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上海电影节上万达、华谊、光线们如何“刮骨疗伤”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上海电影节上万达、华谊、光线们如何“刮骨疗伤”

中国电影接下来该怎么走?

作者:leaf

又是一年上影节,相较于去年的夜夜笙歌,今年的“小龙虾之夜”却显得有些冷清。影视圈资深观察人士谭飞在朋友圈这样写道:这次上海电影节的关键字是“怼”,各种“怼”。导演怼投资人,投资人怼导演,编剧怼导演,导演怼演员,大公司怼小公司,老公司怼新公司。听到声音传出最少的是演员,因为在热钱退潮,遍地裸泳的时代,演员是最被诟病的一撮既得利益者。这几天听到最多的话是:谁都没赚到钱,除了演员,特别是那些带流量的......在一个浮躁年代,一家欢乐无数家愁,似乎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去年欢愉、热闹、项目PPT狂潮仿佛还在眼前,但今年已是一地鸡毛,各种之夜(数量已锐减)更像是显示“还在”的例行公事,大佬们自顾不暇心不在焉。想想李安去年在这儿的劝喻,这么快就成真了,还真有些唏嘘。也好,真实点好,越真实才知道怎么就病下药,否则还是讳疾忌医,到最后安乐死都求之不得。

相比落寞的电视节,今年上海电影节似乎热闹的多。

那边,阿里文娱集团董事长俞永福邀请了同业竞争对手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华谊兄弟影业总经理叶宁一起探讨了电影产业新基础设施话题,并聊起关于行业竞争的话题。这边,财经媒体《每日经济新闻》又联手上海电影集团、上海国际电影节组委会举办了一场“中国影视领袖峰会”论坛,任仲伦、王中磊、王长田、曾茂军等影视和资本界大佬就影视并购和留住电影观众再次展开了一场讨论。

相比去年还在追捧“几年赶超北美”的疯狂,在经历了2016年整个影视市场低迷和今年好莱坞大片的碾压下,本届电影节大家都变得冷静、理性、平和起来。

电影人、投资人、财经媒体人的电影产业视角

上海电影集团董事长任仲伦、IDG资本全球董事长熊晓鸽、《每日经济新闻》总编辑雷萍分别以电影创作者、电影投资人和影视财经媒体人的身份畅聊他们对当下电影市场的观点,并对未来电影的发展摆明了自己的态度。

上海电影集团董事长任仲伦:中国电影发展的出路在于质量、时效和合理性

相比去年整个影视市场对于资本的追捧和吹嘘,今年上海电影节显得较为冷静、理性、平和,任仲伦认为这或许是件好事。去年导演李安就在论坛期间提前给浇了一盆冷水,让节奏慢下来,不想电影节一结束,预言就实现了。

去年全年市场票房低迷,最后全年总票房457亿,离电影节期间幻想的600亿差了许多。而2017年已过去大半年,中国电影票房增长依然处在一个僵持阶段,特别是3月份以来,海外进口片占了绝对优势,分别拿走了3、4、5月70%以上的票房。

2007—2016年全国电影票房及增长趋势(图片来源:《中国电影产业供给侧改革白皮书》)

现在每到影视大佬相聚的场合,聊得不再是如何赶超北美,而是感叹进口片碾压国产片之殇。印度体育题材《摔跤吧!爸爸》却能以超10亿票房打败同时期诸多好莱坞大片,成为行业常常聊起的案例。

任仲伦认为,任何一个产业和产业形成的市场需求或供给平衡始终是一条真理。行业人聚在一起讨论供给侧的改革并聚焦供给端,追根究底需要思考中国电影的供给质量、时效性和结构的合理性。

IDG资本全球董事长熊晓鸽:颠覆性的技术和模式外,讲故事最重要

熊晓鸽做记者出身,也喜欢看电影,后来他去了美国IDG公司工作,2003年任仲伦当上海电影集团董事长后去美国访问,就是熊晓鸽接待的。任仲伦上任后拍的300多部影片,熊晓鸽可以说是一个见证人。

他在美国工作的这些年,他经常会想:美国历史短,故事非常少,好莱坞大片却可以卖到全世界。中国历史那么悠久,有那么多的故事,能被国外接受的电影却少的可怜。连IDG董事长的外甥就是美国好莱坞非常成功的导演,《加勒比海盗1、2、3》都是他导演的。所以,熊晓鸽所在的IDG也一直非常注重在电影行业的投资,专门寻找一些会讲故事的制片公司去投。

