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无陪护病房,能破解“老人住院全家累”的难题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无陪护病房,能破解“老人住院全家累”的难题吗?

老人住院,医院“谢绝”家属陪护?

文 | 长青研究社 唐慧婕

编辑 | 汪照颖

“一人住院,全家受累。”78岁的杨奶奶对此体会太深了。

去年因肺炎住院12天,独生女小杨请假陪护,结果工作丢了。母女俩在病床前攥着手掉眼泪。

从那以后,杨奶奶死活不愿再住院。

但这次情况紧急——她一个不留神滑倒在地,腰椎压缩性骨折被送到医院进行手术。

躺在病床上的她一再询问医生:“能不能不告诉我的女儿。”

医生却告诉她:“现在在咱们医院可以选择‘无陪护’,您女儿来签个字就行,不用请假陪护。”

“签个字陪护问题就解决了?”杨奶奶听闻大吃一惊。

当前,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达3.1亿,独生子女家庭数量超1.5亿户,医疗的需求不断激增,陪护压力也在成倍放大。

传统的陪护方式有两种:家人亲自陪护,或者请护工。

但现实是,“421”家庭结构下,中年人夹在工作和孩子之间,根本抽不开身;而市场上零散的护工,一天动辄两三百,服务质量却参差不齐,甚至屡有负面新闻曝出。

有没有一种方式,既能解放家属,又能让患者得到规范、安心地照护?

2025年4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制定了《医院免陪照护服务试点工作方案》,提出在各地人口老龄化程度较深的城市等,优先确定在老年住院患者占比高、免陪护服务需求大、工作基础较好的三级医院,开展免陪护服务试点工作。

“无陪护”并不是“免费陪护”或“无人陪护”,而是在患者或其家属知情同意且自愿选择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等,由护士或医院聘用医疗护理员提供生活照护服务。

其实这并非全新概念。

早在2005年,天津第三中心医院就尝试过“住院病人无陪伴制度”。2010年,原国家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医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标准(试行)》中就已经提出“不依赖家属或家属聘请护工照顾患者”。

而2025年的全国试点,更像是一场“系统性升级”。

政策明确瞄准老龄化深的省会城市,优先在一级护理住院患者占比高的科室病区推进。

江苏一下子遴选出70家医院的181个病区参与试点;广西卫健委则提出要求,到2025年12月,要研究出台加强“无陪护”病房(区)规范管理的实施意见及相关配套政策制度,在全区稳步推广。

厦门的一家公立三级心血管专科医院——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是国内较早一批实施此模式的公立医院。在2019年,厦心医院开始在全院推行“无陪护”病房,并为此设计了一套从住院到出院的完整流程。

在这种模式下,门诊医生确定患者住院后需与患者家属签订“陪护服务协议书”,之后患者被送进病房交由责任护士和护理员管理,而无需家属参与护理。家属可在特定时间进行探视,而在非探视时间时,病房中只有患者。当患者有需要时,可借助系统呼叫护理员获取服务,大到洗澡、如厕、助餐,小到梳头、翻身,护理员都会悉心提供,家属仅需支付相应的服务费即可。

其核心逻辑很简单:让专业人做专业事——家属签完协议按时探视,由医院管理的护士或护理员进行生活照护,费用按服务等级明码标价。

其带来的积极效益也很显著。厦心医院自实施无陪护病房以来,病房内人少了,管理成本降低了,院感率下降了,患者感到更加清静舒心了,平均住院时间也从7.13天缩短至6.82天,

随着不断探索,一些试点持续升级,还加上了“科技buff”。厦大一附院用毫米波雷达做“云看护”,护理人员设备、家属手机能实时接收异常告警;仁济医院开了“医患沟通”窗口,家属预约就能错峰探视……

从政策护航到医院实践,陪护难这个让不少家庭困扰已久的问题似乎找到了一个更优解。但这一模式能否真正让家属放心,关键仍在于两大核心问题的解答:护理专业度够不够?照护费用值不值?

