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从伦勃朗到维米尔,他收藏了一个荷兰黄金时代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从伦勃朗到维米尔,他收藏了一个荷兰黄金时代

莱顿收藏开拓了一种前卫另类的“收藏成功学”。

拥有13幅伦勃朗作品和1幅维米尔作品,却没有一个固定的私人收藏空间,莱顿收藏开拓了一种前卫另类的“收藏成功学”。

《坐在维金纳琴旁的年轻女子》

约翰内斯 维米尔(荷兰,1632–1675)

约1670-72布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在举办的“伦勃朗和他的时代:美国莱顿收藏馆藏品展”中,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的《坐在维金纳琴边的年轻女子》成为重中之重。尺幅很小,这是维米尔一贯的风格,画面细腻、温情、明亮、有瞬时感,带着深深的17世纪荷兰黄金时代的印记,让人驻足。

维米尔是个充满神秘感和自带话题性的艺术家,一是有关他的记载的确不多,很多经历无从考证;二是目前能确认为维米尔真迹的作品不过34幅,大多收藏于全球国家级的博物馆和美术馆里。美国莱顿收藏的这幅,创作于17世纪70年代,是唯一一幅由私人收藏的维米尔作品。

《淑女像》

弗兰斯 范 米里斯(荷兰,1635–1681)

1673板面油画,顶部为拱形,莱顿收藏馆,纽约

莱顿收藏(The Leiden Collection)由美国收藏家托马斯·S·卡普兰博士(Dr. Thomas S. Kaplan)与妻子达芙妮·莉卡纳第·卡普兰(Daphne Recanati Kaplan)于2003年创建,拥有250幅艺术珍品,是目前全球拥有十七世纪荷兰艺术画作数量最多、最重要的私人收藏之一。此次展览是莱顿收藏的首次全球巡展,也是荷兰黄金时代画作在中国最大规模的展示。

《身着东方服饰的伦勃朗之画像》

伊萨克·乔德尔维尔(荷兰,约 1612-1648)

约1631,板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荷兰艺术的黄金时代和莱顿收藏馆

荷兰艺术创作在十七世纪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并尤为注重对于自然世界的描绘。艺术家在荷兰社会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绘画也覆盖了各式各样的题材:个人肖像,描绘日常生活的风俗画,风景,静物以及历史题材绘画(圣经故事或古代神话故事)等等。

《祷告的老人》

格里特 德奥(荷兰,1613–1675)

约1665-70板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这些主题和题材多以自然主义的手法呈现,体现出对人类体验的深刻洞见。此次展出的是全球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十七世纪荷兰艺术私人收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来领略荷兰黄金时期的艺术。莱顿收藏馆得名于这一时期最为著名的画家伦勃朗·凡·莱因的出生地莱顿,其主要的藏品展示了伦勃朗艺术生涯初期在莱顿和阿姆斯特丹的经历,以及以他为中心的许多艺术家和艺术观念。

《狩猎女神狄安娜》

威廉·范·米利斯(荷兰,1662–1747)

1686板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这一时期艺术创新的深度与广度延及伦勃朗的第一位学徒,格里特·德奥(Gerrit Dou),以及弗兰斯·范·米里斯(Frans van Mieris)等德奥的主要学徒。莱顿收藏馆其他的藏品还包括扬·利文斯(Jan Lievens)、弗朗斯·哈尔斯(Frans Hals)、亨德里克·特·布鲁根(Hendrick ter Brugghen)、加布里埃尔·梅曲(Gabriel Metsu)、扬·斯坦(Jan Steen)、卡尔·法布里蒂乌斯(Carel Fabritius)和约翰内斯·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等艺术家的作品。

《安东涅·库帕尔画像》

伦勃朗·范·莱茵和他的工作室

1635, 板面油画 (巴西粟木抽檀木板),莱顿收藏馆,纽约

荷兰共和国时期的艺术与当地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密不可分。荷兰共和国与西班牙经过长期的战争最终获得独立,并于1648年签署了明斯特条约。此后,荷兰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政治主权和宗教自由的国家而兴起。位于北欧地区的这个地域狭小的共和国却拥有众多的城市中产阶级、强大而多样化的经济以及宽容的文化。荷兰的艺术家不像其他欧洲中心城市的艺术家那样受到国王或天主教会的庇护,他们为所有社会阶层作画,此次展览也体现了这一点。

《女孩头像》

伦勃朗·范·莱因(荷兰,1606–1669)

