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觥筹交错的电影之夜、汁液纷飞的小龙虾和无处安放的电影文青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觥筹交错的电影之夜、汁液纷飞的小龙虾和无处安放的电影文青

这是一个不缺少节日的时代,一座魔幻的城市以电影或艺术的名义向外发出邀请,似乎很快就能成就一个节日,一种文化现象,甚至一门精明的生意。

每年6月,为期9天的电影节,已经成为上海文化生活的重要景观。创办20年,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已经吸引了150多万中国观众,总计吸引近万名中外影人,造访上海。

从最初一张纸的排片表,到今年超过1500场展映场次,来自106个国家和地区的2528部影片报名金爵奖,不断刷新历史纪录。

电影节虽然还未结束,已经有13家电影公司发布了114部电影片单。

今年的上影节期间,上映500多部中外佳片,45家指定影院覆盖全市16个区。

据媒体报道,6月11日上午8时,上海国际电影节国际影片展映影展正式售票,开票1分钟后售出38619张,5分钟后数字飙升到122965张。截至到当天18时,售票共计35.3万张。

这是一个不缺少节日的时代,一座魔幻的城市以电影或艺术的名义向外发出邀请,似乎很快就能成就一个节日,一种文化现象,甚至一门精明的生意。

电影之夜:影视公司角力场

6月18号晚,星皓影业《西游记女儿国》时尚之夜门前被影片主演赵丽颖的粉丝围得水泄不通。

“黄牛”也看准时机,想尽办法倒卖入场证件,为此主办方提高了安保级别,记者领取记者证,除了核对姓名、单位,还要当场拨打记者预留的手机号码,看是不是本人。有了记者证和手上盖的特殊印戳,才能进入发布会内场。严密的安保措施让不少企图混进会场的粉丝被安保人员识别出来。

有人戏称,在上海电影节期间:一流的电影公司办酒会;二流的电影公司办发布会;三流的电影公司留守会场展位。

每年,在上海电影节期间,各大影视公司几乎承包下了黄浦江两岸的所有会所、酒店和公馆,各类主题酒会让影视圈和媒体人应接不暇。

无疑,在电影作品背后,这一场场“之夜”已然成为影视公司的另一个“角力场”。有的代表着“实力展示”,有的代表着“资本需求”,更多是每个公司未来版图掀起的裙角。

站在外滩22号“华盛会馆”的露天舞台,负责人赵先生指着对岸浦东陆家嘴的花旗银行大楼说:“这块7000平米的巨幅LED显示屏,一小时独家播放的费用高达15万人民币。”说话间,楼体上“万达电影”和“万达集团”的字样开始循环播放。

而作为一家场地预定网站的销售人员,陈钦瑞却能感受到这一场场盛宴背后所呈现出的些许变化。

陈钦瑞告诉暴娱君(ID:baoyu_18),他负责的都是北京地区的影视公司在上海电影节期间会场、酒店、会馆等的预定工作。

经历过三年上海电影节的场地预定工作,陈钦瑞明显感觉到,“今年的场地需求有一个明显的下滑,电影节期间外滩的会所生意也并不是很好。”

“万豪、香格里拉、希尔顿等国际酒店资源还是比较紧张,可能是因为现在已经开始到了旅游旺季。但是对于外滩沿岸会馆资源来说,无论从咨询量和最终的预定成交量来说,下滑是明显的。”

“去年比今年人多,去年我安排了200多万元的酒会,12-15场左右。今年我安排了才100来万元,大概有7-8场。”

陈钦瑞推测,整个电影界期间,今年的各种“之夜”,从数量上比去年差不多少了30%。

早在5月中旬,某北京的影视公司行政人员蔡女士就专程飞来上海预定电影节期间举办酒会的场地。她的感受是“今年好像并没有出现很难订场地的情况。去年差不多也是提前一个月过来考察,好地段、性价比高的会馆许多已经订不上了。而今年可选择的范围还很大,许多场地的酒水甚至还有打折。”

