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你的“孤独感”,正撑起一个万亿新赛道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你的“孤独感”,正撑起一个万亿新赛道

带娃、养宠和尽孝,谁在为AI陪伴买单。

文 | 刀法研究所 hanyu

一向爱卷性能参数的智能硬件行业最近有些反常,开始集体卷起了情绪价值。

头部科技公司、互联网大厂和大厂离职的创业者们扎堆上新,10个里面几乎8个都在讲同一件事:AI陪伴。

默契背后的真相,不是程序员们突然变得感性,而是用户的核心需求变了。

过去科技的使命是解决效率问题,现在大家发现一个更扎心的现实——孤独感增长得比算力还快。

世卫组织的一份报告指出,全球范围内,每六人中就有一个人正遭受孤独感的困扰[1]。它影响所有年龄段的人群,甚至危及健康。年轻人热衷搭子社交,城市孩子变成隐形留守儿童,长期独居的老人陷入抑郁、认知障碍。

当孤独已经是一场波及全社会的流行病,于是陪伴,越来越成为被看见的需求。

AI浪潮之下,新的风口也随之而来。

投资机构Ark Invest去年预测:全球AI陪伴市场收入将在2030年冲到700–1500亿美元,复合增长率超200%[2]。仅国内今年1–8月,AI玩具领域就发生17起融资,金额超200亿元,增速达到指数级别[3]。

市场狂欢的另一面,是充满挑战的现实。迄今还没有一款AI陪伴硬件突破200万台的行业生死线。产品如何规模化落地?AI陪伴是真需求,还是又一个被制造出来的新故事?

技术仍在发展,玩家们还在探索答案,尝试用创新产品来看见孤独,抚慰人心。

人心背后,有哪些正在快速增长的产品和趋势?

刀法研究所采访AI陪伴硬件一线从业者,梳理市面上的热门产品,结合背后的需求洞察,总结出以下四类:

孩子的AI新朋友,会说话的奥特曼来了;

桌上的小机器人,成了独居老人的护工和数字室友;

年轻人养的第一只宠物,可能不是碳基而是硅基;

次元壁破了,纸片人爱豆“走进现实”。

陪伴,不只是找个人陪着

每个人都需要陪伴。早在AI介入之前,我们就一直在为陪伴买单。

最直观的,以前出去玩要找朋友,上医院看病要找家人,现在找个陌生人也能解决,陪聊、陪诊、陪游、陪逛......催生了400亿规模的陪伴经济[4]。董宇辉的直播间里,成千上万的“丈母娘”一边听他讲故事、聊人生,一边下单。

陪伴可以是找人陪着,无论屏幕内外;还有的人养一只宠物,一盆植物,也能获得陪伴的感觉。

看似都是情绪价值,实际大家对陪伴的需求各不相同,因为每个人的情绪缺口,都不一样。

对于很多孩子来说,陪伴不是父母陪着写作业,而是“有人看见我,回应我”。

一块电话手表为什么让小学生疯狂上头?因为在它构成的社交圈背后,藏着孩子们在现实世界里找不到的即时回应:碰一碰就能交到新朋友,在群里随手发一个表情包,讨论新游戏,不论什么话题都有同伴能够接住。

随着年龄增长,开始进入复杂的社交关系,年轻人想要的陪伴,则更多呈现出一种矛盾的心理——我希望被理解,但不想解释太多,拒绝关系负担。

所以我们一边害怕进入跟人的亲密关系,享受单身生活。另一边又渴望社交,寻找低负担的关系。

比如热衷找到有共同兴趣爱好,又有边界感的搭子,就算沉默也不尴尬的吃饭搭子,只是一起打卡的健身搭子;深夜Emo时怕太过打扰,放弃微信里能聊天的朋友,转头跟自家猫狗,手机屏幕里的纸片人爱豆吐露心声。

到了老年阶段,陪伴的意义体现为一种更加迫切的生存需求,需要被照顾,需要有人在的安全感。

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孤独正让老年人暴露在健康风险之中。有这样一组数据:在1990至2022年间,全球三分之一的老年人已经处于社会孤立状态[5]。心脏病、中风、抑郁、阿尔茨海默病都与孤独有关。

孩子忙工作、家人住得远、朋友越来越少,熟悉的世界正慢慢缩小。所以老人们挤入广场、棋牌室、退休俱乐部和KTV包厢,不只为了娱乐,而是想要“有人在身边”。

对不同人群来说,陪伴不是统一的答案。面对差异化的需求,AI陪伴硬件会如何满足,又有谁看见了隐秘的人心?

