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两极分化,音乐节在县城“野性重生”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两极分化,音乐节在县城“野性重生”

下沉到县城音乐节,现在究竟办得如何了?

文|纵向青年 刘叶

编辑|李明皿

“音乐节竟然来咱们县城了。”

上月初,李欣老家办了一场拼盘音乐节。

郑恺、朴树、毛不易、魏晨、颜人中、周传雄先后落地小城。

抖音同城一时间被这些明星刷屏,他们吃了啥、逛了哪、住在哪,所到之处都有群众拍摄,然后第一时间上传抖音,几乎每条视频都能获得几百到上千的点赞量。

李欣刷到视频时,已经是音乐节第一天晚上,还有两天这场音乐节就要结束了。

好在想看的朴树表演在第二天,她赶紧在各大平台上买票,最终在抖音直播间抢到一张469的正价票。

付钱的那一刻,李欣着实肉疼了一下。

“虽然我们县城算四线,但是这个音乐节299早鸟票和469正价票和一二线城市的音乐节票价没多大区别,甚至正价票比好多大城市还贵。”

其实县城办音乐节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李欣老家已经办过5场,但这是李欣第一次为喜欢的明星花钱。

她刷了刷小红书评论,发现观众对这场音乐节的反应两级分化,最大的呼声是票价上涨太快,服务不如大城市。

下沉到县城音乐节,现在究竟办得如何了?

参差不齐的服务,追不上飙飞的票价

音乐节中午开场,李欣和一起买了票的搭子准备吃了早饭再过去。

她前一天晚上做了攻略,知道为了这次音乐节市政府提前调拨了300辆公交车,设置了6条免费接驳线,专门为广大乐迷们服务。

最近的一个站点距离李欣家不到5公里,李欣和搭子坐上接驳车后,车内已经半满,等了一个多小时人满后就出发了。

李欣这次的搭子乐乐是个摇滚乐迷,俗称“滚人”。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音乐节她看过不下二十场,追着很多小众乐队,最喜欢日落俱乐部的女主唱盒子和吉他手shy。

这次去音乐节,她专门贴上了有关日落俱乐部的纹身贴纸,还拿着痛包(一种专门用于表达对动漫、偶像等爱好者文化的包袋,最大的特点是在包外部装饰自己喜欢的角色或作品,来表达“爱”)。

“小县城音乐节这点做的很好,非常重视活动,每次还有很多免费的伴手礼发送。大城市的音乐节当然也有,但是相比较下来没那么用心,都是一些市面上常见的周边,毕竟人家不拿这个来吸引观众。”

说完,她从痛包拿出自己收集各种音乐节周边,有冰箱贴、钥匙挂件、剪纸画、杯垫。每个周边都充满了地域文化特色,只看一眼就知道是哪个城市送的。

免费接驳车司机也很健谈,一路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摇滚乐迷们闲聊。

告诉她们,为了这次音乐节,市政府提前一个月就做好准备。市场监督局下了文件要求各大酒店不准涨价宰客,还说凭音乐节门票可以打折/免费参观市里开放的旅游景点。

李欣自觉县城市政府对音乐节这么重视,大概是因为小县城本身没什么文娱,能办一场音乐节已经算是最高规格的演出活动。

毕竟像李欣老家这样的四五线小城确实是文娱荒地,李欣回乡后和朋友去最多的就是市中心的万达,买上一杯奶茶,逛逛三福、Miniso,猜猜商品价格,最后再到商场饭店吃上一顿烧烤或者火锅。

很快李欣和乐乐就遇到了这次音乐节的第一个大麻烦,她们的接驳车被堵在路上2个小时。

因为县城承接力不足,原本日接待能力不超过5000的县城一下子涌进四五万人,而且都往一个地方跑。很快通往音乐节的主干道上全堵死了,李欣和乐乐只能下车骑共享电动车往音乐节赶。

入场检票的时候,因为很多音乐节都有喷水降温环节,所以乐乐提前准备了短柄雨伞,但是被安检拦下来。

“短柄雨伞不能进。”

“为什么短柄雨伞不能进,提前只通知长柄雨伞不能进。”