“把老人交给陌生人,能放心吗?护理员专业吗?收费会不会更贵?”小杨的疑问,道出了许多人的顾虑。

政策的落地,终究要靠人来托底。

过去不少家庭在请护工上吃过亏:态度差、不专业,甚至虐待老人……信任一旦被打破,重建并不容易。

要想破解信任危机,需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医院免陪照护服务试点工作方案》中提到,要规范免陪照护服务行为,加强医疗护理员培训和管理。明确医疗护理员不属于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不得从事医疗护理专业技术性工作,不得替代医务人员工作。

河南省人民医院的护理员培训班上,学员王忠菊正在医学模拟人身上反复练习翻身叩背,这位有6年经验的老护工坦言:“以前凭感觉做事,现在才知道每个细节都有科学依据。”

这家医院构建了独特的“理论+实操+跟岗”三位一体培训模式,形成“培训体系标准化、教学资源优质化、管理模式闭环化”的省医经验。150个学时里要学感控知识、急救技能,还要过考核才能拿证。

而在湘雅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岳丽青描述了这里护理员的培训流程:“入职前,他们必须完成规定学时的专业培训并取得资格证;上岗后,还要接受专科培训,比如学会观察和护理肠造口、为皮肤科患者规范涂药、协助患者科学活动等。”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要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比如患者要我们帮忙换点滴瓶,这就是不可以的。”经过培训的小金,对行为规范有了更深刻的见解。

无陪护病房,医院直接参与对护理人员的管理。这样一来,护理服务的提供者从“散兵游勇”变成了“正规军”,大大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也间接提高了职业的稳定程度。

专业度提上来了,费用也得让家庭接得住。

要知道此前,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自聘提供1对1服务的护工一天就得240元-350元;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收费也超过100元。

住院花销本就不小,自聘护工花费大价钱还“吃力不讨好”,收费问题是民众心中的敏感话题。

2024年,国家医疗保障局出台护理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其中单独设立“免陪照护服务”价格项目,实现政府指导价管理。

政府指导下,现在试点医院的价格明显更亲民。

2025年5月,福建省医保局明确特级、一级护理每日加收150元,二级护理加收80元。长沙市第四医院则将服务分为三档:专属照护240元/天,共享照护140元/天,基础照护20元/天……

在山西住院的老王算了笔账:住在无陪护病房,护理员随叫随到,一天费用比请护工省了近百元。“关键是人家懂康复训练,有专业知识,比我儿子瞎帮忙强。”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目前这项服务仍以特级、一级护理患者为主,且尚未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患者家属可以根据经济情况,在医院无陪护服务和市场护工之间自主选择。

从流程到服务,都展现着“无陪护病房”惠及多方的利民本质。为了提高民众幸福感,减轻大众压力,实现老有所护,“无陪护”是我国医疗护理体系转型的关键方向。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难免有坎。”但就目前来看,无陪护病房的推广路上仍有几道坎需要跨越。

第一道“坎”为观念。

“我母亲自尊心强,一个是让陌生人给她助浴、助厕,她不好意思;另一个是也怕别人说我们做子女的不孝。不愿意要护工,我们也没办法,只好亲力亲为。”选择自己照护的李女士说。

“百善孝为先”,自古以来,中国人都十分重“孝”,在父母生病之时,陪护在旁,无微不至的侍奉是不少人心中“孝”的体现。若在父母生病、难受之时,将父母完全“交代”给医院或陌生人照护,不少家属难以接受。

此外,专业照护虽能保障生活需求,却难代替亲情陪护,许多患者心中仍会感到“空落落”的,从而对“无陪护”服务产生抗拒。

第二道“坎”是人手。

无陪护模式下,作为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的关键角色,护士和专业护理员承担着更大的压力。

据2024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24年年末,我国有卫生技术人员1295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505万人,注册护士584万人。

按照医护比总体达到1∶2左右的要求,我国需要护士数量约为1010万人。根据这些数据计算,全国护士缺口约426万人。

这种医疗资源的缺失在实际护理场景中展现得更加明显,根据《澎湃新闻》报道,仁济医院推行“无陪护”后,泌尿外科和胸外科的护士和床位配比由1:0.4提升至1:0.5,但基于《医院免陪照护服务试点工作方案》中对于试点医院免陪照护服务试点病区护士配备力度不低于0.6:1的要求来看,仍存在差距。