AI陪伴硬件,如何看见人心

刀法关注到,当前有四类典型产品和趋势:

第一类是能跟孩子对话,即时回应的AI陪伴玩具。

全球AI玩具市场规模已达181亿美元,2030年有望突破350亿[6],绝大部分玩家都在押注同一个方向——把能说话的IP做成孩子的第一个AI朋友。

初创公司跃然创新Haivivi跑得最快,第一款AI玩具上线后不到一年卖出20万台,刚拿到A轮2亿融资,就推出了全球第一只AI奥特曼玩偶。

如何把玩具打造成孩子的AI朋友?

作为目前全球出货量最多的AI玩具公司,跃然创新的思路,不是做一个早教机,而是为孩子创造一个“认真听她说话”的朋友。

一方面绑定知名IP作为入口,因为孩子会跟喜欢的角色聊天,而不是跟AI聊天。另一方面关注体验,玩具并非全知全能,而是带入自身IP的世界观,比如不爱吃猪肉的小猪佩奇;它有共同记忆,会反思和学习,跟孩子一起成长。

第二类是同时为银发族提供社交、健康管理、安全预警等服务的AI看护机器人。

日本从上世纪就开始推出养老机器人,分两种路线,治疗型的情绪安抚玩具如PARO机器海豹,还有在养老机构、商场带老人做操、唱歌的人形机器人,比如软银已经停产的Pepper。

相比之下,这波AI浪潮下诞生的ElliQ更像一个细心的护工和数字室友。

它是一盏会动的小台灯,旁边立着一台触摸屏,长得不像我们常见的机器人,却比大多数机器人都要“主动”。

不需要被动唤醒,ElliQ自己会主动找合适的时间,向独居在家的老人发起对话邀请,询问“是不是要出门散个步”,“要不要聊聊今天的社区新闻”,并且贴心提醒Ta们喝水、吃药,适量运动。

不追求技术领先,更关注看似微不足道,实则对老年人极其重要的琐碎日常——孤独、健忘、不想给子女添麻烦。

就这样,ElliQ 2022年发售后,迅速进入美国15个州政府养老项目,纽约州反馈,部分老人每天与它互动30多次。尽管尚未大规模商业化落地,但资本市场依旧看好,背后公司累计融资8500万美元,正计划进入日本市场。

第三类是想让Z世代跟硅基宠物建立亲密关系的AI宠物机器人。

美国行研机构预测,2033年全球宠物机器人市场将增长至65亿美元[7]。赛道升温背后有年轻人的科技尝新心理,更关键的是,品牌们试图去复刻真实碳基宠物的“生命感”,打造一种独特的养宠体验。

比如珞博智能推出的芙崽,今年6月上市,截至目前已冲破10万台销量。

芙崽的生命感主要体现为两点,首先是像宠物猫狗一样,能养成自己的性格。

五种颜色代表金木水火土,也是不同的基础性格,黑色水宝怼天怼地,橙色火宝社交悍匪,再叠加动态MBTI——每天怎么跟它互动,都会一点点改写它的性格,从敏感的小蝴蝶INFP到快乐小狗ENFP,都是被你“养”出来的。

其次是它拥有一套长期记忆系统。把你们每天的互动写成日记,悄悄记住你日常的牢骚、小情绪,再整合成对你的理解,比真实宠物更“懂”你,也能省去下次对话时反复解释的成本。

第四类是正从手机APP里走进现实,被装进全息显示屏里的AI伴侣。

如果说AI宠物机器人提供的是一种低负担、家人式的陪伴,那么AI伴侣硬件承载的就是年轻人更复杂的情感投射,比如自己创造一个理想对象,主导一段亲密关系。

代表产品是今年众筹额突破186万美元的CODE 27。

你可以上传自定义的虚拟角色,设定故事和人设,选择你喜欢的声音。它能读懂语气、表情变化,用全息动画实时回应,记住每一次对话。你甚至还能看它生活在一个沉浸式虚拟空间里,打打高尔夫、做做饭。

纸片人爱豆、AI伴侣走向硬件化,另一面的故事是AI情感陪伴市场正加速洗牌,从纯软件阶段迈向新的实验周期。

今年上半年,相关应用在全球的总下载量达到2.2亿次,全年营收有望突破1.2亿美元[8]。

但用户为“数字情感”付费的意愿不高,带火AI情感陪伴应用的鼻祖Character.ai拥有2000万月活,却只有不到千分之一订阅,许多同类产品已经悄然关停,不少用户在社媒上吐槽“赛博失恋”。

当AI学会陪伴,人会更孤独吗?

