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书单】九本书陪你度过清爽一夏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书单】九本书陪你度过清爽一夏

这是一份消夏书单,祝各位暑夏清凉。

冯梦龙在《广笑府》中曾收录民间打油诗一首:春来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到凄凉无兴趣,不如耍笑过残年。以此讥笑人之惰性。400年后,林语堂也曾在《论读书》中引用这首民间歌谣的异文来调侃不好读书之人,“一人不好读书总有种种理由,‘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等到秋来冬又至,不如等待到来年。”

农历四月中下,小满过后,天气转热,即将迎来苦夏,古人的抱怨和偷懒诚然有理,夏日里烈日炎炎,暴雨如注,蝉鸣如雷,不宜静心潜读。现代人虽可笼闭于室内,吹着电扇和空调,仍不免为暑热烦恼。然而夏日读书,亦有其快哉之处。清文人张潮云“读史宜夏,其时久也。”夏日天光明亮,白昼漫长,最宜读书;对于有暑假的人们来说,夏日更是可以集中时间读书,读好书的时候。

无独有偶,上个月比尔盖茨在自己的博客上向读者推荐了他的夏日读物。他写道:“夏天是一个逃离的好时机,去海滩,去山间,或者去好书的世界。”就算是短暂的逃离也好,让我们进入好书的世界休憩一下。本文带来的九本书,厚重绵长者有之,清新可喜者有之,灵动自然者有之,希望能让人们稍微缓解即将到来的赤日炎炎,在汗流浃背之时,宛如清风入怀,抚慰君心。

《夏日走过山间》  约翰·缪尔(美)

邱婷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年7月

摘录:这里没有痛苦,没有无聊的时光,没有对过去的恐惧,也没有对未来的担忧。这些被神庇佑的山间充满了上帝之美,渺小的个人愿望与经历在这里不足挂齿。饮一口这香槟般的水是一种纯粹的愉悦,如呼吸这新鲜的空气也是如此;每一次四肢的举动都是欢愉,整个身体暴露在这美景之中,仿佛能真正感受到这美好,就像能感受到篝火或者阳光一样,不仅仅是通过眼睛去感受,而是像感受辐射的热能一样,这美好的感觉进入整个躯体,让这热情喜悦膨胀得无法解释。人的躯体顿时变得彻底清透了,如若透明的水晶。

1、本书为被誉为“美国国家公园之父”的早期环保运动领袖约翰·缪尔所著。他帮助保护了约塞米蒂山谷等荒原,并创建了美国最重要的环保组织“塞拉俱乐部”。在他的影响和号召下,罗斯福总统批准了在美国境内建立53个野生动物保护区、16个国际纪念保护区和6个国家公园。著名的美国国家公园如黄石、优胜美地、大峡谷等的成立和被保护都受惠于早年他的倡导。

2、缪尔一生都深深眷恋于美国优美而狂野的自然风光,并为保护它们的完整和完好战斗到了生命的终结。1908年,美国设立了“缪尔森林”国家纪念地,来纪念他在自然环境和森林资源保护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

3、《夏日走过山间》是由1869年夏天,缪尔在内华达山间进行的为期4个月的考察记录整理而成。他考察了当地的山脉、矿石、冰川痕迹、气候、植物、动物等,文笔优美,专业知识扎实,毫不枯燥。全书读完有如身临其境,漫步山间。

《枕草子》 清少纳言(日)

周作人译,世纪文景,2015年版

摘录:春天是破晓的时候[最好]。渐渐发白的山顶,有点亮了起来,紫色的云彩细微的横在那里,[这是很有意思的。] 

夏天是夜里[最好]。有月亮的时候,这是不必说了,就是暗夜,有萤火到处飞着,[也是很有趣味的。]那时候,连下雨也有意思。 

秋天是傍晚[最好]。夕阳很辉煌的照着,到了很接近山边的时候,乌鸦都要归巢去了,便三只一起,四只或两只一起的飞着,这也是很有意思的。而且更有大雁排成行列的飞去,随后变得看去很小了,也是有趣。到了日没以后,风的声响,以及虫类的鸣声,也都是有意思的。 