陈钦瑞说,“确实,今年上影节期间的场地租赁以及酒水费用和平时相比也没有上涨。外滩沿岸一般的会所人均258元,稍微好一些的人均400-500元,顶级的在人均 600元左右。通过我们,可能还能享受到酒水七折、八折的优惠。这种情况在前几年都是没有出现过的。”

“小龙虾” ——上海电影节的正确社交方式

上海电影节举行期间正值小龙虾大规模上市,因此被人戏称为“小龙虾电影节”。

影片《龙虾刑警》很会蹭热点,片方租下了黄浦江上的一艘游轮,改名为“龙虾刑警号”,现场还给粉丝和记者准备了1.5万个各种味道的小龙虾。《龙虾刑警》主演袁姗姗说,这是她第一次在上海坐游轮,“也是第一次在游轮上参加发布会,非常特别。”

可以说,在一些人眼中,金爵奖可能远不如一个小龙虾局来的重要。

上海电影节期间,优酷携手《火星情报局》联合推出一组上海文娱消费大数据,#我发现#的趣味数据长图迅速在朋友圈刷屏。

其中一组数据成为人们热议的对象:

“上海电视电影节期间,小龙虾的销量猛增30%”。

“这个数字并不夸张,最近一周我们店小龙虾的销售涨幅只会比这个数字更高。”位于静安区新闸路上一家小龙虾店老板说道。

6月19号晚十点半,已经进入梅雨季节的上海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而这家小龙虾店里却是刚刚迎来最繁忙的时段,站在门口望进去是人满为患,热闹非凡。

在暴娱君旁边的那桌人,显然也是前来参加电影节的影视圈人士,一群人边撸虾,边眉飞色舞地谈论着当天“冯小刚炮轰鲜肉”的热点言论。

这家店的老板说,他们店距离电影节主展馆“上海展览中心”只有大概2公里左右的距离。电影节期间,许多参会的影视公司、传媒报道记者等都会住在附近的酒店里,在晚上的时候,这些疲惫了一天的人,都是店里的常客。

每年上海电影节,都是中国电影业的半壁江山,和中国小龙虾业半壁江山的激情对撞时间。

对于纯粹抱着“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的social精们来说,在各种小龙虾局里侃大山聊项目是很好的方式。不论是“复茂”还是“沪小胖”,小龙虾成了人们不能玩手机的必然理由,回归餐桌上面对面的社交,并且在深夜的魔都,散发出独特的味道和吸引力。

一位参加上影节的影视圈人士对暴娱君说:“问到电影是什么?都说是产业,小龙虾也是产业,两大产业跨界勾兑,电影节更好玩有料。”

尽管 “酒局”、“饭局”、“小龙虾局”在电影节遭到一定的质疑,但不得不说很多有价值的社交往往是从酒桌和饭桌上开始的。来参加电影节的人,尤其是老司机,多数人的工作重心在社交。

他们对电影节期间的social往往爱恨交加:“虽然很累,每天要赶好几个局。不过都是圈中好友相聚。做影视的人平时都太忙了,在北京的话好像大家都比较拘谨,这几天在上海大家也是互相交流、联络感情的好时候。”

不管是自己组织的局蹭别人的局,social似乎就是上海电影节期间的生活常态。

一位举办酒会的影视公司人士 “吐槽”说:“来social人中间有很多是影视‘小白’,一些人甚至不是影视圈的人,不知从哪里获得了邀请函,或者直接混进来,见人就是一顿尬聊。”

在一场晚宴上,一位山东的影视公司负责人说,他们集团本是做房地产的,前两年影视行业最热的时候成立了一个影视分公司,至今还没有一个项目落地。“仓促入局,没想到这么快行情就不好了,我们这种公司资源都有限,一个是想通过这些场合认识一些人,另一个就是看看大佬们的动态,如果我们的方向有问题就要考虑是否需要转型。”

外滩22号“华盛会馆”负责场地租赁的赵先生,可谓见识了电影节期间前来参加social的人们的众生相。“几乎每个主题派对活动,来来回回的好像都是同一拨人,他们最多每天要走十几个场来混个脸熟。”