不断涌入的新玩家,资本持续加码,繁荣图景背后,一个刺眼的事实依然横亘在所有人面前:迄今没有一款AI陪伴硬件突破200万台的行业生死线。

这背后不仅是技术或商业模式的瓶颈,真正的难题在于一个深刻的悖论:当AI学会陪伴,我们是否会更加孤独?

AI可以提供随时在场、按需响应的陪伴,但本质上可能是一种单向的情感连接。真实世界里的关系是复杂的,意外、冲突、等待和惊喜,当我们习惯了数字伴侣的无条件支持和理解,这种连接是否会成为通向真实世界的一堵墙?

AI精准识别情绪,理解你的代价,是数据,包含你的喜怒哀乐、内心隐秘、家庭对话,被读懂和被看光是一体两面。更关键的是,我们最真实的自我,换来的是否是一段由算法驱动的的“伪关系”?

AI能模拟一段完美关系,但真实的情感往往诞生于共同的沉默、对分歧、冲突的磨合之中。我们能从一段没有风险、无需牺牲、也永远不会失望的关系中,获得真正的治愈和成长吗?

所以AI陪伴硬件面临的终极挑战,或许不是技术,而是理解人,成为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真实的内心:

让我们知道哪些情绪该被接住,哪些关系该被重建,而哪些孤独,永远无法让AI替我们承担。

数据来源:

1.孤独与孤立:我们再也无法忽视的全球健康隐患.世界卫生组织.

2.Is AI Companionship The Next Frontier In Digital Entertainment?ARK INVEST.

3.2025年中国AI玩具行业市场前景预测研究报告.中商产业研究院.

4.人设与陪伴经济学:如何排解95后无处不在的孤独与焦虑?国金证券

5.从孤独到社会联系:规划通往更健康社会的道路.世界卫生组织.

6.Smart Toys Market Report 2025-2033.IMARC Group.

7.Global Robotic Pets Market Size.Verified Market Reports.

8.AI companion apps on track to pull in$120M in 2025.TechCrunch.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你的“孤独感”,正撑起一个万亿新赛道

带娃、养宠和尽孝,谁在为AI陪伴买单。

文 | 刀法研究所 hanyu

一向爱卷性能参数的智能硬件行业最近有些反常,开始集体卷起了情绪价值。

头部科技公司、互联网大厂和大厂离职的创业者们扎堆上新,10个里面几乎8个都在讲同一件事:AI陪伴。

默契背后的真相,不是程序员们突然变得感性,而是用户的核心需求变了。

过去科技的使命是解决效率问题,现在大家发现一个更扎心的现实——孤独感增长得比算力还快。

世卫组织的一份报告指出,全球范围内,每六人中就有一个人正遭受孤独感的困扰[1]。它影响所有年龄段的人群,甚至危及健康。年轻人热衷搭子社交,城市孩子变成隐形留守儿童,长期独居的老人陷入抑郁、认知障碍。

当孤独已经是一场波及全社会的流行病,于是陪伴,越来越成为被看见的需求。

AI浪潮之下,新的风口也随之而来。

投资机构Ark Invest去年预测:全球AI陪伴市场收入将在2030年冲到700–1500亿美元,复合增长率超200%[2]。仅国内今年1–8月,AI玩具领域就发生17起融资,金额超200亿元,增速达到指数级别[3]。

市场狂欢的另一面,是充满挑战的现实。迄今还没有一款AI陪伴硬件突破200万台的行业生死线。产品如何规模化落地?AI陪伴是真需求,还是又一个被制造出来的新故事?

技术仍在发展,玩家们还在探索答案,尝试用创新产品来看见孤独,抚慰人心。

人心背后,有哪些正在快速增长的产品和趋势?

