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食品研报 乌苏
咖啡价格越卖越低,开店的势头却越来越猛。
数据显示,上个月,国内27家连锁咖啡品牌一共新开了3341家门店,同比增长约94%。
这些新门店大多来自幸运咖、瑞幸、库迪和挪瓦咖啡。其中,幸运咖一个月开了1100家,瑞幸紧随其后,开了905家,库迪也有597家。
最近的消息是,京东也做起七鲜咖啡,刘强东公开站台,一出场就是“大手笔”:按照此前京东的说法,是要投入百亿资金,开设万家门店,三年内完成。
刘强东卖咖啡,钱、目标、时间,都明确了。至于具体打法,刘强东强调“品质低价”,给出行业“标配”的低价,并试图给消费者提供“更新鲜、更好喝、更健康的咖啡体验”。
外界关注的问题是,七鲜咖啡能行吗?能给瑞幸、库迪、幸运咖带来更多压力吗?
从现实状况出发,是一个观察角度。当前,七鲜咖啡只在北京开了两家门店,接下来,即使如官方所说,按照每周新开3至5家门店的速度拓展,短期规模也相当有限。
这意味着,在讲究规模效应的咖啡行业,七鲜咖啡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哪怕刘强东“卖力”站台,也无法迅速“带飞”。
01、亏麻了,仍然加码本地生活
刘强东之所以要卖咖啡,与外卖业务密切相关。
今年2月,京东上线了外卖业务,掀起了“外卖大战”,目的很明显,就是要通过一日三餐这样高频、刚需的业务来带动相对低频的电商业务。
这种“玩法”,可以理解为通过“小盘”激活“大盘”。
从数据看,这一玩法有了一定的效果。据京东在第三季度财报会议上透露,早期外卖新用户的电商转化率已接近50%,商超、生活服务等品类的购物频次也同步大幅提升。
只不过,貌似好看的数据背后,是巨大的代价。京东三季度财报显示,新业务经营亏损高达157亿元,前三季度累计亏损318亿元,每天都要“烧”1亿多。
亏麻了,怎么办?得赚钱。
怎么赚?
根据京东近期的行动,我们不难发现,是持续加码本地生活——做了七鲜超市,做七鲜小厨,接着做七鲜咖啡,同时集中发布京东外卖独立App、京东点评和京东真榜,整出一站式本地生活解决方案。
“一站式”不只是把这些分散的业务都聚集在一起,还包括合力打造出一个强大的“底盘”,这个“底盘”就是京东秒送。
在本地生活领域,京东做前面所说的这些事情,一个关键的落脚点便是京东秒送。这是因为,如果京东秒送成了本地生活配送的基础设施,赚钱能力不会弱。
这方面,瑞幸可以提供参照。
简单来说,“外卖大战”以来,瑞幸的单子多了,单店盈利能力反而大幅下滑,原因是高昂的外卖配送费用。要知道,今年第三季度,瑞幸配送费大涨211%,高达28.9亿元。
再来看刘强东卖咖啡,一方面,可以在七鲜超市、七鲜小厨等业务之外“催生”更多单子,推动京东秒送向前发展。
另一方面,相比于瑞幸依靠第三方配送,京东自己卖咖啡自己送,配送成本无疑更低,这有助于七鲜咖啡本身赚钱。
往小了说,这两个方面,给了刘强东入局咖啡赛道的底气。往大了说,既是加码本地生活,也是深挖美团“腹地”,有利于刘强东在电商业务之外讲新故事。
02、开局即硬仗,只能靠低价和流量
刘强东不断加码本地生活,希望讲好新故事,但出人意料的是,在打法上,刘强东显得比较硬核。
不说“投入百亿资金,开设万家门店,三年内完成”这样的规划,就说北京开设的首家门店,便称得上“开局即硬仗”。
这家店,位于北京二环长保大厦、7月底新开的七鲜小厨内,即采用“店中店”模式。
重点是,在七鲜咖啡这家门店周边一公里内,有2家星巴克、6家瑞幸,2家库迪,用垂直媒体“餐饮老板内参”的话来说,“覆盖了从商务到便利、从高端到低价的咖啡需求,竞争已经相当激烈”。
面对这么一场“硬仗”,刘强东的“武器库”有哪些“武器”?