只是在市场和资本的力量没有过多介入之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故事就像是一座墙外乐园,无论事前事后对玩家们的精神体力有多大的考验,似乎大家也都甘之如饴。

“比起奖项、论坛和红毯,我还是更愿意看电影”

灵凡,一枚来自广州的大三文艺女生。6月17号,她专程做高铁来到魔都。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来——“刷片”。

对于普通的影迷来说,上影节的票难抢自是不必说。“我那点儿电影节抢票的热情,早都一年不如一年。”灵凡觉得新的旧的(影片),难得的不难得的,600多部,千把钟头,肯定看不完的。

“新片子等等资源,也熬过去了。独独心痒的,都是那些老的片子。”每一遍都会不同程度渗入到角色,拥有透出影片本身外的深入感触。

灵凡给自己立了规矩,最多抢十部。“能抢到多少算多少,抢不到拉倒,省下的钱就多吃几顿小龙虾。”

六月的魔都,阴雨却妖娆,它既表现出资本注入的躁动,同时也显露出文艺青年痴迷电影的内心。

6月11日,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线上线下同时开票。淘票票今年没有再发生去年的“掉链子”事故。灵凡幸运地抢到了六张影票:《三生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个杀手不太冷》《奇迹,那天如此重要》《穿普拉达的女王》《勇敢的心》···

由于每部片子的电影院太过分散,三天下来,灵凡每天都在赶场看电影中度过。

不过,灵凡说,在上海的街巷弄堂间流连,虽然辛苦,但有好电影的陪伴,最大限度地冲淡了奔波的劳累和身体的疲倦,享受这趟电影节之旅。

对于什么是好电影?灵凡说:“就是让我念念不忘的、真正能观照现实生活、观照到内心的。”现在,很多电影不是离生活太远,就是商业化味道太浓。

6月11日,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票。上海影城排队购票的影迷

的确,资本、故事、明星依然是主角和主题。可以想象,6月25号金爵奖的出炉,一定不如某位鲜肉或小花“出席XX之夜”的曝光度高。每次看到这些新闻,灵凡只能摇摇头,“我不是追星族,我还是觉得,电影节应当保持初心,老老实实地关注电影。”

灵凡觉得,对于中国电影,自己唯一能贡献的,就是用脚投票。

“我觉得这些放映的电影院之间太过分散,影迷间缺少互动的空间,除了主干道路边的道旗、南京东路上的户外大屏幕上播放的宣传片以及一些影院外的招牌,电影节的存在感并不强,起码我的感受是这样。”灵凡说。

灵凡的感受无疑是有代表性的。

暴娱君在和其他几位观影爱好者交流后发现,他们也觉得,应该关注片单、排片和票价,把注意力集中到电影本身,这似乎更符合电影节设立的本质。

虽然,电影产业那么受人关注,但“灵凡们”并不关心哪些电影挣大钱,哪些明星有话题。对他们来说,只要能看到更多好片子,就够了。

后记:

20岁的上海国际电影节,无论从规模还是影响力已经成为亚洲最具规模、成长最快、最具活力的电影节。

可还是要看到,在电影节期间的各大论坛上,人们对于国产电影的担忧也是不言而喻的。

最新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6月16日,国内总票房为251.1亿,同比去年同期的230.1亿,增长9.1%。尽管票房微增,但是这背后上映的同期相比,增加了20%,去年同期上映的影片数量为167部,而到6月16日上映的影片已经达到了208部。

去年,李安给中国电影扎的“温柔”一针已经在今年成为现实。在经历了2016年影视行业的市场低迷后,众多影视公司的日子,尤其是在前几年影市“大跃进”时期疯狂进入的一些初创类影视公司,今年在上影节的身影明显少了。

“要低头拉车,更要抬头看天。”中国电影已经走到了关键发展时期的十字路口,中国电影除了埋头拍片,还要抬头看看世界,站一站、停一停、想一想。

文 | 清水

引爆泛娱乐,发现新价值

暴娱(baoyu_18)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授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觥筹交错的电影之夜、汁液纷飞的小龙虾和无处安放的电影文青