冬天是早晨[最好]。在下了雪的时候可以不必说了,有时只是雪白的下了霜,或者就是没有霜雪也觉得很冷的天气,赶快的生起火来,拿了炭到处分送,很有点冬天的模样。但是到了中午暖了起来,寒气减退了,所有地炉以及火盆里的火,[都因为没有人管了,]以致容易变成了白色的灰,这是不大对的。 

1、清少纳言是可以媲美《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的平安文学才女。二人都供职于平安时期的宫廷,清少纳言侍奉中宫定子,紫式部侍奉中宫彰子。二人在立场上偶有龃龉,但在文学成就上分庭抗礼,同时名列“中古三十六歌仙”。

2、《枕草子》是日本随笔文学的开山之作。清少纳言文风恬淡清丽,充满趣味。与《源氏物语》中充溢的物哀之美不同,《枕草子》强调趣味,清少纳言描写了很多她觉得“有意思的”事情,在“机警之中仍留存着女性的优婉纤细的情趣,所以独具一种特色。”(周作人语)

3、中文译本以周作人和林文月译本为佳。周氏冲淡,林氏雅致,各有千秋。

《西湖梦寻》 张岱(明)

程维荣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摘录: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1、很多人认识张岱应该都是通过中学课本上的那篇《湖心亭看雪》。张岱出身官宦世家,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鲜衣怒马,晚年经历国破家亡,披发入山始知繁华靡丽,过眼皆空。《西湖梦寻》以梦为题,追忆历数往日西湖之盛,但又蕴含着水汽,写尽悲凉意味。

2、张岱是中国散文史上的大家,留下的文章都可圈可点。除了文学价值,《西湖梦寻》对杭州一带重要的山水景色、佛教寺院、先贤庙堂等都进行了全方位的描述,按照空间顺序娓娓道来,放到今天来看,仍是很好的游览导览,可以在旅行中参照。

《冷冰川的世界——闲花房-24节气及其他》

冷冰川 三联书店1997年版

1、在视觉艺术的世界里,版画不如油画和雕塑那么引人注目,也没有摄影那么直观生动,因此有的人认为版画在表现力上不如其他的艺术门类,但冷冰川的作品绝对会让人眼前一亮。他的作品大多是墨刻,在刷墨的卡纸上以刀代笔,墨底银线,营造出一个个草木幽深,丰富艳丽的世界,带有鲜明的个人印记。

2、冷冰川毕业于荷兰国立米娜瓦设计绘画艺术学院和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美术学院,然而作品中流露出浓厚的东方意趣,经过西方美术教育的陶冶,又使得冷冰川在选择题材方面显得开阔而大胆,一派风流旖旎。东西两种元素互相纠缠,相得益彰。

3、《闲花房》收录了冷冰川比较早期的作品,二十四幅黑白版画对应二十四节气,每幅画配有诗意的副标题,如“大暑——夜的如花伤口”,与冷冰川的名字一样,貌似幽深清冷,但内中炽热,张力十足,引人遐想。

《夏》 陈子善编

陈子善,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摘录:夏天雨的美丽还在声嘶力竭地疯狂交欢之后。等风云雷电在歇斯底里交缠中全都精疲力竭之时,那雷声只变成贮满深情厚谊的痉挛;风意足情满后,星眼朦胧只顾喃喃私语;雨云在胭脂满腮后开始像扇动着翅膀般起舞;雨丝风片眷恋着散开,天在虹霓下整个变成绯红。此时天地间变成特别静,穿越这宁静的鸟啾清脆得四处都是回声。这宁静与那喧嚣对比,雨后残阳如血,于是夏天就变成那般壮丽。由此我一直认为,夏天是人一生中最值得怀恋的季节。

1、《夏》系由陈子善主编,从中国现代名家经典的作品中攫取精华篇目,囊括了鲁迅、茅盾、郭沫若、老舍、郁达夫、朱自清、林语堂、梁遇春、冰心、张爱玲、张恨水等诸多现当代散文大家的经典名作,咀英啜华,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中国现代散文名篇进行一次整体的梳理和分类。