第一个武器是,在产品上,强调“只用鲜奶”,这和七鲜咖啡的“鲜”字一脉相承,凸显“鲜”的特色。
按照官方说法,相较于其它乳制品,七鲜咖啡的鲜奶采用低温巴氏杀菌工艺,保留了更多活性蛋白,“不仅口感更佳,营养价值也更高,成本也相应提升”。
但从咖啡行业来看,奶咖早已是行业主流。2022年第一财经发布的数据显示,10个连锁咖啡品牌的328个单品中,约有6成属于奶咖。这之中,挪瓦咖啡更是90%的饮品都是奶咖。
正因为奶咖饮品扎堆,艾瑞咨询预计,中国现制奶咖市场增速将从2021年的52.1%下滑到2025年的18.3%。
而在这一背景下,七鲜咖啡强调“只用鲜奶”,难以形成明显的差异化,产品上的竞争力难免会打折扣。
再看第二个武器——流量,刘强东自带流量,京东也有不小的流量,与此同时,七鲜咖啡入驻了美团外卖、淘宝闪购,加上免配送费,还能叠加美团、淘宝的补贴,进一步放大了流量。
不过,从消费者的角度看,七鲜咖啡的这些流量主要靠补贴助推,一旦补贴停下,流量也将逐渐远去。
第三个武器即低价,这是咖啡行业惯用的。当咖啡行业价格战持续不停,平价低价成为行业的一种“标配”,窄门餐眼数据显示,目前,星巴克人均消费35.8元,挪瓦咖啡人均17元,瑞幸14元,库迪10.5元,幸运咖8.08元。
七鲜咖啡人均10元,可以说,七鲜咖啡和库迪、幸运咖在一个价格带厮杀,都是用低价吸引打工人。
然而,低价能持续多久,是个问题。前文提到,官方称,七鲜咖啡“只用鲜奶”,“成本相应提升”,在定价层面,一杯美式咖啡补贴后价格却只有4元,椰青美式6.18元,妥妥地“不赚钱,交个朋友”,自然难以持续。
显而易见,产品、流量、低价这三个“武器”都有不容忽视的短板。在七鲜咖啡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只有两家门店的情况下,这些短板的“副作用”不是那么强烈,随着门店增加,“副作用”或将不断增强。
不过,刘强东还有一个着力点,也就是凸显“品质”。
03、复制3C成功打法,能做到“品质低价”?
在刘强东的商业世界中,品质是屡试不爽的一个“武器”。
前些年,京东迅速发展,在电商行业“老二”的位置上坐了很久,3C产品也就是电脑、手机、相机等数码产品的成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什么京东3C能成功?一句话,聚焦正品、保质,这是3C产品的刚需,因此,流传着“买3C,到京东”的说法。
今年闯入外卖,刘强东喊出了“品质外卖”这句话,其实和3C的打法相似。现在做七鲜咖啡,强调“品质低价”,还是把“品质”排在最前面,同样的低价,尽力把质量做得最好,也是在复制3C的成功打法。
但这里有个关键不同,3C产品动辄卖数千元,京东强调品质,既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也仍然有自己的利润空间。
做咖啡就不一样了,本来就是个相对低价的产品,七鲜咖啡强调品质,仍然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但利润空间非常有限。
媒体直指:“激烈的价格战压缩了利润空间,持续补贴更不可持续。七鲜咖啡需要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尽快验证单店盈利模型,确保业务的健康发展。”
在此过程中,就像瑞幸等咖啡品牌和蜜雪冰城等新茶饮品牌所做的,全力向供应链要效益。
从供应链来说,从咖啡豆全球采购,到鲜奶冷链配送,京东将自己在供应链上的能力运用到七鲜咖啡的运营上,使七鲜咖啡在品质和成本控制上具备一定优势。
但背后有一个隐含的前提,即要做大门店规模,品质和成本控制上的优势才能放大,进而真正提升、扩大利润。
想想看,即使行业大打价格战,幸运咖、瑞幸、库迪等仍然加速开店,不就是想继续做大规模,放大规模效应吗?
就七鲜咖啡而言,要做大规模,光靠京东,步伐太慢,因此放低了加盟门槛。根据它的合伙人制度,合伙人提供10平方米场地、承担1万元装修费并缴纳10万元保证金,就能参与进来,京东负责人员招聘、运营管理和供应链支持。
正因为低门槛和“全套”支持,根据官方说法,合伙人招募启动一周内,七鲜咖啡收到了超2000份加盟申请。
只是,在赚钱方面,合伙人每售出一杯咖啡仅获得售价5%的分成,如果自带员工则额外每杯补贴0.4元,都说明合伙人要赚钱,得高度依赖销量。
而要有销量,只靠“鲜奶”概念不够,还得打造爆品,但产品创新难度之高不言自明。事实上,窄门餐眼显示,咖啡品类推荐产品TOP10中,瑞幸多达8款,星巴克2款,其它品牌没能上榜。
反过来,若没有爆品,七鲜咖啡的低价、补贴、流量也就没有一个坚实的支点,既影响门店规模的扩大,所谓的“品质低价”也难以持续,更难形成标签式的品牌卖点。
综合起来看,七鲜咖啡的考验刚刚开始,瑞幸、库迪不用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