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总裁、中国总经理 钱江(Pascal Qian)
如何定位中国市场在全球布局中的位置?用怎样的战略指引后续发展路径与节奏?这几乎是所有跨国药企中国区负责人最核心的命题。必须承认,包括百时美施贵宝(BMS)在内的大型跨国药企对中国医药市场“创新及政策驱动生态变化”的敏感度,已充分融入并体现在其战略布局中。
持续引入并丰富中国区创新产品组合、加速创新药准入、组建中国BD团队、开展“百人扩招”,百时美施贵宝在今年的这一系列动作都指向同一个目标 —— 以其“中国2030战略”为主线,为下一个五年的发展蓄积能量。
2020年,百时美施贵宝率先开始实施“中国2030战略”,并在过去五年中抓准了中国药审改革带来的政策红利,在肿瘤学、血液学、免疫学和心血管领域,加速完成了创新产品组合更新和落地。
与此同时,这家深耕中国四十余年的跨国生物制药企业也深刻了解中国市场正在发生的创新变化,以及变化背后呈现的未来趋势。
“随着越来越多的创新机遇出现在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方方面面,创新合作在我们的‘中国2030战略’中的分量也正在逐渐加重。”百时美施贵宝中国总经理钱江在接受E药经理人专访时表示,“如今,除了继续加速引入更多全球创新产品、惠及更多中国患者,我们也会聚焦早期药物发现、业务发展(BD),致力于通过‘双向赋能’实现更多的‘双向创新’,在中国,为中国,也为全球。”
当然,“生态圈”中的机会是需要找到与自身优势相匹配的领域。钱江认为,中国医药创新“生态圈”与跨国药企创新能力的契合点,已从“共建生态”延伸至“共创价值”。
01
以FIC/BIC产品组合及创新准入模式
夯实“生态圈”价值
衡量一家药企对患者的价值,最核心的标尺永远是产品是否足够创新,能否满足患者未尽需求。这也是跨国药企在中国创新“生态圈”中核心价值的确定性体现。百时美施贵宝“中国2030战略”的重要内涵之一,便是加快创新药引入中国市场的速度。
这其中就包括了获批治疗β地中海贫血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全球首个红细胞成熟剂罗特西普、获批治疗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的创新口服靶向药氘可来昔替尼、终结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oHCM)近半世纪无创新药历史的玛伐凯泰。每一款都是“同类首创First-in-Class(FIC)”或“同类最佳Best-in-Class(BIC)”,且高度贴合中国临床未被满足的需求。
在肿瘤治疗领域,以O药(纳武利尤单抗)为基础的免疫治疗方案则已获批9个瘤种,14个适应症,实现了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等中国高发瘤种的全面布局。其中,O药在肺癌、尿路上皮癌、食管癌的早期适应症,推动了免疫治疗关口整体前移;而双免疗法O+Y“免疫双子星”已获批四项适应症,更是将肿瘤免疫治疗带进一个新的阶段。
“创新药的研发和获批打开了‘价值之门’,但完成其价值闭环的关键还在于患者可及。我们始终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与政府、商保公司、医疗机构共同探讨并探索一个更加创新的中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希望能让更多患者用得上、用得起创新药。”钱江强调。
自“中国2030战略”实施以来,百时美施贵宝共有四款创新药在上市一年内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且速度被不断刷新。其中,玛伐凯泰上市后仅1个月后就被纳入医保,可谓是“无缝衔接”。针对备受关注的免疫肿瘤药物Y药(伊匹木单抗),百时美施贵宝也积极申报将其纳入“商保创新药目录”;作为全球首个且目前中国唯一获批的抗CTLA-4单抗,有望填补当前医保目录在多个领域的空白,为临床提供更多治疗选择。
“国家医保局着力构建的‘1+3+N’体系是推动多层次医疗保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我们正在积极响应这一创新政策,希望能在其中扮演‘先行者’的角色,与各方共同探索将基本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与患者援助项目等有机结合在一起。这不仅是我们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更是我们融入并贡献于‘共建生态’的重要一环。”
展望未来管线,钱江笃定地表示,我们将一以贯之地瞄准中国患者迫切且未被满足的需求,聚焦肿瘤学、血液学、免疫学、心血管四大核心治疗领域。但同时也会有三个“升级”:
一是引入中国市场的创新产品更为多元化、更具差异化优势。目前,靶向蛋白质降解、放射性药物等治疗模态均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
二是有更多“中国创新基因”的融入。百时美施贵宝与中国合作伙伴的合作成果,将逐步体现在未来创新产品组合的布局中。
三是从研发到商业化的创新转化落地速度将更快。无论是自主创新还是合作创新,让科学价值更高效地转化为患者价值。
02
以“为中国,为全球”
绘就“生态圈”创新同心圆
在开放合作的时代,当创新的范式从“单向引进”转向“双向共创”,其价值便会呈现指数级放大。中国license-out交易自2020年爆发,2024年达到94笔,总金额519亿美金,首付款41亿美金,美国以占比49%成为主要受让方,交易权益以全球或主流市场授权为主。这清晰地印证了一点:源于中国的创新正从“参与”走向“驱动”。
钱江对此感同身受,“对百时美施贵宝而言,我们所追求的是让创新价值流动并循环起来,形成同心圆。”
他进一步解释到,绘制“生态圈”创新同心圆意味着,我们一方面仍会“在中国,为中国”,将中国患者的需求与临床经验“织入”研发及商业化脉络;同时,也会积极推动“在中国,为全球”,将源自中国的创新智慧与技术,推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致力于惠及更多全球患者。
两年前,一项潜在总金额84亿美元的ADC药物授权,刷新了当时中国创新药出海的授权记录。百时美施贵宝与SystImmune的这笔交易,不仅创下了全球ADC领域单个资产交易记录,也是中国本土研发的能力从“跟随创新”到“原创创新”蜕变的经典案例。
“相较于药物从哪里来,满足患者的需求更为重要。”钱江表示,“通过‘共创价值’,我们希望能与本土企业产生1+1>2的协同效应。本土创新企业专注于早期研发,我们则凭借全球化平台加速创新成果的转化与落地。”
他指出,百时美施贵宝对合作的考量,本质上是在寻找能与其在“战略、创新、价值”上同频共振的伙伴。用几个问题来概括:合作领域是否聚焦百时美施贵宝的核心疾病领域?合作伙伴是否具有强大的科学实力,其资产是否具有成为“同类首创FIC”或“同类最佳BIC”的潜力?合作成果能否为患者和双方带来长期价值?
03
以高效能团队
快速响应“生态圈”需求
无论是“共建生态”将更多全球创新产品更快地惠及更多中国患者,还是 “共创价值”将中国创新惠及全球,最终都需要靠团队落地执行。
在全球营收TOP 10的跨国药企中,百时美施贵宝的员工平均生产力始终遥遥领先,中国区也延续了这一高效能文化。
在钱江看来,提升团队效能的路径之一,是持续增强团队的专业能力,并与行业环境、创新趋势、需求变化的节奏始终保持同步。“本土经验与国际视野的深度融合,是当下市场环境对人才提出的核心素质要求。”
这意味着,身处“共创价值”生态圈的参与者,既要具备全局观,能从全球视角精准定位中国市场的角色;也要拥有内部协作能力,以及主动突破、创造价值的综合素养。为此,钱江总结出“上价值、价值赋能、共创价值”的“价值闭环论”。
“上价值”的核心是达成创造价值的共识,既包括中国团队之间的共识,也包括中国团队与全球管理层对中国市场长期战略的共识。钱江表示,跨国药企对中国区负责人的能力要求已历经三个阶段演变:
早期,跨国药企的中国区负责人多来自国外,核心任务是将国外的产品、模式、管理理念引入中国;
随着中国市场快速发展,进入第二阶段,对中国本土市场的理解成为衡量该岗位合格与否的重要标准;
到了当前阶段,能力要求更趋综合,中国区负责人需承担起“全球战略与本土需求间有效沟通桥梁”的角色,真正实现“本土洞察反哺全球决策、全球资源适配本土需求、团队能力双向赋能”。
在共识建立上,钱江将“全球管理层亲身体验中国生态”作为起点,“通过高频互动,加深‘中国是全球创新策源地 ’的认知与认可。而与中国团队之间的共识核心,是让每一位员工理解‘我们的工作改变了谁的人生’。这要求包括我在内的所有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做好以病人为中心的价值传递。”
“价值赋能同样是管理层日常工作的核心职责。一方面,我们正在面对前所未有的行业环境的迭代、患者需求的升级、客户行为的转变、科学技术的革新。另一方面,刚刚提到,我们引入的创新产品或适应症大多数都是‘同类首创FIC’或‘同类最佳BIC’。这激励我们不能只靠过往经验,而是要提供以创造价值为导向的专业赋能,并且还要适当地提供情绪价值,创造‘敢言乐闻’的包容文化。这样团队才能一起共创价值”。
04
结语
从“同类首创FIC”或“同类最佳BIC”产品的密集落地,到未来差异化治疗模态的布局;从“百人扩招”到打造“双视野”团队,到“上价值、价值赋能、共创价值”的方法论激活组织活力,百时美施贵宝中国的每一步动作,本质上都是对生态圈核心需求的回应。
钱江认为,将“创新”刻入基因的百时美施贵宝,“要以专业、效率、质量立足”。他期待,未来在中国市场,百时美施贵宝能与生态圈中的合作伙伴携手,凭借独特的竞争优势,助力推动整个产业朝着更注重创新、更具向上能量的方向发展。
来源:E药经理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