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国产AI眼镜,首先输在哪里?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国产AI眼镜,首先输在哪里?

功能可以追加,算法可以训练,但消费者“愿不愿意戴着它出门”却是一道最难跨越、也最接近消费者本能的门槛,而这一部分,基本没有国产品牌是及格的。

文|壹番财经 郑亦久

如果要在2025年的科技产品里挑一件最能代表“新潮流即将成形”的设备,AI眼镜大概是最没有争议的候选。

相比AI手机、AI PC这些硬将AI和现有硬件强行嫁接的产品,AI眼镜反而可以以一种更自然、也更贴近日常的方式渗透进生活之中。

像是在开车或激烈运动时直接用眼镜进行POV视频拍摄,或是直接在旅行中做实时翻译等。

AI眼镜拍摄视频 图源:Meta

它不像VR头显那样需要进入封闭空间,而是能够直接嵌入现实场景,成为一种“比手机更轻、更快、更随身”的信息入口,基本就是当下AI眼镜的核心能力。

过去一两年里国内各家厂商也纷纷押注AI眼镜赛道,技术、算法、场景和配套生态同时成熟,供应链也处于随时可以规模化的状态。

XREAL、Rokid、雷鸟、小米以及最新加入战局的夸克等十余家厂商,和预告了许久却迟迟没有动静的老罗,以及字节、华为等巨头,基本现在都瞄准了这一硬件形态开始布局。

与此同时,一个更基础的问题也浮出水面。

当全球最成功的AI眼镜来自Ray-Ban Meta,而Google重返赛道时选择了Gentle Monster作为合作伙伴,中国厂商在设计与审美上的短板也变得愈发清晰。

图源:gentlemonster Ins

功能可以追加,算法可以训练,但消费者“愿不愿意戴着它出门”却是一道最难跨越、也最接近消费者本能的门槛,而这一部分,基本没有国产品牌是及格的。

01 “百镜大战”,不会重蹈VR覆辙?

相比上一轮VR浪潮的高调开始与短促收场,这一轮AI眼镜更像是水面下长期酝酿后的自然结果。

最明显的变化来自交互方式的根本进化。

VR的交互始终停留在“进入另一个世界”的模式中,不仅要遮挡现实,还需要双手操作、特定姿势和专门学习,它从一开始就与日常生活产生距离。

在有了各种大语言模型加持后的AI眼镜则完全不同,它的核心交互是自然语言和视觉理解,你基本依靠自然语言就能直接触发功能。交互方式几乎没有了学习成本,让它具备了真正进入大众生活的可能性,对于国内这种本就高度适应智能手机生态的群体更能直观接受。

与此同时,AI眼镜与现实场景之间的关系也比VR自然得多。

VR的内容成本高,制作周期长,可用范围窄,它更多的使用场景还是消费内容,一旦内容无法持续供给,很快就会面临吃灰的困局。即便硬件体验拉满的Vision Pro,也无法解决内容缺位的问题。

而AI眼镜反过来,它直接以现实世界为内容来源。旅行、社交媒体创作、购物支付、实时翻译……这些最常见的需求,AI眼镜都可以直接覆盖。很难说它目前能够取代手机,但起码在某种程度上能够降低普通人对手机的高度依赖。

在这一轮竞逐中,国内玩家也很快就形成了所谓“百镜大战”的格局。

Xreal、Rokid这些厂商今年基本都加速从打造移动大屏体验的眼镜产品向AI/AR眼镜转型,像是后者最新推出的更轻量、面向文旅和日常使用的Rokid Glasses,更强调语音之外同时实现了眼镜单色显示等功能。

小米与OPPO等手机厂商基本则更多是强调将AI助手、轻量视觉能力与自家生态绑定,打造出能够更多和自己手机硬件相结合的AI眼镜硬件。

而字节大概是国内最早传出要对标Meta打造AI智能眼镜的巨头。不过尽管有各种参数传言或者专利收购,但真正的产品始终没有正式发布,当然字节自然是有后发先至的底气,毕竟其以豆包为代表的大模型产品长期处在国内第一梯队,并且还坐拥抖音这一内容分发平台。这也给了他们更多打磨硬件的时间。