乐乐说的是音乐节的普遍行规,不知道为什么这次安检不能进。很快她发现周围一家带进去短柄雨伞,一问才知道,连安检自己都不清楚具体要求,向别人问清楚后才放她们进去。

场区内48元一份的炸物,份量到了外面卖不到10元;喷水中控失灵,原本该出的水雾直接变成洒水,把VIP区的观众给淋了个落汤鸡;而普区却连一点降温措施都没有,炎热的夏日午后,大家只能硬忍着酷暑在那里摇。

再说业余的导播团队,让人不得不怀疑他们根本不懂音乐。诸多失误,例如主音吉他solo镜头对准节奏吉他,萨克斯间奏时间镜头乱飞半天找不到萨克斯等。

这还仅是李欣这个外行人士看出来的问题,乐乐去过两次这个IP的音乐节。

“这次票价涨了100多,阵容不错,但是服务和管理比上一年还差劲,根本就是圈如钱。”即使是本地人,乐乐下次再去也得慎重考虑一番。

尚未成型的盈利模式,还在摸索中

乐迷们在网络上口诛笔伐:

音乐节的票价真是越来越贵,已经赶上个唱(个人演唱会)的最低价,有这钱还不如去喜欢歌手的个唱。

互联网乐迷吐槽票价太贵

以2009年创办的草莓音乐节为例,博主音乐集散地对其历年来的票价变化做出过统计,从最初的30元,到2025年最低单价场均400元左右。

这票价涨得可比年轻人工资快多了,直接让摇滚青年变成一名精打细算的会计。

就连坐落在长治四线小城的太行山音乐节票价也“放飞自我”了,2024年单日正价票还是369,2025年单日正价票直接涨成469,涨速堪比比特币。

即便票价涨幅这么大,《第一财经》2019年报道,中国80%的音乐节没法盈利,能连续办三年以上的音乐节,大概20%都不到。

也有很多投资方和主办方说:音乐节不赚钱,大家都是为爱发电。

每每看到这样的言论,乐迷们总要来一番冷嘲热讽:不赚钱还办那么多场,觉得自己是皮卡丘吗,回回为爱发电。

明凯是一名音乐节主办方,他主要筹办各种音乐节、个唱等演出活动,对于音乐节“不赚钱”这回事儿,他们行业内人士是这么说的。

“像迷笛音乐节、新青年、麦田音乐节肯定是赚钱的,但是对于这两年兴起的县城音乐节80%是不赚钱的。所谓的不赚钱,是指仅凭票房覆盖不了音乐节整个成本,但是音乐节收入又不止票房这一个来源。”

一般来说,音乐节成本中占比最高部分是艺人费用,占50%-60%;场地租赁、舞台搭建、设备租赁这些布置费用占比在20%-30%,其余则为管理、营销、安保、物料等费用。

如果是一二线城市的音乐节,卡司阵容一般都是知名度高的艺人或歌手。县城音乐节的阵容通常为1~3名卖座的压轴艺人再搭配一些小众艺人,比较下来演出费成本相当低。

虽然小县城的演出费比一二线城市低,但是票房还是覆盖不了成本,那为什么投资方们还是乐此不疲地去小地方开音乐节。

明凯操刀过的很多音乐节其实更大程度上还是依赖地方政府支持。

“像去年的新IP「泡泡岛音乐与艺术节」前后脚在天津、贵阳举办,天津滨海新区和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当地政府、国企都非常支持,还免费提供了表演场地,这也节省了相当大成本。”

而且每个地方都有大型演出演艺项目补贴。比如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文件对2025年四川演艺活动、重大文旅消费促进活动最高给予500万元奖补。

“很多小县城本身演艺活动就不多,你拿着证明去申请补贴,很容易能申请下来,金额还不少。上千万的成本,补贴个两三百万就赚了,政府的支持力度还是很大的。”

民民主要负责给一些演出活动拉赞助,这两年服务过5场音乐节。在他和很多业内人士看来,小城市音乐节这种项目可持续性不强,淘汰率相当高,现在都是很多“不懂道”的跨行老板来办。

他服务过的一场音乐节,8小时的表演放了近2小时的品牌广告。活动结束后,互联网上都骂疯了,好在这个品牌也就举办过一场。

“大部分音乐节都是品牌方为了向县城青年展示产品才跨行举办的,只要达到产品露出的目的,后续就不会再办了,主要起个给品牌打打广告的作用。真是看一场少一场,且看且珍惜。”

