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畅畅
看完优酷今夏推出的新节目《美少年学社》(仅仅两集),还是不由感叹,张一蓓有那么一点江郎才尽了。
细数她做过的(王牌)节目,从《天天向上》的“半山学社”到《少年进化论》的RTA,从《向上吧!少年》到《中国好男儿》,能察觉到张一蓓的野心,即以电视综艺的方式,遴选出“优质”的“小鲜肉”进入娱乐圈,打造相对较早的IP商业模式。
只不过,除了依然在残喘的“天天兄弟”外,RTA于2013年正式宣布解散,《向上吧!少年》与《中国好男儿》属于几近市场失败的项目。如今,张一蓓蛰伏两年后推出的《美少年学社》,其“不同”(按照她的说法)在于取消了PK和淘汰形式、选手间的算计与厮杀等真人秀内容,试图透过网综和互联网化的表达,在优酷生态圈里打造出遴选——养成——演艺的闭合产业链。
在选秀类节目边际效应几近为零的综艺生产领域里,近两年间,“养成类”综艺似乎成为电视台与网络视频相继涉足的节目类型。所谓养成,就是通过电视或互联网平台,让受众或用户见证流行文化(年轻)偶像的诞生“过程”。它源自于日韩两国相对发达与成熟的文化工业体系。
无论是日本的杰尼斯事务所,还是韩国的S.M.等明星经纪公司,它们能精准地把握其社会中不同年轻女性的情感诉求,以制造想象与欲望的方式,不断地挖掘与生产出一代又一代的年轻男性偶像。TFBOYS的成功运作,掀开了国内庞大的欲望市场的冰山一角。
受此启发,浙江卫视分别与天娱传媒以及从容制作联合推出《燃烧吧少年!》和《蜜蜂少女队》,SMG与优酷共同制作《国民美少女》。夏陈安甚至认为团体养成就是下一个节目爆款!
让节目制作人与平台如此自信满满的原因,离不开女性力(Girl Power)消费可能蕴含的经济体量。在一个“我消费,故我在”的商业社会里,现代广告工业与电视节目产业迎合国际女性主义的潜在动能,打造出强调肉体性或身体性消费的文化经济体。
最早期的《美人关》《绝对男人》、《加油!好男儿》等电视节目的“爆款”,已预告了娱乐圈众人的力比多的潜在能量,强大到令人“发指”,并能令精明的商家和经纪公司哈哈大笑。
除此之外,养成类节目的核心魅力在于,它借鉴(说模仿也不为过)日韩流行偶像的文化产业运作模式,能突破节目本身盈利模式单一的瓶颈,形成商品化的全产业链条。
然而,这一产业链的(如果)成型,一定程度上将打破我国传统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所形成的单一的社会向上流动机制,以全市场化与资本化的“弯路超车”之势,帮助一部分年轻人实现一种带有强烈体制外色彩的占有性个人主义“成功”。这里的“成功”,就是获得市场认同,成为流行文化偶像。
之所以只有一部分人,因为成为偶像的,具备颜值与演艺才能是前提。这与芸芸众生的“普通”年轻人凭借文化资本的积累、学历文凭的交换价值寻求职场成功的路径,大相径庭。说得好听点,这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说得难听点,很有可能招致政治不正确的风险。所以,TFBOYS的经纪公司不断地通过微博发布三小只返校上课的图片与消息,甚至忙不迭地安排演唱少先队队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并获共青团中央盛赞。
除了TFBOYS经纪公司在政经两条路上的精明运作,其他养成类节目的收视率的相对低迷,节目推出的男团(例如X玖少年团)、女团至今也没有取得多大的市场效应等事实,的确让人开始质疑养成类节目究竟是蓝色,还是红色?芒果系的超女、快男系列的总决赛比拼,不早就是一种(大多数)低龄受众投票参与的偶像养成记?
回到《美少年学社》这一节目上。由于只放出两集的缘故,笔者的评论只围绕这两集而展开,难免有以偏概全之嫌。张一蓓接受采访说,我只想做一档我所定义的养成类节目。张导心目中的养成,无非混杂和拼贴了《一年级》的导师培训、《天天向上》的游学模式与她所操刀的其他选秀类节目中的才艺展示环节等元素。
有些不客气地说,除了“肉”更“小”、更“鲜”外,除了没有PK环节,单纯从第一集中笔者没有看到任何与日韩模式有所区别的养成“模式”,也没有看到与时下各种养成类节目有所区别的养成“形态”。甚至从节目形式上衡量,这档节目更多带有台综而非网综的色彩。或许张导心目中的养成,是在“颜值即正义”这一当前已成为颠扑不破的经济原则之下,见证一位年轻偶像渐进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然而,这一过程如果不按照日韩产业模式的操作,不遵循真人秀节目的流程设置,多大程度上能获得市场认同,形成理想中的产业生态?作为优酷网综,这档节目主打的受众究竟是低龄青少年(以女孩子为主),还是城市中产?
不可否认,这档节目在形式上显得相对有些“格调”,可偶像养成类节目的核心之一不应该是选手与粉丝之间的“共同成长”这一“共时性”原则?如何强化用户到粉丝的角色转化并由此培育相对坚固的粉丝忠诚性,或许是节目应该考虑的问题。这么看来,张一蓓稍显主观了一些。
而笔者好奇的是,节目中这些更小更鲜的年轻人是如何选择出来?前期应该有不同的经纪公司推荐、节目组遴选流程。这些年轻人,带有(或被包装成)强烈的日韩市场男性偶像的特质。花美男的形象(类似于上世纪90年代在欧美就已经推出的metropolitan概念),多大程度上能够与国内(分层、并非铁板一块的)市场的欲望与需求产生共振?
这个问题,应该才是张一蓓所说的养成类节目的本土化的核心。对男性气质的定义不同,《中国好男儿》内部发生所谓的理念分歧,最终节目收视率溃败,或许能说明些什么。更何况笔者担心的是,资本的即时诉求,有可能打断张一蓓此前所设想的一年或更长的训练周期,从而无法培养出一支烙上张氏印记的“优质”偶像。
养成类节目最好的呈现形式是真人秀,真人秀可以有冲突,也可以摒弃冲突,但核心都在于着力发掘被拍摄对象的性格特点,即人设的可记忆点,并不断提供兴奋的瞬间。但《美少年学社》第一期令人生疑的地方在于,时长68分钟的节目,除了金星的在头尾两处出现外,被硬生生地拆解成两部分冗长的、强调学徒关系的教学互动环节。由于取消了PK和个体之间张力的展示,节目没有抓住选手那些细微、琐碎的互动,以防止内容“下沉”并激活其娱乐效应,而沦为一场相对乏味的授课秀。
现在说每位年轻人人设记忆点不够深刻还为时过早,毕竟这是一场相对漫长的过程秀——笔者也相信节目组对准艺人的培养体系将覆盖表演、舞蹈、形体、声乐、器乐以及演艺、主持等多方面,并锻造相应的艺人品德,可如果过程秀仅仅通过每一集的授课秀来完成,通过张氏风格的电视综艺形式来实现,无异于天方夜谭!
说到底,《美少年学社》不走日韩寻常路,而希冀实现的依然是日韩文化产业的强大吸附力与影响力,即制造流水工业线上的一个个模型,甚至进一步改写男性的社会身体规范和集体记忆。
养成类节目的市场有多大,《美少年学社》已经开始勇敢试水,需要鼓励。接下来腾讯今年与东方卫视大力推出偶像养成类节目《明日之子》,以及优酷推出的《超次元偶像》,你还会期待多少!
(龚蕾对此文亦有贡献,在此感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