整个国内AI眼镜赛道呈现的景象是:不同厂商从不同入口切入,但方向一致——从服务特定场景的AR眼镜走向日常佩戴的AI眼镜。

图源:Rokid

当然过去一年里AI眼镜的爆发,除了AI大模型的风起云涌,硬件供应链在这一刻也发挥了关键作用。

光学模组、电池、镜框、声学结构、摄像头等等,这些AI眼镜所需的关键部件几乎都可以在国内实现快速整合。再叠加大模型在中国的高速发展,从概念到产品的周期被进一步压缩。产业链的成熟不仅降低了成本,也让AI眼镜天然具备“卷参数、卷体验、卷迭代”的能力,这正是VR时代所缺乏的。

Meta在海外的成功,已经足以证明这一轮的AI眼镜浪潮并不是资本堆积而成的泡沫,但想要真正形成一场结构性的变化,国内厂商们其实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02 国产AI眼镜最大痛点不是技术,而是“太丑了”

如果把视角放大到整个国际市场,目力所及范围内的所有国产AI眼镜,目前的短板并不在AI技术或硬件参数层面,而是在最直观、也最难弥补的一点——外形设计。

手机可以长得普通,但眼镜不行。眼镜是戴在脸上的物件,是穿搭的一部分,是别人一眼就能看到的存在。

甚至在某些层面来说它不是一个电子设备,而是一种注定“要被看见”的个人外饰。这一点决定了AI眼镜不能只靠功能和参数说服用户,更需要美学上的吸引力。

Ray-Ban Meta

Meta最初推出的Ray-Ban Meta之所以能成为全球最成功的AI眼镜,核心原因其实并不在技术,而是因为消费者本来就愿意戴Ray-Ban。Meta把技术放到成熟的潮流外形中,不需要做什么额外的审美说明,镜腿刻上Ray-Ban二字,懂得都懂。

退一步讲,即便其芯片很快落后,摄像头过两年就不能用了。最坏的情况之下,Ray-Ban Meta还是一副拥有Ray-Ban经典设计的眼镜。那把它达成一副普通眼镜或者墨镜使用仍然是成立的。

也正是沿着这一逻辑,今年Meta又进一步推出了联合知名户外运动品牌Oakley的Oakley Meta,同样也是在保持品牌经典眼镜造型的基础上再加上Meta的各种技术和功能。

Oakley Meta

可以说设计先行,科技随后,这是Meta的AI眼镜系列能够成功的底层逻辑。

在这个基础,其下一世代的Meta Ray-Ban Display同样在外形和硬件层面都明显领先了所有竞争对手。

显然不少玩家同样看到了这一逻辑。

有心进入这一领域的Google,也选择直接投资1亿美元韩国潮流眼镜品牌Gentle Monster的股份,并达成战略合作。Gentle Monster的强势设计、潮流气质和在年轻人中间的品牌影响力,让Google不用从零建设审美体系,就能在视觉上与Ray-Ban站在同一竞争维度里。

相比之下,国内厂商的AI眼镜往往还是用一种传统数码电子消费品的思路在进行设计,或者说外形可能是这里面最次要的考虑因素,镜框的形状、结构、比例都带着明显的技术主导痕迹,各种功能齐全,参数卷上了天,却很难被称得上是一副戴上好看的眼镜。

2025中国AI眼镜TOP10 图源:德本咨询

从Rokid找来著名数码博主Tim代言Rokid Glasses,就不能看出大部分国产AI眼镜品牌目前对其产品的定位——依然还是只想吸引一批科技数码爱好者尝鲜。

当然Rokid大概已经属于吸取了一些经验的先行者。

他们也找来BOLON联合发布了一款BOLON AI智能眼镜,简单来说就是用到了BOLON提供的眼镜设计,以及Rokid上一代的相关技术,尝试从时尚潮流领域来拓宽一些概念普及,以及突破原有的数码圈层。只不过BOLON或者说暴龙眼镜所带来的设计到底够不够时尚和潮流,那就见仁见智了。

设计不是附属品,而是产品的起点,也决定了它能否成为真正的潮流品类。

如果说AI眼镜正在成为下一代终端形态的窗口,那么国内厂商其实已经握住了技术和供应链这两张强牌。但要真正让其成为大众日常消费品,它们必须补上“美学”这一课。当国内厂商能跨过这一关,才有可能真正参与到对下一代终端形态的定义中去。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Facebook

3.8k
  • 社交媒体禁令生效在即,Meta开始通知澳大利亚青少年账户将关停
  • Meta领导层大洗牌,首席营收官与商业AI部门高管离职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国产AI眼镜,首先输在哪里?