约1645,板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在荷兰共和国的艺术世界中,艺术家们经常性地进行观念与传统的交流,此次展览也为大家呈现出这样一种场景。此次展览的特殊历史背景也同样重要:伦勃朗所处的时代,正是荷兰与中国开始进行接触的重要时期。相比当时的其他欧洲国家,荷兰表现出了对中国文化传统最为浓厚与深刻的兴趣。

《自画像》

扬·利文斯(荷兰,1607–1674)

约1629-30,板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伟大的开端:伦勃朗·范·莱因在莱顿

《大卫将约押的信交给乌利亚》

彼得·拉斯特曼(荷兰,1583–1633)

1619,板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伦勃朗·范·莱因1616年出生于莱顿城,这是一个纺织中心和大学城。他的家庭背景一般,父亲是一位磨房主,但伦勃朗却最终成为了十七世纪荷兰乃至艺术史上最重要、最具开创性的艺术家之一。

《玩牌者》

扬·利文斯(荷兰,1607–1674)

约1625,布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他在十七世纪二十年代早期曾在莱顿当地的一位画家手下接受初步艺术训练,此后便与阿姆斯特丹历史画家彼得·拉斯曼(Pieter Lastman)共同度过了对他影响深远的六个月。此次展览也展出了彼得·拉斯曼的作品《大卫将约押的信交给乌利亚》(1619年)。

《戴头巾的男孩(巴拉丁的鲁珀特王子像)》

扬·利文斯(荷兰,1607–1674)

约1631,板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伦勃朗从拉斯曼那里学到了作为历史画家的重要原则——描绘古代神话和圣经的复杂场景。同时伦勃朗与他年长一岁的朋友和竞争对手——莱顿艺术家扬·利文斯(Jan Lievens)——的竞争对他的早期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正如奥兰治王子的秘书康斯坦丁·惠更斯对这两位艺术家所作的描述,列文斯因其“大胆的主题和形式”而著称,而伦勃朗则胜于“创新性、坚定的笔触以及真实的情感”。

《昏迷中的病人(嗅觉的寓言)》

伦勃朗·范·莱因(荷兰,1606–1669)

约1624-25,板面油画,嵌入十八世纪的一块画板,莱顿收藏馆,纽约

莱顿收藏馆收藏的伦勃朗和利文斯的绘画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他们早期的风格。他们对于自画像、穿着外国衣饰的人像、光与影的极致使用,使我们能够领略其艺术尝试与开拓的过程。这里展出了伦勃朗的作品《感官的寓言》(约1624-1625年),这也是他最早期的画作之一。这几幅作品让我们看到他对于听觉、嗅觉与触觉的描绘。

《结石手术(触觉的寓言)》

伦勃朗·范·莱因(荷兰,1606–1669)

约1624-25,板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三位乐师(听觉的寓言)》

伦勃朗·范·莱因(荷兰,1606–1669)

约1624-25,板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黄金时代的中心:伦勃朗在阿姆斯特丹

《白帽妇女像习作》

伦勃朗·范·莱因(荷兰,1606–1669)

约1640,板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伦勃朗于1631年离开莱顿,前往经济繁荣的文化中心阿姆斯特丹。他加入了艺术商亨德里克·范·乌伦博格(Hendrick van Uylenburgh)的工作室,并依靠为阿姆斯特丹市的名人画肖像而挣得了第一笔酬金。

《红衣男子像》

伦勃朗·范·莱因(荷兰,1606–1669)

1633,板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例如,《红衣男子像》(1633年)描绘了一位精英阶层并具有国际化特征的人物,这幅作品在栩栩如生地刻画人像的同时,体现出人物的庄重感和直接性。这一时期伦勃朗的另外一些作品主要是头像画,即通过对人物或头像目标的实际观察来体现人物情感、表情和心理冲突。但总体上,伦勃朗以其历史画家的身份最为同行们所称道。

《书房中的女神密涅瓦》

伦勃朗·范·莱因(荷兰,1606–1669)

约1635,布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他的里程碑式的作品《书房中的女神密涅瓦》是这一艺术题材的最佳例证。这幅作品将一位当代荷兰女性与古代神话中的密涅瓦女神的形象联系起来。密涅瓦不仅是掌管战争的女神,同时也是智慧与知识女神。这种将普通人与神的形象融合的技法使伦勃朗成为十七世纪历史画家中的翘楚。

《穿金边斗篷的少女》

伦勃朗·范·莱因(荷兰,1606–1669)