2、一次收录有关夏的美文30篇,带你走入无尽夏,听雨、赏花、吃小吃、研究昆虫。大师们的文字毫无浮夸之气,用词考究,清新隽永。每日一篇,带你走过暑期的一个月,也许肉体不能休息,但精神上总也可以度过一个懒洋洋、松垮垮的夏天。

《仲夏夜之梦》 莎士比亚(英)

朱生豪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

摘录:我知道一处茴香盛开的水滩,长满着樱草和盈盈的紫罗丝,馥郁的金银花,芗泽的野蔷薇,漫天张起了一幅芬芳的锦帷。有时提泰妮娅在群花中酣醉,柔舞清歌低低地抚着她安睡;小花蛇在那里丢下发亮的皮,小仙人拿来当做合身的外衣。我要洒一点花汁在她的眼上,让她充满了各种可憎的幻象。其余的你带了去在林中访寻,一个娇好的少女见弃于情人;倘见那薄幸的青年在她近前,就把它轻轻地点上他的眼边。他的身上穿着雅典人的装束,你须仔细辨认清楚,不许弄错;小心地执行着我谆谆的吩咐,让他无限的柔情都向她倾吐。

1、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仲夏是夏天的第二个月,萤火点点,夏意正浓。在这样的夜晚,发生一些奇幻的事情,一些浪漫的爱情,应该不会让人意外。莎翁经典喜剧,也是全世界范围内被搬演次数最多的戏剧之一。简单的人物,简单的对白,却充满了戏谑的噱头,阴差阳错,造化弄人,怎知又不是生活的本真面目?

2、常有人将《仲夏夜之梦》与《牡丹亭》放在一起比较,二者同为浪漫派的爱情喜剧,穿梭于虚实之间,似梦还真,浪漫无限,但又充满了世俗趣味,的确是一组不错的对照。巧合的是400年前,两位戏剧大师于同一年先后离世,同时去世的还有塞万提斯。1930年,日本汉学家青木正儿在著作《中国近代戏曲史》中首次将二人进行对比,并称汤显祖为“东方的莎士比亚”,开启了学术界对二者的比较研究。

《羊道 · 前山夏牧场》  李娟

李娟,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

摘录: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的确是艰辛的。可是,这世上真的会有更好一些的生活吗?真的会有轻易就能获得的幸福吗?连加依娜那样的小孩子都知道,面对辛苦、疼痛、饥饿、寒冷、疲惫……种种生存的痛苦,不能绕过,只能“忍受”,只能“坚持”。像阿娜尔罕那样,脱离游牧之路,将与在城里工作的男孩结婚,过上安定的生活。可从此后,她还是得付出另外的努力与忍受,面对另外一种陌生而拮据的人生。说起来,都是公平的。只有忍受限度之内的生活,没有完全不用忍受的生活。“忍受生活”——听起来有些消极,其实是勇敢的行为。

1、作者李娟,1979年出生于新疆建设兵团驻地,曾有过一段时间跟着母亲深入阿勒泰山区过着卖小百货、做裁缝、做工人的生活,与哈萨克牧民一起逐水草而居。现定居新疆阿勒泰,专职写作,以细腻干净的笔触描写了她心目中新疆牧民生活的点点滴滴,这一类文学作品,最难的地方在于不用猎奇的目光去看待他者的生活,李娟在这方面把握得不错。

2、阿勒泰之于李娟,就像撒哈拉之于三毛,呼兰河之于萧红。

3、李娟小时候当了很久的“黑户”,也没有正经的学历,笔下描述着行将消亡的生活方式,游走于文坛的边缘,算是一个“非主流”,但主流文坛依旧对她的文字有着极高的赞誉,大奖小奖拿了一堆,梁文道直接说“这是本世纪最后的散文。”刘亮程也说“我们这个时代的作家已经很难写出这种东西了。” 

《雨天的书》  周作人

周作人,止庵校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

摘录:“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

“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1、《雨天的书》是周作人早期自编集中最为著名的一本,共收录1921年-1925年期间的五十六篇散文随笔。这5年对于周作人来说是一个非常关键,也非常苦闷的时期,1923年7月19日,周作人致信鲁迅宣布了与自己兄弟的决裂,将过去的一切翻过,单方面进入了“新的生活”。日后鲁迅再被问及谁是中国最优秀的散文家时,仍然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周作人。