2010年,IDG参与投资传奇时代影业,让他惊奇的是,一个28人规模的公司,做出的电影票房居然超过上影和中影的票房总和。熊晓鸽觉得这个模式了不起可以借鉴,所以在当熊晓鸽看到《盗梦空间》时很快就决定了投资,金额高达8500万美元。后来传奇时代影业被万达收购,IDG就从这个公司退了出来。

但是国外这种做电影的高效率模式却可以值得推荐,熊晓鸽提供了三点参考意见:

一、好故事的开端还有个好剧本。在过去的3年,熊晓鸽悄悄做了一件事,就是在南加州大学和美国电影研究院,建立了一个中国故事奖学金,让美国学电影的学生写中国故事。如今3年过去,已经有9个相关剧本。

二、故事讲给观众听不听,他们是否愿意掏钱买票。国产片如何做到像好莱坞电影或者《摔跤吧!爸爸》这里电影吸引到全球观众,这是电影人和投资人都需要考虑的问题。

三、寻找颠覆性的技术和模式。熊晓鸽在尝试跟国外合作中主要通过参股和并购的方法,但做这些并不只是有钱那么简单。但中国影视公司在收购海外公司时一定要吸取日本曾经犯过的错误,买下了国外的电影公司和人才,管理方法也一定要跟上,否则很难留住人才。

《每日经济新闻》总编辑雷萍: 制片人跨界做金融时,资本泡沫便暴露无遗

每日经济新闻总编辑雷萍从财经媒体人的角度也聊了当下产业经济和资本市场。

据雷萍表示,在梳理近两年影视行业上市公司和拟上市公司中,影视明星参与其中的案例是颇为常见的,而媒体行业对这方面的诸多报道也引起了证监会的高度重视,有的上市收购甚至因这些报道而被叫停。

她认为,现在影视产业看起来火旺,但大多数都是资本堆起来的虚火,当制片人都纷纷跨界做金融高手的时候,很多问题就暴露出来了。而影视产业的工业化需要一整套的支撑,单单凭借范冰冰、赵薇、刘诗诗这些明星人气支撑起来的风险都是比较大的,对普通股民更是一种伤害。

而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增长与减缓,与资本市场对影视的冷热也息息相关,资本与影视行业的距离需要适当而止。从去年开始,证监会与上市公司,对影视产业也做了一系列降温动作,热钱正在推出,虚火也在降温。而资本的大门则会向有实力、积累的影视公司敞开。而一些没有实力和作品的中小影视公司或许就如之前预测,成为那消失的20%。

影视并购风险加剧,万达、光线、完美等业界大佬给出良药

中国电影产业近几年来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资本和电影结合愈发深入,而并购也成为众传统影视公司做大做强的必经之路。比如,让熊晓鸽惊奇的28人规模公司传奇时代影业,IDG参与投资后,万达在去年就收购了这家公司,成为全球拥有银幕数最多的院线公司。而光线在并购猫眼之后,又宣布启动猫眼独立IPO也着实让业界好奇意外。完美在去年回归A股后,在影视板块布局也颇为瞩目,不但并购时代经典院线,还参股杨幂所在的新三板公司嘉行传媒。

如今证监会管控严谨下,万达、光线、完美这些行业大佬们又是如何看待目前的影视并购现状并努力化解困境的呢?

万达在文化产业板块上的布局挑战:让IP持续创造IP

万达海外并购时代影业备受业内瞩目,对于收购方面的价格,万达给人的印象就是豪气“买买买”,曾茂军看来,对于布局全产业链的万达来说,收购价格却是合理的。除了购买内容外,万达还能延伸在主题公园、游戏及其他生态等一系列IP产业链上的拓展。

他认为并购仅仅是个开始,能不能让IP持续创造IP,让IP从电影走向影视、游戏、主题公园、衍生品、零售商品等才是并购的未来。这一点,他觉得迪士尼在收购卢卡斯影业上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80亿美金收购的价格在几年的时间通过星战电影系列给迪士尼创造了超380亿资金收益,这就是IP的转化价值。而目前,万达也在《环太平洋2》这部电影中做了尝试,做了相关游戏、类似于变形金刚类的机甲衍生品并准备上市。

当然并购最大的难点就是文化的整合,熊晓鸽提到了关于管理上的问题,万达也注意到了这点,所以如何利用美国电影工业优势来协助万达把电影做大。从并购传奇影业后,万达已陆续发布了《魔兽》、《长城》、《金刚:骷髅岛》三部电影,都取得了超过10亿美金的票房成绩,而好莱坞的公司还没有能在中国连续上映三部还能超过10亿美金这个数据的。

