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贝托·艾柯离开我们已经一年有余,但值得欣慰的是,他旧作的中文版依然源源不断来到我们眼前,在年初上海译文出版了《创刊号》之后,理想国又于近日为我们奉上了艾柯的讲稿汇集《悠游小说林》。
捷克小说家赫拉巴尔的《温柔的野蛮人》颇具自传色彩,当时捷克社会的艺术及哲学创作环境构成了故事的底色。在人工智能走向围棋神坛的今天,《吴清源回忆录:以文会友》不仅带我们回顾了这位棋圣的传奇一生,更能够让我们领略围棋中蕴含的智慧与大美。
不负等待,中平卓马和筱山纪信的摄影评论集《决斗写真论》简体中文版即将上市,这本书曾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日本摄影界挥出一记重拳。赫胥黎的随笔集《美丽新世界的美德与见识》也出版了,这位写下反乌托邦小说《美丽新世界》的英国文学家和知识分子在书中向读者展示了他的道德观念与对未来的预见和忧虑。在一夫一妻制之前,人类的两性关系经历了漫长的演化历程,《亚当夏娃在拂晓》追根溯源,试图从更深的层次解释人类的配偶制度。
《悠游小说林:艾柯哈佛诺顿演讲集》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6月
内容简介:
本书由意大利学者、作家安贝托·艾柯(Umberto Eco)在美国哈佛诺顿所作讲座的六篇演讲稿汇集而成。这一次,艾柯让读者成为他的合作者,一同创造文本,或是一同调查小说一些最基本的机制。艾柯讨论了小说的形式和手法,包括一个文本怎样发出寻找理想读者的信号,怎样通过它的风格和声音来为作者找到舞台上的位置,“模范读者”和“模范作者”之间关系如何,叙事又是怎样带领读者一步步迷失于其深不可测的空间之中等等。艾柯将枯燥的符号学和叙事学变成了智力的游戏和知识的愉悦,他告诉我们他是如何热爱小说,又是怎样一再迷失于叙事之林。书中的引文非常广泛,从爱伦·坡到曼佐尼,从乔伊斯到普鲁斯特,甚至包含流行小说作者伊安·弗莱明和米奇·斯皮兰。喜爱电影的艾柯还讨论了许多有关电影叙事的问题,比如《卡萨布兰卡》是否是邪门电影,或者怎样对一部色情电影作出鉴别。全书的中心是对法国作家奈瓦尔的《西尔薇》的叙事分析,不仅剖析发人深省,同时也把她迷人的魅力还原给了读者。
推荐理由:
1.2016年2月,艾柯辞世,享年84岁。作为一位享誉世界的哲学家、符号学家、历史学家、文学批评家和小说家,艾柯极为博学多才,被誉为20世纪后半期最耀眼的意大利作家。他的作品诸如《傅科摆》《玫瑰的名字》及《开放的作品》等广为中国读者熟知。
2.艾柯的小说充满了符号学元素和各类迷题,阅读其作品极有可能迷失其中,不过在本书中,他慷慨地为读者们指明了方向。书里的“丛林”成了叙事性文本的隐喻,而能够自由漫步在叙事之林里的人就是模范读者。艾柯的用意不在卖弄理论名词,而只想让读者晓得,真实与虚构之间的那条线或许根本不清楚,这座茂密的虚构森林或许比真实的世界还要真实。
《温柔的野蛮人》

花城出版社 2017年2月
内容简介:
推荐理由:
1.赫拉巴尔是20世纪捷克文坛又一位家喻户晓、深受老百姓爱戴的文学奇才,地位可与哈谢克、卡雷尔·恰佩克及米兰·昆德拉等人比肩。直到1962年起,年近半百的赫拉巴尔才开始较有系统地进行创作,其主要作品有《底层的珍珠》、《巴比代尔》、《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和《过于喧嚣的孤独》等,曾获得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2.本书是一部回忆拼贴画,取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把三位好友相处的日常点滴拼凑在一起,使每位读者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同时折射出了当时的艺术及哲学创作环境,这也是赫拉巴尔向弗拉基米尔的致敬之作。
《美丽新世界的美德与见识:赫胥黎论目的与手段》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年6月
内容简介:
