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法治周末记者 答笛
发自湖北武汉
6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民张奇(化名)明显感觉到,江城街头一度难觅的“小黄车”又渐渐多了起来,虽然街上偶尔还能看到二维码被涂毁的车辆,但找到一辆能骑的车比几个月前容易多了。
今年5月中旬到6月,湖北省武汉公安机关开展了一场整治故意损毁、占有共享单车违法犯罪行为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盗窃车辆或零部件、恶意损毁、非法占用、寻衅滋事丢弃损毁单车、利用二维码诈骗等5类涉及共享单车违法犯罪行为。在为期一个月的行动中,警方共查处侵害共享单车案件54起,依法处理95人,其中行政拘留53人,刑事拘留4人;同时协助相关企业找回共享单车922辆。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54起案件中,为了独占共享单车,而故意损毁二维码或盗窃车辆的案件就达到43起。
为了小小单车为何如此“兴师动众”?哪些车辆被侵害最多?怎样从源头上防止被侵害?如何建立常态防范机制……法治周末记者在湖北武汉采访时了解到,对于已拥有50多万台共享单车的江城来说,这场专项打击行动只是一个开始。
难觅的小黄车回来了
5月的一天,张奇跟同事去武汉市汉阳区办事,晚上10点多返回时,好不容易在地铁口找到一辆ofo“小黄车”。张奇调好座椅,正准备扫码开锁,一年轻男子在身后问了句:“你打得开吗?”张奇下意识地看了下车身的二维码,竟然被涂掉了,无奈只好另找车辆。不曾想,这名男子直接上前拨了下密码,就开锁骑车走了,留下张奇在夜风中“惊诧”。
今年4月,法治周末记者在武汉采访时也曾发现,尽管当时ofo已在江城投放数万台单车,但在街头要找到一辆可用的小黄车并非易事。这一方面是因为ofo经常搞免费骑行活动,单车使用率很高,但大量车辆被人为损坏或私藏也是重要原因,往往好不容易在大街上找到一台貌似闲置的小黄车,仔细一看不是车座没了、轮胎坏了、踏板丢了,就是二维码甚至编号都被刮掉损毁,无法扫码解锁。与此同时,记者在一些居民小区、背街小巷和工地一角看到了大量小黄车,许多车辆的二维码已经被毁,个别车辆被加了私锁。
记者了解到,因为ofo早期投放的车辆都使用机械锁,且没有GPS定位功能,而且每辆车的机械锁密码都是固定的,用户只要记住对应车牌号码的密码就能开锁,不用APP扫码便能“免费”使用。某些人在记住密码后,只要刮掉或涂掉车身二维码和编号,小黄车就无法被其他用户开锁,成了“私家车”。由于机械锁小黄车不能用GPS定位,事后也很难追踪到车辆下落。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ofo共享单车月损坏率高达10%,但其投资人显然并不悲观。ofo投资人、金沙江创投董事总经理朱啸虎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虽然ofo车辆损坏率较高,但是低成本快速覆盖才是最好的。
在记者采访时,ofo方面并未提供当地的相关损坏数据。ofo武汉区域公关负责人王雅悦表示,“不文明现象毕竟是极少数,并非社会主流”。公司会根据市民出行习惯和大数据分析,不断优化车辆投放地点和投放数量,让小黄车随手可得。
不过,在其他一些共享单车运营商眼里,自家车辆在武汉被恶意损坏和被盗的情况并不多见。“根据我们的大数据分析,武汉的单车投放速度和市民骑行习惯,明显优于北上广同期。”摩拜单车武汉城市经理李欣曾表示,武汉市场的单车损坏率,相较与其他城市非常低。摩拜公关经理吴昊茗告诉记者,由于摩拜单车带有GPS定位功能,零部件也不能与普通自行车通用,摩拜在武汉地区投放的车辆被盗窃、私藏的情况非常少。在5月份武汉警方开展专项打击行动以来,摩拜仅遇到一起摩的司机恶意喷涂28台车辆二维码的案件,肇事者肖某很快被警方抓获,并因涉嫌寻衅滋事罪被刑事拘留。
根据Hellobike(哈罗单车)此前公布的大数据,在武汉城市运营中,车辆受损率也远低于0.6%控制线。
一位当地业内人士透露说,在警方近来查获的侵害共享单车案件中,超过80%的侵害对象都是ofo小黄车。武汉市公安局治安管理局一大队中队长范继辉全程参与了这次专项行动的组织和执行,他告诉法治周末记者,“比例没这么大,ofo大概能占到六七成左右”。
以此推算,目前,武汉警方协助找回的922辆共享单车中,至少有五六百台属于ofo。尽管这在全市19万辆ofo小黄车中所占比例很小,但更关键的是起到了示范效应。