这是一个不缺少节日的时代,一座魔幻的城市以电影或艺术的名义向外发出邀请,似乎很快就能成就一个节日,一种文化现象,甚至一门精明的生意。

每年6月,为期9天的电影节,已经成为上海文化生活的重要景观。创办20年,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已经吸引了150多万中国观众,总计吸引近万名中外影人,造访上海。

从最初一张纸的排片表,到今年超过1500场展映场次,来自106个国家和地区的2528部影片报名金爵奖,不断刷新历史纪录。

电影节虽然还未结束,已经有13家电影公司发布了114部电影片单。

今年的上影节期间,上映500多部中外佳片,45家指定影院覆盖全市16个区。

据媒体报道,6月11日上午8时,上海国际电影节国际影片展映影展正式售票,开票1分钟后售出38619张,5分钟后数字飙升到122965张。截至到当天18时,售票共计35.3万张。

这是一个不缺少节日的时代,一座魔幻的城市以电影或艺术的名义向外发出邀请,似乎很快就能成就一个节日,一种文化现象,甚至一门精明的生意。

电影之夜:影视公司角力场

6月18号晚,星皓影业《西游记女儿国》时尚之夜门前被影片主演赵丽颖的粉丝围得水泄不通。

“黄牛”也看准时机,想尽办法倒卖入场证件,为此主办方提高了安保级别,记者领取记者证,除了核对姓名、单位,还要当场拨打记者预留的手机号码,看是不是本人。有了记者证和手上盖的特殊印戳,才能进入发布会内场。严密的安保措施让不少企图混进会场的粉丝被安保人员识别出来。

有人戏称,在上海电影节期间:一流的电影公司办酒会;二流的电影公司办发布会;三流的电影公司留守会场展位。

每年,在上海电影节期间,各大影视公司几乎承包下了黄浦江两岸的所有会所、酒店和公馆,各类主题酒会让影视圈和媒体人应接不暇。

无疑,在电影作品背后,这一场场“之夜”已然成为影视公司的另一个“角力场”。有的代表着“实力展示”,有的代表着“资本需求”,更多是每个公司未来版图掀起的裙角。

站在外滩22号“华盛会馆”的露天舞台,负责人赵先生指着对岸浦东陆家嘴的花旗银行大楼说:“这块7000平米的巨幅LED显示屏,一小时独家播放的费用高达15万人民币。”说话间,楼体上“万达电影”和“万达集团”的字样开始循环播放。

而作为一家场地预定网站的销售人员,陈钦瑞却能感受到这一场场盛宴背后所呈现出的些许变化。

陈钦瑞告诉暴娱君(ID:baoyu_18),他负责的都是北京地区的影视公司在上海电影节期间会场、酒店、会馆等的预定工作。

经历过三年上海电影节的场地预定工作,陈钦瑞明显感觉到,“今年的场地需求有一个明显的下滑,电影节期间外滩的会所生意也并不是很好。”

“万豪、香格里拉、希尔顿等国际酒店资源还是比较紧张,可能是因为现在已经开始到了旅游旺季。但是对于外滩沿岸会馆资源来说,无论从咨询量和最终的预定成交量来说,下滑是明显的。”

“去年比今年人多,去年我安排了200多万元的酒会,12-15场左右。今年我安排了才100来万元,大概有7-8场。”

陈钦瑞推测,整个电影界期间,今年的各种“之夜”,从数量上比去年差不多少了30%。

早在5月中旬,某北京的影视公司行政人员蔡女士就专程飞来上海预定电影节期间举办酒会的场地。她的感受是“今年好像并没有出现很难订场地的情况。去年差不多也是提前一个月过来考察,好地段、性价比高的会馆许多已经订不上了。而今年可选择的范围还很大,许多场地的酒水甚至还有打折。”