此外,无陪护病房更适用于像老年医学科、神经科、心血管科、普外科、骨科等手术节奏“短、平、快”的科室、术后恢复较快的科室以及病床周转率高的科室,但这类科室患者护理需求更高,需要更多更专业的护理人员介入。

在护理人员本就缺失的情况下,一面是日益增大的需求,一面是暴增的工作量,外加待遇上的落差,留人更加困难。

第三道“坎”是费用。

医院要培训人员、升级设备,这笔成本谁来承担成为现实问题。

一些医院与第三方陪护公司签署入驻协议,陪护费由患者直接支付给公司;一些医院向第三方公司购买服务,再向患者收取费用。但在这个过程中医院的公益性和企业的盈利性如何平衡,如何避免价格“水涨船高”,仍旧没有完美答案。

如何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仍是需要探索的问题。

就像西安患者家属刘先生说的:“短期住院能扛,要是慢性病长期住,每天一百多的自费还是吃不消”。

其实这场陪护革命,不只是改模式,更是在老龄化、少子化背景下对整个医疗护理的生态的重构。

经过护理员培训的李春风成为一名带班组长。,她的话点破核心:“这是一份有温度、有尊严的职业,我们是家属的‘眼’和‘手’,是护士的‘左膀右臂’”。

护理员并非“伺候人”的工作,患者也绝非“家庭的累赘”。

路还长,但方向已经清晰。

如何真正让专业的人有尊严、让家庭真实的“忧愁”有依托、让老有所护、让制度更有人情味,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资料

1.中国新闻周刊 ,《取消护工!“无陪护”病房能推广吗?》 ,2024年。

2.央视新闻 ,《避免“一人住院全家受累”,免陪护照护病房什么样?》, 2025年。

3.半月谈 ,《“无陪护”病房,推广难不难》, 2024年。

4.健康微湖南, 《关注|湖南探索“无陪护”服务 缓解患者住院陪护难》, 2025年。

5.第一财经 ,《“无陪护”病房,真能放心入住吗?》 ,2025年。

6.河南省人民医院, 《三位一体、学练结合,打造医疗护理员培训“省医标准”》, 2025年。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无陪护病房,能破解“老人住院全家累”的难题吗?

老人住院,医院“谢绝”家属陪护?

文 | 长青研究社 唐慧婕

编辑 | 汪照颖

“一人住院,全家受累。”78岁的杨奶奶对此体会太深了。

去年因肺炎住院12天,独生女小杨请假陪护,结果工作丢了。母女俩在病床前攥着手掉眼泪。

从那以后,杨奶奶死活不愿再住院。

但这次情况紧急——她一个不留神滑倒在地,腰椎压缩性骨折被送到医院进行手术。

躺在病床上的她一再询问医生:“能不能不告诉我的女儿。”

医生却告诉她:“现在在咱们医院可以选择‘无陪护’,您女儿来签个字就行,不用请假陪护。”

“签个字陪护问题就解决了?”杨奶奶听闻大吃一惊。

当前,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达3.1亿,独生子女家庭数量超1.5亿户,医疗的需求不断激增,陪护压力也在成倍放大。

传统的陪护方式有两种:家人亲自陪护,或者请护工。

但现实是,“421”家庭结构下,中年人夹在工作和孩子之间,根本抽不开身;而市场上零散的护工,一天动辄两三百,服务质量却参差不齐,甚至屡有负面新闻曝出。

有没有一种方式,既能解放家属,又能让患者得到规范、安心地照护?

2025年4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制定了《医院免陪照护服务试点工作方案》,提出在各地人口老龄化程度较深的城市等,优先确定在老年住院患者占比高、免陪护服务需求大、工作基础较好的三级医院,开展免陪护服务试点工作。

“无陪护”并不是“免费陪护”或“无人陪护”,而是在患者或其家属知情同意且自愿选择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等,由护士或医院聘用医疗护理员提供生活照护服务。

其实这并非全新概念。

早在2005年,天津第三中心医院就尝试过“住院病人无陪伴制度”。2010年,原国家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医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标准(试行)》中就已经提出“不依赖家属或家属聘请护工照顾患者”。