传奇在做电影内容上专业,但对IP的认识不够,曾茂军认为,万达考虑的是全产业链,在IP版权开发上会有所区别。万达接下来就要把传奇在去年之前的24部影片IP进行梳理,在主题公园和游戏上进行产业结合。

弘毅投资董事总经理崔志芳也表示在投资万达影视时,就是看中了万达在海外扩张时表现的实力:海外发行实力、全球院线布局和思路。

光线收购猫眼背后的发行策略:保底发行、申请IPO独立上市

作为一家以制片和发行见长的公司,光线虽然也投资了60家公司,在投资方法上万达却有着明显的差异。王长田认为,万达在收购上会“一口气吃下去慢慢消化”,而光线采取一步步试吃的心态,而在投资公司上大部分倾向于小公司,而目前只有猫眼算是一个比较大的尝试。

“我投资猫眼并不想把它消化,而是希望它成为一家独立公司,成为中国电影行业的猫眼,而不是光线的猫眼。”王长田认为,花大价钱买一个公司部门对光线来说不太划算。目前猫眼有独立上市的打算,拥有自己的投资布局和主体投资。

当然想要独立上市,对目前净利润指标还不太理想的猫眼来说还有一点难度,王长田也表示,虽然猫眼在去年亏损了十几个亿,不过到了今年前5个月,利润开始起色已赚了2个亿,而在广告、会员、售票佣金等业务上也保持着较好的增长,基本保持每个月超4千万的增长势头。按照这个趋势,王朝田认为到了明年猫眼申请独立IPO就能达到申报要求。

如今猫眼不单单是一家票务公司,也独立发行了不少优秀影片,而对于近两年流行的保底发行,王长田表示是拒绝的。作为《美人鱼》25%的投资者,王长田认为《美人鱼》之前传出的好一些保底发行信息是有误差的,而保底也是违反市场规律的做法,其实大多80%的保底最后都是以不愉快合作告终。

“至少目前广泛实行的保底做法,猫眼和光线都不太会去做。”此外,光线也参投了喜天影视公司,看中其在艺人经纪业务板块、影视投资上的能力。

回归A股的完美世界影视:并购院线+参股明星公司

今年完美世界影视参股嘉行传媒,引起了业内很大关注。如今明星公司参股风险有着高收益高风险的特点,完美影视董事长廉洁却不这么认为,嘉行在他看来并不是纯粹是一家明星公司,在做相关投资时,完美主要针对公司商业模式、团队、业务进行整体的考虑。

做了近20年投资,廉洁在考虑投资一家公司时至少要6个月时间,之所以坚定参股嘉行传媒,也是在亲自参与嘉行传媒的创始人会议后才下定决心。“那个会开了三四个小时,让我觉得这个团队如此充满活力,公司业务发展板块非常清晰,他们给自己定位是综合性文化娱乐公司,业务本质是艺人经纪、电视剧、电影的制作等。”

在投资七八个月后,《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火了,很多人以为完美是在电视剧火了之后才做的投资,其实在这之前的几个月他们就在进行着观察和沟通,甚至讨论过在这部剧里放是个艺人,所以里面出现了很多嘉行的艺人。

完美影视在这场参投中不仅仅是财务投资者,他们也讲究战略和协同效应,比如双方共同开发电视剧、电影,包括青春剧,包括嘉行《烈火如歌》游戏也是完美来开发。廉洁认为,游戏影视类的公司投资一定要考虑战略,抓住市场新的现象。

完美成立快9年来,一直在关注新兴的公司,廉洁表示很快他们也要公布入股另外一个公司,来做网剧和网剧这块。而在海外资产运作上,完美世界和环球影业也有了5年不少于50部片单的合作,并参与电影全球的分帐,且在美国有线电视、DVD等做衍生品的投资。

对于好莱坞,完美一直抱着敞开的胸怀,无论是买控股,还是参与小股,甚至跟很多团队合作都一直在摸索,从电影到电视。目前,完美还打算跟美国两家公司成立和中国电影相关的合资企业,三方同股同权创立这样的机构。

当然对于影视板块对完美的利润贡献,廉洁表示目前来看还很难说单纯的影视收入,他认为将影视和游戏放在一起才有希望产生聚合和化学的作用。即使这样影视从现在不到30%,慢慢增长,一半一半都是有可能的。

内容创作者,如何让观众留在电影院?