良莠不齐的商家,消费者买单

对县城老百姓来说,办音乐节可是个大事。

尤其是那些流动摊贩,他们日常穿梭在县城各个地方的集会和旅游景点。哪里人多,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小宋在县城一条小商业街炸了10多年淀粉肠,不同于别的商贩用省事的模具走街串巷,小宋一直坚持用传统油锅来炸淀粉肠。

她一开始不知道什么是音乐节,只知道老家一下子要来三四万人,要知道他们这个小城的常驻人口也才只有40万。

音乐节前三天,她就和丈夫去音乐节停车场门口占领摊位卖淀粉肠。到的时候,整个停车场路边已经挤满各式各样的小摊贩,都占着位置摩拳擦掌,等着三天后大赚一笔。

有些小年轻卖乐队周边,9.9元编发,10分钟快速化妆,荧光棒、荧光手环,各种纹身贴纸,还有卖雨伞小风扇降暑的,折叠塑料凳和野餐垫,还有租拍立得和Pocket 3 GoPro用来拍照出圈的。

小宋逛了一圈心里感慨,现在的小年轻就是会玩。

摆摊同行告诉小宋,音乐节内场也有摆摊的,而且安检不让带吃进去,不知道到时候能赚多少钱。不过反正也没有摊位费,赚多少是多少吧。

田兴是个“滚人”,日常穿梭在全国各地的大小摇滚音乐节。他在老家某三线城市音乐节租过一次内场摊位,体验感非常差。

音乐节摊位价格高低不一,低的一般1千/天,根据摊位种类抽成,小吃品类抽成10%,饮品抽成30%。文创类摊位比较便宜,3天摊位费仅几百到上千,一般不抽成。

摊位费高的上万,抽成在45%~50%上下。抽成比例一般会根据摊位种类浮动,不过饮品永远是抽得最多的。

即便摊位费过高租不出去也要空着,正好给租了摊位的卖家更多盈利空间。

田兴那次做的是美式热狗,摊位费1千/天,每天按销售额抽成15%;全包是3天6000。田兴当时选的是第二种方案。

田兴的热狗摊位(图源采访者)

“这三天观察下来,真的是很难很难赚到钱。虽然安检不允许带吃的喝的,但也不刨除有些人悄悄地带,因为大家都知道内场的食物很贵。我一个美式热狗卖39,比外面贵了一倍,但不这么加价根本赚不到钱,纯血亏。”

田兴摊位旁边有两个卖饮品的,矿泉水最便宜也要10元/瓶,可乐和雪碧18元/瓶,其他饮品都在30元左右。

很多摊位会顺带卖纸巾和湿巾,最常见的心心相印纸巾也要3元/包,湿巾8元/包。

某音乐节摊位物价(图源采访者)

卖家为了赚钱回本不择手段,刀刀砍在消费者身上。

乐迷们摇了一天,蹦了一天,又渴又饿,只能让卖家们明码标价地“抢”,自己别无选择地“忍”。

而且很多亏心商家商品价格一天内波动好几次。一到中午到下午人多的时候,有些摊主就把商品价标撕掉,随意涨价。到晚上或者第三天临散场的时候,为了甩卖不停降价甚至免费送,根本没有任何规范。

音乐节一般都会持续三四天,这几天很多摊主为了图省事不去更换食材。大夏天食材堆在摊位上,一晚上就变质了。

田兴第一次摆摊没经验,第一天晚上食材没有拉回家及时更换。第二天早上一看生菜都烂得流臭水不能用了,他趁着还有时间,赶紧去菜市场买了一批新食材。

有个做美式汉堡的摊主看见他抱着一箱生菜要扔,就主动问他要了下来。

“这生菜已经坏了。”

“没事儿,我洗洗,把坏的部分摘了还能用。”

类似的情况还不在少数,买单的只有一腔热血而来的乐迷。

最关键的是,县城音乐节现在和北上广并没有多大区别。不相上下的票价、相似的阵容、翻来覆去的歌曲,乐迷还要花更多的车旅费,承担良莠不齐的服务。完全是“一锤子”买卖,听了这次没下次。

不置可否,当前的县城音乐节还与“糟心”和“肉疼”这些词汇划等号。热情的县城,真诚的乐迷,杂乱的服务,逐利的商人,构成了县城音乐节的草莽现状。

但它确实照见了县城青年被忽略已久的精神渴求。在那里,音乐是纽带,连接起每一个渴望被听到的灵魂。毕竟在音乐世界里,肉体终会老去,但永远有人年轻,有人奔赴下一次夏天。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两极分化,音乐节在县城“野性重生”

下沉到县城音乐节,现在究竟办得如何了?