刀法研究所采访AI陪伴硬件一线从业者,梳理市面上的热门产品,结合背后的需求洞察,总结出以下四类:

孩子的AI新朋友,会说话的奥特曼来了;

桌上的小机器人,成了独居老人的护工和数字室友;

年轻人养的第一只宠物,可能不是碳基而是硅基;

次元壁破了,纸片人爱豆“走进现实”。

陪伴,不只是找个人陪着

每个人都需要陪伴。早在AI介入之前,我们就一直在为陪伴买单。

最直观的,以前出去玩要找朋友,上医院看病要找家人,现在找个陌生人也能解决,陪聊、陪诊、陪游、陪逛......催生了400亿规模的陪伴经济[4]。董宇辉的直播间里,成千上万的“丈母娘”一边听他讲故事、聊人生,一边下单。

陪伴可以是找人陪着,无论屏幕内外;还有的人养一只宠物,一盆植物,也能获得陪伴的感觉。

看似都是情绪价值,实际大家对陪伴的需求各不相同,因为每个人的情绪缺口,都不一样。

对于很多孩子来说,陪伴不是父母陪着写作业,而是“有人看见我,回应我”。

一块电话手表为什么让小学生疯狂上头?因为在它构成的社交圈背后,藏着孩子们在现实世界里找不到的即时回应:碰一碰就能交到新朋友,在群里随手发一个表情包,讨论新游戏,不论什么话题都有同伴能够接住。

随着年龄增长,开始进入复杂的社交关系,年轻人想要的陪伴,则更多呈现出一种矛盾的心理——我希望被理解,但不想解释太多,拒绝关系负担。

所以我们一边害怕进入跟人的亲密关系,享受单身生活。另一边又渴望社交,寻找低负担的关系。

比如热衷找到有共同兴趣爱好,又有边界感的搭子,就算沉默也不尴尬的吃饭搭子,只是一起打卡的健身搭子;深夜Emo时怕太过打扰,放弃微信里能聊天的朋友,转头跟自家猫狗,手机屏幕里的纸片人爱豆吐露心声。

到了老年阶段,陪伴的意义体现为一种更加迫切的生存需求,需要被照顾,需要有人在的安全感。

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孤独正让老年人暴露在健康风险之中。有这样一组数据:在1990至2022年间,全球三分之一的老年人已经处于社会孤立状态[5]。心脏病、中风、抑郁、阿尔茨海默病都与孤独有关。

孩子忙工作、家人住得远、朋友越来越少,熟悉的世界正慢慢缩小。所以老人们挤入广场、棋牌室、退休俱乐部和KTV包厢,不只为了娱乐,而是想要“有人在身边”。

对不同人群来说,陪伴不是统一的答案。面对差异化的需求,AI陪伴硬件会如何满足,又有谁看见了隐秘的人心?

AI陪伴硬件,如何看见人心

刀法关注到,当前有四类典型产品和趋势:

第一类是能跟孩子对话,即时回应的AI陪伴玩具。

全球AI玩具市场规模已达181亿美元,2030年有望突破350亿[6],绝大部分玩家都在押注同一个方向——把能说话的IP做成孩子的第一个AI朋友。

初创公司跃然创新Haivivi跑得最快,第一款AI玩具上线后不到一年卖出20万台,刚拿到A轮2亿融资,就推出了全球第一只AI奥特曼玩偶。

如何把玩具打造成孩子的AI朋友?

作为目前全球出货量最多的AI玩具公司,跃然创新的思路,不是做一个早教机,而是为孩子创造一个“认真听她说话”的朋友。

一方面绑定知名IP作为入口,因为孩子会跟喜欢的角色聊天,而不是跟AI聊天。另一方面关注体验,玩具并非全知全能,而是带入自身IP的世界观,比如不爱吃猪肉的小猪佩奇;它有共同记忆,会反思和学习,跟孩子一起成长。

第二类是同时为银发族提供社交、健康管理、安全预警等服务的AI看护机器人。

日本从上世纪就开始推出养老机器人,分两种路线,治疗型的情绪安抚玩具如PARO机器海豹,还有在养老机构、商场带老人做操、唱歌的人形机器人,比如软银已经停产的Pepper。

相比之下,这波AI浪潮下诞生的ElliQ更像一个细心的护工和数字室友。

它是一盏会动的小台灯,旁边立着一台触摸屏,长得不像我们常见的机器人,却比大多数机器人都要“主动”。

不需要被动唤醒,ElliQ自己会主动找合适的时间,向独居在家的老人发起对话邀请,询问“是不是要出门散个步”,“要不要聊聊今天的社区新闻”,并且贴心提醒Ta们喝水、吃药,适量运动。

不追求技术领先,更关注看似微不足道,实则对老年人极其重要的琐碎日常——孤独、健忘、不想给子女添麻烦。

就这样,ElliQ 2022年发售后,迅速进入美国15个州政府养老项目,纽约州反馈,部分老人每天与它互动30多次。尽管尚未大规模商业化落地,但资本市场依旧看好,背后公司累计融资8500万美元,正计划进入日本市场。