2011—2016年可以说是整个中国电影产业得到资本疯狂涌入的六年,正如论坛上大佬么所说,本期待中国电影在“不缺钱”了之后能够出现越来越多的好电影,但6年间好口碑的电影数量增速却差强人意。

在互联网视频崛起的大环境下,电影内容工作者和院线经理们如何将观众留在电影院,让观众主动掏出腰包去贡献电影票房,以华谊为首的影视大佬们又有怎样的考虑和打算?

中国银幕数的急剧增长下,院线的过剩之忧

2017年过半,中国银幕数已成全球首位了,但银幕单产利润却被摊薄,有时观看一场电影,一个影厅了也不过寥寥数人。大地影院集团总经理于欣也被很多人问过这个问题,她觉得单看目前中国的人口状态和时间点,谈饱和还有点过早。

人均观影次数上,2016年中国刚刚达到1次,北美是3.7次,从每百万人口拥有的银幕数量,北美是121块,中国还只是30块。从这个数据参考下,她认为中国的银幕市场包括中国电影票房市场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院线们就可以高枕无忧,问题在于终端市场出现了极度不饱和。影院银幕数虽然在迅速增长,但是供给端的内容出现了不匹配。于欣认为,目前中国的电影市场,包括终端市场,在整个大的历史发展曲线中,刚刚过了一个快速的迅猛的增长期,下一步进入平稳的增长期,接下来进入相对成熟的增长期。

现在,增长率缓慢下来是必然的结果,只是出现的比较突然,大家没有心理准备,这时候也是逐渐产生了上游的供给数量和下游的数量不匹配。不过,随着电影市场的发展,观众的品位和鉴赏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这时候出现了供给端的不匹配还有内容的不过关,就容易出现不匹配的情况。

目前整个市场发展空间依旧很大,但阶段性的痛苦和疼痛还是有的,质量不好的终端终究会被淘汰,市场走进调整发展的模式,进入一个优化它的发展模式,进入有增有涨的循环。

电影数量和质量上结构不匹配,如何破局?

现在市场提供的电影数量上在迅猛增长,但观众为什么越来越不愿意进电影院了,上海电影集团董事长任仲伦认为问题出在供给的有效性和品质上。

尤其在某一类题材获得成功后,会出现比较多的跟风、模仿现象,不少影视投资者想赚快钱,每年产出的类型却比较单一,前两年还比较成功的中小成本喜剧、青春类型,在今年不吃香了。“类型多样化的缺少,单种类型的比较密集的堆积可能是这几年影片当中很重要的现象”。

创造力跟不上,提供影片内容很少能打动人心,而现在行业大多依赖大数据,之前数据结论多为:电影观众是17岁到23岁的主体,他们懒的思考,只想娱乐。按照这样的大数据的分析,引导行业这几年相当部分的影片朝着这个方向走,忽略了影片可能产生的其它东西。任仲伦认为,大数据只是一个参考工具,如果成为引导消费热点后,则很容易出现问题。《摔跤吧!爸爸》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本质上就是抓住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去年华谊兄弟在电影票房业绩上虽然不太理想,但出品的电影大多口碑不错,也看的出华谊在做电影内容的决心。如今在好莱坞重工业体系大片上,国产片在今年屡屡被碾压,王中磊也表示出了担忧,“我们持续产出高质量电影内容的能力是比较弱的,在工业体系上,造成了供给端非常大的弱点,也会被已经做了常年的工业体系配置的美国电影工业取代。”不过内容仍然是最重要的,怎么产生高质量影片是关键。

从《我不是潘金莲》、《罗曼蒂克消亡史》再到《芳华》,可以看得出华谊最近在现实主义题材上比较发力。其旗下发行公司参与引进的《摔跤吧!爸爸》在中国的成功也印证其在电影策略上的可取之处,“电影就是两种,一种是造梦,一种是真实。如果一个国家电影里面没有优秀的现实主义题材,没有真实的人的生活,如果电影全部都是虚无和没有真实的脚踏实地的生活反映现实中最真实的部分的电影,就不叫电影。”

而跟海外合作比较密切的邵氏兄弟执行董事姜伟也认为,无论是海外大片还是国产片,题材和人才是很重要的。而今年已经进入下半年,对于国产片来说还有暑期、国庆、圣诞新年三个黄金档期,国产片还能都否出现一个爆款?国产电影工作者们面临的是依旧是阵痛还是重生,但都需要好好思考一下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万达集团

4.3k
  • 万达电影(002739.SZ):间接控股股东股权转让完成,公司控制权变更
  • 万达电影(002739.SZ):控股股东万达投资解除质押7000万股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上海电影节上万达、华谊、光线们如何“刮骨疗伤”

中国电影接下来该怎么走?

