”为主题,聚焦纯真状态的消逝与嬗变,探讨童贞失去所引发的复杂情感;第二乐章以“重力”为线索,审视人性与物质世界的深刻羁绊,揭示欲望、沉沦与肉体存在的沉重本质;第三乐章沐浴“神恩”,探索人与神性存在的友谊与恩典联结,旨在呈现一种具有超越性的灵性体验;终章则围绕“告别”展开,在放手与终结的表象之下,暗含着循环往复、回归本源的深层哲思。

这种融合哲学思辨的“高概念”并非故作高深的噱头,而是与音乐本身深度嵌合。例如,序章终曲《Mio Cristo Piange Diamanti》以意大利语咏叹调高唱着“我们都有着污点,谁也无法逃离彼此”,纯净的旋律线条之下暗藏戏剧性变奏,为整张专辑奠定对抗性基调。

第二乐章的主打单曲《Berghain》以德语经文“他的恐惧是我的恐惧,他的血液是我的血液”为核心,将古典花腔、管弦乐与祷告合唱团熔于一炉,通过夜店符号探讨欲望背后的精神真空与信仰渴求;《La Perla》则以轻快的华尔兹节奏包裹犀利批判,借“珍珠”之意象反讽爱人的虚华与自恋。

直至第三乐章中根植于“女性神秘主义”理念,以舍弃物质追求精神超脱为主题的《Sauvignon Blanc》,以及终章中从道家大师孙不二毁容修行的典故中汲取灵感,叩问容貌、身份与自由真谛的《Novia Robot》……《LUX》最终在哲思中完成了精神的闭环与升华,其取材之广、立意之深,以及对文化、宗教意象的解构与重塑令人惊叹。

更精妙的是,这种惊艳在纯粹的听觉体验中依然成立:当Rosalía以神女之姿浅吟低唱,诉说着那些关于神学与哲学的命题时,即便听众不解词中语言与背后典故,亦能直观地感知到这片由音乐构筑的内省与灵性之境。

数据或许是最好的证据。尽管《LUX》是Rosalía迄今为止最具实验性的反商业之作,但其当下的热度与口碑已证明,听众愿意追随她,完成这场远离大众流行范式的艺术冒险。

新主流已就位

对于不熟悉欧美音乐的听众而言,对Rosalía的印象或许仅仅停留在去年与Lisa合作的《New Woman》上。但实际上,这位1992年出生的西班牙女歌手,早已凭借独树一帜的音乐风格,在欧美乐坛奠定了不容小觑的先锋地位。

作为非英语系歌手,Rosalía的上张专辑《MOTOMAMI》取得重大突破。其不仅拿下西班牙、葡萄牙专辑榜双冠,更首度打入美国Billboard专辑榜与英国专辑榜,获得了全球乐评的一致推崇,令她以”音乐鬼才“之名蜚声国际。

在Metacritic上,《MOTOMAMI》的媒体综评高达94分;而在Album of the Year上,这张专辑同样收获了87分的媒体评分和82分的用户评分;其中,向来以苛刻著称的《Pitchfork》打出8.4的高分,并盛赞其为“非凡音乐疆域的炫技场”,旨在跨越流派藩篱、玩转形式框架,并最终精准命中了艺术靶心。

这一评价正是Rosalía艺术人格的缩影。从曲风来看,除了极具地域特色的弗拉门戈流行与雷鬼顿之外,其最核心的特质正在于艺术流行。这一流派不满足于悦耳旋律,更致力于将流行音乐作为观念表达的载体,通过声音实验、文本深度与跨界融合,拓展大众音乐的边界。

有意思的是,近年来,这一曾经小众的音乐流派似乎正在逐渐摆脱“曲高和寡”的标签。放眼整个乐坛,凭借独特艺术风格获得主流乐坛关注的音乐人,也不止Rosalía一个。

《LUX》发行后,在网易云音乐出现了一条高赞评论。该评论以“开战”为梗,巧妙借用歌手标志性特征,对当下最具代表性的艺术流行音乐人进行了一场趣味盘点。从中可以清晰看到,这些所谓的“小众歌手”,如今已形成独特的圈层文化,并构筑起相当规模的忠实拥趸。

具体而言,从“鳄鱼打雷”Lana Del Rey、“洛德”Lorde这类市场与口碑兼得的主流歌手,到“枝性美”FKA twigs、“艺术天使”Grimes这般一出手就是高分专辑的宝藏音乐人,再到“牧师的女儿”Ethel Cain、“玉玲”Yeule等近年来强势崛起的新生力量,乃至“双苹果”Fiona Apple与椎名林檎这样持续焕发生命力的老牌歌手——艺术流行已从昔日的曲高和寡,发展为如今的自成体系。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音乐人的国籍横跨美国、新西兰、英国、加拿大、新加坡、日本等地,成为音乐无国界最生动的当代诠释。以Lana Del Rey为例,据ChartMasters统计,其在Spotify上作为领衔歌手(不包含Feat.)的播放量已达344亿次,在女歌手中仅次于Taylor Swift、Ariana Grande、Billie Eilish等六人。

更进一步说,就连Beyoncé、Taylor Swift、Billie Eilish等主流天后近年来备受好评的专辑,也都少不了艺术流行的先锋元素。

这一切似乎指向一个趋势:当代流行音乐的“主流”边界正在拓展。所谓的“新流行”,并非对大众审美的亦步亦趋,而是以美学的自觉与先锋的胆识,主动定义属于这个时代的听觉范式。

这一转变的背后,远非一个“叛逆”可以概括,而是技术、文化与审美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流媒体平台的算法与社交媒体彻底改变了音乐的传播路径。听众不再被动接受传统电台和唱片公司推送的“热门单曲”,而是通过个性化推荐、乐评社区和粉丝二次创作,自主发掘契合个人审美的声音。这为风格强烈的音乐人提供了绕过工业体系、直接连接全球知音的可能。

其次,全球化数字环境催生了年轻听众更为多元的审美取向。生长于互联网时代、习惯于文化交融的Z世代,通常对于在音乐中打破常规的独特表达有着更高的接受度与好奇心。无论是Rosalía拼贴古典与先锋,还是FKA twigs融合R&B与电子,她们的“混合”特质恰恰符合了这种无国界的听觉习惯。

最后,深层原因在于听众对工业化制式音乐的审美疲劳与对创新的渴求。当过于精良、情绪单一的流行产品充斥市场,那些带有艺术家鲜明人格印记、充满探索精神的作品,反而因其实验性而显得珍贵。在这里,音乐不再是纯粹的消费品,更成为表达身份、寻求共鸣的文化载体。

结语

综合来看,《LUX》的成功,乃至当下艺术流行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共鸣,既是技术演进与审美变迁的结果,也折射出当下音乐市场的多元态势。

所谓的流行音乐“新主流”,指向的不仅是风格本身,更是行业话语权的更迭——一张专辑能否成为热门,不再由唱片公司单向定义,而是由社群分享、乐迷解读,以及每个听众播放列表里的选择共同决定。

Rosalía与众多同行者正身处于这一浪潮之中。她们正在用实践证明:当市场充斥着情绪单一、过度打磨的声音时,那些带有艺术家鲜明个性、保留着“人”的痕迹与探索精神的作品,便因其真实与独特而显得格外珍贵。

在这个层面上说,这个时代真正奖赏的,或许不是对“标准答案”的复刻,而是拒绝被归类的灵魂。

 

来源:微信公众号

原标题:一张“反流行”的专辑,凭什么拿到全年最高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