阿道司·赫胥黎(Aldous Leonard Huxley)因反乌托邦小说《美丽新世界》而广为人知。近期,他的和平主义思想代表作《美丽新世界的美德与见识——赫胥黎论目的与手段》中译本面世。这本书扎根于现实,尝试回答更具体的问题,比如 : 人类能否建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为了远大而美好的目标,是否可以不择手段对现实世界作出牺牲?赫胥黎从改革、社会、国家和教育等角度回答了这个宏观问题。本书在思想脉络上与《美丽新世界》相关联,其中的传承性十分隐微,时至今日,我们仍有重新阅读和理解赫胥黎关于“自由、和平、公正、爱如弟兄”美好愿景的需求与必要。赫胥黎对人通过努力而进入更美好世界的前景显然持肯定态度,在本书一开始,他便提出“我们的文明一直在朝着人类的理想目标而努力趋近,并且近三千年来,我们的文明对于人类的理想目标具有十分一致的普遍共识”。这种“普遍共识”是整本书的基石所在,而从随后他指出尼采、萨德侯爵、马基雅维利、黑格尔等人是“特定环境下的牺牲品”、“不正常的怪人”则可以看出,赫胥黎对于人类的未来有着赤诚美好的憧憬。正是出于这样一份赤子之心,他才如此挂心生活在战火和苦难中的他者,这也是促成他写作本书的缘由。
推荐理由:
1、作为英国著名的小说家,赫胥黎在1932年创作的《美丽新世界》使他名留青史。通过写作小说和散文,赫胥黎成为了社会道德、标准和理想的拷问者和批评家。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赫胥黎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被学术圈认为是现代思想的领导者,位列当时最杰出的知识分子行列。
2、赫胥黎在写作《美丽新世界》时就已隐晦地表达,未来也许是披着美好面纱的坏世界,当它成为现实时,我们已无力认识其坏的本质,而那一天到来之时,属于人的真正悲哀也就降临了。如果说《美丽新世界》旨在警醒世人小心“文明的恶”,那么《美丽新世界的美德与见识:赫胥黎论目的与手段》的出版则是从更积极的层面阐释了到达理想世界的种种实践手段。
《人情之美:文学台湾的黄金时代》

中信出版社 2017年5月
内容简介:
台湾副刊编辑丘彦明以“人情”为主题,记录了她在《联合报》期间与一些台湾文化名人的交往。丘彦明身处台湾文学黄金时代的现场,透过她的笔触,我们除了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台湾文学的侧影之外,更可以近距离地发现台湾出版创作界的人情之美。书中一些访谈文章谈到了白先勇、三毛等知名作家的写作经历和感受,主要篇章则讲述了丘彦明作为编辑与那一代作家之间的交情。除了约稿关系,丘彦明以朋友甚至亲人的身份,为我们绘制了一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台湾作家群像,更为读者了解这些作家的精神与内心世界打开了一个独特的通道。
推荐理由:
1.《人情之美》向我们展示了几十年来的台湾文学地图,以及被这幅文学地图所覆盖的台湾作家群落的生活场景。丘彦明以充沛的感情抒写了自己与梁实秋、白先勇、三毛、张爱玲、台静农、高阳、西西等12位作家的珍贵情谊,关于交往逸事与生活细节的一字一句,都为我们揭露了这些知名作家们不同于文学正史形象的鲜活亲切。
2.丘彦明文笔朴素、感情真挚,本书的描述对象又是读者们所熟知并喜欢的作家,可读性强,其间的人情之美更令人印象颇深,仿佛置身于文学现场。
《弦诵复骊歌:教会大学学人往事》

商务印书馆 2017年4月
内容简介:
岱峻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抗战时期文化西迁的相关研究,本书再次将目光转向了教会大学这一特殊时期的文化机构。教会大学发轫于民国初年,至上世纪20年代中后期渐成蓬勃之势,以燕京、辅仁等为代表的十数所教会大学散落于北京、上海、山东等地,成为民国高等教育不可忽略的一支力量。上世纪30年代,日本侵略步伐加速,教会大学内迁至成都华西坝等地。1952年实行高校改革,教会大学旋遭解散,西方传教人员及各方面专家尽数离境。教会大学历时不足半世纪,却对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及学术研究影响深远。作者将书写对象聚焦于“教会大学学人往事”,展示了教会大学在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初期的几度风雨历程,尤其是其间一代学人的精神气质与人世遭际。