而2025年的全国试点,更像是一场“系统性升级”。

政策明确瞄准老龄化深的省会城市,优先在一级护理住院患者占比高的科室病区推进。

江苏一下子遴选出70家医院的181个病区参与试点;广西卫健委则提出要求,到2025年12月,要研究出台加强“无陪护”病房(区)规范管理的实施意见及相关配套政策制度,在全区稳步推广。

厦门的一家公立三级心血管专科医院——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是国内较早一批实施此模式的公立医院。在2019年,厦心医院开始在全院推行“无陪护”病房,并为此设计了一套从住院到出院的完整流程。

在这种模式下,门诊医生确定患者住院后需与患者家属签订“陪护服务协议书”,之后患者被送进病房交由责任护士和护理员管理,而无需家属参与护理。家属可在特定时间进行探视,而在非探视时间时,病房中只有患者。当患者有需要时,可借助系统呼叫护理员获取服务,大到洗澡、如厕、助餐,小到梳头、翻身,护理员都会悉心提供,家属仅需支付相应的服务费即可。

其核心逻辑很简单:让专业人做专业事——家属签完协议按时探视,由医院管理的护士或护理员进行生活照护,费用按服务等级明码标价。

其带来的积极效益也很显著。厦心医院自实施无陪护病房以来,病房内人少了,管理成本降低了,院感率下降了,患者感到更加清静舒心了,平均住院时间也从7.13天缩短至6.82天,

随着不断探索,一些试点持续升级,还加上了“科技buff”。厦大一附院用毫米波雷达做“云看护”,护理人员设备、家属手机能实时接收异常告警;仁济医院开了“医患沟通”窗口,家属预约就能错峰探视……

从政策护航到医院实践,陪护难这个让不少家庭困扰已久的问题似乎找到了一个更优解。但这一模式能否真正让家属放心,关键仍在于两大核心问题的解答:护理专业度够不够?照护费用值不值?

“把老人交给陌生人,能放心吗?护理员专业吗?收费会不会更贵?”小杨的疑问,道出了许多人的顾虑。

政策的落地,终究要靠人来托底。

过去不少家庭在请护工上吃过亏:态度差、不专业,甚至虐待老人……信任一旦被打破,重建并不容易。

要想破解信任危机,需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医院免陪照护服务试点工作方案》中提到,要规范免陪照护服务行为,加强医疗护理员培训和管理。明确医疗护理员不属于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不得从事医疗护理专业技术性工作,不得替代医务人员工作。

河南省人民医院的护理员培训班上,学员王忠菊正在医学模拟人身上反复练习翻身叩背,这位有6年经验的老护工坦言:“以前凭感觉做事,现在才知道每个细节都有科学依据。”

这家医院构建了独特的“理论+实操+跟岗”三位一体培训模式,形成“培训体系标准化、教学资源优质化、管理模式闭环化”的省医经验。150个学时里要学感控知识、急救技能,还要过考核才能拿证。

而在湘雅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岳丽青描述了这里护理员的培训流程:“入职前,他们必须完成规定学时的专业培训并取得资格证;上岗后,还要接受专科培训,比如学会观察和护理肠造口、为皮肤科患者规范涂药、协助患者科学活动等。”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要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比如患者要我们帮忙换点滴瓶,这就是不可以的。”经过培训的小金,对行为规范有了更深刻的见解。

无陪护病房,医院直接参与对护理人员的管理。这样一来,护理服务的提供者从“散兵游勇”变成了“正规军”,大大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也间接提高了职业的稳定程度。

专业度提上来了,费用也得让家庭接得住。

要知道此前,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自聘提供1对1服务的护工一天就得240元-350元;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收费也超过100元。

住院花销本就不小,自聘护工花费大价钱还“吃力不讨好”,收费问题是民众心中的敏感话题。

2024年,国家医疗保障局出台护理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其中单独设立“免陪照护服务”价格项目,实现政府指导价管理。

政府指导下,现在试点医院的价格明显更亲民。

2025年5月,福建省医保局明确特级、一级护理每日加收150元,二级护理加收80元。长沙市第四医院则将服务分为三档:专属照护240元/天,共享照护140元/天,基础照护20元/天……