文|纵向青年 刘叶

编辑|李明皿

“音乐节竟然来咱们县城了。”

上月初,李欣老家办了一场拼盘音乐节。

郑恺、朴树、毛不易、魏晨、颜人中、周传雄先后落地小城。

抖音同城一时间被这些明星刷屏,他们吃了啥、逛了哪、住在哪,所到之处都有群众拍摄,然后第一时间上传抖音,几乎每条视频都能获得几百到上千的点赞量。

李欣刷到视频时,已经是音乐节第一天晚上,还有两天这场音乐节就要结束了。

好在想看的朴树表演在第二天,她赶紧在各大平台上买票,最终在抖音直播间抢到一张469的正价票。

付钱的那一刻,李欣着实肉疼了一下。

“虽然我们县城算四线,但是这个音乐节299早鸟票和469正价票和一二线城市的音乐节票价没多大区别,甚至正价票比好多大城市还贵。”

其实县城办音乐节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李欣老家已经办过5场,但这是李欣第一次为喜欢的明星花钱。

她刷了刷小红书评论,发现观众对这场音乐节的反应两级分化,最大的呼声是票价上涨太快,服务不如大城市。

下沉到县城音乐节,现在究竟办得如何了?

参差不齐的服务,追不上飙飞的票价

音乐节中午开场,李欣和一起买了票的搭子准备吃了早饭再过去。

她前一天晚上做了攻略,知道为了这次音乐节市政府提前调拨了300辆公交车,设置了6条免费接驳线,专门为广大乐迷们服务。

最近的一个站点距离李欣家不到5公里,李欣和搭子坐上接驳车后,车内已经半满,等了一个多小时人满后就出发了。

李欣这次的搭子乐乐是个摇滚乐迷,俗称“滚人”。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音乐节她看过不下二十场,追着很多小众乐队,最喜欢日落俱乐部的女主唱盒子和吉他手shy。

这次去音乐节,她专门贴上了有关日落俱乐部的纹身贴纸,还拿着痛包(一种专门用于表达对动漫、偶像等爱好者文化的包袋,最大的特点是在包外部装饰自己喜欢的角色或作品,来表达“爱”)。

“小县城音乐节这点做的很好,非常重视活动,每次还有很多免费的伴手礼发送。大城市的音乐节当然也有,但是相比较下来没那么用心,都是一些市面上常见的周边,毕竟人家不拿这个来吸引观众。”

说完,她从痛包拿出自己收集各种音乐节周边,有冰箱贴、钥匙挂件、剪纸画、杯垫。每个周边都充满了地域文化特色,只看一眼就知道是哪个城市送的。

免费接驳车司机也很健谈,一路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摇滚乐迷们闲聊。

告诉她们,为了这次音乐节,市政府提前一个月就做好准备。市场监督局下了文件要求各大酒店不准涨价宰客,还说凭音乐节门票可以打折/免费参观市里开放的旅游景点。

李欣自觉县城市政府对音乐节这么重视,大概是因为小县城本身没什么文娱,能办一场音乐节已经算是最高规格的演出活动。

毕竟像李欣老家这样的四五线小城确实是文娱荒地,李欣回乡后和朋友去最多的就是市中心的万达,买上一杯奶茶,逛逛三福、Miniso,猜猜商品价格,最后再到商场饭店吃上一顿烧烤或者火锅。

很快李欣和乐乐就遇到了这次音乐节的第一个大麻烦,她们的接驳车被堵在路上2个小时。

因为县城承接力不足,原本日接待能力不超过5000的县城一下子涌进四五万人,而且都往一个地方跑。很快通往音乐节的主干道上全堵死了,李欣和乐乐只能下车骑共享电动车往音乐节赶。

入场检票的时候,因为很多音乐节都有喷水降温环节,所以乐乐提前准备了短柄雨伞,但是被安检拦下来。

“短柄雨伞不能进。”

“为什么短柄雨伞不能进,提前只通知长柄雨伞不能进。”

乐乐说的是音乐节的普遍行规,不知道为什么这次安检不能进。很快她发现周围一家带进去短柄雨伞,一问才知道,连安检自己都不清楚具体要求,向别人问清楚后才放她们进去。

场区内48元一份的炸物,份量到了外面卖不到10元;喷水中控失灵,原本该出的水雾直接变成洒水,把VIP区的观众给淋了个落汤鸡;而普区却连一点降温措施都没有,炎热的夏日午后,大家只能硬忍着酷暑在那里摇。