第三类是想让Z世代跟硅基宠物建立亲密关系的AI宠物机器人。

美国行研机构预测,2033年全球宠物机器人市场将增长至65亿美元[7]。赛道升温背后有年轻人的科技尝新心理,更关键的是,品牌们试图去复刻真实碳基宠物的“生命感”,打造一种独特的养宠体验。

比如珞博智能推出的芙崽,今年6月上市,截至目前已冲破10万台销量。

芙崽的生命感主要体现为两点,首先是像宠物猫狗一样,能养成自己的性格。

五种颜色代表金木水火土,也是不同的基础性格,黑色水宝怼天怼地,橙色火宝社交悍匪,再叠加动态MBTI——每天怎么跟它互动,都会一点点改写它的性格,从敏感的小蝴蝶INFP到快乐小狗ENFP,都是被你“养”出来的。

其次是它拥有一套长期记忆系统。把你们每天的互动写成日记,悄悄记住你日常的牢骚、小情绪,再整合成对你的理解,比真实宠物更“懂”你,也能省去下次对话时反复解释的成本。

第四类是正从手机APP里走进现实,被装进全息显示屏里的AI伴侣。

如果说AI宠物机器人提供的是一种低负担、家人式的陪伴,那么AI伴侣硬件承载的就是年轻人更复杂的情感投射,比如自己创造一个理想对象,主导一段亲密关系。

代表产品是今年众筹额突破186万美元的CODE 27。

你可以上传自定义的虚拟角色,设定故事和人设,选择你喜欢的声音。它能读懂语气、表情变化,用全息动画实时回应,记住每一次对话。你甚至还能看它生活在一个沉浸式虚拟空间里,打打高尔夫、做做饭。

纸片人爱豆、AI伴侣走向硬件化,另一面的故事是AI情感陪伴市场正加速洗牌,从纯软件阶段迈向新的实验周期。

今年上半年,相关应用在全球的总下载量达到2.2亿次,全年营收有望突破1.2亿美元[8]。

但用户为“数字情感”付费的意愿不高,带火AI情感陪伴应用的鼻祖Character.ai拥有2000万月活,却只有不到千分之一订阅,许多同类产品已经悄然关停,不少用户在社媒上吐槽“赛博失恋”。

当AI学会陪伴,人会更孤独吗?

不断涌入的新玩家,资本持续加码,繁荣图景背后,一个刺眼的事实依然横亘在所有人面前:迄今没有一款AI陪伴硬件突破200万台的行业生死线。

这背后不仅是技术或商业模式的瓶颈,真正的难题在于一个深刻的悖论:当AI学会陪伴,我们是否会更加孤独?

AI可以提供随时在场、按需响应的陪伴,但本质上可能是一种单向的情感连接。真实世界里的关系是复杂的,意外、冲突、等待和惊喜,当我们习惯了数字伴侣的无条件支持和理解,这种连接是否会成为通向真实世界的一堵墙?

AI精准识别情绪,理解你的代价,是数据,包含你的喜怒哀乐、内心隐秘、家庭对话,被读懂和被看光是一体两面。更关键的是,我们最真实的自我,换来的是否是一段由算法驱动的的“伪关系”?

AI能模拟一段完美关系,但真实的情感往往诞生于共同的沉默、对分歧、冲突的磨合之中。我们能从一段没有风险、无需牺牲、也永远不会失望的关系中,获得真正的治愈和成长吗?

所以AI陪伴硬件面临的终极挑战,或许不是技术,而是理解人,成为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真实的内心:

让我们知道哪些情绪该被接住,哪些关系该被重建,而哪些孤独,永远无法让AI替我们承担。

数据来源:

1.孤独与孤立:我们再也无法忽视的全球健康隐患.世界卫生组织.

2.Is AI Companionship The Next Frontier In Digital Entertainment?ARK INVEST.

3.2025年中国AI玩具行业市场前景预测研究报告.中商产业研究院.

4.人设与陪伴经济学:如何排解95后无处不在的孤独与焦虑?国金证券

5.从孤独到社会联系:规划通往更健康社会的道路.世界卫生组织.

6.Smart Toys Market Report 2025-2033.IMARC Group.

7.Global Robotic Pets Market Size.Verified Market Reports.

8.AI companion apps on track to pull in$120M in 2025.TechCrunch.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