1632, 椭圆形板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伦勃朗的作品大多关注肖像与历史题材,他对此类题材的浓厚兴趣也被他在阿姆斯特丹的学生们所继承,包括费迪南德·波尔(Ferdinand Bol)、科瓦特·富林克(Govaert Flinck)和卡尔·法布里蒂乌斯(Carel Fabritius)等。这些艺术家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对伦勃朗的绘画技巧予以回应,包括光与影的强烈对比,丰富的颜色组合,同时他们也接受了伦勃朗将历史题材转化为普通人日常经历的技法。

《老人 (可能为拉比) 像》

伦勃朗·范·莱因(荷兰,1606–1669)

约1645,板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西缅在圣殿》

赫布兰德·范·登·埃克豪特(荷兰,1621–1674)

1672,布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眼部蒙上阴影的自画像》

伦勃朗·范·莱因(荷兰,1606–1669)

1634,板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自画像》

霍弗特·弗林克(荷兰,1615–1660)

1643板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莱顿的精细画:格里特·德奥和弗兰斯·范·米里斯

《灯光下研究维纳斯雕像的年轻男女》

赫德弗里德斯·斯哈尔肯(荷兰,1643–1706)

约1688-92布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格里特·德奥(Gerrit Dou)是伦勃朗在莱顿的第一位学徒,他在十七世纪以绘画技巧和题材的创新而闻名。与他的老师伦勃朗不同的是,伦勃朗以一种广阔、流畅和具有强烈表现力的方法来作画,而德奥发明了一种名为“精细画”(fijnschil—derijen)的技巧。这种绘画要求非常精细而准确的笔触来刻画近距离的场景。他在肖像画、对学者或做家务的人的描绘之中,都蕴含着对于材料、表面质地和所在空间错觉的精准把握。德奥使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题材,以石头窗台为背景主题,人物则斜向窗外,似乎进入了观众所在的空间。

《伏在画家画室壁架上的猫》

格里特 德奥(荷兰,1613–1675)

1657板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他的作品《伏在画家画室壁架上的猫》(1657年)以一种戏谑的方式体现出的上述技法,特别是对于空间错觉的描绘广受同时期荷兰和外国画家所称道。

《迪尔克·范·贝瑞斯坦因像》

格里特 德奥(荷兰,1613–1675)

约1652油画(银铜合金板,椭圆形),莱顿收藏馆,纽约

对于德奥广受欢迎的绘画题材与作品风格,生活工作在莱顿及周边的艺术家们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予以回应并进行了进一步拓展。他最重要的一位学徒,弗兰斯·范·米里斯(Frans van Mieris),以多种创新的方式将德奥的主题进行了拓展,包括在历史题材中加入十七世纪风俗画中的人物,例如《卢克丽霞之死》(1679年)。来自荷兰和其他国家的收藏家们都希望收藏他的作品,其中一些创造了当时的价格记录。

《丢失银钱的寓言》

赫德弗里德斯·斯哈尔肯(荷兰,1643–1706)

约1675布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风景中的山羊》

格里特 德奥(荷兰,1613–1675)

约1660–65板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妇女侧面像》

格里特 德奥(荷兰,1613–1675)

约1635-40椭圆形板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画架边的自画像》

格里特 德奥(荷兰,1613–1675)

约1628-29 板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教育孩子》

弗兰斯·范·米里斯(荷兰,1635–1681)

约1656-57板面油画,顶部为拱形,莱顿收藏馆,纽约

《林中空地上的狄安娜和众仙女》

赫德弗里德斯·斯哈尔肯(荷兰,1643–1706)

约1680-85布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卖鲱鱼的人和男孩》

格里特 德奥(荷兰,1613–1675)

约1664板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撒拉领夏甲去见亚伯拉罕》

卡斯帕·内切尔(荷兰,约 1639–1684)

1673布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室内的老夫妻》

弗兰斯 范 米里斯(荷兰,1635–1681)

约1650-55板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休息的旅人》

弗兰斯 范 米里斯(荷兰,1635–1681)

1657铜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削羽毛笔的学者》

格里特 德奥(荷兰,1613–1675)

约1630-32椭圆形板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正在写作的学者》

格里特 德奥(荷兰,1613–1675)

约1635椭圆形板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坐在桌边的抽烟者》

加布里埃尔·梅曲(荷兰,1629–1667)

约1654-57铜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戴羽饰贝雷帽的自画像》

弗兰斯 范 米里斯(荷兰,1635–1681)