再说业余的导播团队,让人不得不怀疑他们根本不懂音乐。诸多失误,例如主音吉他solo镜头对准节奏吉他,萨克斯间奏时间镜头乱飞半天找不到萨克斯等。

这还仅是李欣这个外行人士看出来的问题,乐乐去过两次这个IP的音乐节。

“这次票价涨了100多,阵容不错,但是服务和管理比上一年还差劲,根本就是圈如钱。”即使是本地人,乐乐下次再去也得慎重考虑一番。

尚未成型的盈利模式,还在摸索中

乐迷们在网络上口诛笔伐:

音乐节的票价真是越来越贵,已经赶上个唱(个人演唱会)的最低价,有这钱还不如去喜欢歌手的个唱。

互联网乐迷吐槽票价太贵

以2009年创办的草莓音乐节为例,博主音乐集散地对其历年来的票价变化做出过统计,从最初的30元,到2025年最低单价场均400元左右。

这票价涨得可比年轻人工资快多了,直接让摇滚青年变成一名精打细算的会计。

就连坐落在长治四线小城的太行山音乐节票价也“放飞自我”了,2024年单日正价票还是369,2025年单日正价票直接涨成469,涨速堪比比特币。

即便票价涨幅这么大,《第一财经》2019年报道,中国80%的音乐节没法盈利,能连续办三年以上的音乐节,大概20%都不到。

也有很多投资方和主办方说:音乐节不赚钱,大家都是为爱发电。

每每看到这样的言论,乐迷们总要来一番冷嘲热讽:不赚钱还办那么多场,觉得自己是皮卡丘吗,回回为爱发电。

明凯是一名音乐节主办方,他主要筹办各种音乐节、个唱等演出活动,对于音乐节“不赚钱”这回事儿,他们行业内人士是这么说的。

“像迷笛音乐节、新青年、麦田音乐节肯定是赚钱的,但是对于这两年兴起的县城音乐节80%是不赚钱的。所谓的不赚钱,是指仅凭票房覆盖不了音乐节整个成本,但是音乐节收入又不止票房这一个来源。”

一般来说,音乐节成本中占比最高部分是艺人费用,占50%-60%;场地租赁、舞台搭建、设备租赁这些布置费用占比在20%-30%,其余则为管理、营销、安保、物料等费用。

如果是一二线城市的音乐节,卡司阵容一般都是知名度高的艺人或歌手。县城音乐节的阵容通常为1~3名卖座的压轴艺人再搭配一些小众艺人,比较下来演出费成本相当低。

虽然小县城的演出费比一二线城市低,但是票房还是覆盖不了成本,那为什么投资方们还是乐此不疲地去小地方开音乐节。

明凯操刀过的很多音乐节其实更大程度上还是依赖地方政府支持。

“像去年的新IP「泡泡岛音乐与艺术节」前后脚在天津、贵阳举办,天津滨海新区和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当地政府、国企都非常支持,还免费提供了表演场地,这也节省了相当大成本。”

而且每个地方都有大型演出演艺项目补贴。比如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文件对2025年四川演艺活动、重大文旅消费促进活动最高给予500万元奖补。

“很多小县城本身演艺活动就不多,你拿着证明去申请补贴,很容易能申请下来,金额还不少。上千万的成本,补贴个两三百万就赚了,政府的支持力度还是很大的。”

民民主要负责给一些演出活动拉赞助,这两年服务过5场音乐节。在他和很多业内人士看来,小城市音乐节这种项目可持续性不强,淘汰率相当高,现在都是很多“不懂道”的跨行老板来办。

他服务过的一场音乐节,8小时的表演放了近2小时的品牌广告。活动结束后,互联网上都骂疯了,好在这个品牌也就举办过一场。

“大部分音乐节都是品牌方为了向县城青年展示产品才跨行举办的,只要达到产品露出的目的,后续就不会再办了,主要起个给品牌打打广告的作用。真是看一场少一场,且看且珍惜。”