推荐理由:
1.本书全景式地还原了抗战时期教会大学群贤毕至、艰苦办学的空前盛况,再现了民国时期的场景与风物。
2.从《李济传》到《发现李庄》,再到《民国衣冠》与《风过华西坝》,作者岱峻一直探索和秉持着于细碎处钩沉历史、在细节中触摸历史的写作方式。本书的笔调依然严谨而不乏温情,学人往事跃然纸上。
《吴清源回忆录:以文会友》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年7月
吴清源1914年出生于中国福建省,14岁赴日,1936年取得日本国籍;二战结束后一度回归中国国籍,1976年复又加入日本国籍。如此辗转游走的人生也令他每每卷入争议的漩涡。然而,虽在棋坛贵为令众生仰视的“泰斗”“棋圣”,现实中的吴清源亦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也需要为生存为生计打拼。本书写于吴清源先生七十岁引退之际,他在这本回忆录中记述了自己从出生、丧父、东渡日本,到扬名日本棋界、开创“新布局”、在十五年间将日本超一流棋士悉数降级的动荡而充实的一生,语言平实朴素。吴清源在回忆录里追忆了同时代伟大棋士的风采,也就围棋发展提出了独到而富有远见的观点。
推荐理由:
1、谷歌人工智能Alpha Go连续两年大败人类九段棋手,我们不禁好奇:倘若“昭和棋圣”吴清源尚在人世,会是怎样的对弈结果?然而,这一猜想在吴清源仙逝后便永无答案了。不过,吴清源的这本回忆录或许能让我们对围棋这一项目所凝结的美与智慧有一个更深的理解。
2、《吴清源回忆录》本次再版,收入了原书的十余张棋谱和吴清源先生一生中的珍贵图片资料,对于了解作者的围棋生涯,以及围棋背后所蕴含的中国古典哲学智慧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点睛之笔。
《决斗写真论》

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5月
内容简介:
中平卓马是战后重要的摄影家兼评论家,筱山纪信则活跃于广告和艺能界,1976年成为了威尼斯双年展日本馆代表艺术家。1976年,知名摄影杂志《朝日相机》邀请中平卓马和声势如日中天的摄影家筱山纪信合开专栏,由筱山的摄影作品和引言开头,中平负责穿透镜头、深入摄影者内心世界的摄影论述,一年后集结成了《决斗写真论》一书。一年中,两人透过家、晴天、寺、市区、旅途、印度、工作、风、妻子、平日、插曲、巴黎与明星这13个主题,对“摄影是什么?”“摄影的行为是什么?”“摄影家又是什么?”等相关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思索。中平赤裸、尖锐且深刻的质问评析,为当时的文艺青年及艺术工作者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强烈冲击。
推荐理由:
1.这本摄影著作不亚于罗兰·巴特的《明室:摄影纵横谈》,观点极为激进,不仅详细分析了尤金·阿杰特、沃克·埃文斯及筱山纪信的摄影,两位作者之间有趣的访谈也收录于其中。
2.在本书出版的1970年末期,日本摄影正明显地向主观性和内向性的潮流发展,中平在书中对于筱山纪信的评价极为正面,认同其将拍摄对象全部同等均一化的拍摄视野,与不加区别的凝视方式,如今读来颇出人意表。不幸的是,在1977年本书发行前夕,作者之一、日本摄影评论名家中平卓马因酒精中毒,导致严重失忆与表达能力障碍,本书因此成为了中平卓马最后的批评性雄辩文字。
《这就是达利》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年4月
内容简介:
萨尔瓦多·达利是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和版画家,以探索潜意识的意象著称。达利的画常搜集梦幻中的表现题材,有些画题直接点明为“梦”,却又创造出了一种真实感,还寄寓了某些他所特别偏爱的内涵。他在所描绘的梦境之中,以一种稀奇古怪、不合情理的方式,将普通物象扭曲或者变形。达利对这些物象的描绘精细入微,几乎达到毫发不差的逼真程度,并将它们放在十分荒凉但阳光明媚的风景里。达利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除了绘画,他的文章、口才、动作、相貌甚至是胡须,都给人们留下了扑朔迷离的印象。本书描绘了达利诙谐丰富的一生,书中大量达利画作让人一饱眼福,通过插画分析达利画中的哲学意象更是妙趣横生。