“打击(这些违法犯罪)不是根本目的,更重要是体现了一种威慑,能尽快扭转趋势。”武汉市公安局治安管理局一大队大队长钟俊表示,根据ofo反馈的情况,开展专项行动一个月以来,ofo小黄车在武汉市各区域的损坏率下降了5到7个百分点。
除了警方在行动,许多热心的武汉市民也积极参与到维护小黄车的活动中。武汉市某高中的一位高二学生小孙,平时路上只要看到受损的小黄车,都会第一时间拍照举报到APP上,有空时还会自己带上修车工具,力所能及地去修复一些车辆。上班族周女士有时在小区看到车牌受损的小黄车,会主动搬到马路边,然后拍照举报,方便运维人员去取车。
近来张奇明显感觉到,街头待命的“小黄车”明显增加,找到一辆能骑的车比几个月前容易多了。
“小单车”引发大行动
“早知道‘免费’用个自行车会被拘留,就不贪这个小便宜了。”今年5月底,武汉市民张某在获取“小黄车”解锁密码后将车辆私藏在单位楼道中,每天骑着上下班,其间从未支付任何费用。把“小黄车”变成私家车的张某得意忘形,居然将车骑上了东风大道高架桥,被设卡盘查的民警查获,他因盗窃“小黄车”被行政拘留5天。
钟俊告诉法治周末记者,今年以来,武汉出现多起恶意破坏、盗窃、任意占有共享单车等不法行为,损害了城市形象。在5月份开展专项行动之前,全市公安机关每天接到涉及共享单车的报警约12到13起,大部分来自运营企业。据ofo相关负责人提供的数据,该企业目前在武汉投放的共享单车平均价格约为700元。
如果仅从案件数量和涉案价值来看,对于武汉这样一个人口超过1070万的特大城市来说,此类案件在城市治安中的份量似乎并不是那么重。尽管故意损毁、非法占有共享单车的情况在全国各地屡见不鲜,但像武汉这样调集全城警力历时一月开展专项打击的并不多见。
记者注意到,近日专注中国三线城市的3Vbike共享单车宣布停止运营,并在声明中表示,其倒闭的原因便是大量单车被盗。此前3Vbike主要在河北保定、廊坊、秦皇岛、福建莆田等地投放车辆,其创始人巫盛华曾表示,车辆丢失后即使报警,一些派出所都没无法立案,“偷个单车事情太小了”。
“单车虽小,事关城市形象。”钟俊认为,共享单车作为新的业态发展非常迅速,只有尽早针对苗头性问题进行打击,形成威慑,才能防止此类案件大面积爆发。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侵害共享单车的问题在江城武汉受到高度重视,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就该市“共享单车被人为蓄意侵害问题”专门做了指示,并对当地公安部门及时有力的打击行动予以肯定和表扬。这次武汉公安部门的专项行动中,市公安局党委书记李义龙参与了研究部署,并由副局长李顺年组织督办。
从5月中旬开始,武汉市公安局在全市组织开展了整治侵害共享单车违法犯罪行为“大盘查、大清理、大查处、大宣传”四大行动,除了开展路面盘查、社区清查、大力查处举报案件之外,也加强了宣传力度。
“有人认为,不就是少付几元钱车费,至于被拘留吗?”范继辉告诉记者,刚开始开展打击行动时,少数人不太理解,因此公安机关在人口密集场所设立多个固定宣传点,开展文明出行、守法用车宣传。在行动中,警方严格落实“一警一督、一警一处、一案一查”等措施,对于相关警情,基层派出所与警务站会到同时出警,加强现场取证,及时抓获嫌疑人。
5月20日凌晨2时许,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分局巡警在武汉西高速收费站盘查时,发现一辆面包车后门没关紧,露出一辆“小黄车”的后轮。原来,司机成某当日凌晨途经汉阳王家湾时,将停放在路边的一辆ofo小黄车搬上车,准备运回汉川老家,警方依法对成某行政拘留5日。
一起将共享单车当作敲诈工具的“另类”案件发生在5月26日。在汉阳区四台工业园,刘某将摩拜单车与一辆宝马汽车锁在一起,向车主索要钱财,武汉市公安局汉阳分局很快将犯罪嫌疑人刘某抓获,并依法刑事拘留。
据了解,今年5月以来,武汉市武昌区拘留所连续收拘了8名损坏、盗窃共享单车人员,其中除曹某某因在武昌火车站附近故意损坏两辆摩拜单车被行政拘留15日外,其余7人都是因为破坏ofo小黄车二维码、私占单车被行政拘留5到10日不等。
经过一个月的专项行动,武汉市涉及共享单车警情已连续4周环比下降,从单日十几起下降到目前的1起。
值得关注的是,武汉警方专门出台了侵害共享单车行为的适用法律指导意见,对上述5类涉及共享单车违法犯罪行为的处理给予了明确规定,比如,对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实施拆卸车辆锁具、改变车身颜色等行为,窃取车辆零部件或车辆,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可认定为盗窃违法行为,处以拘留并罚款;数额达到2000元以上的,可按盗窃罪追究刑事责任。