1668椭圆形板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腿上放着一本乐谱的淑女坐像》

格里特 德奥(荷兰,1613–1675)

约1640-44板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对荷兰共和国人们日常生活的描绘

荷兰共和国风俗画的盛行——其中包括很多不同类型的主题——源于大家对人们日常生活这一题目的持久兴趣。加布里埃尔·梅曲(Gabriel Metsu)、杰拉德·特·博尔奇(Gerard ter Borch)以及扬·斯坦(Jan Steen)等风俗画家引入了男子或女子读信、人物演奏音乐、乡村集市、平静的日常生活等多种主题。这些作品都注重细节、质地、光与影以及氛围塑造,体现了生活普通而平实的一面。

《餐前祷告》

扬·斯蒂恩(荷兰,1626–1679)

1660板面油画,橡木板,莱顿收藏馆,纽约

在十七世纪,人们的兴趣逐步转移至描绘上层人物的室内画,以维米尔的《坐在维金纳琴旁的年轻女子》(约1670-1672年)为代表。维米尔对于空间、色彩和光的掌握,体现出了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的年轻女子演奏维金纳琴的静谧与美好。尽管荷兰风俗画看起来较为写实,但也遵循着艺术对话的传统做法与范式。这些作品都体现出关于日常生活的持久兴趣及艺术创造力。

《弹诗琴的自画像:听觉》

扬·斯蒂恩(荷兰,1626–1679)

约1664布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读书的少年》

雅各布·范·洛(荷兰,1614–1670)

约1650,板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画室里的画家像》

米希尔·范·慕斯舍尔(荷兰,1645–1705)

1673板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乐团》

杰拉德·特·博尔奇(荷兰,1617–1681)

约1642-44板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猎人沐浴后穿衣》

加布里埃尔·梅曲(1629–1667)

约1654-56板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魔法场景中的自画像》

彼得·范·拉尔(荷兰,1599–1642)

约1635–37布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农人们在酒馆外欢庆》

扬·斯蒂恩(荷兰,1626–1679)

约1676布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塞缪尔·安菲齐宁像》

弗朗斯·哈尔斯(荷兰,158283–1666)

1630铜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室内弹鲁特琴的淑女》

埃赫隆·亨德里克·范德内尔(荷兰,163436–1703)

1675 板面油画, 莱顿收藏馆,纽约

《室内的两位妇女和一篮柠檬》

卡斯帕·内切尔(荷兰,约 1639–1684)

约1664-65板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室内火炉旁生病的妇女》

雅各布·弗雷尔(荷兰,active 1654–1662)

约1654-56板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苏珊娜·达布莱特·惠更斯像》

卡斯帕·内切尔(荷兰,约1639–1684)

1669板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小摊上卖野味的妇女》

加布里埃尔·梅曲(荷兰,1629–1667)

约1653-54布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医生到访》

雅各布·范·图勒夫利特(荷兰,1625–1719)

约1666-67铜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坐在屋里读信的年轻女人》

加布里埃尔·梅曲(荷兰,1629–1667)

约1658–61板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历史经验与道德故事

荷兰艺术家在十七世纪的风俗画主题、历史场景和肖像画中展现出了其多样的技巧和和专长。在这一背景下,无论是描绘历史或圣经场景的绘画,都带有了更多标志性或纪念性的意义。扬·斯坦(Jan Steen)等艺术家能够自由地在这些主题之间转换,完成具有很大道德影响力的作品,如《伊菲革涅亚的牺牲》(1671年)和《安东尼和克娄巴特拉》(约1673-1675年)。这些作品围绕着警示性故事和好与坏的行为主题,可以说是对当时荷兰共和国社会、政治和宗教事件的反映。

《安东尼和克娄巴特拉》

扬·斯蒂恩(荷兰,1626–1679)

约1673-75布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伦勃朗和他的学生们在十七世纪下半叶仍在艺术领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伦勃朗的晚期作品,以及他的学生阿伦特·德·格尔德(Arent de Gelder)等人的晚期作品,都很好地描绘了室内人物端坐的场景。画家采用了有力、具有强烈表现力的笔触,这些作品中的人物也显示出丰富的经历和道德权威。这都为现代绘画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其中的绘画技巧时至今日仍然在艺术领域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伊菲革涅亚的牺牲》

扬·斯蒂恩(荷兰,1626–1679)

1671布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 END ---

私享出品

特别鸣谢

中国国家博物

本文作品图片

来源莱顿收藏官方网站

主 编:王成业

主编微信:wchy1110

微信合作邮箱:sixiangart@126.com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从伦勃朗到维米尔,他收藏了一个荷兰黄金时代