推荐理由:
1.本书作者凯瑟琳·英格拉姆是一名艺术史研究者,她将本书的重心放在了达利的艺术成长方面,通过插画描绘达利一生,相当祛魅。我们从书中看到的是艺术家达利,而不是社会名流达利。
2.作者围绕艺术家生平和创作的关键节点进行解读,我们可跟随作者一窥这位艺术家的传奇人生。谁不想成为达利呢?书的封底有这样一句话:“每天早上我醒来,我都会经历一次极大的狂喜——成为达利的狂喜,我惊讶不已的问我自己,今天将做出什么非凡的事儿呢?“
《亚当夏娃在拂晓》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7年5月
内容简介:
自亚当夏娃开始,两性关系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讨论至今,且有越演越烈之势。在这个话题上,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想法或体悟,各式各样的主张层出不穷,孰是孰非难以定夺。心理学博士克里斯托弗·莱恩和精神科执业医师卡西尔达·杰萨合写了《亚当夏娃在拂晓》一书,综合了人类学、心理学、考古学、灵长类动物学、解剖学等学科知识,以此来检视两性关系漫长的演化历程,从史前时代到狩猎采集时代,再到农耕定居时代,一直到当下。该书以两性关系的探讨为核心,扩展细化到社群组织模式、饮食习惯、育儿模式等,并从远古神话的集体无意识中追溯人类潜意识,落脚点则在于现代人际关系,尤其是家庭关系的内涵,以期为人际交往、伴侣相处过程中的各种障碍、冲突、误解和病症找到根源,寻求科学的解答。
推荐理由:
1.在两位作者看来,传统婚姻正在给数百万计的男人、女人和孩子制造灾难。“白头到老”的婚姻在太多方面都是失败的:无论是感情上的,经济上的,精神上还是性生活方面。毋庸讳言,当下婚姻的神圣性早已被剥离,传统家庭的分崩离析,留下了大批孤独和失落的人,是时候调整对性忠诚或者婚姻制度的认识了。在此意义上,本书颠覆了关于两性关系的标准叙述,颇具启发性。
2.书中对演化心理学理论的缺陷进行了矫正,对达尔文、德斯蒙德•莫利斯等人的学说进行了甄别,追根溯源,以从更深的层次来解释人类配偶制度,追根溯源。
《迷人的温度:温度计里的人类、地球和宇宙史》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年4月
内容简介:
吉诺·格塞雷是美国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他以温度这个物理学的基本概念为主线,横跨生物、医学、工程、天体物理及理论物理等领域,从科学史的角度,探讨了温度与物质及生命之间的联系。作者从人类及其他恒温动物的体温说起,讲述了数百年来地质学家对地球历史的测定与探索,以及来自炽热太阳核心的中微子如何帮助我们了解太阳系的形成与归宿。作者向我们提出了许多有意思的谜题:我们已经知道了太阳的中心温度,为何对地球的中心温度却还不甚明了?无论生活在北极圈还是撒哈拉,为何人类的体温保持不变?为什么大多数哺乳动物和鸟类都有着大致相同的体温?快来书中寻找答案吧。
推荐理由:
1、温度不只是简单的数字,虽然我们天生能够分辨冷热,但是人类学会度量温度只有近几百年而已,对温度的研究更是如此。在过去一百年里,科学家着力研究这些迷人的问题,有些至今仍没有解答。
2、日前,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退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此举受到了多国的批评和争议。巴黎协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把全球温度升幅控制在2℃以内,以应对全球变暖的问题,如此精准的温度控制背后,有着怎样的科学依据?在这本书里,你或许可以找到相关的原理和思考路径。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