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5.7万亿元规模ETF市场即将迎来“改名潮”。
11月19日晚间,沪深两市交易所分别发布了《上海证券交易所基金业务指南第1号——业务办理(2025年11月修订)》、《深圳证券交易所证券投资基金业务指南第1号——相关业务办理(2025年修订)》(以下统称《业务指南》),对存量ETF名称进行统一规范。
界面新闻记者对比发现,和此前的版本相比,此次新的《业务指南》修订了基金产品开发与变更业务办理流程,以及修订了《基金产品证券代码和简称分配工作规范》及相关代码简称申请函模版等。
《业务指南》明确,基金管理人的产品部门负责基金的产品开发、变更和业务优化。创新产品部门负责ETF、LOF业务的常规业务,包括ETF和LOF基金代码和简称的申请、发行、停复牌、信息披露、分红、折算、更名、变更标的指数、应急处理和退市等相关业务。
《业务指南》强调,ETF基金扩位简称应按照“投资标的核心要素+ETF”结构命名,并包含基金管理人简称;增强ETF基金扩位简称应按照“投资标的核心要素+增强+ETF”结构命名,并包含基金管理人简称。存量ETF基金扩位简称必须包含基金管理人,各家基金公司需要在2026年3月31日之前完成产品更名。

界面新闻记者了解到,随着竞争的白热化,目前的ETF市场存在着产品名称极易混淆、部分主题ETF打擦边球的情况。
例如,同样跟踪恒生科技指数,但两只ETF的简称分别是“恒生科技30ETF”和“恒生科技ETF”。再比如此前火爆的“碳中和”概念,目前就有“碳中和ETF”、“碳中和ETF龙头”、“碳中和ETF基金”等多个同类产品。
“这主要是为了规范ETF的命名,提高产品的辨识度。比如输入沪深300ETF,弹出来的具体是哪家的产品,很多投资者是不知道的。现在要求每只ETF的扩位简称必须包含基金管理人的简称,这样就很一目了然。”某公募ETF基金经理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
“《业务指南》规定要在明年3月31日前完成更名,现在各家产品部门都在加紧对存量ETF进行梳理,在增加基金管理人的同时,还希望能尽量和其他同类产品产生差异化,并且能让投资者第一时间想到。确实很有难度。”某ETF大厂产品部人士告诉记者,“现在好的ETF简称是要靠抢的,要别出心裁。”
界面新闻记者了解到,产品部门对ETF的扩位简称进行拟定后,需要上报证监会批准,之后才能公告进行更名。
已经有头部公募率先行动,抢占先机。界面新闻记者统计发现,今年以来已经有华夏基金、易方达基金、嘉实基金、平安基金、天弘基金等多家公募接连披露ETF“改名”公告。
今年1月,易方达基金率先大批量调整旗下17只ETF简称,2月又批量变更了旗下8只ETF简称,统一按“标的指数+ETF+易方达”的命名规则进行调整。
今年6月17日,嘉实基金也对旗下22只ETF产品进行集体更名。如“稀土ETF基金”变更为“稀土ETF嘉实”等。
“沪深交易所提出规范ETF命名,基金扩位简称与实际投资标的相符、含义清晰、指向明确,不产生误导和歧义,既有效解决投资者识别难题,也有助于推动行业标准化、规范化发展。目前公司旗下已有近70只ETF简称中均加入了管理人名称,进一步提升产品辨识度和投资者的筛选、决策效率,便利投资者开展ETF投资。”易方达基金指数研究部总经理庞亚平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
相比ETF激烈而残酷的竞争,“更名”只是表面的战争,存量ETF的持营更需要源源不断的资源投入。
“根据我们内部测算,一只ETF的规模如果没有300亿,那么公司发行运营这只产品就是亏钱的。”有公募产品部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随着ETF逐步降低管理费,产品的利润更受到压缩。“ETF的运营是大浪淘沙,只有前三名能活下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