2、周作人很喜欢“雨”的意象,以此为名的集子和文章都不少。如《雨天的书》、《雨的感想》、《苦雨》、《风雨谈》、《风雨后谈》等等,其书斋也提名为“苦雨斋”,自号“苦雨斋主人”。

3、周作人同民国时的许多大家一样,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博古通今,兴趣非常广泛,学术研究元气蓬勃。民俗学也是其研究的方向之一,当得起中国民俗学、民间文学开山祖师的名号。《雨天的书》中也涉及到部分神话学的内容,相当有见地。

《云使》 迦梨陀娑( 古印度)

迦梨陀娑,罗鸿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摘录:行路无阻的你/会看到兄弟的妻子/她安然无恙 矢志不渝 执着记日/离别时/希望的绳索能维系/女子如娇花一般的柔心/只一瞬 它或许就凋零

1、《云使》(Meghadūta 或译《行云使者》)是印度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迦梨陀娑(Kālidāsa, 公元5世纪)创作的一部抒情诗,写一个小夜叉因为玩忽职守被天神责罚,前往罗摩山中静修思过,被迫与爱妻分别一年,因此托路过的雨云给她带去平安的讯息。诗中描写了雨云在一路上所见的情景以及夜叉对妻子真挚的思念之情。这部作品是迦梨陀娑最富有代表性的作品,在梵语文学史上占有很突出的地位,被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

2、迦梨陀娑(约35——472)是古代印度最杰出的宫廷诗人和剧作家,是1956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号召纪念的10位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其名“迦梨陀娑”意为“迦梨女神的仆人”,迦梨女神的面貌可怕凶狠,但往往又是创造力的来源,传说诗人在危难之际闯入女神庙中,虔诚祷告,被女神赐以无畏之大智慧。撇去传说而言,迦梨陀娑依旧是一位见多识广,博学多才的作家,尤其是《云使》中的地理部分,至今仍可对照印度中部到北部的情况。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书单】九本书陪你度过清爽一夏

这是一份消夏书单,祝各位暑夏清凉。

冯梦龙在《广笑府》中曾收录民间打油诗一首:春来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到凄凉无兴趣,不如耍笑过残年。以此讥笑人之惰性。400年后,林语堂也曾在《论读书》中引用这首民间歌谣的异文来调侃不好读书之人,“一人不好读书总有种种理由,‘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等到秋来冬又至,不如等待到来年。”

农历四月中下,小满过后,天气转热,即将迎来苦夏,古人的抱怨和偷懒诚然有理,夏日里烈日炎炎,暴雨如注,蝉鸣如雷,不宜静心潜读。现代人虽可笼闭于室内,吹着电扇和空调,仍不免为暑热烦恼。然而夏日读书,亦有其快哉之处。清文人张潮云“读史宜夏,其时久也。”夏日天光明亮,白昼漫长,最宜读书;对于有暑假的人们来说,夏日更是可以集中时间读书,读好书的时候。

无独有偶,上个月比尔盖茨在自己的博客上向读者推荐了他的夏日读物。他写道:“夏天是一个逃离的好时机,去海滩,去山间,或者去好书的世界。”就算是短暂的逃离也好,让我们进入好书的世界休憩一下。本文带来的九本书,厚重绵长者有之,清新可喜者有之,灵动自然者有之,希望能让人们稍微缓解即将到来的赤日炎炎,在汗流浃背之时,宛如清风入怀,抚慰君心。

《夏日走过山间》  约翰·缪尔(美)

邱婷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年7月

摘录:这里没有痛苦,没有无聊的时光,没有对过去的恐惧,也没有对未来的担忧。这些被神庇佑的山间充满了上帝之美,渺小的个人愿望与经历在这里不足挂齿。饮一口这香槟般的水是一种纯粹的愉悦,如呼吸这新鲜的空气也是如此;每一次四肢的举动都是欢愉,整个身体暴露在这美景之中,仿佛能真正感受到这美好,就像能感受到篝火或者阳光一样,不仅仅是通过眼睛去感受,而是像感受辐射的热能一样,这美好的感觉进入整个躯体,让这热情喜悦膨胀得无法解释。人的躯体顿时变得彻底清透了,如若透明的水晶。

