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串儿
不知何时起,中国崛起成了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因有着“万邦来朝”的历史背书,中国人笃信中国具备强大的实力,只是还没有发挥出来。在这种情结的感召之下,就有了“拿破仑”曾说的:“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千万不要叫醒它,否则世界将为之震动。”
虽有学者考证拿破仑并没有说过这话,但中国经济的崛起确实对世界有足够影响力。公开资料显示,从改革开放到2016年,中国GDP从占世界1%的比例上升到近12%,规模居世界第二。工业和信息化部长苗圩亦撰文指出,我国制造业产值占世界的比重超过20%,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
中国经济在全球角色的快速调整,让中国制造试图与国外商品的并肩而行提前进入正面博弈,“made in China”必须以提高产品品质获得认可已是大势所趋。这种变化,从中外美妆品牌的激烈竞争中可见一斑。
1
近些年来,不少中国品牌开始露脸世界级品牌榜,但主要集中于电子产品或国有垄断领域,美妆品牌依然是望梅止渴。但要说中国美妆品牌史,则可追溯到清朝道光年间。
1830年,由安徽人谢宏业创立的谢馥春香粉铺开始营业。经营85年后,谢馥春与茅台酒同获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大奖。有必要解释的是,这场博览会和如今很多品牌吹嘘的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非一个等量级,它的含金量相当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但最有可能成为国际知名美妆品牌的谢馥春,却因处于列强入侵的环境下而失去进一步发展壮大的机遇。
▍谢馥春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本土市场活跃着诸如大宝、美加净、霞飞等不少美妆品牌。这种本土品牌的批量产出,主要得益于特定的计划经济环境。在生产厂家受政府统一支配下,加之选择范围较小,消费者对市场上的品牌几乎是照单全收。如此这般品牌风光背后,埋藏着“价格低廉、利润较低;渠道简单、产品单一;推广有限、管理贫乏”等隐形炸弹。
基于上述原因,作为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产业之一,强生、欧莱雅、科蒂等外资企业很快完成对本土美妆品牌的“圈地运动”,曾家喻户晓的大宝、小护士、丁家宜等品牌纷纷被收割,或雪藏或元气大伤。
当然,在90年代与外资品牌的首场斗争中,并非所有品牌都坐以待毙。至少,六神怒怼了一把宝洁。为和六神打对台戏,宝洁对旗下激爽浴露品牌投入2亿元广告费,且价格卖得比六神还便宜。这让六神的市场占有率有所下滑,但宝洁未占到任何便宜,最后只好铩羽而归。
显而易见的是,美妆领域的中外品牌角力态势正在发生改变。如今,虽然还能够看到YSL刷爆朋友圈,但露华浓、雅芳、卡尼尔、旁氏等品牌也在或已经黯然离场。
▍露华浓
也许,因外资美妆品牌曾对中国市场拥有足够感召力,公众对本土品牌的认知还停留在“闰土”形象。然而,据2016年凯度发布的《中国化妆品零售发展趋势洞察报告》显示,中国前10位美妆品牌中,国产品牌已占5席。而在3年前,仅有2个中国美妆品牌挤进前10。
2
事实上,在全球市场一体化成为不可抗拒的大势下,中国美妆品牌也被裹挟着参与外资品牌间的竞争。但是,中国美妆品牌需要清楚地意识到,随着国人消费能力的快速提升,即便是同样的性价比和品牌力,消费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依然会选择购买外资品牌。
不得不承认的是,外资美妆品牌经历过长期稳定的产品打磨周期,并在品牌发展的各个阶段都能够找到准确的定位,因此早已给中国消费者留下品质好、功能强等深刻印记。
另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是,国人对阶层象征的非理性追求。即便是对于美妆品牌,它们更为关注办公室翠花用的是香奈儿还是SK-II,以此寻求身份认同感。
对此,《南方都市报》曾有过一篇分析报道,里面提到中学生护肤分为平民派和贵族派。前者基于自身肤质会购买美体小铺、日本开架品牌JU JU等美妆品;后者则会跟着妈妈买海蓝之谜、迪奥等。有意思的是,用迪奥的鄙视用美体小铺的“太low”,用美体小铺的鄙视用迪奥的“不清纯”。
虽然该报道提到,有学生用了妈妈的“贵族”化妆品后觉得太油,改用国产品牌百雀羚,但这名中学生却只敢偷偷用,怕露头遭鄙视。中学生之间便存在这样的护肤品牌鄙视链,更何况成人世界。因此,对于本土美妆品牌来说,不要去和非目标用户较劲。特别是在社交媒体成为主流的今天,这种对话更容易让品牌受损。
另外,也该正视本土美妆品牌离“好货”还存在距离,其主要表现在行业整体浮躁,比如觉得消费者青睐外资品牌,就冒充假洋鬼子,后来发现这招不行,就各种炒概念和讲故事。这种氛围导致没几个企业用心搞研发,数据显示,国际知名化妆品企业每年的研发投入,通常占到企业营业额的3%-4%,甚至更高。而中国化妆品企业每年的研发费用占比平均不足1%,企业的投入主要用于包装和宣传。
好在,一些本土美妆企业开始意识到必须从过度营销回归本质。毕竟,任何行业,最终的竞争点还是在于产品本身。中国美妆市场之大,用户群体之广泛,足以让有特色的产品得到消费者认可。特别是正在崛起的千禧一代,更注重产品品质本身,而非品牌影响力。
也正是基于此种理念的转变,被认为老矣的百雀羚重焕第二春;丝芙兰开始接纳中国彩妆品牌玛丽黛佳,让其有机会和兰蔻、雅诗兰黛、娇兰等一线彩妆品牌掰手腕;砥砺奋进16年的自然堂,时不时刷新本土品牌销售记录。而今,类似的本土品牌可谓是越来越多。
与此同时,通过洞察那些明星品牌还可以发现,好产品背后离不开有解决方案的“产品大师”。那么,怎样才配得上“产品大师”的称号?
今天在上海举行的“产品的大师时代”主题论坛上,上海家化前董事长葛文耀、滇虹药业创始人周家礽、磐缔资本创始合伙人王茁、丹姿集团董事长张楚标、百雀羚总经理苗耀杨、伽蓝集团执行总裁刘玉亮等行业大咖给出了他们达成共识的答案——能够做出触及消费者心灵的高品质产品的人。这种人,还应抱有做出代表民族文化的企图心、追求产品精益求精的匠心,以及持续不断为消费创造好产品的少年心。
▍“产品的大师时代”主题论坛
上述嘉宾也一致认为,目前本土化妆品行业还未出现达到这种高度的人,但随着互联网技术对美妆行业的深入洗牌,能够醉心于产品创新、研发及敢于引领潮流的人,必将成为这个时代的“产品大师”。
在串儿看来,大师称号从来都不是自封的,它应属于那些对行业保持坚贞不渝的热忱、对产品有能够忍受孤独且永远追求完美的偏执、直至能给消费者留下“智者见泉”的灵魂级品牌,并且具有传承性和递代性。否则,贸然加冕大师,就如同《巨婴国》里的宝宝们,长了几十年也没弄明白如何管理自己的期望值,只会徒增笑话。
关注青眼的微信公众号:qingyanwh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