功能可以追加,算法可以训练,但消费者“愿不愿意戴着它出门”却是一道最难跨越、也最接近消费者本能的门槛,而这一部分,基本没有国产品牌是及格的。

文|壹番财经 郑亦久

如果要在2025年的科技产品里挑一件最能代表“新潮流即将成形”的设备,AI眼镜大概是最没有争议的候选。

相比AI手机、AI PC这些硬将AI和现有硬件强行嫁接的产品,AI眼镜反而可以以一种更自然、也更贴近日常的方式渗透进生活之中。

像是在开车或激烈运动时直接用眼镜进行POV视频拍摄,或是直接在旅行中做实时翻译等。

AI眼镜拍摄视频 图源:Meta

它不像VR头显那样需要进入封闭空间,而是能够直接嵌入现实场景,成为一种“比手机更轻、更快、更随身”的信息入口,基本就是当下AI眼镜的核心能力。

过去一两年里国内各家厂商也纷纷押注AI眼镜赛道,技术、算法、场景和配套生态同时成熟,供应链也处于随时可以规模化的状态。

XREAL、Rokid、雷鸟、小米以及最新加入战局的夸克等十余家厂商,和预告了许久却迟迟没有动静的老罗,以及字节、华为等巨头,基本现在都瞄准了这一硬件形态开始布局。

与此同时,一个更基础的问题也浮出水面。

当全球最成功的AI眼镜来自Ray-Ban Meta,而Google重返赛道时选择了Gentle Monster作为合作伙伴,中国厂商在设计与审美上的短板也变得愈发清晰。

图源:gentlemonster Ins

功能可以追加,算法可以训练,但消费者“愿不愿意戴着它出门”却是一道最难跨越、也最接近消费者本能的门槛,而这一部分,基本没有国产品牌是及格的。

01 “百镜大战”,不会重蹈VR覆辙?

相比上一轮VR浪潮的高调开始与短促收场,这一轮AI眼镜更像是水面下长期酝酿后的自然结果。

最明显的变化来自交互方式的根本进化。

VR的交互始终停留在“进入另一个世界”的模式中,不仅要遮挡现实,还需要双手操作、特定姿势和专门学习,它从一开始就与日常生活产生距离。

在有了各种大语言模型加持后的AI眼镜则完全不同,它的核心交互是自然语言和视觉理解,你基本依靠自然语言就能直接触发功能。交互方式几乎没有了学习成本,让它具备了真正进入大众生活的可能性,对于国内这种本就高度适应智能手机生态的群体更能直观接受。

与此同时,AI眼镜与现实场景之间的关系也比VR自然得多。

VR的内容成本高,制作周期长,可用范围窄,它更多的使用场景还是消费内容,一旦内容无法持续供给,很快就会面临吃灰的困局。即便硬件体验拉满的Vision Pro,也无法解决内容缺位的问题。

而AI眼镜反过来,它直接以现实世界为内容来源。旅行、社交媒体创作、购物支付、实时翻译……这些最常见的需求,AI眼镜都可以直接覆盖。很难说它目前能够取代手机,但起码在某种程度上能够降低普通人对手机的高度依赖。

在这一轮竞逐中,国内玩家也很快就形成了所谓“百镜大战”的格局。

Xreal、Rokid这些厂商今年基本都加速从打造移动大屏体验的眼镜产品向AI/AR眼镜转型,像是后者最新推出的更轻量、面向文旅和日常使用的Rokid Glasses,更强调语音之外同时实现了眼镜单色显示等功能。

小米与OPPO等手机厂商基本则更多是强调将AI助手、轻量视觉能力与自家生态绑定,打造出能够更多和自己手机硬件相结合的AI眼镜硬件。

而字节大概是国内最早传出要对标Meta打造AI智能眼镜的巨头。不过尽管有各种参数传言或者专利收购,但真正的产品始终没有正式发布,当然字节自然是有后发先至的底气,毕竟其以豆包为代表的大模型产品长期处在国内第一梯队,并且还坐拥抖音这一内容分发平台。这也给了他们更多打磨硬件的时间。