莱顿收藏开拓了一种前卫另类的“收藏成功学”。

拥有13幅伦勃朗作品和1幅维米尔作品,却没有一个固定的私人收藏空间,莱顿收藏开拓了一种前卫另类的“收藏成功学”。

《坐在维金纳琴旁的年轻女子》

约翰内斯 维米尔(荷兰,1632–1675)

约1670-72布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在举办的“伦勃朗和他的时代:美国莱顿收藏馆藏品展”中,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的《坐在维金纳琴边的年轻女子》成为重中之重。尺幅很小,这是维米尔一贯的风格,画面细腻、温情、明亮、有瞬时感,带着深深的17世纪荷兰黄金时代的印记,让人驻足。

维米尔是个充满神秘感和自带话题性的艺术家,一是有关他的记载的确不多,很多经历无从考证;二是目前能确认为维米尔真迹的作品不过34幅,大多收藏于全球国家级的博物馆和美术馆里。美国莱顿收藏的这幅,创作于17世纪70年代,是唯一一幅由私人收藏的维米尔作品。

《淑女像》

弗兰斯 范 米里斯(荷兰,1635–1681)

1673板面油画,顶部为拱形,莱顿收藏馆,纽约

莱顿收藏(The Leiden Collection)由美国收藏家托马斯·S·卡普兰博士(Dr. Thomas S. Kaplan)与妻子达芙妮·莉卡纳第·卡普兰(Daphne Recanati Kaplan)于2003年创建,拥有250幅艺术珍品,是目前全球拥有十七世纪荷兰艺术画作数量最多、最重要的私人收藏之一。此次展览是莱顿收藏的首次全球巡展,也是荷兰黄金时代画作在中国最大规模的展示。

《身着东方服饰的伦勃朗之画像》

伊萨克·乔德尔维尔(荷兰,约 1612-1648)

约1631,板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荷兰艺术的黄金时代和莱顿收藏馆

荷兰艺术创作在十七世纪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并尤为注重对于自然世界的描绘。艺术家在荷兰社会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绘画也覆盖了各式各样的题材:个人肖像,描绘日常生活的风俗画,风景,静物以及历史题材绘画(圣经故事或古代神话故事)等等。

《祷告的老人》

格里特 德奥(荷兰,1613–1675)

约1665-70板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这些主题和题材多以自然主义的手法呈现,体现出对人类体验的深刻洞见。此次展出的是全球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十七世纪荷兰艺术私人收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来领略荷兰黄金时期的艺术。莱顿收藏馆得名于这一时期最为著名的画家伦勃朗·凡·莱因的出生地莱顿,其主要的藏品展示了伦勃朗艺术生涯初期在莱顿和阿姆斯特丹的经历,以及以他为中心的许多艺术家和艺术观念。

《狩猎女神狄安娜》

威廉·范·米利斯(荷兰,1662–1747)

1686板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这一时期艺术创新的深度与广度延及伦勃朗的第一位学徒,格里特·德奥(Gerrit Dou),以及弗兰斯·范·米里斯(Frans van Mieris)等德奥的主要学徒。莱顿收藏馆其他的藏品还包括扬·利文斯(Jan Lievens)、弗朗斯·哈尔斯(Frans Hals)、亨德里克·特·布鲁根(Hendrick ter Brugghen)、加布里埃尔·梅曲(Gabriel Metsu)、扬·斯坦(Jan Steen)、卡尔·法布里蒂乌斯(Carel Fabritius)和约翰内斯·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等艺术家的作品。

《安东涅·库帕尔画像》

伦勃朗·范·莱茵和他的工作室

1635, 板面油画 (巴西粟木抽檀木板),莱顿收藏馆,纽约

荷兰共和国时期的艺术与当地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密不可分。荷兰共和国与西班牙经过长期的战争最终获得独立,并于1648年签署了明斯特条约。此后,荷兰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政治主权和宗教自由的国家而兴起。位于北欧地区的这个地域狭小的共和国却拥有众多的城市中产阶级、强大而多样化的经济以及宽容的文化。荷兰的艺术家不像其他欧洲中心城市的艺术家那样受到国王或天主教会的庇护,他们为所有社会阶层作画,此次展览也体现了这一点。

《女孩头像》

伦勃朗·范·莱因(荷兰,1606–1669)