陈钦瑞说,“确实,今年上影节期间的场地租赁以及酒水费用和平时相比也没有上涨。外滩沿岸一般的会所人均258元,稍微好一些的人均400-500元,顶级的在人均 600元左右。通过我们,可能还能享受到酒水七折、八折的优惠。这种情况在前几年都是没有出现过的。”

“小龙虾” ——上海电影节的正确社交方式

上海电影节举行期间正值小龙虾大规模上市,因此被人戏称为“小龙虾电影节”。

影片《龙虾刑警》很会蹭热点,片方租下了黄浦江上的一艘游轮,改名为“龙虾刑警号”,现场还给粉丝和记者准备了1.5万个各种味道的小龙虾。《龙虾刑警》主演袁姗姗说,这是她第一次在上海坐游轮,“也是第一次在游轮上参加发布会,非常特别。”

可以说,在一些人眼中,金爵奖可能远不如一个小龙虾局来的重要。

上海电影节期间,优酷携手《火星情报局》联合推出一组上海文娱消费大数据,#我发现#的趣味数据长图迅速在朋友圈刷屏。

其中一组数据成为人们热议的对象:

“上海电视电影节期间,小龙虾的销量猛增30%”。

“这个数字并不夸张,最近一周我们店小龙虾的销售涨幅只会比这个数字更高。”位于静安区新闸路上一家小龙虾店老板说道。

6月19号晚十点半,已经进入梅雨季节的上海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而这家小龙虾店里却是刚刚迎来最繁忙的时段,站在门口望进去是人满为患,热闹非凡。

在暴娱君旁边的那桌人,显然也是前来参加电影节的影视圈人士,一群人边撸虾,边眉飞色舞地谈论着当天“冯小刚炮轰鲜肉”的热点言论。

这家店的老板说,他们店距离电影节主展馆“上海展览中心”只有大概2公里左右的距离。电影节期间,许多参会的影视公司、传媒报道记者等都会住在附近的酒店里,在晚上的时候,这些疲惫了一天的人,都是店里的常客。

每年上海电影节,都是中国电影业的半壁江山,和中国小龙虾业半壁江山的激情对撞时间。

对于纯粹抱着“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的social精们来说,在各种小龙虾局里侃大山聊项目是很好的方式。不论是“复茂”还是“沪小胖”,小龙虾成了人们不能玩手机的必然理由,回归餐桌上面对面的社交,并且在深夜的魔都,散发出独特的味道和吸引力。

一位参加上影节的影视圈人士对暴娱君说:“问到电影是什么?都说是产业,小龙虾也是产业,两大产业跨界勾兑,电影节更好玩有料。”

尽管 “酒局”、“饭局”、“小龙虾局”在电影节遭到一定的质疑,但不得不说很多有价值的社交往往是从酒桌和饭桌上开始的。来参加电影节的人,尤其是老司机,多数人的工作重心在社交。

他们对电影节期间的social往往爱恨交加:“虽然很累,每天要赶好几个局。不过都是圈中好友相聚。做影视的人平时都太忙了,在北京的话好像大家都比较拘谨,这几天在上海大家也是互相交流、联络感情的好时候。”

不管是自己组织的局蹭别人的局,social似乎就是上海电影节期间的生活常态。

一位举办酒会的影视公司人士 “吐槽”说:“来social人中间有很多是影视‘小白’,一些人甚至不是影视圈的人,不知从哪里获得了邀请函,或者直接混进来,见人就是一顿尬聊。”

在一场晚宴上,一位山东的影视公司负责人说,他们集团本是做房地产的,前两年影视行业最热的时候成立了一个影视分公司,至今还没有一个项目落地。“仓促入局,没想到这么快行情就不好了,我们这种公司资源都有限,一个是想通过这些场合认识一些人,另一个就是看看大佬们的动态,如果我们的方向有问题就要考虑是否需要转型。”

外滩22号“华盛会馆”负责场地租赁的赵先生,可谓见识了电影节期间前来参加social的人们的众生相。“几乎每个主题派对活动,来来回回的好像都是同一拨人,他们最多每天要走十几个场来混个脸熟。”