整个国内AI眼镜赛道呈现的景象是:不同厂商从不同入口切入,但方向一致——从服务特定场景的AR眼镜走向日常佩戴的AI眼镜。

图源:Rokid

当然过去一年里AI眼镜的爆发,除了AI大模型的风起云涌,硬件供应链在这一刻也发挥了关键作用。

光学模组、电池、镜框、声学结构、摄像头等等,这些AI眼镜所需的关键部件几乎都可以在国内实现快速整合。再叠加大模型在中国的高速发展,从概念到产品的周期被进一步压缩。产业链的成熟不仅降低了成本,也让AI眼镜天然具备“卷参数、卷体验、卷迭代”的能力,这正是VR时代所缺乏的。

Meta在海外的成功,已经足以证明这一轮的AI眼镜浪潮并不是资本堆积而成的泡沫,但想要真正形成一场结构性的变化,国内厂商们其实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02 国产AI眼镜最大痛点不是技术,而是“太丑了”

如果把视角放大到整个国际市场,目力所及范围内的所有国产AI眼镜,目前的短板并不在AI技术或硬件参数层面,而是在最直观、也最难弥补的一点——外形设计。

手机可以长得普通,但眼镜不行。眼镜是戴在脸上的物件,是穿搭的一部分,是别人一眼就能看到的存在。

甚至在某些层面来说它不是一个电子设备,而是一种注定“要被看见”的个人外饰。这一点决定了AI眼镜不能只靠功能和参数说服用户,更需要美学上的吸引力。

Ray-Ban Meta

Meta最初推出的Ray-Ban Meta之所以能成为全球最成功的AI眼镜,核心原因其实并不在技术,而是因为消费者本来就愿意戴Ray-Ban。Meta把技术放到成熟的潮流外形中,不需要做什么额外的审美说明,镜腿刻上Ray-Ban二字,懂得都懂。

退一步讲,即便其芯片很快落后,摄像头过两年就不能用了。最坏的情况之下,Ray-Ban Meta还是一副拥有Ray-Ban经典设计的眼镜。那把它达成一副普通眼镜或者墨镜使用仍然是成立的。

也正是沿着这一逻辑,今年Meta又进一步推出了联合知名户外运动品牌Oakley的Oakley Meta,同样也是在保持品牌经典眼镜造型的基础上再加上Meta的各种技术和功能。

Oakley Meta

可以说设计先行,科技随后,这是Meta的AI眼镜系列能够成功的底层逻辑。

在这个基础,其下一世代的Meta Ray-Ban Display同样在外形和硬件层面都明显领先了所有竞争对手。

显然不少玩家同样看到了这一逻辑。

有心进入这一领域的Google,也选择直接投资1亿美元韩国潮流眼镜品牌Gentle Monster的股份,并达成战略合作。Gentle Monster的强势设计、潮流气质和在年轻人中间的品牌影响力,让Google不用从零建设审美体系,就能在视觉上与Ray-Ban站在同一竞争维度里。

相比之下,国内厂商的AI眼镜往往还是用一种传统数码电子消费品的思路在进行设计,或者说外形可能是这里面最次要的考虑因素,镜框的形状、结构、比例都带着明显的技术主导痕迹,各种功能齐全,参数卷上了天,却很难被称得上是一副戴上好看的眼镜。

2025中国AI眼镜TOP10 图源:德本咨询

从Rokid找来著名数码博主Tim代言Rokid Glasses,就不能看出大部分国产AI眼镜品牌目前对其产品的定位——依然还是只想吸引一批科技数码爱好者尝鲜。

当然Rokid大概已经属于吸取了一些经验的先行者。

他们也找来BOLON联合发布了一款BOLON AI智能眼镜,简单来说就是用到了BOLON提供的眼镜设计,以及Rokid上一代的相关技术,尝试从时尚潮流领域来拓宽一些概念普及,以及突破原有的数码圈层。只不过BOLON或者说暴龙眼镜所带来的设计到底够不够时尚和潮流,那就见仁见智了。

设计不是附属品,而是产品的起点,也决定了它能否成为真正的潮流品类。

如果说AI眼镜正在成为下一代终端形态的窗口,那么国内厂商其实已经握住了技术和供应链这两张强牌。但要真正让其成为大众日常消费品,它们必须补上“美学”这一课。当国内厂商能跨过这一关,才有可能真正参与到对下一代终端形态的定义中去。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