1、本书为被誉为“美国国家公园之父”的早期环保运动领袖约翰·缪尔所著。他帮助保护了约塞米蒂山谷等荒原,并创建了美国最重要的环保组织“塞拉俱乐部”。在他的影响和号召下,罗斯福总统批准了在美国境内建立53个野生动物保护区、16个国际纪念保护区和6个国家公园。著名的美国国家公园如黄石、优胜美地、大峡谷等的成立和被保护都受惠于早年他的倡导。

2、缪尔一生都深深眷恋于美国优美而狂野的自然风光,并为保护它们的完整和完好战斗到了生命的终结。1908年,美国设立了“缪尔森林”国家纪念地,来纪念他在自然环境和森林资源保护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

3、《夏日走过山间》是由1869年夏天,缪尔在内华达山间进行的为期4个月的考察记录整理而成。他考察了当地的山脉、矿石、冰川痕迹、气候、植物、动物等,文笔优美,专业知识扎实,毫不枯燥。全书读完有如身临其境,漫步山间。

《枕草子》 清少纳言(日)

周作人译,世纪文景,2015年版

摘录:春天是破晓的时候[最好]。渐渐发白的山顶,有点亮了起来,紫色的云彩细微的横在那里,[这是很有意思的。] 

夏天是夜里[最好]。有月亮的时候,这是不必说了,就是暗夜,有萤火到处飞着,[也是很有趣味的。]那时候,连下雨也有意思。 

秋天是傍晚[最好]。夕阳很辉煌的照着,到了很接近山边的时候,乌鸦都要归巢去了,便三只一起,四只或两只一起的飞着,这也是很有意思的。而且更有大雁排成行列的飞去,随后变得看去很小了,也是有趣。到了日没以后,风的声响,以及虫类的鸣声,也都是有意思的。 

冬天是早晨[最好]。在下了雪的时候可以不必说了,有时只是雪白的下了霜,或者就是没有霜雪也觉得很冷的天气,赶快的生起火来,拿了炭到处分送,很有点冬天的模样。但是到了中午暖了起来,寒气减退了,所有地炉以及火盆里的火,[都因为没有人管了,]以致容易变成了白色的灰,这是不大对的。 

1、清少纳言是可以媲美《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的平安文学才女。二人都供职于平安时期的宫廷,清少纳言侍奉中宫定子,紫式部侍奉中宫彰子。二人在立场上偶有龃龉,但在文学成就上分庭抗礼,同时名列“中古三十六歌仙”。

2、《枕草子》是日本随笔文学的开山之作。清少纳言文风恬淡清丽,充满趣味。与《源氏物语》中充溢的物哀之美不同,《枕草子》强调趣味,清少纳言描写了很多她觉得“有意思的”事情,在“机警之中仍留存着女性的优婉纤细的情趣,所以独具一种特色。”(周作人语)

3、中文译本以周作人和林文月译本为佳。周氏冲淡,林氏雅致,各有千秋。

《西湖梦寻》 张岱(明)

程维荣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摘录: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1、很多人认识张岱应该都是通过中学课本上的那篇《湖心亭看雪》。张岱出身官宦世家,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鲜衣怒马,晚年经历国破家亡,披发入山始知繁华靡丽,过眼皆空。《西湖梦寻》以梦为题,追忆历数往日西湖之盛,但又蕴含着水汽,写尽悲凉意味。

2、张岱是中国散文史上的大家,留下的文章都可圈可点。除了文学价值,《西湖梦寻》对杭州一带重要的山水景色、佛教寺院、先贤庙堂等都进行了全方位的描述,按照空间顺序娓娓道来,放到今天来看,仍是很好的游览导览,可以在旅行中参照。