作者:leaf

又是一年上影节,相较于去年的夜夜笙歌,今年的“小龙虾之夜”却显得有些冷清。影视圈资深观察人士谭飞在朋友圈这样写道:这次上海电影节的关键字是“怼”,各种“怼”。导演怼投资人,投资人怼导演,编剧怼导演,导演怼演员,大公司怼小公司,老公司怼新公司。听到声音传出最少的是演员,因为在热钱退潮,遍地裸泳的时代,演员是最被诟病的一撮既得利益者。这几天听到最多的话是:谁都没赚到钱,除了演员,特别是那些带流量的......在一个浮躁年代,一家欢乐无数家愁,似乎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去年欢愉、热闹、项目PPT狂潮仿佛还在眼前,但今年已是一地鸡毛,各种之夜(数量已锐减)更像是显示“还在”的例行公事,大佬们自顾不暇心不在焉。想想李安去年在这儿的劝喻,这么快就成真了,还真有些唏嘘。也好,真实点好,越真实才知道怎么就病下药,否则还是讳疾忌医,到最后安乐死都求之不得。

相比落寞的电视节,今年上海电影节似乎热闹的多。

那边,阿里文娱集团董事长俞永福邀请了同业竞争对手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华谊兄弟影业总经理叶宁一起探讨了电影产业新基础设施话题,并聊起关于行业竞争的话题。这边,财经媒体《每日经济新闻》又联手上海电影集团、上海国际电影节组委会举办了一场“中国影视领袖峰会”论坛,任仲伦、王中磊、王长田、曾茂军等影视和资本界大佬就影视并购和留住电影观众再次展开了一场讨论。

相比去年还在追捧“几年赶超北美”的疯狂,在经历了2016年整个影视市场低迷和今年好莱坞大片的碾压下,本届电影节大家都变得冷静、理性、平和起来。

电影人、投资人、财经媒体人的电影产业视角

上海电影集团董事长任仲伦、IDG资本全球董事长熊晓鸽、《每日经济新闻》总编辑雷萍分别以电影创作者、电影投资人和影视财经媒体人的身份畅聊他们对当下电影市场的观点,并对未来电影的发展摆明了自己的态度。

上海电影集团董事长任仲伦:中国电影发展的出路在于质量、时效和合理性

相比去年整个影视市场对于资本的追捧和吹嘘,今年上海电影节显得较为冷静、理性、平和,任仲伦认为这或许是件好事。去年导演李安就在论坛期间提前给浇了一盆冷水,让节奏慢下来,不想电影节一结束,预言就实现了。

去年全年市场票房低迷,最后全年总票房457亿,离电影节期间幻想的600亿差了许多。而2017年已过去大半年,中国电影票房增长依然处在一个僵持阶段,特别是3月份以来,海外进口片占了绝对优势,分别拿走了3、4、5月70%以上的票房。

2007—2016年全国电影票房及增长趋势(图片来源:《中国电影产业供给侧改革白皮书》)

现在每到影视大佬相聚的场合,聊得不再是如何赶超北美,而是感叹进口片碾压国产片之殇。印度体育题材《摔跤吧!爸爸》却能以超10亿票房打败同时期诸多好莱坞大片,成为行业常常聊起的案例。

任仲伦认为,任何一个产业和产业形成的市场需求或供给平衡始终是一条真理。行业人聚在一起讨论供给侧的改革并聚焦供给端,追根究底需要思考中国电影的供给质量、时效性和结构的合理性。

IDG资本全球董事长熊晓鸽:颠覆性的技术和模式外,讲故事最重要

熊晓鸽做记者出身,也喜欢看电影,后来他去了美国IDG公司工作,2003年任仲伦当上海电影集团董事长后去美国访问,就是熊晓鸽接待的。任仲伦上任后拍的300多部影片,熊晓鸽可以说是一个见证人。

他在美国工作的这些年,他经常会想:美国历史短,故事非常少,好莱坞大片却可以卖到全世界。中国历史那么悠久,有那么多的故事,能被国外接受的电影却少的可怜。连IDG董事长的外甥就是美国好莱坞非常成功的导演,《加勒比海盗1、2、3》都是他导演的。所以,熊晓鸽所在的IDG也一直非常注重在电影行业的投资,专门寻找一些会讲故事的制片公司去投。