在山西住院的老王算了笔账:住在无陪护病房,护理员随叫随到,一天费用比请护工省了近百元。“关键是人家懂康复训练,有专业知识,比我儿子瞎帮忙强。”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目前这项服务仍以特级、一级护理患者为主,且尚未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患者家属可以根据经济情况,在医院无陪护服务和市场护工之间自主选择。

从流程到服务,都展现着“无陪护病房”惠及多方的利民本质。为了提高民众幸福感,减轻大众压力,实现老有所护,“无陪护”是我国医疗护理体系转型的关键方向。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难免有坎。”但就目前来看,无陪护病房的推广路上仍有几道坎需要跨越。

第一道“坎”为观念。

“我母亲自尊心强,一个是让陌生人给她助浴、助厕,她不好意思;另一个是也怕别人说我们做子女的不孝。不愿意要护工,我们也没办法,只好亲力亲为。”选择自己照护的李女士说。

“百善孝为先”,自古以来,中国人都十分重“孝”,在父母生病之时,陪护在旁,无微不至的侍奉是不少人心中“孝”的体现。若在父母生病、难受之时,将父母完全“交代”给医院或陌生人照护,不少家属难以接受。

此外,专业照护虽能保障生活需求,却难代替亲情陪护,许多患者心中仍会感到“空落落”的,从而对“无陪护”服务产生抗拒。

第二道“坎”是人手。

无陪护模式下,作为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的关键角色,护士和专业护理员承担着更大的压力。

据2024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24年年末,我国有卫生技术人员1295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505万人,注册护士584万人。

按照医护比总体达到1∶2左右的要求,我国需要护士数量约为1010万人。根据这些数据计算,全国护士缺口约426万人。

这种医疗资源的缺失在实际护理场景中展现得更加明显,根据《澎湃新闻》报道,仁济医院推行“无陪护”后,泌尿外科和胸外科的护士和床位配比由1:0.4提升至1:0.5,但基于《医院免陪照护服务试点工作方案》中对于试点医院免陪照护服务试点病区护士配备力度不低于0.6:1的要求来看,仍存在差距。

此外,无陪护病房更适用于像老年医学科、神经科、心血管科、普外科、骨科等手术节奏“短、平、快”的科室、术后恢复较快的科室以及病床周转率高的科室,但这类科室患者护理需求更高,需要更多更专业的护理人员介入。

在护理人员本就缺失的情况下,一面是日益增大的需求,一面是暴增的工作量,外加待遇上的落差,留人更加困难。

第三道“坎”是费用。

医院要培训人员、升级设备,这笔成本谁来承担成为现实问题。

一些医院与第三方陪护公司签署入驻协议,陪护费由患者直接支付给公司;一些医院向第三方公司购买服务,再向患者收取费用。但在这个过程中医院的公益性和企业的盈利性如何平衡,如何避免价格“水涨船高”,仍旧没有完美答案。

如何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仍是需要探索的问题。

就像西安患者家属刘先生说的:“短期住院能扛,要是慢性病长期住,每天一百多的自费还是吃不消”。

其实这场陪护革命,不只是改模式,更是在老龄化、少子化背景下对整个医疗护理的生态的重构。

经过护理员培训的李春风成为一名带班组长。,她的话点破核心:“这是一份有温度、有尊严的职业,我们是家属的‘眼’和‘手’,是护士的‘左膀右臂’”。

护理员并非“伺候人”的工作,患者也绝非“家庭的累赘”。

路还长,但方向已经清晰。

如何真正让专业的人有尊严、让家庭真实的“忧愁”有依托、让老有所护、让制度更有人情味,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资料

1.中国新闻周刊 ,《取消护工!“无陪护”病房能推广吗?》 ,2024年。

2.央视新闻 ,《避免“一人住院全家受累”,免陪护照护病房什么样?》, 2025年。

3.半月谈 ,《“无陪护”病房,推广难不难》, 2024年。

4.健康微湖南, 《关注|湖南探索“无陪护”服务 缓解患者住院陪护难》, 2025年。

5.第一财经 ,《“无陪护”病房,真能放心入住吗?》 ,2025年。

6.河南省人民医院, 《三位一体、学练结合,打造医疗护理员培训“省医标准”》, 2025年。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