《冷冰川的世界——闲花房-24节气及其他》

冷冰川 三联书店1997年版

1、在视觉艺术的世界里,版画不如油画和雕塑那么引人注目,也没有摄影那么直观生动,因此有的人认为版画在表现力上不如其他的艺术门类,但冷冰川的作品绝对会让人眼前一亮。他的作品大多是墨刻,在刷墨的卡纸上以刀代笔,墨底银线,营造出一个个草木幽深,丰富艳丽的世界,带有鲜明的个人印记。

2、冷冰川毕业于荷兰国立米娜瓦设计绘画艺术学院和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美术学院,然而作品中流露出浓厚的东方意趣,经过西方美术教育的陶冶,又使得冷冰川在选择题材方面显得开阔而大胆,一派风流旖旎。东西两种元素互相纠缠,相得益彰。

3、《闲花房》收录了冷冰川比较早期的作品,二十四幅黑白版画对应二十四节气,每幅画配有诗意的副标题,如“大暑——夜的如花伤口”,与冷冰川的名字一样,貌似幽深清冷,但内中炽热,张力十足,引人遐想。

《夏》 陈子善编

陈子善,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摘录:夏天雨的美丽还在声嘶力竭地疯狂交欢之后。等风云雷电在歇斯底里交缠中全都精疲力竭之时,那雷声只变成贮满深情厚谊的痉挛;风意足情满后,星眼朦胧只顾喃喃私语;雨云在胭脂满腮后开始像扇动着翅膀般起舞;雨丝风片眷恋着散开,天在虹霓下整个变成绯红。此时天地间变成特别静,穿越这宁静的鸟啾清脆得四处都是回声。这宁静与那喧嚣对比,雨后残阳如血,于是夏天就变成那般壮丽。由此我一直认为,夏天是人一生中最值得怀恋的季节。

1、《夏》系由陈子善主编,从中国现代名家经典的作品中攫取精华篇目,囊括了鲁迅、茅盾、郭沫若、老舍、郁达夫、朱自清、林语堂、梁遇春、冰心、张爱玲、张恨水等诸多现当代散文大家的经典名作,咀英啜华,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中国现代散文名篇进行一次整体的梳理和分类。

2、一次收录有关夏的美文30篇,带你走入无尽夏,听雨、赏花、吃小吃、研究昆虫。大师们的文字毫无浮夸之气,用词考究,清新隽永。每日一篇,带你走过暑期的一个月,也许肉体不能休息,但精神上总也可以度过一个懒洋洋、松垮垮的夏天。

《仲夏夜之梦》 莎士比亚(英)

朱生豪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

摘录:我知道一处茴香盛开的水滩,长满着樱草和盈盈的紫罗丝,馥郁的金银花,芗泽的野蔷薇,漫天张起了一幅芬芳的锦帷。有时提泰妮娅在群花中酣醉,柔舞清歌低低地抚着她安睡;小花蛇在那里丢下发亮的皮,小仙人拿来当做合身的外衣。我要洒一点花汁在她的眼上,让她充满了各种可憎的幻象。其余的你带了去在林中访寻,一个娇好的少女见弃于情人;倘见那薄幸的青年在她近前,就把它轻轻地点上他的眼边。他的身上穿着雅典人的装束,你须仔细辨认清楚,不许弄错;小心地执行着我谆谆的吩咐,让他无限的柔情都向她倾吐。

1、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仲夏是夏天的第二个月,萤火点点,夏意正浓。在这样的夜晚,发生一些奇幻的事情,一些浪漫的爱情,应该不会让人意外。莎翁经典喜剧,也是全世界范围内被搬演次数最多的戏剧之一。简单的人物,简单的对白,却充满了戏谑的噱头,阴差阳错,造化弄人,怎知又不是生活的本真面目?