约1645,板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在荷兰共和国的艺术世界中,艺术家们经常性地进行观念与传统的交流,此次展览也为大家呈现出这样一种场景。此次展览的特殊历史背景也同样重要:伦勃朗所处的时代,正是荷兰与中国开始进行接触的重要时期。相比当时的其他欧洲国家,荷兰表现出了对中国文化传统最为浓厚与深刻的兴趣。

《自画像》

扬·利文斯(荷兰,1607–1674)

约1629-30,板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伟大的开端:伦勃朗·范·莱因在莱顿

《大卫将约押的信交给乌利亚》

彼得·拉斯特曼(荷兰,1583–1633)

1619,板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伦勃朗·范·莱因1616年出生于莱顿城,这是一个纺织中心和大学城。他的家庭背景一般,父亲是一位磨房主,但伦勃朗却最终成为了十七世纪荷兰乃至艺术史上最重要、最具开创性的艺术家之一。

《玩牌者》

扬·利文斯(荷兰,1607–1674)

约1625,布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他在十七世纪二十年代早期曾在莱顿当地的一位画家手下接受初步艺术训练,此后便与阿姆斯特丹历史画家彼得·拉斯曼(Pieter Lastman)共同度过了对他影响深远的六个月。此次展览也展出了彼得·拉斯曼的作品《大卫将约押的信交给乌利亚》(1619年)。

《戴头巾的男孩(巴拉丁的鲁珀特王子像)》

扬·利文斯(荷兰,1607–1674)

约1631,板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伦勃朗从拉斯曼那里学到了作为历史画家的重要原则——描绘古代神话和圣经的复杂场景。同时伦勃朗与他年长一岁的朋友和竞争对手——莱顿艺术家扬·利文斯(Jan Lievens)——的竞争对他的早期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正如奥兰治王子的秘书康斯坦丁·惠更斯对这两位艺术家所作的描述,列文斯因其“大胆的主题和形式”而著称,而伦勃朗则胜于“创新性、坚定的笔触以及真实的情感”。

《昏迷中的病人(嗅觉的寓言)》

伦勃朗·范·莱因(荷兰,1606–1669)

约1624-25,板面油画,嵌入十八世纪的一块画板,莱顿收藏馆,纽约

莱顿收藏馆收藏的伦勃朗和利文斯的绘画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他们早期的风格。他们对于自画像、穿着外国衣饰的人像、光与影的极致使用,使我们能够领略其艺术尝试与开拓的过程。这里展出了伦勃朗的作品《感官的寓言》(约1624-1625年),这也是他最早期的画作之一。这几幅作品让我们看到他对于听觉、嗅觉与触觉的描绘。

《结石手术(触觉的寓言)》

伦勃朗·范·莱因(荷兰,1606–1669)

约1624-25,板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三位乐师(听觉的寓言)》

伦勃朗·范·莱因(荷兰,1606–1669)

约1624-25,板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黄金时代的中心:伦勃朗在阿姆斯特丹

《白帽妇女像习作》

伦勃朗·范·莱因(荷兰,1606–1669)

约1640,板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伦勃朗于1631年离开莱顿,前往经济繁荣的文化中心阿姆斯特丹。他加入了艺术商亨德里克·范·乌伦博格(Hendrick van Uylenburgh)的工作室,并依靠为阿姆斯特丹市的名人画肖像而挣得了第一笔酬金。

《红衣男子像》

伦勃朗·范·莱因(荷兰,1606–1669)

1633,板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例如,《红衣男子像》(1633年)描绘了一位精英阶层并具有国际化特征的人物,这幅作品在栩栩如生地刻画人像的同时,体现出人物的庄重感和直接性。这一时期伦勃朗的另外一些作品主要是头像画,即通过对人物或头像目标的实际观察来体现人物情感、表情和心理冲突。但总体上,伦勃朗以其历史画家的身份最为同行们所称道。

《书房中的女神密涅瓦》

伦勃朗·范·莱因(荷兰,1606–1669)

约1635,布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他的里程碑式的作品《书房中的女神密涅瓦》是这一艺术题材的最佳例证。这幅作品将一位当代荷兰女性与古代神话中的密涅瓦女神的形象联系起来。密涅瓦不仅是掌管战争的女神,同时也是智慧与知识女神。这种将普通人与神的形象融合的技法使伦勃朗成为十七世纪历史画家中的翘楚。

《穿金边斗篷的少女》

伦勃朗·范·莱因(荷兰,1606–1669)