2010年,IDG参与投资传奇时代影业,让他惊奇的是,一个28人规模的公司,做出的电影票房居然超过上影和中影的票房总和。熊晓鸽觉得这个模式了不起可以借鉴,所以在当熊晓鸽看到《盗梦空间》时很快就决定了投资,金额高达8500万美元。后来传奇时代影业被万达收购,IDG就从这个公司退了出来。

但是国外这种做电影的高效率模式却可以值得推荐,熊晓鸽提供了三点参考意见:

一、好故事的开端还有个好剧本。在过去的3年,熊晓鸽悄悄做了一件事,就是在南加州大学和美国电影研究院,建立了一个中国故事奖学金,让美国学电影的学生写中国故事。如今3年过去,已经有9个相关剧本。

二、故事讲给观众听不听,他们是否愿意掏钱买票。国产片如何做到像好莱坞电影或者《摔跤吧!爸爸》这里电影吸引到全球观众,这是电影人和投资人都需要考虑的问题。

三、寻找颠覆性的技术和模式。熊晓鸽在尝试跟国外合作中主要通过参股和并购的方法,但做这些并不只是有钱那么简单。但中国影视公司在收购海外公司时一定要吸取日本曾经犯过的错误,买下了国外的电影公司和人才,管理方法也一定要跟上,否则很难留住人才。

《每日经济新闻》总编辑雷萍: 制片人跨界做金融时,资本泡沫便暴露无遗

每日经济新闻总编辑雷萍从财经媒体人的角度也聊了当下产业经济和资本市场。

据雷萍表示,在梳理近两年影视行业上市公司和拟上市公司中,影视明星参与其中的案例是颇为常见的,而媒体行业对这方面的诸多报道也引起了证监会的高度重视,有的上市收购甚至因这些报道而被叫停。

她认为,现在影视产业看起来火旺,但大多数都是资本堆起来的虚火,当制片人都纷纷跨界做金融高手的时候,很多问题就暴露出来了。而影视产业的工业化需要一整套的支撑,单单凭借范冰冰、赵薇、刘诗诗这些明星人气支撑起来的风险都是比较大的,对普通股民更是一种伤害。

而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增长与减缓,与资本市场对影视的冷热也息息相关,资本与影视行业的距离需要适当而止。从去年开始,证监会与上市公司,对影视产业也做了一系列降温动作,热钱正在推出,虚火也在降温。而资本的大门则会向有实力、积累的影视公司敞开。而一些没有实力和作品的中小影视公司或许就如之前预测,成为那消失的20%。

影视并购风险加剧,万达、光线、完美等业界大佬给出良药

中国电影产业近几年来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资本和电影结合愈发深入,而并购也成为众传统影视公司做大做强的必经之路。比如,让熊晓鸽惊奇的28人规模公司传奇时代影业,IDG参与投资后,万达在去年就收购了这家公司,成为全球拥有银幕数最多的院线公司。而光线在并购猫眼之后,又宣布启动猫眼独立IPO也着实让业界好奇意外。完美在去年回归A股后,在影视板块布局也颇为瞩目,不但并购时代经典院线,还参股杨幂所在的新三板公司嘉行传媒。

如今证监会管控严谨下,万达、光线、完美这些行业大佬们又是如何看待目前的影视并购现状并努力化解困境的呢?

万达在文化产业板块上的布局挑战:让IP持续创造IP

万达海外并购时代影业备受业内瞩目,对于收购方面的价格,万达给人的印象就是豪气“买买买”,曾茂军看来,对于布局全产业链的万达来说,收购价格却是合理的。除了购买内容外,万达还能延伸在主题公园、游戏及其他生态等一系列IP产业链上的拓展。

他认为并购仅仅是个开始,能不能让IP持续创造IP,让IP从电影走向影视、游戏、主题公园、衍生品、零售商品等才是并购的未来。这一点,他觉得迪士尼在收购卢卡斯影业上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80亿美金收购的价格在几年的时间通过星战电影系列给迪士尼创造了超380亿资金收益,这就是IP的转化价值。而目前,万达也在《环太平洋2》这部电影中做了尝试,做了相关游戏、类似于变形金刚类的机甲衍生品并准备上市。

当然并购最大的难点就是文化的整合,熊晓鸽提到了关于管理上的问题,万达也注意到了这点,所以如何利用美国电影工业优势来协助万达把电影做大。从并购传奇影业后,万达已陆续发布了《魔兽》、《长城》、《金刚:骷髅岛》三部电影,都取得了超过10亿美金的票房成绩,而好莱坞的公司还没有能在中国连续上映三部还能超过10亿美金这个数据的。