2、常有人将《仲夏夜之梦》与《牡丹亭》放在一起比较,二者同为浪漫派的爱情喜剧,穿梭于虚实之间,似梦还真,浪漫无限,但又充满了世俗趣味,的确是一组不错的对照。巧合的是400年前,两位戏剧大师于同一年先后离世,同时去世的还有塞万提斯。1930年,日本汉学家青木正儿在著作《中国近代戏曲史》中首次将二人进行对比,并称汤显祖为“东方的莎士比亚”,开启了学术界对二者的比较研究。

《羊道 · 前山夏牧场》  李娟

李娟,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

摘录: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的确是艰辛的。可是,这世上真的会有更好一些的生活吗?真的会有轻易就能获得的幸福吗?连加依娜那样的小孩子都知道,面对辛苦、疼痛、饥饿、寒冷、疲惫……种种生存的痛苦,不能绕过,只能“忍受”,只能“坚持”。像阿娜尔罕那样,脱离游牧之路,将与在城里工作的男孩结婚,过上安定的生活。可从此后,她还是得付出另外的努力与忍受,面对另外一种陌生而拮据的人生。说起来,都是公平的。只有忍受限度之内的生活,没有完全不用忍受的生活。“忍受生活”——听起来有些消极,其实是勇敢的行为。

1、作者李娟,1979年出生于新疆建设兵团驻地,曾有过一段时间跟着母亲深入阿勒泰山区过着卖小百货、做裁缝、做工人的生活,与哈萨克牧民一起逐水草而居。现定居新疆阿勒泰,专职写作,以细腻干净的笔触描写了她心目中新疆牧民生活的点点滴滴,这一类文学作品,最难的地方在于不用猎奇的目光去看待他者的生活,李娟在这方面把握得不错。

2、阿勒泰之于李娟,就像撒哈拉之于三毛,呼兰河之于萧红。

3、李娟小时候当了很久的“黑户”,也没有正经的学历,笔下描述着行将消亡的生活方式,游走于文坛的边缘,算是一个“非主流”,但主流文坛依旧对她的文字有着极高的赞誉,大奖小奖拿了一堆,梁文道直接说“这是本世纪最后的散文。”刘亮程也说“我们这个时代的作家已经很难写出这种东西了。” 

《雨天的书》  周作人

周作人,止庵校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

摘录:“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

“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1、《雨天的书》是周作人早期自编集中最为著名的一本,共收录1921年-1925年期间的五十六篇散文随笔。这5年对于周作人来说是一个非常关键,也非常苦闷的时期,1923年7月19日,周作人致信鲁迅宣布了与自己兄弟的决裂,将过去的一切翻过,单方面进入了“新的生活”。日后鲁迅再被问及谁是中国最优秀的散文家时,仍然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周作人。

2、周作人很喜欢“雨”的意象,以此为名的集子和文章都不少。如《雨天的书》、《雨的感想》、《苦雨》、《风雨谈》、《风雨后谈》等等,其书斋也提名为“苦雨斋”,自号“苦雨斋主人”。

3、周作人同民国时的许多大家一样,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博古通今,兴趣非常广泛,学术研究元气蓬勃。民俗学也是其研究的方向之一,当得起中国民俗学、民间文学开山祖师的名号。《雨天的书》中也涉及到部分神话学的内容,相当有见地。

《云使》 迦梨陀娑( 古印度)

迦梨陀娑,罗鸿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摘录:行路无阻的你/会看到兄弟的妻子/她安然无恙 矢志不渝 执着记日/离别时/希望的绳索能维系/女子如娇花一般的柔心/只一瞬 它或许就凋零

1、《云使》(Meghadūta 或译《行云使者》)是印度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迦梨陀娑(Kālidāsa, 公元5世纪)创作的一部抒情诗,写一个小夜叉因为玩忽职守被天神责罚,前往罗摩山中静修思过,被迫与爱妻分别一年,因此托路过的雨云给她带去平安的讯息。诗中描写了雨云在一路上所见的情景以及夜叉对妻子真挚的思念之情。这部作品是迦梨陀娑最富有代表性的作品,在梵语文学史上占有很突出的地位,被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

2、迦梨陀娑(约35——472)是古代印度最杰出的宫廷诗人和剧作家,是1956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号召纪念的10位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其名“迦梨陀娑”意为“迦梨女神的仆人”,迦梨女神的面貌可怕凶狠,但往往又是创造力的来源,传说诗人在危难之际闯入女神庙中,虔诚祷告,被女神赐以无畏之大智慧。撇去传说而言,迦梨陀娑依旧是一位见多识广,博学多才的作家,尤其是《云使》中的地理部分,至今仍可对照印度中部到北部的情况。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