1632, 椭圆形板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伦勃朗的作品大多关注肖像与历史题材,他对此类题材的浓厚兴趣也被他在阿姆斯特丹的学生们所继承,包括费迪南德·波尔(Ferdinand Bol)、科瓦特·富林克(Govaert Flinck)和卡尔·法布里蒂乌斯(Carel Fabritius)等。这些艺术家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对伦勃朗的绘画技巧予以回应,包括光与影的强烈对比,丰富的颜色组合,同时他们也接受了伦勃朗将历史题材转化为普通人日常经历的技法。

《老人 (可能为拉比) 像》

伦勃朗·范·莱因(荷兰,1606–1669)

约1645,板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西缅在圣殿》

赫布兰德·范·登·埃克豪特(荷兰,1621–1674)

1672,布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眼部蒙上阴影的自画像》

伦勃朗·范·莱因(荷兰,1606–1669)

1634,板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自画像》

霍弗特·弗林克(荷兰,1615–1660)

1643板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莱顿的精细画:格里特·德奥和弗兰斯·范·米里斯

《灯光下研究维纳斯雕像的年轻男女》

赫德弗里德斯·斯哈尔肯(荷兰,1643–1706)

约1688-92布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格里特·德奥(Gerrit Dou)是伦勃朗在莱顿的第一位学徒,他在十七世纪以绘画技巧和题材的创新而闻名。与他的老师伦勃朗不同的是,伦勃朗以一种广阔、流畅和具有强烈表现力的方法来作画,而德奥发明了一种名为“精细画”(fijnschil—derijen)的技巧。这种绘画要求非常精细而准确的笔触来刻画近距离的场景。他在肖像画、对学者或做家务的人的描绘之中,都蕴含着对于材料、表面质地和所在空间错觉的精准把握。德奥使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题材,以石头窗台为背景主题,人物则斜向窗外,似乎进入了观众所在的空间。

《伏在画家画室壁架上的猫》

格里特 德奥(荷兰,1613–1675)

1657板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他的作品《伏在画家画室壁架上的猫》(1657年)以一种戏谑的方式体现出的上述技法,特别是对于空间错觉的描绘广受同时期荷兰和外国画家所称道。

《迪尔克·范·贝瑞斯坦因像》

格里特 德奥(荷兰,1613–1675)

约1652油画(银铜合金板,椭圆形),莱顿收藏馆,纽约

对于德奥广受欢迎的绘画题材与作品风格,生活工作在莱顿及周边的艺术家们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予以回应并进行了进一步拓展。他最重要的一位学徒,弗兰斯·范·米里斯(Frans van Mieris),以多种创新的方式将德奥的主题进行了拓展,包括在历史题材中加入十七世纪风俗画中的人物,例如《卢克丽霞之死》(1679年)。来自荷兰和其他国家的收藏家们都希望收藏他的作品,其中一些创造了当时的价格记录。

《丢失银钱的寓言》

赫德弗里德斯·斯哈尔肯(荷兰,1643–1706)

约1675布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风景中的山羊》

格里特 德奥(荷兰,1613–1675)

约1660–65板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妇女侧面像》

格里特 德奥(荷兰,1613–1675)

约1635-40椭圆形板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画架边的自画像》

格里特 德奥(荷兰,1613–1675)

约1628-29 板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教育孩子》

弗兰斯·范·米里斯(荷兰,1635–1681)

约1656-57板面油画,顶部为拱形,莱顿收藏馆,纽约

《林中空地上的狄安娜和众仙女》

赫德弗里德斯·斯哈尔肯(荷兰,1643–1706)

约1680-85布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卖鲱鱼的人和男孩》

格里特 德奥(荷兰,1613–1675)

约1664板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撒拉领夏甲去见亚伯拉罕》

卡斯帕·内切尔(荷兰,约 1639–1684)

1673布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室内的老夫妻》

弗兰斯 范 米里斯(荷兰,1635–1681)

约1650-55板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休息的旅人》

弗兰斯 范 米里斯(荷兰,1635–1681)

1657铜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削羽毛笔的学者》

格里特 德奥(荷兰,1613–1675)

约1630-32椭圆形板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正在写作的学者》

格里特 德奥(荷兰,1613–1675)

约1635椭圆形板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坐在桌边的抽烟者》

加布里埃尔·梅曲(荷兰,1629–1667)

约1654-57铜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戴羽饰贝雷帽的自画像》

弗兰斯 范 米里斯(荷兰,1635–1681)

1668椭圆形板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腿上放着一本乐谱的淑女坐像》

格里特 德奥(荷兰,1613–1675)