只是在市场和资本的力量没有过多介入之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故事就像是一座墙外乐园,无论事前事后对玩家们的精神体力有多大的考验,似乎大家也都甘之如饴。

“比起奖项、论坛和红毯,我还是更愿意看电影”

灵凡,一枚来自广州的大三文艺女生。6月17号,她专程做高铁来到魔都。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来——“刷片”。

对于普通的影迷来说,上影节的票难抢自是不必说。“我那点儿电影节抢票的热情,早都一年不如一年。”灵凡觉得新的旧的(影片),难得的不难得的,600多部,千把钟头,肯定看不完的。

“新片子等等资源,也熬过去了。独独心痒的,都是那些老的片子。”每一遍都会不同程度渗入到角色,拥有透出影片本身外的深入感触。

灵凡给自己立了规矩,最多抢十部。“能抢到多少算多少,抢不到拉倒,省下的钱就多吃几顿小龙虾。”

六月的魔都,阴雨却妖娆,它既表现出资本注入的躁动,同时也显露出文艺青年痴迷电影的内心。

6月11日,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线上线下同时开票。淘票票今年没有再发生去年的“掉链子”事故。灵凡幸运地抢到了六张影票:《三生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个杀手不太冷》《奇迹,那天如此重要》《穿普拉达的女王》《勇敢的心》···

由于每部片子的电影院太过分散,三天下来,灵凡每天都在赶场看电影中度过。

不过,灵凡说,在上海的街巷弄堂间流连,虽然辛苦,但有好电影的陪伴,最大限度地冲淡了奔波的劳累和身体的疲倦,享受这趟电影节之旅。

对于什么是好电影?灵凡说:“就是让我念念不忘的、真正能观照现实生活、观照到内心的。”现在,很多电影不是离生活太远,就是商业化味道太浓。

6月11日,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票。上海影城排队购票的影迷

的确,资本、故事、明星依然是主角和主题。可以想象,6月25号金爵奖的出炉,一定不如某位鲜肉或小花“出席XX之夜”的曝光度高。每次看到这些新闻,灵凡只能摇摇头,“我不是追星族,我还是觉得,电影节应当保持初心,老老实实地关注电影。”

灵凡觉得,对于中国电影,自己唯一能贡献的,就是用脚投票。

“我觉得这些放映的电影院之间太过分散,影迷间缺少互动的空间,除了主干道路边的道旗、南京东路上的户外大屏幕上播放的宣传片以及一些影院外的招牌,电影节的存在感并不强,起码我的感受是这样。”灵凡说。

灵凡的感受无疑是有代表性的。

暴娱君在和其他几位观影爱好者交流后发现,他们也觉得,应该关注片单、排片和票价,把注意力集中到电影本身,这似乎更符合电影节设立的本质。

虽然,电影产业那么受人关注,但“灵凡们”并不关心哪些电影挣大钱,哪些明星有话题。对他们来说,只要能看到更多好片子,就够了。

后记:

20岁的上海国际电影节,无论从规模还是影响力已经成为亚洲最具规模、成长最快、最具活力的电影节。

可还是要看到,在电影节期间的各大论坛上,人们对于国产电影的担忧也是不言而喻的。

最新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6月16日,国内总票房为251.1亿,同比去年同期的230.1亿,增长9.1%。尽管票房微增,但是这背后上映的同期相比,增加了20%,去年同期上映的影片数量为167部,而到6月16日上映的影片已经达到了208部。

去年,李安给中国电影扎的“温柔”一针已经在今年成为现实。在经历了2016年影视行业的市场低迷后,众多影视公司的日子,尤其是在前几年影市“大跃进”时期疯狂进入的一些初创类影视公司,今年在上影节的身影明显少了。

“要低头拉车,更要抬头看天。”中国电影已经走到了关键发展时期的十字路口,中国电影除了埋头拍片,还要抬头看看世界,站一站、停一停、想一想。

文 | 清水

引爆泛娱乐,发现新价值

暴娱(baoyu_18)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授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