传奇在做电影内容上专业,但对IP的认识不够,曾茂军认为,万达考虑的是全产业链,在IP版权开发上会有所区别。万达接下来就要把传奇在去年之前的24部影片IP进行梳理,在主题公园和游戏上进行产业结合。

弘毅投资董事总经理崔志芳也表示在投资万达影视时,就是看中了万达在海外扩张时表现的实力:海外发行实力、全球院线布局和思路。

光线收购猫眼背后的发行策略:保底发行、申请IPO独立上市

作为一家以制片和发行见长的公司,光线虽然也投资了60家公司,在投资方法上万达却有着明显的差异。王长田认为,万达在收购上会“一口气吃下去慢慢消化”,而光线采取一步步试吃的心态,而在投资公司上大部分倾向于小公司,而目前只有猫眼算是一个比较大的尝试。

“我投资猫眼并不想把它消化,而是希望它成为一家独立公司,成为中国电影行业的猫眼,而不是光线的猫眼。”王长田认为,花大价钱买一个公司部门对光线来说不太划算。目前猫眼有独立上市的打算,拥有自己的投资布局和主体投资。

当然想要独立上市,对目前净利润指标还不太理想的猫眼来说还有一点难度,王长田也表示,虽然猫眼在去年亏损了十几个亿,不过到了今年前5个月,利润开始起色已赚了2个亿,而在广告、会员、售票佣金等业务上也保持着较好的增长,基本保持每个月超4千万的增长势头。按照这个趋势,王朝田认为到了明年猫眼申请独立IPO就能达到申报要求。

如今猫眼不单单是一家票务公司,也独立发行了不少优秀影片,而对于近两年流行的保底发行,王长田表示是拒绝的。作为《美人鱼》25%的投资者,王长田认为《美人鱼》之前传出的好一些保底发行信息是有误差的,而保底也是违反市场规律的做法,其实大多80%的保底最后都是以不愉快合作告终。

“至少目前广泛实行的保底做法,猫眼和光线都不太会去做。”此外,光线也参投了喜天影视公司,看中其在艺人经纪业务板块、影视投资上的能力。

回归A股的完美世界影视:并购院线+参股明星公司

今年完美世界影视参股嘉行传媒,引起了业内很大关注。如今明星公司参股风险有着高收益高风险的特点,完美影视董事长廉洁却不这么认为,嘉行在他看来并不是纯粹是一家明星公司,在做相关投资时,完美主要针对公司商业模式、团队、业务进行整体的考虑。

做了近20年投资,廉洁在考虑投资一家公司时至少要6个月时间,之所以坚定参股嘉行传媒,也是在亲自参与嘉行传媒的创始人会议后才下定决心。“那个会开了三四个小时,让我觉得这个团队如此充满活力,公司业务发展板块非常清晰,他们给自己定位是综合性文化娱乐公司,业务本质是艺人经纪、电视剧、电影的制作等。”

在投资七八个月后,《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火了,很多人以为完美是在电视剧火了之后才做的投资,其实在这之前的几个月他们就在进行着观察和沟通,甚至讨论过在这部剧里放是个艺人,所以里面出现了很多嘉行的艺人。

完美影视在这场参投中不仅仅是财务投资者,他们也讲究战略和协同效应,比如双方共同开发电视剧、电影,包括青春剧,包括嘉行《烈火如歌》游戏也是完美来开发。廉洁认为,游戏影视类的公司投资一定要考虑战略,抓住市场新的现象。

完美成立快9年来,一直在关注新兴的公司,廉洁表示很快他们也要公布入股另外一个公司,来做网剧和网剧这块。而在海外资产运作上,完美世界和环球影业也有了5年不少于50部片单的合作,并参与电影全球的分帐,且在美国有线电视、DVD等做衍生品的投资。

对于好莱坞,完美一直抱着敞开的胸怀,无论是买控股,还是参与小股,甚至跟很多团队合作都一直在摸索,从电影到电视。目前,完美还打算跟美国两家公司成立和中国电影相关的合资企业,三方同股同权创立这样的机构。

当然对于影视板块对完美的利润贡献,廉洁表示目前来看还很难说单纯的影视收入,他认为将影视和游戏放在一起才有希望产生聚合和化学的作用。即使这样影视从现在不到30%,慢慢增长,一半一半都是有可能的。

内容创作者,如何让观众留在电影院?