约1640-44板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对荷兰共和国人们日常生活的描绘

荷兰共和国风俗画的盛行——其中包括很多不同类型的主题——源于大家对人们日常生活这一题目的持久兴趣。加布里埃尔·梅曲(Gabriel Metsu)、杰拉德·特·博尔奇(Gerard ter Borch)以及扬·斯坦(Jan Steen)等风俗画家引入了男子或女子读信、人物演奏音乐、乡村集市、平静的日常生活等多种主题。这些作品都注重细节、质地、光与影以及氛围塑造,体现了生活普通而平实的一面。

《餐前祷告》

扬·斯蒂恩(荷兰,1626–1679)

1660板面油画,橡木板,莱顿收藏馆,纽约

在十七世纪,人们的兴趣逐步转移至描绘上层人物的室内画,以维米尔的《坐在维金纳琴旁的年轻女子》(约1670-1672年)为代表。维米尔对于空间、色彩和光的掌握,体现出了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的年轻女子演奏维金纳琴的静谧与美好。尽管荷兰风俗画看起来较为写实,但也遵循着艺术对话的传统做法与范式。这些作品都体现出关于日常生活的持久兴趣及艺术创造力。

《弹诗琴的自画像:听觉》

扬·斯蒂恩(荷兰,1626–1679)

约1664布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读书的少年》

雅各布·范·洛(荷兰,1614–1670)

约1650,板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画室里的画家像》

米希尔·范·慕斯舍尔(荷兰,1645–1705)

1673板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乐团》

杰拉德·特·博尔奇(荷兰,1617–1681)

约1642-44板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猎人沐浴后穿衣》

加布里埃尔·梅曲(1629–1667)

约1654-56板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魔法场景中的自画像》

彼得·范·拉尔(荷兰,1599–1642)

约1635–37布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农人们在酒馆外欢庆》

扬·斯蒂恩(荷兰,1626–1679)

约1676布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塞缪尔·安菲齐宁像》

弗朗斯·哈尔斯(荷兰,158283–1666)

1630铜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室内弹鲁特琴的淑女》

埃赫隆·亨德里克·范德内尔(荷兰,163436–1703)

1675 板面油画, 莱顿收藏馆,纽约

《室内的两位妇女和一篮柠檬》

卡斯帕·内切尔(荷兰,约 1639–1684)

约1664-65板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室内火炉旁生病的妇女》

雅各布·弗雷尔(荷兰,active 1654–1662)

约1654-56板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苏珊娜·达布莱特·惠更斯像》

卡斯帕·内切尔(荷兰,约1639–1684)

1669板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小摊上卖野味的妇女》

加布里埃尔·梅曲(荷兰,1629–1667)

约1653-54布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医生到访》

雅各布·范·图勒夫利特(荷兰,1625–1719)

约1666-67铜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坐在屋里读信的年轻女人》

加布里埃尔·梅曲(荷兰,1629–1667)

约1658–61板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历史经验与道德故事

荷兰艺术家在十七世纪的风俗画主题、历史场景和肖像画中展现出了其多样的技巧和和专长。在这一背景下,无论是描绘历史或圣经场景的绘画,都带有了更多标志性或纪念性的意义。扬·斯坦(Jan Steen)等艺术家能够自由地在这些主题之间转换,完成具有很大道德影响力的作品,如《伊菲革涅亚的牺牲》(1671年)和《安东尼和克娄巴特拉》(约1673-1675年)。这些作品围绕着警示性故事和好与坏的行为主题,可以说是对当时荷兰共和国社会、政治和宗教事件的反映。

《安东尼和克娄巴特拉》

扬·斯蒂恩(荷兰,1626–1679)

约1673-75布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伦勃朗和他的学生们在十七世纪下半叶仍在艺术领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伦勃朗的晚期作品,以及他的学生阿伦特·德·格尔德(Arent de Gelder)等人的晚期作品,都很好地描绘了室内人物端坐的场景。画家采用了有力、具有强烈表现力的笔触,这些作品中的人物也显示出丰富的经历和道德权威。这都为现代绘画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其中的绘画技巧时至今日仍然在艺术领域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伊菲革涅亚的牺牲》

扬·斯蒂恩(荷兰,1626–1679)

1671布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 END ---

私享出品

特别鸣谢

中国国家博物

本文作品图片

来源莱顿收藏官方网站

主 编:王成业

主编微信:wchy1110

微信合作邮箱:sixiangart@126.com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