良莠不齐的商家,消费者买单

对县城老百姓来说,办音乐节可是个大事。

尤其是那些流动摊贩,他们日常穿梭在县城各个地方的集会和旅游景点。哪里人多,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小宋在县城一条小商业街炸了10多年淀粉肠,不同于别的商贩用省事的模具走街串巷,小宋一直坚持用传统油锅来炸淀粉肠。

她一开始不知道什么是音乐节,只知道老家一下子要来三四万人,要知道他们这个小城的常驻人口也才只有40万。

音乐节前三天,她就和丈夫去音乐节停车场门口占领摊位卖淀粉肠。到的时候,整个停车场路边已经挤满各式各样的小摊贩,都占着位置摩拳擦掌,等着三天后大赚一笔。

有些小年轻卖乐队周边,9.9元编发,10分钟快速化妆,荧光棒、荧光手环,各种纹身贴纸,还有卖雨伞小风扇降暑的,折叠塑料凳和野餐垫,还有租拍立得和Pocket 3 GoPro用来拍照出圈的。

小宋逛了一圈心里感慨,现在的小年轻就是会玩。

摆摊同行告诉小宋,音乐节内场也有摆摊的,而且安检不让带吃进去,不知道到时候能赚多少钱。不过反正也没有摊位费,赚多少是多少吧。

田兴是个“滚人”,日常穿梭在全国各地的大小摇滚音乐节。他在老家某三线城市音乐节租过一次内场摊位,体验感非常差。

音乐节摊位价格高低不一,低的一般1千/天,根据摊位种类抽成,小吃品类抽成10%,饮品抽成30%。文创类摊位比较便宜,3天摊位费仅几百到上千,一般不抽成。

摊位费高的上万,抽成在45%~50%上下。抽成比例一般会根据摊位种类浮动,不过饮品永远是抽得最多的。

即便摊位费过高租不出去也要空着,正好给租了摊位的卖家更多盈利空间。

田兴那次做的是美式热狗,摊位费1千/天,每天按销售额抽成15%;全包是3天6000。田兴当时选的是第二种方案。

田兴的热狗摊位(图源采访者)

“这三天观察下来,真的是很难很难赚到钱。虽然安检不允许带吃的喝的,但也不刨除有些人悄悄地带,因为大家都知道内场的食物很贵。我一个美式热狗卖39,比外面贵了一倍,但不这么加价根本赚不到钱,纯血亏。”

田兴摊位旁边有两个卖饮品的,矿泉水最便宜也要10元/瓶,可乐和雪碧18元/瓶,其他饮品都在30元左右。

很多摊位会顺带卖纸巾和湿巾,最常见的心心相印纸巾也要3元/包,湿巾8元/包。

某音乐节摊位物价(图源采访者)

卖家为了赚钱回本不择手段,刀刀砍在消费者身上。

乐迷们摇了一天,蹦了一天,又渴又饿,只能让卖家们明码标价地“抢”,自己别无选择地“忍”。

而且很多亏心商家商品价格一天内波动好几次。一到中午到下午人多的时候,有些摊主就把商品价标撕掉,随意涨价。到晚上或者第三天临散场的时候,为了甩卖不停降价甚至免费送,根本没有任何规范。

音乐节一般都会持续三四天,这几天很多摊主为了图省事不去更换食材。大夏天食材堆在摊位上,一晚上就变质了。

田兴第一次摆摊没经验,第一天晚上食材没有拉回家及时更换。第二天早上一看生菜都烂得流臭水不能用了,他趁着还有时间,赶紧去菜市场买了一批新食材。

有个做美式汉堡的摊主看见他抱着一箱生菜要扔,就主动问他要了下来。

“这生菜已经坏了。”

“没事儿,我洗洗,把坏的部分摘了还能用。”

类似的情况还不在少数,买单的只有一腔热血而来的乐迷。

最关键的是,县城音乐节现在和北上广并没有多大区别。不相上下的票价、相似的阵容、翻来覆去的歌曲,乐迷还要花更多的车旅费,承担良莠不齐的服务。完全是“一锤子”买卖,听了这次没下次。

不置可否,当前的县城音乐节还与“糟心”和“肉疼”这些词汇划等号。热情的县城,真诚的乐迷,杂乱的服务,逐利的商人,构成了县城音乐节的草莽现状。

但它确实照见了县城青年被忽略已久的精神渴求。在那里,音乐是纽带,连接起每一个渴望被听到的灵魂。毕竟在音乐世界里,肉体终会老去,但永远有人年轻,有人奔赴下一次夏天。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