2011—2016年可以说是整个中国电影产业得到资本疯狂涌入的六年,正如论坛上大佬么所说,本期待中国电影在“不缺钱”了之后能够出现越来越多的好电影,但6年间好口碑的电影数量增速却差强人意。

在互联网视频崛起的大环境下,电影内容工作者和院线经理们如何将观众留在电影院,让观众主动掏出腰包去贡献电影票房,以华谊为首的影视大佬们又有怎样的考虑和打算?

中国银幕数的急剧增长下,院线的过剩之忧

2017年过半,中国银幕数已成全球首位了,但银幕单产利润却被摊薄,有时观看一场电影,一个影厅了也不过寥寥数人。大地影院集团总经理于欣也被很多人问过这个问题,她觉得单看目前中国的人口状态和时间点,谈饱和还有点过早。

人均观影次数上,2016年中国刚刚达到1次,北美是3.7次,从每百万人口拥有的银幕数量,北美是121块,中国还只是30块。从这个数据参考下,她认为中国的银幕市场包括中国电影票房市场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院线们就可以高枕无忧,问题在于终端市场出现了极度不饱和。影院银幕数虽然在迅速增长,但是供给端的内容出现了不匹配。于欣认为,目前中国的电影市场,包括终端市场,在整个大的历史发展曲线中,刚刚过了一个快速的迅猛的增长期,下一步进入平稳的增长期,接下来进入相对成熟的增长期。

现在,增长率缓慢下来是必然的结果,只是出现的比较突然,大家没有心理准备,这时候也是逐渐产生了上游的供给数量和下游的数量不匹配。不过,随着电影市场的发展,观众的品位和鉴赏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这时候出现了供给端的不匹配还有内容的不过关,就容易出现不匹配的情况。

目前整个市场发展空间依旧很大,但阶段性的痛苦和疼痛还是有的,质量不好的终端终究会被淘汰,市场走进调整发展的模式,进入一个优化它的发展模式,进入有增有涨的循环。

电影数量和质量上结构不匹配,如何破局?

现在市场提供的电影数量上在迅猛增长,但观众为什么越来越不愿意进电影院了,上海电影集团董事长任仲伦认为问题出在供给的有效性和品质上。

尤其在某一类题材获得成功后,会出现比较多的跟风、模仿现象,不少影视投资者想赚快钱,每年产出的类型却比较单一,前两年还比较成功的中小成本喜剧、青春类型,在今年不吃香了。“类型多样化的缺少,单种类型的比较密集的堆积可能是这几年影片当中很重要的现象”。

创造力跟不上,提供影片内容很少能打动人心,而现在行业大多依赖大数据,之前数据结论多为:电影观众是17岁到23岁的主体,他们懒的思考,只想娱乐。按照这样的大数据的分析,引导行业这几年相当部分的影片朝着这个方向走,忽略了影片可能产生的其它东西。任仲伦认为,大数据只是一个参考工具,如果成为引导消费热点后,则很容易出现问题。《摔跤吧!爸爸》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本质上就是抓住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去年华谊兄弟在电影票房业绩上虽然不太理想,但出品的电影大多口碑不错,也看的出华谊在做电影内容的决心。如今在好莱坞重工业体系大片上,国产片在今年屡屡被碾压,王中磊也表示出了担忧,“我们持续产出高质量电影内容的能力是比较弱的,在工业体系上,造成了供给端非常大的弱点,也会被已经做了常年的工业体系配置的美国电影工业取代。”不过内容仍然是最重要的,怎么产生高质量影片是关键。

从《我不是潘金莲》、《罗曼蒂克消亡史》再到《芳华》,可以看得出华谊最近在现实主义题材上比较发力。其旗下发行公司参与引进的《摔跤吧!爸爸》在中国的成功也印证其在电影策略上的可取之处,“电影就是两种,一种是造梦,一种是真实。如果一个国家电影里面没有优秀的现实主义题材,没有真实的人的生活,如果电影全部都是虚无和没有真实的脚踏实地的生活反映现实中最真实的部分的电影,就不叫电影。”

而跟海外合作比较密切的邵氏兄弟执行董事姜伟也认为,无论是海外大片还是国产片,题材和人才是很重要的。而今年已经进入下半年,对于国产片来说还有暑期、国庆、圣诞新年三个黄金档期,国产片还能都否出现一个爆款?国产电影工作者们面临的是依旧是阵痛还是重生,但都需要好好思考一下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