50万辆单车带来管理压力
在警方开展打击整治行动的同时,各大共享单车品牌也在持续加大对武汉市场的投入。自去年年底摩拜单车在武汉开始试运营后,黄色的ofo、白色的Hellobike、绿色的酷骑单车陆续登陆江城。法治周末记者了解到,截至今年6月,ofo在武汉市投放各种型号的车辆总计约19万辆,摩拜单车共投放约12.5万辆,而Hellobike(哈罗单车)已投放15万辆,加上酷骑单车(小绿车)等品牌,整个武汉市场的共享单车总数已超过50万辆。
面对街头的50万辆共享单车,显然很难毕其功于一役。在武汉市公安局治安管理局,记者看到一份《关于建立打击防范侵害共享单车违法犯罪常态工作机制的意见》,根据这份意见,武汉市公安局将成立由副局长李顺年任组长的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将打击防范侵害共享单车违法犯罪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来抓,工作专班设在钟俊所在的治安管理局一大队,并将职责分共到分局治安、人口、巡警、刑侦等大队。
今年3月,50辆共享单车被乱停放在武汉长江大桥上,当地交警冒雨将单车装进卡车,拖至龟山公园门囗摆放好。武汉市公安局江汉区交通大队曾每天安排警力将零星停放的共享单车运送至辖区各个地铁口、轻轨站,方便广大市民用车。这些举动虽方便了广大市民用车,但也在网上引发了“动用公共资源帮助企业开展运营”的质疑。
日前,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湖北省荆州市城管局时,该局副局长游敏表示,运营共享单车的企业将单车摆放在路边,供市民付费租用,是一种占用公共资源的经营行为。
钟俊认为,在公安机关动用大量公共资源维护治安,保护共享单车企业合法权益的同时,相关企业也应当积极作为,加强对共享单车的管理,及时补上技术方面的不足,从源头上进行防范。范继辉也表示,“我们希望相关企业也能加大对文明出行、守法用车的宣传投入,比如在地铁站等人流量较大位置开展宣传”。
王雅悦介绍说,ofo目前实行线下网格化管理,在武汉地区平均每1.5到2.8平方公里都会配一位运维师傅,负责车辆摆放、调度、修车,管理乱停放车辆,排查区域内故障车辆。同时,ofo也会定期在APP、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及线下开展宣传活动。目前ofo在武汉已招募约600多名单车巡检运维师傅,计划在7月底招募1000人到位,还将与各小区物业、街道委员会合作,共同做好车辆停放秩序方面的工作。
“其实我们也希望企业能够让网格运维人员担负起更多社会责任。”钟俊表示,除了主动与警方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报告恶意损毁和违法占用共享单车的警情外,如果未来共享单车企业日益庞大的网格运维队伍能向公安机关反馈更多区域内的治安信息,将能为维护社会治安贡献更多力量。
近20万台车“换锁”不易
范继辉告诉记者,ofo准备在两个月内,将目前武汉市场投放的所有机械锁小黄车更换为带GPS定位的智能锁车辆。
6月27日,记者走访了武汉市徐东大街上的两处公交站,车站周边或集中或零散停放着41辆ofo小黄车,其中只有8辆是装备电子按键锁的新车,其余33辆传统机械锁小黄车中。记者发现了5辆二维码被喷涂或损毁的车辆,其中一辆的二维码铭牌干脆整个不翼而飞。部分二维码损毁的小黄车上用油性笔手写了车辆编号,要开锁的用户只能手动在APP中输入编号获取密码。
在武昌区一处大型购物中心门前的广场上,整齐停放的一大排小黄车中,新车的比例要高得多,113辆ofo单车里有43辆智能锁新车,接近4成。对于全市19万辆ofo小黄车来说,要在短期内全部更换成智能锁,运营商恐怕需要再加把劲。
近日,法治周末记者在武汉市内多个小区门口看到,物业竖起了禁止ofo、摩拜等共享单车进入小区的告示牌。然而,在一些工地、加油站等场所角落和部分老旧小区,依然不时能看到疑似被私藏的小黄车。记者也同时注意到,有网友发帖称,自己用螺丝刀拆开ofo智能锁,发现内部内部结构很简单,只有通讯模块和联通USIM卡,并未看到“导航芯片”,认为其定位功能是基于运营商基站的三角定位,不是真正的卫星定位。但在给法治周末记者的回复中,ofo相关负责人表示,ofo6月份已在武汉市场投放了智能锁,所有智能锁小黄车都有GPS。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